#Miss30真心推薦
#療癒藝術
-
近一年的一場疫情讓人們生活驟變,同時也延伸出更多不同面向的興趣與嗜好,「藝術」漸漸在日常提高能見度,
以下Miss30推薦的藝術體驗!
1. 陶藝&手拉胚體驗
主視覺以質樸童趣的手繪雙手為意象,象徵自然樸實的手感溫度和童心 ; 更能展現陶藝富有情感溫度和貼近自然觸感的核心理念。台北如ROUND ROUND 、鶯歌老街都有推出「手捏陶」與「手拉胚」體驗,捏陶可創作出每天都能用上的手把杯、日式茶碗或精緻的花器花盤,抑或可愛的牛奶壺,皆可依照自己的喜好捏製出喜愛的口徑或手感,善用不同的工具製造出表面的層次堆砌,讓作品更富自然美感。
2.三峽藍染手作DIY
來三峽,除了逛老街或是買金牛角之外,可別忘了體驗一下藍染手作DIY,將自己親手製作、染色的獨一無二成品帶回家用。
藍染過程個人覺得十分有趣,看著自己一步步綁、夾、染、按摩、氧化、最後變成獨一無二成品晾乾,感覺超有成就,非常推薦大家去體驗一下。
3.療癒流動畫體驗
流動畫是近幾年在歐美國家流行的一種作畫方式,將壓克力顏料混合助流劑,讓顏料成為能流動的質地,將顏料倒在畫布上流出線條,顛覆傳統用筆作畫的方式。這個畫作不需要太多技巧,但是當妳投入在其中時,真的很療癒!
若這個週未還沒計劃的妳,
可以去體驗藝術課,認識不同面向的自己!
#Miss30 #三十小姐 #療癒藝術
Follow Miss 30 三十小姐
📍 Facebook 🔍 Miss 30 三十小姐
📍 YouTube 🔍 Miss 30 三十小姐
同時也有6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的推薦目錄: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好幾個來找我的案子都跟原民文化有關,從本屆金曲獎大力鼓勵原民文化的趨勢來看,這股原民文化浪潮威力勢不可擋,我也在工作過程中,開始有意識地去了解腳下這塊土地所承載的文化印記。
.
如果你跟我一樣想開始了解原民文化,卻又不知道從何著手,我覺得先為自己安排一些跟原民部落有關的小旅行,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疫情前開跑的梨山地景藝術節,雖因疫情而中斷了一陣子,但也因此而延長展期,可以看看兩位原民藝術家與兩位平地人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從中感受藝術與文化結合的魅力。
.
策展人之一的 #郭政忠 表示,梨山地景藝術節展覽基地位處高山,透過藝術創作將原住民的飲食與狩獵文化等傳達給觀者,同時也讓藝術創作深入在地生活,藉此擾動部落重新檢視自己的文化,找出值得珍惜的美感與工藝。另位主要策展人 #張漢寧 說,去年開始,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就一直積極導入藝術策展的概念到部落,透過本次可說是「台灣最高」的地景藝術節舉辦,將梨山環狀的四個部落以藝術創作來串連,傳達出在地的文化與故事。曹代理處長則說,希望遊客不只來看作品,既然都到了部落裡,希望大家能放大感官欣賞山裡的蟲鳴鳥語、藍天綠林,更能在尋幽探訪的時候,不小心就發現隱藏在部落的共創藝術作品。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策展人 #北川FRAN 認為,在嚴峻的大自然中一同生活,而變得堅強挺拔的人們,其智慧與技術、想法與祈念,都和這片田園、森林、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睿智總是在大自然裡日積月累,進而形成文化。對我來說,生活在部落裡的原住民們,身上所承載的文化與技藝,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的珍貴遺產。藉由當代藝術創作,把這些文化與記憶傳承下來,讓部落的人找回自我的榮耀感,相信他們能成為引領台灣藝術前進的風,帶著我們這些平地人領略,真正屬於台灣山林的這片美好。
.
#作品介紹我放圖片裡
#更詳細的原文介紹可以到留言點原文連結
#想看我跟山林的美照可以點到IG去(誤)
#我在梨山不離山
#山間遊蹤 #交通部觀光局 #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新佳陽部落 #梨山部落 #松茂部落 #環山部落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 在 GOtrip 旅遊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公共藝術展現正舉行🔥詳情👉🏻https://www.artmacao.mo/2021/cn
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嘅公共藝術展今年以「幸福技術」為主題,鼓勵我地思考追尋幸福嘅意義☺️藝文薈澳今年以精心策劃嘅視覺及跨媒體藝術,將唔同國家嘅創作散佈喺社區四周🎭市民喺街頭不同角落亦可以隨處欣賞藝術作品。公共藝術展一共邀請左6位嚟自世界各地嘅藝術家,喺澳門公共空間展出多件特色藝術品。包括《脈輪》、《聚》、《全球城》、《向澳門學習》、《想念你》同《太陽船》。
🎨藝文薈澳2021主題:因創造而美好🎨
📍《脈輪》呈現人體精神力量嘅中心。
📍《聚》讓觀者可以從仰望作品嘅過程中產生敬意,進入一個非世俗嘅精神世界。
📍《全球城》透過「一個地球村」嘅概念,展現人類生活嘅不可分割性。
📍《向澳門學習》演繹出一張生動嘅澳門城市全景圖,透過分明線條同色彩繽紛嘅特色地標,旨在向澳門嘅建築、文化同藝術致敬。
📍《想念你》傳遞要勇敢自由地追尋愛嘅概念。
📍《太陽船》係探討 「移民」嘅作品。描述人類喺地球上無盡同相互聯繫嘅運動,只為尋求美好嘅生活。
公共藝術展絕對係一場豐盛精彩嘅心靈視覺盛宴🤩欣賞美妙藝術裝置嘅同時,透過同藝術家喺街頭嘅思想交流,相信我地心靈都會得到治癒🥰
#感受澳門 #experiencemacao #安全宜遊 #魅力澳門 #藝文薈澳2021 #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ArtMacao2021 #公共藝術展 #GOtrip_JM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別叫我大使夫人 #國際外交 #臺灣
看到巴黎鐵塔你可能會想到法國、看到富士山你可能會想到日本、看到自由女神你可能會想到美國,那台灣呢? 到底什麼東西能夠代表台灣? 阿里山? 珍珠奶茶?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各國大使館如何展現自己的國家和文化!
《別叫我大使夫人》絕對是一門人人都能修,卻人人從沒聽過的當代新潮外交課。
各國文化大火拚:
1) 中國文化 vs 台灣文化
2) 官邸裡不建議打牌,原因是 ...
3) 居家陳列:都是重點就等於沒重點了
4) 台灣竟然有原住民?歪國人表示驚訝!
5) 歪國人想像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6) 台灣泰國傻傻分不清楚、台灣是 free China?
7) 到底有多嚮往台北故宮?
8) 對繁體字的各種高潮
9) 一看到台灣來的,就演奏起「月亮代表我的心」
10) 官邸用餐後的各種神奇活動
11) 法國超浮誇的文化專家
12) 美國大使館的就什麼都大
13) 對於說台灣是一個「國家」,歪國人反應為何?
14) 日本的低奢極簡藝術
15) 官邸也信風水?
🤔 到底什麼能夠代表台灣呢? 歡迎 FB、IG 留言給我們建議ㄅ!
🤙🏻 Apple Podcast 五星評分+留言+分享
➖
本節目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製作團隊:
主持 - 大使夫人 Jeane, 鬼島之音 凱西
製作人 - 凱西 Cathy Hsu
監製 - 吳怡慈 Emily
📩 聽眾信箱|節目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
即便你不是大使夫人,也可以透過這個節目,讓自己不管在台灣,或是在國際江湖上,成為一名走跳大師!
MB01XJMV8U9FX9X

將 國家 視 為 藝術 品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