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年,幼童被被拐的新聞都會出現個幾次。大學念心理系接觸犯罪心理學時,就知道有一類犯罪的受害對象是幼兒(生孩子之後,發現要唸這些東西,其實心臟要強一些)。每每發生這樣的事情時,看到都覺得難過😢
📍童年時期的創傷,不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記不記得。但都還是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一些影響
「生命安全」,是該放在第一位。在教養的態度上,對孩子有身心危害的事情,我認為要「預防」重於彌補🔆
所以,我在孩子蜜亞醬一歲多,她開始會跑會走時,就開始引導教導她。每有機會,我一定會把握時間教養孩子「辨識危險、自我保護」的能力。與其事情發生了後悔,不如我就先幫自己及孩子建立起對危險及安全的敏感度
❗️其實,寧寧老師曾經經歷過孩子不見的那種錐心之痛,與快瘋掉的心情。某年在京華城,短短的15分鐘內,腦袋裡幾乎都是各種不敢想的想像。(蜜亞醬最後有找回來,她自己跑去逛大街,萬幸倒是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也非常感恩找到她的恩人❤️)
那次之後,我更加注意孩子本身對安全與危險的意識感。我們不只有要教孩子,與孩子有關的任何照顧者本身也要有sense,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網🌐
相關的新聞事件一直都有。但蜜亞醬不見的事情之後,因為我自己體會過孩子不見,反而更認真的提醒自己,以及教蜜亞醬,關於出門在外的各種安全自保。對我自己,經常要求自己「居安思危」
🍂🍂🍂🍂🍂🍂
蜜亞醬寶寶時期,我是教她 #寶寶手語👋「怕怕」和「危險」兩個字。
👩🏻🌾教「怕怕」手語,讓孩子能明確地表達「害怕」,情緒的表達,會幫助孩子在面對危險時,對感覺的敏銳度而產生求救行為。教「危險」的手語,也是類似的概念,讓寶寶腦袋中開始學習和吸收,什麼是危險?什麼是安全?成長過程中,害怕與危險的事物會一直改變,但是孩子心中會一直存有遇到害怕與危險的時候,「我可以找誰幫忙、我可以怎麼求助」,當孩子在發展認知與辨識能力過程中,就可以持續引導孩子更多更深入的「辨識危險、做出保護自己的行為」能力
以下是幾個我一直都有在引導蜜亞醬的幾個原則,跟大家分享
▶️出門前、抵達目的地、或進入遊戲區之前,先跟孩子約定好
跟孩子約定的事情可以有:孩子可以離開多遠(絕對不可以讓我看不到之類的)、當孩子要去哪裡,要先問媽媽、有陌生人接近(可能是說話、問話、要做什麼),務必先來找媽媽
▶️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牽著大人的手。如果孩子是跟特定的家人出門,我還會特別叮嚀跟那幾位特定的家人牽手
▶️不管何時何地,要先跟媽媽牽在一起,不能隨便亂跑
▶️任何孩子不認識、不知道的陌生人,要跟孩子說話、要給孩子東西、要牽孩子的手,請孩子務必都先來找媽媽。沒有經過媽媽的同意,不可接受任何來自陌生人的要求及東西
▶️教導孩子,當覺得奇怪、害怕,就大叫!可以大叫媽媽,或是大聲說「不要」,或者我有時候會跟孩子說,你就「尖叫」
▶️平常可以跟孩子一起練習,背誦大人的手機、地址及家人的名字
▶️出門一定先拍照,當天的穿著樣子,會先拍下來。如果媽媽愛拍照,這點應該一點都不麻煩~
💠💠💠💠💠💠💠
平常,我會用繪本,跟孩子說故事,我們經常一起看 #怪叔叔 (李瑾倫,信誼出版),我會跟孩子討論,如果遇到(有意圖的)陌生人,可以怎麼做。然後,跟孩子說故事時,其實也會看到一些危險、陌生人的情節,我也會跟孩子討論,當遇到這些情境時,我們可以怎麼做,或者模擬情境,看看孩子的反應,並從中教導孩子,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式來找因應。原則上,都是培養孩子「辨識危險、保護自己」的能力
🐅我們有訂巧虎,巧虎在保護自己的能力上,也都有相關的繪本教育,包括過馬路、在大賣場、在外遊玩時,小朋友們該怎麼做,可以保護自己,既能夠享受玩樂、盡情玩耍,但又能展現自律的能力。我們會一起從中一起學習,有時候在看巧虎,反而是將我教給蜜亞醬的觀念態度,再做一次成果的驗收
之前,為了讓蜜亞醬明白,外出跟媽媽在一起的重要性,我會跟蜜亞醬玩「找媽媽」的遊戲,不是我故意不見,而是我們假裝玩躲貓貓,我要孩子記住我的特徵和穿著,嘗試著找尋我,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增加在外面,注意媽媽在哪的意識感以及增進觀察力🌀
教導小小孩安全,可以透過吸引他的繪本、有教育意義的卡通、跟家長玩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提升孩子對危險的辨識力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孩子一定會在我們持續有耐心的引導之下,越來越懂得。蜜亞醬有時候會自己唸出,我過去教她自我保護的一些內容守則,也會自我語言式地,跟玩具娃娃們說,「你們知道嗎,出去外面要....」。看到的時候,會覺得很有趣😊
⛑我期待是這些她記得的,不要有用到的一天。但如果有一天要用到,遇到了萬一,對她來說過去累積的學習都會是保命符
我自己出門,也會多留意周遭。即使手邊在忙,也還是會先注意孩子的狀況和位置
🌵🌵🌵🌵🌵🌵🌵🌵
跟大家分享一段去年,我跟蜜亞醬(2歲半時)對話的影片
👩🏻🌾「醬醬,醬醬,如果有陌生人說,我給你糖果,你跟我走,你要說什麼?」
👧🏻「............大叫!」
👩🏻🌾「對,要大叫,要說不要」
👧🏻「不要!」
👩🏻🌾「醬醬,醬醬~如果有陌生人說他要給你吃冰淇淋,然後要跟你牽手,你要怎麼做?」
👧🏻「跟我一起大叫!」
👩🏻🌾「要大叫說不要!」
👧🏻「不要」
👩🏻🌾那如果有陌生人說,他迷路了,想要你帶他去,你要帶她去嗎?」
👧🏻「好~」
👩🏻🌾「你要幫助他喔~」
👧🏻「對~」
這段影片,蜜亞醬說陌生人的糖果跟冰淇淋可以不吃。但是,她不會拒絕幫助別人,孩子有願意幫助別人的關懷心是很好的,在這個基礎之下,教孩子判斷什麼狀況可以幫助人,什麼狀況之下必需要勇敢拒絕,然後趕快離開找媽媽。
我發現,原來在孩子心中,他們會有一個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如果這個判斷,對孩子來說可能身陷危險,那就必須教導孩子
後來這一年裡,我持續教她判斷陌生人要找你幫助的邏輯思考,我們一起看繪本,看陌生人(這裡指的是有意圖的人,我先代稱,不是說教孩子一定要用陌生人這個字,也可以用怪叔叔、壞阿姨之類的)找小朋友幫忙,結果被抓走,再也看不到媽媽的情節。譬如,陌生人要找你幫忙拿東西、問你麵包店在哪裡,或只請你幫他保護小狗...什麼的,陌生人應該要找大人幫忙,而不是小孩,陌生人找小孩幫忙,是別有目的。
前天也有分享性教育的文章,在這部分,我們也會看壞叔叔要摸小朋友的繪本, #不要隨便摸我 (師友文化出版)。我會問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去辨識不舒服、不喜歡的時候,要大聲拒絕。
💌教養是落實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去累積的。我有機會就引導孩子,跟孩子討論。我相信還有很多好方法可以教導孩子,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讓更多孩子可以被保護到
📍為自己與孩子做好準備,不要為了一時的失誤,而傷心遺憾一輩子!
❤️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要好好寶貝!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教養從寶寶時期開始
#教孩子遠離危險,超重要!
#寶寶手語啟蒙寶寶IQEQ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