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諱言,全球影視產業發展至今,最顯而易見的爭論,就是「傳統院線」以及「新興串流」的角力。尤其今年疫情爆發,人們足不出戶,電影院無限期歇業,加速串流的演進,上週好萊塢兩大龍頭華納兄弟和迪士尼分別出招,就能看出戲院與串流的此消彼長。
前者宣布將 2021 年的 17 部電影,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放映,消息一出,全美電影院龍頭 AMC 等電影院股價一夕暴跌;後者則在12月10日的投資者會議中釋出多個熱門 IP 的影集,且將原先敲定上戲院的《小木偶皮諾丘》、《小飛俠彼得潘》真人電影版轉往「Disney Plus」放映,當然,迪士尼的股價一夕暴漲,可見多數投資人樂見此模式。
串流興盛,對於電影院本格派的導演們來說,自然大為光火。克里斯多夫諾蘭、丹尼維勒納夫等人跳出來抨擊華納,丹尼維勒納夫甚至親筆致信,大聲疾呼「電影院長存」,在迪士尼大舉攻佔媒體版面,股價因「Disney Plus」上漲的彼時此刻,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可能更顯得重要。
我贊同丹尼維勒納夫在信中所說的,電影在大銀幕上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人們僅存的少數藝術之一。某程度來說我是電影院的擁護者,今年我看到最棒的電影,都是在電影院的邂逅。
7 月在台北電影節看了蔡明亮的《日子》,從影片開頭到結尾我幾乎是張大了眼,定神凝視,途中也短暫閉上眼睛,但不是入睡,是為了專注聆聽,想看見、想聽見《日子》。11 月在金馬影展第一個週末,在大銀幕窺見河瀨直美的《萌之朱雀》,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是當時最幸福的事。
在一個又一個漆黑的盒子中,它們或大或小,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在銀幕上透出來靈光是無法取代的。
但我也想說,守護電影院傳統的人也不需故步自封,串流至今展現的能力消弭很多缺憾,創造更多可能性。簡單舉例,當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因為資金和片長關係,走傳統商業院線放映賠本風險極高,苦無片廠接手,這時只有 Netflix 力挺投資 3.5 小時的作品,一部史詩鉅作才得以問世。
再來,《紙房子》起初西班牙播映收視不佳,若在以前或許早就石沈大海,但透過 Netflix 的操作,推向世界。《紙房子》拋開西班牙,精準在寬廣的世界上找到同一群受眾,口碑發酵,演變成現在的規模與聲量。
同樣的案例也適合放在鍾孟宏的《陽光普照》,此片在 Netflix 播映等於是打開了眾多國家的受眾,讓更多觀眾欣賞,《綜藝報》的首席影評 Peter Debruge 就將鍾孟宏的《陽光普照》選進年度十大電影的榜首位置,某程度來說,因為 Netflix 美國人才有機會看見此作品。
因此,串流是能夠打破傳統院線商業規則的利器,少了與電影院分帳的遊戲規則,獲利風險改變,創作者就有了「作者」魂魄,不需要僅是套公式的販賣商品,而許多作品就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這當然是我擁抱串流的主因之一。且串流平台隨選隨看的觀影模式,不同於過往電影院的時刻表、有線電視綁死的時段,觀眾能自由在平台上挑選作品,而非等待電視台定時餵養,等於是將選擇權交還觀眾。
從上述說到金馬影展,每年金馬影展選映破百部電影作品,人人時間有限,都要從片海中做出優先選擇,甚至是搶票手腳比拼之下的敗陣,不免放棄許多想看的作品,今年我則因為工作關係,某些已買好的場次不得不忍痛放棄,如亞倫帕克的《午夜快車》;河瀨直美的《殯之森》、《沙羅雙樹》和葉瑞良的《一時一時的》。對我來說,這些電影現在都有望能透過串流觀看,彌補錯過影展的遺憾。
台灣知名串流平台『Giloo紀實影音』目前正熱推「2020 金馬影展許願池投票」,活動分為「紀錄片」和「非紀錄片」兩大項目,影迷各別有 5 票選擇,候選者則是今年在金馬影展放映的所有電影,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影迷們以「廣大民意」決定 Giloo 的未來選片。換句話說,無論是想重溫的影展電影,或是因時間或其他私人因素錯過的放映,都有可能讓 Giloo 召喚回小螢幕,不限時間、不拘空間的在觀眾面前展映,這就是串流平台的可能性。
2020 年金馬影展的靜好與遺憾、美麗與哀愁,都能灌注於 Giloo 。投票傳送門:https://bit.ly/2W2Kveh
📝最後,再度分享今年在金馬影展看完《萌之朱雀》的短評,這是我今年影展看到的最佳作品:
河瀨直美相當克制地娓娓道來一段家庭詩篇,故事分拆為上下兩篇,以 15 年為時間跨度。河瀨直美開場將鏡頭對準外婆、舅媽燒飯的身影,似乎宣告以女性為主體的敘事主軸,但隨著劇情展延,外甥榮介的成長情緒,成為《萌之朱雀》關注的對象,因榮介的生母遠居大阪,舅媽成了榮介對於媽媽的想像,上半段結束時凝視舅媽的背影,無論榮介是對母愛的依戀,亦或是對女人的幻想,都成了不可言說的禁忌,這份隱隱流動的情愫,也成了這個家的暗湧核心之一。
15 年後,寄居在山林間的一家五口,興衰全繫緊在林業發展上,但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父親孝三對於家鄉的愛成了徒勞,幻化成荒廢的綠光隧道,而一家人的經濟重任,則落在已經成年的外甥榮介的肩膀。經濟結構的轉移,直接造成父權的旁落,成為壓垮孝三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生活消散的重量,推動了死亡。
然而,孝三之死似也和外甥榮介對舅媽(孝三的老婆)的愛意有關。自古以來,經濟與父權間息息相關,經濟重任轉移於外甥榮介,讓孝三無力抵擋父權的空轉,造成孝三的無用及對妻子和外甥情感上的困惑,兩者彼此作用,或許成為必然的死亡。但河瀨直美也毋須將孝三死亡的原因道明,讓觀眾有自我解讀的想像空間,對角色的想像,對敘事的留白,能說清楚的,不能講明的,皆是《萌之朱雀》散落一地的巧妙。
例如,暗戀榮介的表妹美智在離別前夜,大聲傾瀉對表哥的愛意,青春的直接,是為不留遺憾,這是《萌之朱雀》能說白的情感。而榮介與美智終能敞開胸懷,在屋頂共賞滿天星斗,此處河瀨直美刻意不拍星空,定神凝視於角色,就留給觀眾對於「美」的想像,這幕就成了觀眾與角色間難以忘懷的共同記憶。
再來,另一層的想像與不能直言的,則是榮介對舅媽的愛意。如上文提及,榮介之於舅媽,無論是對母愛的依戀,亦或是對女人的幻想,都是幾十年的積累,並非單一情緒與事件能解釋通徹,這份情感的複雜性河瀨直美看見了,就留給觀眾想像 15 年的空白。最終,河瀨直美在片尾讓榮介與舅媽握手道別,僅用一場戲,便釋放 15 年的幽微情緒,而這份壓抑的情感千迴百轉,終能轉進觀眾心頭。
說到底,河瀨直美並無意張牙舞抓地透過榮介的愛意,挑釁日本社會的倫理綱常,於是更大膽的舅媽與外甥之情,就埋藏在想像之中,與表妹的告白拉開距離。而河瀨直美不以獵奇式的眼界捕捉,反倒輕輕撿拾起這份情緒,留給角色最後一抹溫柔,這份不能言說的複雜情緒,握手、道別,成了《萌之朱雀》片尾氣質的底蘊,繚繞於心,後勁久未散去,觀眾的眼淚輕彈,幽幽流轉在 15 年前後的夏天,終歸被奈良樹海療癒。
最終,孝三的死亡鬆動裹足不前的家,能說的、不能說的通通裹藏於山林間,河瀨直美游刃有餘地拿捏精準,處理起來毫不笨重,賦予嚴肅議題其輕盈特質,《萌之朱雀》全片緊扣奈良縣樹海,遲暮中年的悲劇傷痛、少年少女成長的喜悅與失戀,全融於樹景,人性的酸甜與苦辣,終能被大自然輕撫。
《萌之朱雀》遊走於紀實與虛構之間,河瀨直美更以省略敘事的手法,看似什麼都沒說,實則道盡情愫的流動與生活的滄桑,裹藏動人的美麗與哀愁。節制的筆觸、純粹的靈動,成了河瀨直美難以忽視的作者印記,長成令人驚豔的首部長片,也奠定河瀨直美未來劇情長片的走向。
#Giloo紀實影音 #金馬影展
寬限期公式 在 財經狙擊手 - 股市阿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聯準會宣布不設限的QE是什麼?與一般民眾有關嗎?
前天美國宣佈QE,很多人其實聽不懂什麼是QE
我昨天晚上在追夢玩家訂閱更新了QE帶來的不同
當中也提到,對於股市會是很大一個正向的影響
剛PO完我記得是晚上八點多,
後來夜盤就一路狂飆,
快這麼一天,其實阿水我都覺得自己慢了
但阿水不是小氣呀...是有些資訊先分享給內部
但外部阿水不會不講,只是會慢一些。
投資其實就是這樣,有些資訊知道的早,對自己會更好,
就像美國QE這件事,
很多人會不知道怎麼看,甚至不了解什麼叫QE
對我們又會有什麼影響?
QE中文叫量化寬鬆
但如果我從這四個字去解釋,大家就會開始打哈欠了
阿水我直接破題吧
講這個之前我們要講到經濟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公式,
美國經濟學家、費雪在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下列公式
MV=PT
貨幣總量 * 貨幣年流通速度 = 物價水平 * 商品交易總額
其實這四個項次決定了很大部份的經濟政策
我們就這樣想吧,這次疫情發生,很多商店沒有開門
或者很多人被隔離,生病,沒去工作
沒開門的商家發不出薪水,於是員工放無薪假
放無薪假就不敢去消費,也因此更多商家因此賺不到錢
這,2008年後期就是出現這種情況 惡性循環
現在就已經開始類似這樣的情況
當 貨幣年流通速度 降低 (你我他都不敢消費、或沒錢消費)
為了避免陷入大家都不消費惡性循環
政府要怎麼辦?
其實就公式而言,當貨幣年流通速度降低,那就是調整同一側的參數
什麼參數?貨幣總量囉。
於是有很多方法或類似政策可以執行
例如發現金?
但發現金你怕大家存起來呀,這樣就沒有增加貨幣流通速度
發消費券?
發消費券可以增加大家消費,但是消費終究屬於終端市場,
對於企業本質的供應鍊如果發生問題了
例如因為疫情,我的上游沒辦法供貨給我,我得發薪水
政府發消費券給我我總不能拿來當薪水發吧?
而且發消費券有一個最大問題,那就是政府得要舉債
錢可以憑空增加(對政府而言是可以憑空增加的)
但帶來的壞處各有不同
消費券只能舉債發行,而且增加的印制成本、通路成本、
甚至是錯誤率都有可能造成額外支出
於是乎,美國用了一招大殺招:就叫量化寬鬆
講到這裡,要先提一下
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水哥,那叫銀行多讓大家無息貸款就好啦。
對啦,如果阿水姓辜那我就叫我伯父免去大家下個月信用卡卡費
大家說好不好~~~~
以上當然是玩笑話:
資本市場中的銀行可不是國家開的
所以你不能一個政策去"要求"銀行開放大量的貸款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
銀行寬鬆的貸款給民眾或企業,都有可能造成呆帳增加
(借完錢企業還是倒了)
那麼一但這把火燒到銀行,那就會出現銀行收不回呆帳
大家的存款就不一定會有保障(因為沒現金可以支付給你)
甚至會出現擠兌這種最糟情況
嚴重之下,國家的貨幣就會大量貶值
(因為有錢人趕緊把錢換成外幣)
甚至有可能造成金融體系崩塌
引來國際禿鷹,例如某位"羅賴把"(很喜歡"鎖螺斯")
就很喜歡去狙擊這樣的國家,當年泰國就吃過類似的虧
那怎辦呢?
量化寬鬆QE,其實就是在剛剛的做法裡面
變成先增加銀行的保障,
也就是政府先"憑空印鈔票"
極高的金額去購買銀行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就想成銀行把自己的擁有的土地、不動產(也可能是民眾抵押給銀行的)
去包裝成信託債券,然後再賣出去,這樣銀行就有"現金"了
而美國政府正是要大量的去購買這些債券
(有沒有覺得很耳熟、當年2008年的大空頭也是房貸而起
實際情況更複雜,但也正是民眾繳不出房貸
引發一連串信用保障的產品掛掉,於是金融銀行本身也就垮了)
但也因為現在有政府出手,QE就是印鈔票嘛
聯準會:你說這些銀行不動產證券有多少?
銀行:你有2500億美金可以買嗎?
聯準會:好,你等我,我印鈔機先熱機一下。
有沒有覺得這對話聽起來就很舒服?
要是阿水我自己也能........
扯遠了
這樣銀行的保障也就多,於是也就能提供更多貸款給民眾還有企業
而且這次美聯儲甚至使出幾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殺手鐧
剛剛提到的都是美國自己去購買國債、或者是增加銀行的本錢
但這次甚至除了QE以外,還透過新的法案
讓聯準會跟美國財證部可以直接去購買公司債
也就是說,錢可以直接去援助需要錢的美國企業
而不需要透過銀行。
這一系列的作法,就是要產生一個作用
來,再看一次上面的公式:
MV=PT
貨幣總量 * 貨幣年流通速度 = 物價水平 * 商品交易總額
當企業有錢了,能度過難關,就能發薪水,
當消費者有信貸了,就能去消費,購買力就能上升
當大家錢容易借,而且還錢的時間久、利率低
(利率也跟長期債券會掛勾,也因為美國大量購買國債,
收益會降低一些,利率也會跟著降低)
說了這麼多你一定會覺得
我又不借錢,關我什麼事呢?
注意看上面的公式
當貨幣總量被憑空造出了,
貨幣年流通速度也因為QE政策會恢復
但是等式還是不等呀,因為左邊的值變大了
右邊呢?
商品的交易總額也會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一定不會有左邊來的大
所以這時候什麼就會被迫產生變化?
對,物價水平
物價水平就會上升,物價水平上升有一個專有名詞呀: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你手上的1000塊,面額還是1000塊
但是因為一個便當從85漲到100
一杯手搖飲料從35漲到55
汽車從一台65萬漲到70萬 (因為零組件也變貴了)
...
一連串的通貨膨脹,就會導致你手上的錢,購買力下降了
一般民眾將會是受傷最嚴重的,
為什麼?因為企業借錢可以去買生產材料,可以一次性購買更多原材料
於是產品的成本能下降,或者能蓋廠,一次生產更大量的商品
成本也容易下降,
但民眾領的是薪水,也就是說,
你原本是37000塊可以買435個便當
現在只能買到370個了
錢,他變薄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裡的婆婆媽媽一定很有感觸
十幾年前,帶一張500塊出去,能買完全家大小的2~3天菜錢
現在,1000塊出去一下子就買完了。
錢變薄是一種緩慢但是現實的問題。
有錢人呢?有錢人可以把資產轉移到比較不受通膨影響的
例如不動產、貴重金屬
所以阿水拉里拉雜講這麼多
幫各位總結幾個重點:
1. 美金是全世界的標準貨幣,因此美國QE影響的不會是美國而已
而是會全世界得跟著印鈔票,都會產上以上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美國這項政策真的完全執行下去,
全球通膨會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
但不用太過緊張,不要因為這樣就去囤很多泡麵衛生紙
然後說:水哥說這些東西之後會漲價
麻煩不要相害,囤有限期的物資抗通膨是最傻的作法。
等會請看第四點。
2. QE 帶來的就是通膨、所以你現在知道了,
你該買的不是LV包、不是把錢存起來,更不是泡麵
而是存在比較抗通膨的產品裡。
3. 黃金在一個月前跟現在會是不同的,一個月前我會看衰黃金
一個月後的現在,黃金會有機會成為抗通膨的一種選擇
4. 政府為了穩定物價,一定會有其他配套政策去引流這些多出來的錢
不會讓物價無限制上升,所以各位在接下來半年
一定要緊盯台灣以及美國甚至其它國家地區的財金政策
這當中都會隱含一些企業利多。
(有可能是不動產、有可能是企業股票、也有可能是......??)
從中都能挖到很多寶。
當然,最後還是要講:
政策是政策,執行的效果跟會不會有什麼程咬金跑出來
造成我剛剛說的東西效果不如預期,這誰也不知道,
阿水也不是經濟系的,只是就我自己的理解
去簡易解釋一下,以期望大部份看了阿水文章的人
至少知道,這些看似離我們很遠的東西
其實都影響著你我的生活
但我們不需要過度無用的焦慮,而是去理解他,知道他
並相對應的去做一些準備即可。
以上,分享給各位股市阿水的讀者
歡迎轉載,本文為本人所寫,享有著作權,請註明出處即可。
寬限期公式 在 莊武龍醫師:控糖筆記、運動、生活及旅遊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買房前真的要先多想想
有時候我遇到急著出院的中年男性患者
我會問他為什麼這麼急著出院工作?
是不是有房貸在背?
很多時候我都遇到回答『是』的人
【想買房,先思考如何不讓買房壓垮生活】
剛好跟人聊到關於買房的事,最近又傳出房貸要從30年拉長到40年,突然想到自己很常跟朋友聊到一些買房概念,似乎沒提過。
其實我一點都不建議初期就用30年甚至40年計算房貸支出,甚至是寬限期還息不還本這個根本不用思考,因為你可能會因此買下自己買不起的房!
因為做過幾年房地產廣告企劃,所以一些朋友有買房需求時都會來問我,但不是因為我會跟他們聊如何買才划算或能獲利,而是我會跟他們評估適不適合買房,又該如何挑房跟規劃才能夠讓風險降到最低。
通常做房地產相關產業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一個簡算公式,也就是每100萬貸款會產生5000元本利和。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以目前市場上普遍1000-1200萬房價來看,算貸款1000萬:1000/100*5000,等於一個月要繳房貸本利和就是5萬元。這個時候我進一步評估家庭總「月收入」是不是達到15萬元,如果沒有達到,那表示你不適合買1200萬的房子。
如此算法相當嚴苛,因為那個簡算公式是用20年房貸年限,利率約2%計算;如果改套用成今天可能30、40年,利率1.8%左右,根本不需要負擔到五萬那麼高。但是我看的是買房必須承擔風險,這一點其實是很多買房族沒有估算進去,但事實上很重要。
把房貸支出抓總月收入三分之一,其實也是降低風險其中一個要素,一般人會抓二分之一,用年薪計算平均值,這其實會存在很多盲點,首先就是會放大生活負擔壓力。
首先,用年薪計算表示加入了年終獎金或月分紅等額外收入,但是這些東西都是變數,我認為應該從思考當中除去。
------
今天很多人都認為買房壓力很大,房貸壓縮了生活,事實上都是因為你超支買房或本來就還沒有資格買房。關於房價合不合理這件事,不在本次探討當中,因為你覺得自己買不起就是不合理,但事實上還是相當多人有能力買房,就值得探討很多因素。再來,真心覺得房價不合理,可以選擇不買,但是不要想買又愛酸;如果今天真決定要買房了,該思考如何不讓買房反而造成生活負擔或人生遺憾。還有,如果存款還沒有至少一百萬,其實也不用想太多,房價怎麼跌都不關你的事。
今天除非是不得不,例如被家人押著買房,否則我都不建議用超過20年來算房貸負擔能力。
買房動輒就是十幾、二十年支出時間,這個時間說長不長,但這十幾年內會存在多少風險,必須要納入思考。不是我悲觀,而是因為我就真看過有人四十幾歲中壯年,罹癌走了之後留下一個沒有工作的老婆跟還在讀幼稚園的小孩,面對未繳完房貸。
我的房貸負擔計算方式相當簡單,家庭總月收入這是基本算法,如果老公一個人薪水到不了,那就是夫妻共同負擔。真要當真男人,不捨得讓老婆出去工作,那就是挑選房價低一點的物件,或是想辦法多賺點。
用簡算公式計算適合買的房後,再選擇挑選30年來貸款,會更提高自己還款寬裕程度。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因為生活當中會存在相當多急需要用錢的問題,保留三分之二收入是因應,甚至也不會讓家庭生活壓縮太多。
同時,以上述方式計算,可能一年下來會存下一些可動用資金,這個時候拿來整筆償還房貸本金,會讓自己後續負擔更輕。事實上,可能不需要三十年,就把房貸繳清了。
抓三分之一月收入、20年利率2%計算房貸負擔,能把購屋壓力限縮在一定程度,可避免風險就有失業、轉業、減薪可能造成收入減少甚至中斷問題(手邊能有幾個月房貸資金)。把房貸拉長到30年期,減少負擔的房貸也能拿來繳個壽險,幫買房風險再建一道防火牆。
另外,我也不建議存幾個月就趕快拿去還房貸,從一年後再多存個半年、一年,再來做整筆攤還是最適當方式。
其實個人還是相當建議如果可以就買房,因為除非家裡有留房子給你,否則老年之後要租屋真的沒你想的那麼容易,台灣的養老機制也不夠完善。把買房當儲蓄退休金,老了以後用逆向貸款拿房換每個月的收入,也不失為一種思考。
當然,前提是先不讓買房壓垮目前生活。
寬限期公式 在 本息平均攤還公式、房貸利率、首購房貸試算在PTT/mobile01 ... 的必吃
貸款金額、第一年的房貸年利率、第二年的房貸年利率、第三年的房貸年利率、貸款年限、寬限期· 公式:. 每月應付本息金額之平均攤還率={[(1+月利率)^月數]×月利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