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賜小仵作》:為生者權,為逝者言
⠀⠀⠀⠀
憑藉著一票素人演員,沒什麼經費的小製作擄獲了觀眾的心,這也證明了用心寫的劇本,用心拍攝製作是可以被看出來的。
⠀⠀⠀⠀
《御賜小仵作》是一齣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的破案懸疑愛情劇,認真破案與愛情的占比大概是8:2。最難能可貴的是,身為三法司之首也是本座男主角蕭景瑜和本作女主角小仵作楚楚,並不會因為愛情戲份而降低了本身角色的智商,也就是不會打著懸疑推理招牌,實則側重愛情戲份。
⠀⠀⠀⠀
環環相扣毫不灌水,幾乎找不出任何冗贅內容,鋪成進度得宜,一個情節推著另一個情節,在安穩平滑的步伐之下完完整整的說齊了一個故事。劇中的一個又一個案件彼此間互有關聯,在一開始雖然給人一種朝單元劇方向拍攝的感覺,但因為每一個段落自然密合,不會令人有種單元劇慣有的撕裂感,乃至最後全部一氣呵成擰在一起之後,那種舒爽的暢通之氣就這樣充滿在身體每一個地方。
⠀⠀⠀⠀
⠀⠀⠀⠀
#安郡王與楚楚的辦公室戀情
⠀⠀⠀⠀
儘管本體是破案懸疑劇,不免的需要男女主角的愛情來畫龍點睛,難就難在不能夠把這份愛情的甜度提升到甜劇的水準,火候的拿捏必須準確,否則喧賓奪主之下,足以破壞整部劇的架構。
⠀⠀⠀⠀
可以看到安郡王與楚楚的愛情是自然循序漸進的,楚楚是個仵作需要驗屍,安郡王是斷案之人,需要根據線索分析案情,在彼此的配合之下,一樁又一樁的疑案真相大白,對於彼此的業務能力與待人處事都在朝夕相處之下逐漸了解,那份微小的悸動也逐漸發芽,沒有過多的意外,沒有男二女二的攪局,這是一樁自然而然的愛情,彼此真誠的對待彼此,在了解對方之後,雙方的心逐漸靠近,我懂你,你也懂我之後誕生的愛情,也無異於最貼近整個故事的調性。
⠀⠀⠀⠀
安郡王與楚楚對彼此著想的細節,在很多時候都透過一些劇情細節體會出來,這種產生依賴的過程,為彼此著想的態度,唯有一路走來經歷過風雨的兩人才能夠體會到的。
⠀⠀⠀⠀
⠀⠀⠀⠀
#魔鬼藏在細節裡
⠀⠀⠀⠀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些細節一些用心是看得出來的,本劇不僅僅在劇情編排上環環相扣令人著迷,也在服裝與景物擺設和邏輯上下了許多功夫。
⠀⠀⠀⠀
一開始就把故事背景挑名定位在大唐,劇中的皇帝是唐宣宗,也就是那位被宦官擁立上位的皇帝,多次提到的甘露之變也有當時情況符合,其中的南衙北司之爭,宦官專權之事都契合朝代情況。
⠀⠀⠀⠀
楚楚第一次入長安時,鏡頭很反常的給了一個特寫在楚楚手中拿的過所(交通證明書),然而這個鏡頭卻展現了這部劇的道具有多麼精良,從哪裡出發到哪裡結束,歷經多久都有寫清楚,甚至你再仔細看連字跡都不太一樣。
⠀⠀⠀⠀
古代服裝的顏色也是重中之重,幾品的官員身上所著服裝顏色也會不同,不僅僅是顏色,甚至連袖子會因應身份與情況不同而改變,箭袖、直袖、廣袖都能夠看到。
⠀⠀⠀⠀
最令人讚嘆的則是劇中所有圖示或動畫,因為楚楚是個仵作,在驗屍時需要展現很多血腥的部份,並且將驗屍結果告知安郡王,同時也必須讓觀眾理解整個流程與細節,導演再大部份的驗屍環節與解說都是用動畫挾帶圖示的方式做說明,雖說比較可能是為了省錢,但這種說明簡而易懂,同時劇中大量安排安郡王與楚楚還原犯案現場的情形,一來男女主角的彼此增溫,二來也能夠更直觀的給觀眾理解現場情況,從而賦予更多代入感給大家。
⠀⠀⠀⠀
說了這麼多外在細節,其實最厲害的還是劇情上的扣和之處,在頭幾集有些台詞看似只是個很平常的描述,例如楚楚說的鄭縣令給大家修橋所以是個好官,諸如此類的情報台詞,卻早以將一個又一個線索埋下,好輔以後序的劇情發展與翻轉之喜。整部劇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會寫了後面忘了前面,他寫前顧後,寫左顧右,全面性得以整開,你在拼湊故事的過程中並不會少了任何一塊拼圖,當你看完了最後一集,他就是完完整整的呈現一副毫無漏洞的圖案,讓人感到滿足。
⠀⠀⠀⠀
導演與編劇花了大量時間推敲台詞與橋段,觀眾從這部劇中感受到的是滿滿誠意與尊重,對得起大家的智商,而不是把觀眾當猴子耍,也因為這種認真的態度,觀眾會更努力的看待劇情,會思考那些伏筆與劇情推進,換位思考的時候也更為有說服力,這種雙向的反饋也是製作組用心的成果。更不用說雖然演員並不是什麼大咖,卻把每一個角色發揮的令人投入喜愛,剛正的安郡王,可愛又認真的楚楚、重情義的景翊、女俠冷月,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看到了一部分的自己,查案過程與那些點滴相處譜出了一段美好佳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
宦官專權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張衡】🔺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在東漢時期,是著名的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與揚雄、班固、司馬相如並稱為漢賦四大家。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年紀輕輕便結識了許多有才能的學者。二十多歲時,名氣已傳偏鄰里。他曾多次婉拒出仕的機會,後來推辭不過,到南陽郡太守那裏擔任幕僚的工作,負責起草文書,期間他完成了《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這些作品,這些創作呈現出二千年前的時代精神和風貌,所用的辭藻豐富華麗,將漢代的辭賦推向另一個高峰。此外,他撰寫的《四愁詩》首次脫離了楚辭的句式,開創了七言古詩的體制。
張衡推崇道家學說,他極力反對朝庭的貪污腐敗以及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他曾多次上書皇帝,批評宦官專權,但他很快受到了權貴們的報復,被外調為地方官。張衡在他早期的作品,《兩京賦》中的《東京賦》提到:「為無為,事無事」;「尊節儉,尚素僕」,已大致顯露出張衡較推崇道家思想。他後期作品「歸田賦」中更提到:「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 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表達了不願為榮辱所束縛,希望能超脫於世俗之外,返璞歸真的志向。
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尤其天文學及地理學方面,同時期無人能及,他不但是出色的理論家,更是大發明家。
在天文學方面,張衡有以下幾個成就:
首次,張衡根據自己的見解及觀測所得,提出了改良版的渾天說:嶄新採用盤古開天地式說法,提出天是蛋殻,地是蛋黃,星辰是蛋白;強調浮力的存在,提出大陸浮於水上,天穹浮於氣體之上。
其次,他論證了行星運動之間有快慢的差別,在沒有任何望遠鏡和精密儀具的幫助下,發現了各星辰離地球的距離有遠近之分。他重申了宇宙無限大的理論:空間無邊界,時間無起點。這個理論與現代宇宙演化學說吻合。他更發現並解釋了月球並不會燃燒卻會發光的原理。同時,他根據以上推測解釋了月的食成因。
再者,他改進了西漢天文學家耿壽昌所創的天文儀器「渾象」,制成全新的天文儀器,該儀器以水力推動,加上其特色吻合「渾天說」的理論,張衡為其命名為「漏水轉渾天儀」。
在地理學方面,張衡發明和製造了世上第一部驗震器「候風地動儀」,同時是有歷史紀載以來最早,最準確測量地震的儀器。與渾天儀不一樣,真正的候風地動儀已徹底失傳。關於候風地動儀的歷史資料記載只有兩項:一個是它曾經存在的官方證明,以及受到朝廷認證的作用(能測出地震的記載);另一個則是《漢書》裏對它僅有短短二百字左右的描述。後世的科學家們,在嘗試復原地動儀的過程中多次碰壁。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以外,張衡還發明了指南車、「自飛木雕」和機械日曆,並改良了漏刻的構造。
張衡是中國科技史裏所處年代最早之一,成就非凡的漢代科學家。後世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張衡。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用張衡的名字為一座月球環形山命名。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把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為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小行星。2018年2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亦是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其名為「張衡一號」。2002年,中國天文學會設立「張衡特殊貢獻獎」,獎勵天文學的傑出人仕。現今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有一條以張衡命名的街道——張衡路。
看到這裡,你對張衡是不是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了呢?如果你支持張衡,記得給他投票,送他出道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張衡
宦官專權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明清流緣何氣節喪盡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清兵入關前後,有著「嗣東林」之稱的復社,其成員也開始分化。
一部分人南下,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
也有一部分人,先降農民軍李自成,後投清軍多爾袞。
就拿英烈之後、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的後人來說,他有個兒子魏學濂,父親犧牲後,他也做出了「繼承遺志」姿態:「行乞入都」,上血疏訟父冤,稱「家難較諸臣備慘」。崇禎帝「覽之淚下」,感嘆道:「洢濂之義,生死同揆。」
就是說,魏學濂一路要飯,進京告御狀,為父洗冤。其言行感動了當朝皇帝崇禎,連連讚其為忠義之後。這位年輕的東林孤兒,給皇帝留下又勇又孝的深刻印象。待崇禎為東林平反後,一洗父輩冤屈的東林孤兒共推魏學濂為首,設祭詔獄,魏學濂讀祭文未竟,已是哽咽難言,孤兒們莫不狂哭。崇禎帝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崇禎皇帝看著以魏學濂為首的東林遺孤,動了很深的惻隱之心,說自己要加倍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成長。
年齡稍長後的魏學濂,很快加入復社成為骨幹,平日里,他經常慷慨發表政見,引起社會關注。崇禎十六年他高中進士,崇禎皇帝曾親自接見他並打算委以重用。然而,李自成打進北京,這位英烈之後卻幹出了有辱英烈父親名聲的事。
京城破後,魏學濂稱自己欲微服南歸,但夜觀天象後,忽然悟道「一統定矣」,所以率先投誠李自成。魏學濂認為天下已定,李自成會成為天下一統的開國之君,所以晚降不如早降,便很快改換門庭,並巴結上了李自成宰相牛金星,通過牛金星的推薦,魏學濂被李自成錄用為戶部司務,成為李自成登基的主要吹鼓手。在大順新政府,魏學濂表現非常積極,獻《平兩浙策》,向李自成勸進稱帝。
不知他的父親九泉之下,做何感嘆。
還有楊漣的兒子楊之易。《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死後家境:「母妻止宿譙樓,二子至乞食以養。徵贓令急,鄉人競出貲助之,下至賣菜傭亦為輸助。」說楊漣老母和兒媳婦都到城樓臨時棲身,楊漣兩個兒子,被迫乞討為生。而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呢?
楊之易,楊漣長子。楊漣死後,他靠討飯養活全家妻兒老小。錢謙益在《除夜示楊郎之易——是應山忠烈公長子》中有一句「為問敝衣淹邸舍,還如乞食上譙樓」,說的就是他這段生活。崇禎元年,父親楊漣得到平反,楊之易上疏獻父親血書,這封名為《恭謝天恩——泣稱冤苦伏乞聖鑒以明臣節疏》的血書深深打動了崇禎皇帝,賜官楊之易,為工部員外郎。
但是,甲申之變清軍入關後,這個英烈之後卻做出了不齒之舉:降清。被清順治皇帝封為松江府海防同知。接下來的舉動更令人髮指,公元1647年,晚明還未滅亡,一群反清復明的義士試圖在松江發動兵變起義,但是這次兵變卻因走露消息而失敗,告發者就是楊之易,他在關鍵的時候告了密。兵變不幸失敗,起事者均遭殺害。
《南明史》記載,楊之易出賣同胞,激起反清復明人士的憤怒,他們設計襲擊了提督府,將楊之易綁了,當場亂刀砍死。楊之易死時還振振有詞:「父忠於明、我忠於清,夫復何憾!」竟然將自己認賊作父當成了一種「氣節」。
九泉之下的「楊忠烈公」楊漣,一生都在呼喚忠君愛國,如果知道兒子叛國降敵,賣友求榮,不知又會作何慨嘆?
當然,比魏學濂、楊之易名氣大的「嗣東林」變節者不計其數。
吳梅村,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被當時的崇禎親自看中,成為文人翹楚。崇禎煤山自縊後清兵入關,吳被召入京,授秘書院侍講,後升為國子監祭酒。
周鍾,和魏學濂同年考中進士,但是周鐘的成績更好,高中榜眼並被授庶吉士,皇帝近侍。北京淪陷後,此人先是認賊作父,以進士榜眼拜倒在牛金星門下,接著又按照牛金星指示,寫了一篇《士見危致命論》,號召別人像他一樣改換門庭,牛金星對這篇文章表示讚賞,周鍾沾沾自喜,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周鍾還勸李自成早正大位。文中鼓吹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吹捧李自成「四海歸心」。其溜鬚拍馬,忘恩負義嘴臉躍然紙上。
龔鼎孳,崇禎七年進士,司職給事中,在做言官時,他大義凜然,彈劾了不少權臣,但是明亡後,「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大順軍和清軍,誰來降誰。他風流放蕩,尋歡的對像不分男女。老爹去世,他在葬禮上還狂歡作樂,連清廷多爾袞都看不下去了,譏笑他是「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龔鼎孳竟然也大方承認,振振有詞:「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說哪個沒投降?難道變節的就我一個?昔日魏徵不是還降了唐太宗嗎?竟然把打家劫舍的李自成比作唐太宗,實在是不知羞恥為何物。
侯方域,戲劇《桃花扇》主人公,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明朝滅亡後,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後參加科舉。積極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為清兵滅掉榆園軍起義立下奇功。他的紅粉知己、青樓奇女子李香君眼巴巴望著夫君反清復明,但卻等來了剃髮易服的才子,於是悲憤自殺,青樓氣節再次汗顏了清流。
從後東林黨及復社人的舉動,可以看出當時很多誇誇其談文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心底的節操早已片瓦無存。從「水至清則無魚」,到「人至賤者則無敵」,東林黨人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相徑庭的異變?
後人在分析後東林士大夫變節原因時,大多認為是他們本來如此,是專擅議論的偽道學,其實不然。
我的論斷是:劫後餘生。
和前輩錢謙益的演變一樣,經歷了魏忠賢浩劫和崇禎皇帝的反复折騰,他們傷到心裡了,原有的信仰破產了。現實及父輩遭到的打擊令後生們夢醒——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一切都是謊言。國家是皇帝和他的奴才們的。他們的家業與我們無關。
夢醒後的士人,誰還會為了與自己不相干的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於是人心渙散,各思前程是為必然。那些滿口大義的後東林黨人,在大順軍和八旗軍屠刀下,便大多是「脫下舊服換新袍」。(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宦官專權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陝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nakeE.ht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vFMpU7BuA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s6tQBBTaMjKMjgDZ9jruwdga4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