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團上架🌾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蓬萊護魚生態步道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raknusselutrail/
【出團日期】110年10月22日(週五)
【行程特色】 『綠色旅遊』『綠建築之旅』
1.客庄歇後語說:崎又陡,錢又少,挑茶到獅潭,汗水流多少。肩挑重擔爬陡坡,回鳴鳳,看到膝頭出目汁。道出客家人在此生活的艱辛樣貌,一人一根扁擔,一腳一步構築出屬於台灣人歷史記憶的樟之細路。
2.地質特殊的蓬萊溪,溪中錯落而致的奇岩就是人們口中的月球石,讓生態步道更顯得奇趣,群游嬉戲的苦花魚,無憂無慮的遨遊,變成一道悠然輕鬆的水中畫,緩慢地探訪 #蓬萊自然生態園區,感受自然悠哉的氛圍,享受山林野溪之美。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
樟:原住民語raknus,細路:客語selu,簡單的說樟之細路是一條曾經充滿樟樹的山徑,代表客家先民進入原住民居住的森林,進行砍伐樟樹與提煉樟腦的百年冒險歷史。目前透過修復好的樟之細路全長約為22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達台中東勢,主要分布在台三線兩側的丘陵山區,有些「細路」經過道路規劃重整後變成馬路,所以分為三種型態:古道步道、農路小徑與公路,但透過耆老與地圖整理出如魚骨網絡般的產業之路,令人驚嘆這條樟之細路的美與文化,讚嘆客家先民的毅力與努力,#路跟路之間串聯起山與山之間的美景,還有純樸可愛的庄頭,堆疊出帶有樟樹香氣的百年古道。
#疫情期間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
#又想走走路流流汗
#還想要吃點在地特產與風味
#樟之細路的鳴鳳古道真美麗
其他精彩的一日遊 👇
穿閱東北角岬灣‧蜻蜓石食農旅行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stonbo/
愛上玉峰‧與自然土地共好之約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yufe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客家人分布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上週看完《斯卡羅》後,是否覺得族群好多好複雜呢?
今天就讓故事來簡單介紹,生活在這塊大清官方所稱的「化外之地」—瑯嶠,有哪些人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知道瑯嶠在哪裡。瑯嶠是恆春的舊稱,所以指的就是今日恆春的這一帶。
由於恆春半島的地理位置,是早期人們通往後山必經的交通要道上,因此有著多樣的族群們在此生活及交流。
1⃣原住民族
居住在此的原住民族,有部分原本是屬於臺東卑南族系統的族人,沿著東海岸移居到瑯嶠,被當地人稱為斯卡羅人。
在那之後,斯卡羅的四大頭目家族,分領瑯嶠的住民,其中包括阿美族、排灣族、馬卡道族,也包括後來移墾的閩、客漢人。
其中,又以豬勞束社大頭目garuljigulje家的勢力最大,即後來代表談判的卓杞篤,被稱為「大股頭人」。
2⃣福佬人
福佬人,是移墾至臺灣的閩南裔漢人,原先居住在中國南方一帶。
比起其他族群,福佬人較早來到臺灣, 因此他們不只是分布在瑯嶠一帶的平原而已,臺灣其他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也因為擁有時間優勢,所以他們掌握了相對多的資源。
瑯嶠的柴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是士兵屯墾的重地之一。清代以後,柴城一直是福佬人的主要居地,也形成了龐大的勢力。
3⃣客家人
客家人移墾至瑯嶠的時間已經比較晚了,因此海岸的平原地區幾乎都為福佬人所開墾,他們只得往靠近原住民地區的山腳地帶發展。
雖然起初客家人和原住民有不少衝突對立,但後來兩個族群似乎達成共識,開始有通婚、租地、交換資源的關係。
瑯嶠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保力一帶,但為了要養活大家,頭人林阿九便向原住民租用了統領埔的土地。
4⃣土生仔
土生仔,字面上是指的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實際上則是用來稱呼漢人與原住民通婚後生下的混血兒。
以劇中的水仔、蝶妹、阿杰為例,他們都有一半的漢人血統、一半的原住民血統,因此被泛稱「土生仔」。
在瑯嶠這個充滿多元族群的地區,土生仔的身分與認同便更為複雜,遭受歧視的同時,卻又是各族群溝通的橋樑。
📺深度解讀!「斯卡羅」背後的那些故事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這個星期日晚上九點,故事 StoryStudio 邀請了三位鑽研臺灣史的年輕學者,從他們各自專業的角度,與我們一起解析「斯卡羅」背後的故事:府城、瑯嶠、番界、羅妹號,到所有你想知道關於十九世紀臺灣的一切。
▶時間
8 月 22 日星期日 21:00
▶來賓
陳冠妃(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賴英泰(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主持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
▶Zoom報名連結(按:報名人數已經遠遠超過zoom可容納人數,建議大家從臉書觀看直播)
https://bit.ly/3B2PA8z
#斯卡羅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屏東 #恆春 #卑南族 #排灣族 #原住民 #戲劇 #羅妹號事件 #李仙得 #必麒麟 #蝶妹 #魁儡花 #陳耀昌 #曹瑞原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本文主要參考高加馨,〈面對歷史在地發聲—牡丹社事件對牡丹社群之影響〉之第二章第二節「族群關係」。
客家人分布 在 上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繼「正名」、「還我土地」、「自治」三大原住民族運動後,近年來還衍生出了「原住民族族語復振運動」,除了搶救瀕臨消失的原住民族語言,也是一種去殖民化的「象徵抗爭」。
看更多生活新聞:https://is.gd/i9AWzo
上報生活圈 #正名 #自治 #民族 #原住民
客家人分布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客家人分布 在 台灣客家人為何大多分布在丘陵 的必吃
早期影響臺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客家人並沒有來台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道光十年(1830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 ... ... <看更多>
客家人分布 在 戰南北!客家人的大本營?上看90萬【客家人口大調查】#1 的必吃
各位觀眾好,我是阿啾箭在台灣客家人屬於第二大族群,約佔台灣總人口的15%~20% 然而 客家人分布 在哪裡? 這部影片介紹台灣客家族群人數最多的縣市── ... ... <看更多>
客家人分布 在 Re: [問題]客家人為什麼多分布於丘陵- 看板Hakka-Dream 的必吃
※ 引述《tandzh (www.tandzh.com)》之銘言:
: ※ 引述《yunching (哇啦淋希希)》之銘言:
: : 客家族群相較於閩南人 是比較晚來到台灣的
: : 正常而言,先到達台灣的族群一定會選擇比較適宜生存居住的區位環境
: : 相對於較晚來台的客家族群而言,不得已只好往較平原河岸邊高的丘陵山坡居住
: : 當然之中也會有些許客家人是比某些客家人早來到台灣
: : 但不管從人數和規模看來,閩南人還是比客家人來得早
: : 所以說 族群械鬥當然是有,但那算是比較後期的事
: : 一開始是以先到先搶先贏方式有了初期的族群分布
: 初期地多當然是先搶先贏,但是人來太多或者剩下的地貧瘠的的話當然要開始趕人搶地盤
: 不然以為原住民同胞這麼喜歡住山上嗎?
如果說原住民是被趕的...
那麼在漢人還沒來之前...
他們被誰趕....
難道平埔族嗎....
: 還不是被閩客等大陸移民趕的,然後閩又比客多,搶地盤也有優勢,所以住平地的閩人比
: 較多,這才是造成現在族群在地理環境上分布的主因。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第一冊
第196頁學生活動8-1提到
「清代臺灣的移民多來自閩粵兩地,因環境的差異,來自閩南泉州者在原
鄉的生活方式除了農耕以外,多從事海外貿易、經商、工匠及漁鹽等工
作;來自閩南漳州者則主要從事農耕,亦有部份從事海上貿易及漁業者;
來自粵東一帶的客籍移民,在原鄉則幾乎以農耕為主。」
之後有一張簡圖和三個題目給學生作答
第二冊的17頁最下面寫
「漢人依據原鄉的生活方式,在此各自選擇最適告的地域建立家園,如台
北盆地、竹苗沿海一帶,以閩南泉州人較占優勢。台北盆地邊緣、宜蘭
平原,閩南漳州人居多。桃竹苗一帶台地、丘陵,則以粵東、閩西的客
籍人士為主。」
以上兩段 想說的
就是這本課本的總編--添福教授的原鄉生活方式論
雖然 對於台灣族群的分布主因
學者的說法很多 最常見是先來後到
另外也有械鬥說
但是施教授卻覺得 來台的漢人選擇新生活空間
會找尋和他們原鄉最接近的環境
所以 泉洲人住在沿海的地方
漳洲人住在平原 客家人住丘陵地
有興趣 不妨可以找施教授的「清代漢人原鄉生活方式論」這篇論文
裡面解釋原因和一些數據、資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92.19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