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宜蘭有興趣嗎
#宜蘭 #買房 #好房網雜誌
☆2021買房關鍵!五大熱銷捷運站
→ http://bit.ly/3s1fVzz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宜蘭 透 天 農舍 在 公民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嚴長壽有很好的人文涵養,無論是演講與著作,都能讓我逐字逐句品味學習。聽嚴先生談話,更是言簡意賅,獲益良深。
第一次在一場設計師作品發表茶會上認識他,交談後要跟他換名片,他掏出名片夾發現名片發完了,跟我說抱歉,我下週補寄一張名片過來。
沒想到,隔幾天我就收到一張從亞都麗緻飯店寄來的名片,上面還有他談及當晚談話的內容及問候,讓人印象深刻。
宜蘭真的是可惜了,宜蘭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就毀在用潑糞戰術選贏陳定南的呂國華手中。
短視近利炒地皮,是國民黨所有執政者的通病,因為那就是他們存在於台灣政壇的意義。可惜台灣人民的素質不夠,才會把自己的家園,透過自己的選票,一次又一次的送到這些炒地皮政客的手中,任他們蹂躪糟蹋。
看看時至今日的宜蘭縣民選出來什麼樣的縣長,當這樣的選民水準充斥在台灣各個角落,台灣各地的風貌寶藏,就會在我們這一代中永遠流失。
摘》快速來、快速走,這叫觀光、走馬看花,他們去一趟太魯閣,就覺得「我已經到過花蓮」,那他不會再來。
宜蘭雪隧開通前,前縣長劉守成找我去演講,我說宜蘭人必須要在路開之前,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什麼地方該開發、什麼地方要保護?你最棒的是蘭陽平原、溫泉、太平山這些自然風貌,不能重度開發,應該要創出不一樣的特色。但最後雪隧一開,就全毀了,田中央都是農舍。
同樣情形,九二一地震後,我去南投演講,我跟當地業者說,你們不要只賣茶,可以學納帕郡(Napa Valley,酒莊)一樣,做品茶的地方,每人都要打坐、禪修再品茶⋯⋯,還有音樂、古琴環繞,旅人看到的就是非常優雅莊嚴的環境,以及一眼望去的一片茶園,此時你不是在賣茶,是在賣文化。你想想,住在當地民宿的人會多感動?他如果住在那邊,會不會跟你買茶?會不會再來?
可惜,我去講了兩次,也沒有效果。
金門戰地要開放前我也去演講,當時戰地風光是他們最好的資產,把碉堡變成生活體驗不是很好?結果金門現在變成了賣高粱酒的地方⋯⋯。
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優點,這就好像一群牛群要趕著衝破你的圍籬,但在打開圍籬前,你要把水源、花草圍籬好,他們衝進來才不會踐踏到你的花草水源。
每個地方我「無役不與」,但最後我發現,這是素養教育,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
宜蘭 透 天 農舍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大畢業青年投身友善農業🌾建立美好家園】
#NTU #臺大 #臺大青農小舖
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致力於整合並協助校內及臺灣各相關資源,透過研究、教育與推廣活動,進行生物多樣性之維護,並經由國際交流提升臺灣保育工作的成效與能見度。2019年6月14日「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假臺灣大學生多中心會議廳舉行,合辦單位包含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此次活動由生多中心袁孝維主任擔任總召集人,《老鷹想飛》梁皆得導演親臨開幕專題演講,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及多位學者擔任主題演講者,臺大畢業青農分享農田裡的知識與經驗。
民以食為天,美食佳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農地孕育豐盛的作物,但長期使用農藥、肥料,與種植單一作物的慣行農法,卻讓農田變得黯淡無光,甚至造成食安問題。曾幾何時,農田不再生機盎然,土壤與流水充滿農藥,阡陌的苔萱長出農舍,蟲鳴鳥叫逐漸消失,農田因此寂靜。農田是里山里海的生物搖籃,為找回失去的生物多樣性與健康農業,有一群臺大畢業的學子,選擇離開教室後、捲起袖口,回到摯愛的土地,成為默默耕耘的小農。
「我們家」以職人的態度對待每項產品,工作室自有小型碾米加工設備,接單出貨前才碾製包裝,因此能將最新鮮的米送到大家的餐桌上。「禾餘麥酒」協助農民量產小麥、復育大麥,並配合研發天然無污染的催芽方式,成為全國第一間使用臺灣自製麥芽的精釀啤酒廠,產出第一款完全使用本土品種小麥的啤酒。「山不枯」推動著茶山的永續文化與地方創生,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古老智慧、結合現代茶葉製程科技,製作出有機、無農藥殘留的好茶。「田鱉米」於通霄的谷津田中重新發現消失30餘年的大田鱉,致力透過保育行動推動田鱉及谷津田的生態價值及。「田董米」守護宜蘭珍貴的水田資源,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地。「藍鵲茶」建構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為一無農藥的流域,讓萬物生態與農村共存共榮於集水區。一步一腳印的他們,使用友善環境的農法,不僅維護生物多樣性,更建立健全的食安。農村的地景也因為他們漸漸改變,田埂不再單調荒蕪,各樣的野花野草取而代之,大地與天空出現飛鳥。
臺灣大學生多中心為校內一級教學研究單位,為鼓勵更多年輕學子,將所學帶回農村,建立兼俱生態、食安,與文化的農田。致力於推廣友善農業,成為年輕小農的後盾。「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活動除了將臺大畢業的青農集結,建立網絡分享平台,更進一步於臺大農業陳列館設置「臺大青農小舖」,推廣販售兼具食安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