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如何養生,才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北京人(遠古人類)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當時生活環境艱鉅困難,大約只能活到14歲。青銅器時期(四千年前)的人,平均壽命只有18歲,而在古羅馬時代(約距今三千年以前的銅器時期),人的平均壽命為23~25歲。在18世紀中期(1750年),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19世紀中期(1850年),人的平均壽命約為42歲。1950年代,男性的平均壽命為51歲,女性為54歲。之後,隨著食物產量供應的增加、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衛生資源的擴增,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21世紀初,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80歲以上。預估到21世紀末,人的平均壽命有可能達100歲。但「百歲人生」只侷限在經濟水準富裕的地區,而在非洲的貧窮國家,人口平均壽命目前還是只有40歲左右, 這說明經濟水準與壽命的關係很密切。
自古以來,大眾都追求長壽,因此,「百歲人生」似乎是文明與科技共同創造的結晶,但是否能帶給大眾歡樂,則未可知!
台灣失智與失能的人口數
2016年,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26萬人,預估2041年將增加到67萬人左右。而人口老化快速,疾病年輕化,導致台灣的失能人口愈來愈多,在2016年已經高達77萬人,預估2021年將達87萬人。中風與失智是造成殘障失能的兩大主因。
平均壽命愈長,失智與失能的機會愈高,需要別人照顧的狀況愈多,也就是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若是如此,百歲的平均壽命不一定是社會之福。
活得久,就快樂嗎?
長壽又無病,再加上和樂的家庭、與孝順的子孫,是人人稱羨的優雅長者,但有多少人能享有這種福分?年紀大、若又罹患重病,活著很痛苦,卻又無法解脫,這樣的「百歲人生」,有意義嗎?有些年長者,連下床的能力都沒有,雖然活著,其實只是折磨!
老年人要自強、自救
老年人要懂得如何養生、保養自己,才不會造成家人及社會的負擔。年長者必須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及自由行動活動的身體,重點是:日常生活(吃飯、上廁所、洗澡、簡單的活動及運動…等)不需要依賴他人,以及腦部認知功能正常。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於中壯年時期就要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除了可以將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內,還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率。
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所公佈的資料指出:個人的壽命與健康狀況,60%取決於自己的飲食與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如:酷暑或嚴寒)。
每日規律的快走可以增強體能
年長者不適合過於激烈的運動,每日規律的快走(每秒走2步,持續40-60分鐘)對年長者是最好的建議。「快走」對許多器官系統都有幫助,不但可以控制體重,還可以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預防癌症、預防骨質疏鬆、減少膝關節的退化與酸痛、保持美好的身材…….等。
多用腦、運動與喝咖啡可以預防失智
多用腦、多唱歌,尤其是學習唱新的歌曲、學習彈奏樂器、學習跳土風舞、記帳等,都可以強化腦部的功能,預防失智。盡量少看電視,看電視的時候,腦部幾乎停止運作,降低了對腦部的刺激,容易引起腦部的退化,加速失智的發生。去電影院看早場的電影,順便喝一杯黑咖啡,是最佳的推薦,可以達到「多用腦、運動與喝咖啡」的多重效益,早場的電影人不會太壅擠,空氣品質也比較好。
執著而持續的「耐力性」運動(每次至少持續40-60分鐘以上的運動),好處相當多,已知的科學證據如下:(1)可以抗老化,讓DNA保持年輕,延長細胞的壽命(刊登於2016年7月的科學進步期刊Science Advances-e1600031);(2)可以減緩認知衰退,降低失智的機率(刊登於2016年2月的細胞新陳代謝期刊Cell metabolism 2016; 24: 332–340);(3)減少肥胖的發生,調整體內脂肪的分布。英國劍橋大學精神科學的研究發現,肥胖會使大腦白質提早萎縮退化,中年肥胖的人,大腦年齡比無肥胖者老10歲,研究成果刊登於2016年7月的「老化神經生物學期刊(Neurobiology of Aging)」。
「壓力」增加會導致腦部神經細胞損傷,「老化」會增加摺疊異常的蛋白質堆積在腦部,形成斑塊,因此,「壓力」與「老化」都會使認知功能變差。而大腦的一種酵素-NMNAT2,可以保護腦部神經細胞免於受壓力增加所造成的損傷,也可以減少摺疊異常的蛋白質堆積在腦部的斑塊,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很重要。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夠促進大腦的酵素NMNAT2的製造,因此可以防止大腦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此研究成果刊登於2017年3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2017. DOI:10.1038/srep43846)。每天1-2杯咖啡(黑咖啡)是可以接受的,不加糖,不加奶精,若有需要,無糖豆漿是比較好的選擇。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2178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講堂 #何立安 #SBDTaiwan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肌督教 幸福長壽,卻提早失能!😱年輕人不需要肌力訓練?【【SBD怪獸講堂 S1: E3】 ➤ "如果我們衡量訓練風險很高的話,不訓練,其實風險更高。“ ➤ "重量訓練的身體難度門檻是非常低的,但是它有一個技術門檻,你要...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的推薦目錄: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慢性病風暴》「若能早點投資健康...」心臟放了13根支架的施振榮領悟:「生老病死一定會有,不健康的日子愈短愈好!」
比較各國平均餘命,台灣的80.7歲,落後於日、韓、新加坡,若再扣除人生終點前無法自理的不健康年數,台灣的平均健康餘命只剩72.2年。
根據2020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健康平均餘命在統計納入的63國中排名22,仍低於日、韓、新加坡。至於台灣的不健康餘命時間則來到新高的8.5年,換言之,台灣人的生命中約有10分之1年歲不健康、生活無法自理。
若能早點開始投資健康 電腦教父施振榮奉行養生
「我的心臟放了13根支架,是台灣的紀錄。」說這話的是現年76歲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哪怕以這位電腦教父的地位不乏醫療資源,由於他曾有輕微中風和心肌梗塞,對健康議題很有感。
「健康都是屬於累積,實際上它是自發性的東西,健康不是靠他人,還是要靠自己。」
施振榮說壓力是健康殺手,他回想過去曾因責任心等無形壓力大,加上沒運動,造成血管阻塞,「如果回到從前,會更注意健康的飲食。此外,原本就一直都很規律的生活,要再多安排一點運動,同時以輕鬆的心情讓工作壓力釋放。」
「生老病死一定會有,但不健康的日子愈短愈好。希望不健康餘年用天數,不是用年來計算,那是最理想。」
他強調,我們引以為傲的平均壽命延長了,但不健康餘年也增長了。保持健康,利己利家人,尤其晚年生活品質會好一點,再來也不會拖累家人。
面對這場慢性病隱形風暴,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個人也必須趁早開始投資自己的健康存摺,才能避免一步步走向慢性病的路上。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到底要不要打疫苗?」
日前好幾個群組都在傳不要打疫苗,其中有一個影片特別聳動,在愛爾蘭的安養院,高比例的老人打了疫苗之後就過世了。
我擔心八十幾歲的媽媽打了疫苗會出事,就把影片轉po在家族的群組,問我的醫師哥哥:「我們要讓媽媽打疫苗嗎?」
我哥哥留言臭罵我一頓:「一派胡言,我等一下跟你通話,不要放這種影片到家裡的群組上,完全沒有根據!」
我都還來不及看清楚以上文字,就已經接到他的電話,把我狠狠的罵了一頓。
我哥罵超久,簡而言之就是,我有能力閱讀英文,也有能力查證新聞的真假,更有能力去閱讀論文,但是我竟然連三分鐘都不願意花,想都不想的就相信了「老人家打疫苗很容易死掉」,還轉傳出去。
由於我哥哥超氣罵很久,我就趁他哇哇哇一直罵的時候,一邊動手把影片中的關鍵字輸入到google去查。
不到三分鐘,就已經查到那個影片裡面所說的數據不是真的。
我自己也是很羞愧,我們都跟學生說要媒體識讀,而我自己當老師的,卻慌慌張張的就相信了沒有查證的新聞,而這個假新聞卻可以決定我媽媽的健康。
我哥哥心情平復以後,跟我說,他怕自己說的話會害家人,害民眾,所以如果沒有科學證據,他就不會說。
在學術界是這樣的,你做了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敢發表在期刊上,那就得經得起別人找幾百個受試者再做一遍,檢驗看看是不是會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一個,兩個,三個,十個學者複製你的研究,卻發現結果和你不一樣,那你的名聲就臭了。
因此,如果有十幾位,二十幾位,甚至上百位學者進行了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那麼多人拿自己的名聲掛保證之下所得出來的結論,那才是比較可信的。
我哥哥舉一個例子,雖然我是看我哥哥吃了五年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沒死沒事,我才敢跟進,因而瘦了六公斤,但是他敢讓我跟進,並不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成功而鼓勵我跟進的。他敢讓自己的妹妹跟進是因為,很多大規模的研究都證實多吃脂肪,少吃碳水化合物對身體有益。如果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只對他很好,對我有害,那他不是害了自己的妹妹?
同理,有人做咖啡灌腸覺得很有用。我哥哥去查了文獻,實在找不到好的研究,他就不建議我們也做咖啡灌腸了。我哥哥說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持,而是因為某某人這麼做而跟著做,那是很危險的事。他還跟我講了一個肝膿瘍的病患,明明抗生素有用的科學證據很紮實,但病患堅持使用咖啡灌腸和維他命C,不肯使用抗生素,最後喪命的例子。
回到要不要打疫苗的事,我哥哥說,人類能夠在短短百年之內,將平均壽命提高一倍,疫苗功不可沒。以前的孩子會夭折,現在多數能順利長大,是因為從小就打疫苗。連Bill Gates 都發現,想用最少的錢,救最多的生命,就是投錢到疫苗上,因為疫苗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許多科學與公共衛生研究的基礎上。
他身爲醫療從業者,政府規定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即使會有不適感,從所有科學證據來看,他都覺得非常值得!他還說,如果未來每年都要打 Booster shot,他也完全接受。
雖然我被狠罵一頓,還被加碼續唸,但我心服口服的接受:
凡事要有科學證據,至少要查證,切莫亂轉,切莫輕易相信。
如果你對於打疫苗有疑慮,或許可以參考以上我哥哥的觀點。
然後,郭葉璘醫師,這篇文章應該足以表達我有聽懂,那下週六見面就不要再唸我了(抱頭)。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BD怪獸講堂 #何立安 #SBDTaiwan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 #肌督教
幸福長壽,卻提早失能!😱年輕人不需要肌力訓練?【【SBD怪獸講堂 S1: E3】
➤ "如果我們衡量訓練風險很高的話,不訓練,其實風險更高。“
➤ "重量訓練的身體難度門檻是非常低的,但是它有一個技術門檻,你要有教練來帶。重量訓練不容易自己隨便開始,至少在初期階段,但你安然度過初學者階段,因為這個階段最容易犯錯,這階段最容易出現中斷,或是受傷。“
➤ "每一個人,都可以藉由訓練,來改變他的人生。人出生後,唯一可反擊命運的機會“
➤ "平均壽命延長,失能卻提早。從30歲體力開始下滑,然後你可以活到90歲,那是一個長達60年的退化過程。“
➤ "我們不會去說,這邊有一間學校,看起來很難,我連進去都不進去。我們不會這樣看教育這件事情,但我們看肌力訓練原來將來會舉到這麼重,那我乾脆不要開始好了...."
➤ "等到長照黑洞一出現,年輕人乾脆兩手一攤,我不要繳稅了,反正我永遠養不起這個國家社會。“
步入中老年,隨之而來的就是體力退步,甚至可能因為滑倒而臥床不起!由引領臺灣肌力訓練以及大重量訓練的何立安博士,在他幽默風趣的談吐,以及循循善誘地以小故事或例子,為我們破解重訓的迷思及運動上的正確觀念。
#影片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2019 SBD菁英聯盟頭號人物 ★
#SBD菁英體能教練 #SBD菁英聯盟
#2019SBD頭號人物
#大重量訓練先驅者 #何立安 #何博士
#強者我學長 #SBDAPPAREL #SBDTaiwan #SBD台灣
【SBD台灣開始預購!2019冬季限量款 - Eclipse 日蝕黑】
即日起開放預購👇👇👇👇👇👇👇
🚩預購傳送門:https://www.sbdapparel.com.tw/
期待冬季限量版的朋友們久等了!星際日蝕配色!
今年的冬季配色,由日蝕黑與太空白交疊環蝕而成,為訓練增添獨一無二的色彩,在對抗地心引力的時刻,為你撐腰!😎
#Eclipse #日蝕黑 #SBD
#SBDTaiwan #SBDAPPAREL #2019冬季限量款
#限量依舊殘酷
-----
後記:
很榮幸能與 何立安學長/何博士一起開啟SBD怪獸講堂系列,這是我們今年與明年最重要的事情,亦是耕耘文化的基礎火種。
何老師教學能力強大到不可思議,除了超高濃度的知識密度,還有平易近人的故事舉例,絕對是多年功力實力腦力肌力與魅力,深不可測。但何博士卻又任重道遠,不糾結不扭捏的大方踱步推廣,才是我真正崇拜到心裡最深處,何老師請收下我的膝蓋吧!🙏🙇♂️
何老師為SBD台灣菁英聯盟之首,絕對不只是讚譽,是實實在在擲地有聲的桂冠。🏆
SBD Taiwan, 邱grr
-----------
何立安, 何博士
學歷
2011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 PhD
2009美國春田學院肌力及體能訓練碩士, MEd
2004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科學碩士, MS
2000台大政治系畢業
經歷
2012返台任教,歷任: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專任助理教授及體能教練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台灣肌力及體能訓練協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亞洲教練科學會肌力及體能教練證照授證教官
2016因反對大學評鑑和教授升等制度,辭職離開文化大學
2016起擔任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練
運動資歷
跆拳道五段
巴西柔術棕帶
國術世界錦標賽搏擊項目中華代表隊選手
亞洲盃健力錦標賽長青組國手
跆拳道、武術散打、自由搏擊、巴西柔術教練
選手經歷
2018亞洲盃經典健力錦標賽M1長青組臥舉第二名,蹲舉第三名,硬舉第三名,總合第三名
2011國際巴西柔術總會波士頓國際公開賽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11美國NAGA東岸盃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一名
2011國際巴西柔術總會紐約國際公開賽紫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10美國NAGA東岸錦標賽壯年藍帶組第一名
2010美國NAGA東岸錦標賽寢技壯年中級第一名
2009台灣巴西柔術錦標賽藍帶組超重量級第二名
2009台灣巴西柔術錦標賽藍帶組無限量級第二名
2008美國新英格蘭Team Link盃寢技角力賽中級組重量級第一名
2004TFF異種格鬥賽第一名
2004國術世界錦標賽搏擊項目第一名
2004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二名
2003台灣省主席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3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三名
2003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第三名
2002全國武術冬季聯賽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2正心盃格鬥賽第一名
2001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1全國總統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2000台北市中正盃跆拳道第一名
2000台北市青年盃跆拳道第一名
2000台灣省主席盃武術散打第二名
1999全國運動會跆拳道第四名
1999全國中正盃武術散打第一名
1998台灣區運動會國術擂臺第四名
1997全國中正盃國術擂臺第一名
📍影片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pYB6P0W-f8/hqdefault.jpg)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yeyQCSe00M/hqdefault.jpg)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ღ ❣人生時鐘,你現在幾點?
http://a88.piee.pw/CXCYV
https://goo.gl/yx4qSL
活到現在,
你感覺人生的路
走了多久呢?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
有些不知所措的話,
我不妨換個角度
再問一次。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華語好歌*超級好聽*~ 有字幕~卡拉 ok https://goo.gl/MgJTKJ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全球健康養生 https://goo.gl/jmxnqA
*****************************
活到現在,
你感覺人生的路
走了多久呢?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
有些不知所措的話,
我不妨換個角度
再問一次。
如果將人出生到死亡的
時間比作一天的24小
時,
那麼你覺得自己現在
正活在幾點鐘?
是溫暖和煦的清晨還
是烈日當頭的正午?
剛剛大學畢業的你,
是不是覺得自己
正處在剛剛吃過午飯,
馬上準備開工的
下午一至兩點呢?
我們不妨拿出計算器
計算一下。
假設
你大學畢業時是24歲,
又假如人的
平均壽命是80歲,
那麼24歲相當於
幾點呢?
我告訴你,
結論是
早上7點12分。
是的,
是早上7點12分。
大學畢業時的24歲
頂多就相當於
早上7點12分。
此時此刻,
很多人才剛剛起床,
為嶄新的一天做準備。
有些人甚至
可能還沒有起床。
見證了無數年輕人的
成長,
而這一經驗幫
我認識到7點12分
背後所蘊藏的含義
要比他們
想像中巨大得多。
24歲這一年紀頂多
就是早上的7點12分
是正要出門上班的時刻
度過幼年期和青少年
時期,
正要踏入社會的24歲,
相當於一天中
做好上班前的準備,
即將要出門的時刻。
那麼,退休後準備
安度晚年的60歲
相當於幾點鐘呢?
計算一下會得出來,
是傍晚6點。
這是職場人士們
結束一天的辛勞工作
下班回家的時刻,
也是夜生活即將
開始的時刻。
這些數字是不是很奇妙
呢?
跟你想像的有所出入吧?
因此,
我喜歡將人生的80年
跟一天中的24小時
進行對照。
人生時鐘的計算方法
十分簡單。
24小時相當於1440
分鐘,
而將此分成80年,
每等份就是18分鐘。
1年相當於18分鐘,
10年相當於3個小時,
以此類推,
20歲是早上6點,
29歲是上午8點42分。
我所計算的人生時鐘
前提是將80歲設定
為人的平均壽命,
而隨著未來平均壽命
的延長,
每個人人生時鐘的
跨度都將增長,
單位時間也將
變得更加寬鬆。
曾經有一位60歲的
元老級畢業生,
參加系裡組織的
校友會活動時說過,
他在大學任教多年,
認為自己的人生
會一直圍繞著校園度過
可是新上任的某領導
突然決定提前部門的
退休年齡,
他只能在毫無準備的
情況下匆忙退休了。
一開始他十分記恨
這位領導,
但現如今他十分感謝
這位領導讓自己
提前兩年退休,
因為在這段時間裡
他發現自己的
人生之中還有許多
之前未曾開發的
幸福領域。
我對這位前輩的話
著實吃驚了一番。
夕陽西下的6點10分
並不意味著
不可以再轉換方向,
有新的作為,
世界仍舊有許多未知的
全新領域等待你去探索
夕陽無限好啊。
我將人生時鐘介紹給
其他人時,大多數人
都會流露出驚詫的表情
他們都不敢相信
自己的人生時鐘
要比想像中的都要早。
當我對即將年滿50的
前輩說出“前輩,
您現在才處在下午3點
哦”,
對方會立即掰著手指
掐算開來,
並且當我將人生時鐘的
對應講述給即將迎來
畢業時刻的24歲
年輕人時,
大多數人都會由衷地
發出感慨,
“我以為自己已經走過了
很長一段人生,可現在才
僅僅處在早上7點12分
啊!”
沒錯,你的人生之路仍尚
早。
如果早上7點醒來之後,
發覺自己已經比
別人慢了半拍,
不要焦慮和擔心,
因為這並不意味著
會毀掉一整天。
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快了
一步,或者慢了一步,
並不會對未來起決定性
的作用。
所以,有些人抱著
“我已經來不及了”
的態度自暴自棄,
並非是“事實”問題,
而是“自欺欺人”的
問題。
切忌不能為自己製造
放棄或逃避的藉口。
你現在所處的
時間段還很早,
現在的你還擁有
大把的時間,
懸而未決的未來
正在等待著你,
沒有什麼不能改變。
**********************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天使心語 米米 美玉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 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 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 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陳玉珠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 金嗓 音圓 宏音 大道理 勵志篇 心靈舒果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好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六子心世界 就是愛分享 分享 文章 好文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心靈新世界 小陳世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6Zm1LQeqb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GizUYxDh68DTVua7ziFbgr8zXIw)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高齡化浪潮來襲:健康 - Facebook 的必吃
... 回顧過去十年人口變化,我國十年間國人平均壽命已從79.2歲上升至81.3歲, ... 消遣之一就是「黑白棋」,已經成為該遊戲的專家,許多安養院員工都曾拜在她手下[4]。 ... <看更多>
安 養 院 平均壽命 在 安養院,甜蜜之家? - YouTube 的必吃
在人類 平均壽命 愈來愈長以及社會人口結構逐漸改變之下,子女將年邁長輩送往 安養院 ,以尋求專業妥善照顧的狀況,儼然已成為趨勢。然而卻不時有 安養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