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
當鞋不只是物件,而是符號表徵時
使用什麼"符號"出現在什麼"場合"就極其重要了!
#符號社會心裡學
美國第一夫人梅蘭妮川普踩著一雙細跟高跟鞋登機前往德州勘風災,因此登上各大新聞版面的話題,相信不少朋友已經被台灣媒體八卦式報導洗了不少回(還是根本沒人關心,大家都在關注世大運?)
剛好讀到美國《紐約時報》時尚評論作家Vanessa Friedman撰寫的專文,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大致翻譯了一下,分享給對身體裝飾語言、符號、以及政治感興趣的朋友:
「如果鞋子不再只是一雙鞋子?
如果是一雙非常高、超細跟的高跟鞋,由美國第一夫人前往視察天災時穿著。這雙鞋將被許多人視為川普政府不知人間煙火的象徵;另一項總統與他的家人持續自我定義所謂「合宜」的例證;以及政黨之間相互對罵的藉口。
顯然,週二早晨,當川普總統與他的夫人離開白宮前往德州聽取哈維颶風的災害簡報時,川普夫人以一身黑色打摺長褲、黑色墨鏡、橄欖綠運動夾克—以及她的高跟鞋,如今已成為她註冊商標,現身於草坪。不過,這雙鞋與她所擁有的其他鞋款幾乎相同,換言之,遠在加入丈夫的競選活動之前,她就開始穿著此鞋型。
但是飛機著陸後,川普夫人的裝束顯然更接地氣,她換上白色運動鞋與恬適的白襯衫,並梳起馬尾戴上一頂繡著「FLOTUS(First Lady of the U.S.的縮寫)」的黑色棒球帽,然而在她搭機期間,拜社群媒體之賜,原本那雙鞋早已從單純的高跟鞋變成萬眾撻伐的目標。
Stephanie Grisham,川普夫人的公關總監針對各界批判寄來了以下聲明:「很遺憾當我們正面對德州所發生的天然災害時,人們更擔心她的鞋子。」
某方面而言,這是非常客觀的回應。有人的確對那些批評聲浪發表了激烈的反擊,例如:Chelsea Hanlder,因為在推特批評了川普夫人的鞋子而飽受留言攻擊。
更別提那些對她的運動鞋讚譽有加的政客們。
可若無視這些關於高跟鞋的紛紛議論,或顯示選民分裂的例證,將是忽視目前正環繞於總統周邊的各種議題—故意視而不見群眾已經因為他在重大場合無法預測的行為而變得敏感,並且否定描述細節帶來的掌聲、非難、或造成誤解的力度。
服裝的表徵是精確的,而服飾可迅速被群眾解讀、令它們更細緻入微、繁複地傳遞情緒與議題。
畢竟,川普夫人的高跟鞋—它們是Manolo Blahniks經典款—散發出一種強烈的陳腐女性氣質:過度裝飾、不切實際、昂貴、權貴(都是詞彙經常用於形容「川普」這個品牌)
它們亦是第一夫人帶進華盛頓的部份印象—她能自然得宜並無礙地踩著類似鞋款,令其他穿著更舒適鞋履的女性不自覺地因想像中的疼痛緊縮腳趾,並為她描繪了初始刻板形象—而且不排除她們重新詮釋了她的換裝理由,無論好壞。因為首度的女性們通常更偏好看似明智的平底鞋、勝過搖搖欲墜的漆皮細高跟鞋。
川普夫人很顯然是理解這一點的,也因此在抵達德州時換上更合宜的戲服(我故意使用該詞)問題在於,作為第一夫人,在如此處處暗藏玄機的環境,並沒有所謂的下戲。就算是登機也被視為極端正式的時刻,以至於所有的細節都都將被描繪或解讀、視為有意識的涵義。
川普夫人相當清楚這些特殊情況、且接受這些緊急狀態是她的工作;否則將如何解釋在總統首次海外參訪時,她選擇Dolce & Gabbana黑色蕾絲洋裝覲見教宗,或在訪問巴黎時,選擇在法國國慶日穿著Dior經典紅色套裝,又或者是日本首相安倍先生參訪馬拉阿拉哥莊時,她為首相夫人安倍昭惠導覽森上博物館與扶桑花園時穿的平底涼鞋(雖然是在佛羅里達……)
這雙高跟鞋最尖銳的問題在於,這種主導式的解讀需要盡可能在任何公開場合體現一致(也就是說,當你身處於白宮,所有場合都是公眾場合)
於川普夫人的職業,與她丈夫相同,細節更勝於一切,就算只是雙鞋。提前準備,僅此而已。」
*紐約時報本身其實有繁中版翻譯,但個人不是很喜歡那個版本,所以還是自己翻了一次。可能不是特別好,不過盡量貼近原文。
*台灣的政治人物,除了幾位新生代立委或議員開始注意服飾的政治語言之外,幾乎少有人在乎,就連媒體也不太關注(競選與公關團隊好像完全遺忘這檔事)甚至有點與世隔絕,這也是個人一直覺得很有趣、很弔詭、很神秘之處。
*有些人可能會提馬英九的造型、蔡英文的髮型、陳水扁的西裝、就職大典的儀隊……但這些其實僅止於傳統的政治人物「形象」並沒有深入探究其中的服飾語言。別忘了,無論是米雪兒歐巴馬或彭麗媛,他們出席每一個場合行銷的不只是自己和國家、甚至還有國內產業發展、政治態度、人際關係等,並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說,穿衣服,真的很重要。
安倍昭惠蔡英文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論
從安倍和朴槿惠看蔡英文的轉型正義
朴槿惠12日再次向全國民眾道歉。路透
日韓兩國領導人最近不約而同出現任期的變動。不同的是,日本首相安倍在高民意支持下風光延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則被彈劾而黯然下台。
上台五年多的安倍,高人氣似乎歷久不衰。自民黨日前特別修法,將其總裁任期延長為九年;如無意外,安倍將可以安穩地做到二○二一年,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反之,擁有第一位女總統光環的朴槿惠,卻因身陷閨密門醜聞使民意支持度跌到五趴,成為韓國有史以來聲望最低的總統。憲法法庭一致判決通過其彈劾案,讓她成為首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
剛上台時,安倍和朴槿惠同樣都擁有極高的民意支持,為何兩人今天的際遇卻宛如天淵?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在韓國,總統的任期是一任五年,且不得連任;朴槿惠的低人氣,只是其政權末期的一種「跛鴨效應」。至於日本政治結構,則是自民黨長期享有一黨獨大的優勢,安倍在黨內外均難逢對手。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兩國的政治文化使然。韓國深受裙帶式政商關係牽扯,朴槿惠因此終難擺脫總統貪汙下台的命運。至於日本,則是在民眾「渴望強人」的心態下,安倍之妻安倍昭惠最近雖也涉及「森友學園」弊案,但安倍卻能輕易擺脫此一泥沼。
然而,上述兩項觀點,都是制度性的靜態因素,並無法看出安倍與朴槿惠興衰的全貌。必須從動態的政策面觀察,才能夠透視兩人之間的巨大反差,這可從兩點觀察:
其一,意識形態主導與經濟發展優先之別:安倍雖是典型的右翼,但他在二○一二年上台後,並不急著推動修憲來實現他的政治理念,反而提出「安倍經濟學」全力拚經濟,希望以經濟改革來累積自己的民意支持。儘管效果並不如預期,卻為日本經濟引進了一些活水,拚經濟的改革光環讓他的民意支持歷久不墜。
反觀朴槿惠,則一直活在其父朴正熙的陰影下,她認為過去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朴正熙的評價過於負面;因此她不顧各界的反對,大開民主倒車,把歷史教科書收歸由國家統一編撰。因為意識形態掛帥,讓朴槿惠失去一般民眾的支持。
其二,是選擇政治和解或走向對立:稍早,由於日本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安倍宣布暫緩提高消費稅,此舉引發在野黨的撻伐。安倍為了避免朝野對立,於是宣布解散國會,將此議題交由人民來決斷;如此,自有助緩和朝野間的對立。至於朴槿惠,不僅養出「閨密」,對小圈圈以外的人則完全抱持不信任的態度。「世越號」沉船事件發生將近三年,不但真相未明,朴槿惠當時的行蹤也引發外界質疑,她卻始終無法澄清。韓國演藝圈為此對她大加撻伐,而朴槿惠不僅不加以檢討,反而利用公權力,將批評她的九千多名演藝圈人士列入政府拒絕補助的黑名單。她的獨斷與一意孤行,引發對立和反感。
把視角轉到台灣。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提出五大創新產業「點亮台灣」的訴求,但上台後,台灣還沒被點亮,民進黨便急於拿著意識形態及轉型正義的大旗來清算前朝,不斷製造政治對立。例如,蔡政府一上台,就成立不當黨產委員會一路追討國民黨黨產,官員、監委、大法官的安排,幾乎只用綠營親信。這和朴槿惠把反對她的演藝人員列入黑名單,又有何差異?最近,蔡政府更以二二八為藉口成立「促轉會」,以追求真相為由,行社會對立之實,拚經濟則被拋在腦後。這點,與朴槿惠執迷於個人意識形態實無二致。
由安倍和朴槿惠的例子可以看出,唯有回歸人民的福祉,施政才能獲得堅實的民意支持。如果只會大彈正義的高調,藉機濫權,卻不顧民生和經濟,終將被民意所拋棄。朴槿惠的殷鑑,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