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已為Medium收費會員請直接Click入內文閱讀,謝謝!//
第一名:返校
佢未必係2019年我睇過最好嘅電影,但一定係我最喜愛嘅電影。《返校》精彩在於佢明明只係改編至一款技術力有限嘅2D冒險遊戲,然而卻可以響忠於原著精神同如何令無玩過遊戲嘅觀眾投入其中做倒一個好好嘅平衡。
更難得嘅係,導演好成功咁將《返校》遊戲本身不停於走廊徘徊嘅神髓移植入電影之餘,卻又一啲都唔悶;明明佢有好多機會將《返校》塑造成一套驚慄恐怖片,但15分鐘過後卻峰迴路轉變成劇情片。徐漢強仲要靠呢套片奪得最佳新導演獎,但我想講佢真係靠呢套作品吊打好多對手。
《返校》唔係一套高成本電影,但好多細微嘅地方都做得好好;成班年青演員好難得無搶戲來演,能夠忠於本位好好襯托女主角點樣由一無所知最後去到歇斯底里──香港嘅一班「本土」導演同演應該好好學習一下,點樣唔好成撚日以為用個忍樣做戲就叫好戲;唔好以為揸住一條「好橋」,啲細節為就可以求撚其其,用「預算有限」就蒙混過去。
甚至乎所謂「本土元素」都唔代表大哂,點樣好自然咁Present出黎而唔突兀,都係一種作為導演嘅責任。有影評話電影講抗爭講得唔夠,我覺得佢係搞錯咗電影唔係Serve抗爭者,而係Serve觀眾──呢種唔畫公仔畫出腸嘅含蓄,正正係電影導演嘅堅持。
當然《返校》雖然唔係打正旗號同極權政府周旋到底嘅史詩式革命電影,但仍然解動倒香港抗爭被極權打壓嘅情意結。但佢同其他「抗爭」電影唔同,主題係一個極權政府以「不分化」為藉口,以「捉鬼」為白色恐怖手段清除、迫害異己嘅故事。而好多懵撚黃屍睇完仲唔知套戲串緊自己,可謂愚昧兼可悲。
第二名:天氣之子
同樣係因為「抗爭情意結」,令《天氣之子》成為我排名第二喜愛嘅電影。但咁並唔代表套戲唔得,相比起《你的名字》,我覺得新海誠響控制場景表達係更加出色──我好鍾意《言葉之庭》對於雨嘅描寫,但《天氣之子》經已青出於藍。
當然《天氣之子》劇情並無《你的名字》咁討好,但係果種批判各種大人嘅「世代鬥爭」,決心得罪觀眾都要以「攬炒」作為結局嘅決心,;令新海誠之前被人質疑經已擁抱大眾市場而忘記初衷嘅質疑一掃而空。
完整感想:《天氣之子》:由成熟女性照顧躁動男性、少年逃避警察追捕、邊緣人反抗社會體制的攬炒作品
https://bit.ly/37fgniI
第三名: 綠簿旅友
好尷尬嘅係,呢套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因為我係響2019年頭睇,所以要擺到2019年最喜愛十大入面。而更尷尬嘅係,如果將佢擺響2018十大的話,佢分分鐘可以排名第一,但由於2019年發生太多事,結果感情因素之下反而排名跌到第三。
我成日都話,講各種弱勢族群受歧視嘅電影,最好睇應該就係在於矛盾設定:太過黑白分明反而係太沈重、令人好難睇得舒服。《綠簿》好巧妙咁將一個黑人有錢音樂家,配上一個義大利粗佬司機黎營造矛盾嘅起點,因為呢個矛盾起點SET得好,所以往後無論係有錢佬見倒司機唔用手套食雞亂丟、義大利佬點樣響南方城市面對同性戀、黑人歧視時點樣用爽快而橫蠻嘅方式解決,都拍得非常有趣。
有人稍嫌套戲太過正能量、以及無乜觸及「深層次矛盾」有啲膚淺,但其實呢啲都唔係一套好戲嘅絕對標準,又要講香港好多「本土」電影就正正係將果種社會使命感睇得太重,反而破壞哂套戲。
第四名:波希米亞狂想曲
又係另一套明明係上年奧斯卡,隔離咁耐先講有啲尷尬嘅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於我而言,如果只限於前半部份的話,簡直係一套完美作品──佢唔會好俗套咁講Queen主音Freddie Mercury點樣被歧視努力奮鬥終於成功,反而係注重去講何謂一個音樂天才,點樣同佢嘅拍擋創作出一首又一首驚世之作。
然而個問題係去到後半當講到Freddie Mercury崩壞嘅部份,你係明顯見倒隱惡揚善嘅手影、而且將所有罪責推哂去全片唯一奸角頭上,令到果種由高處墮落到底嘅感覺唔得扎實,呢個係比較可惜嘅地方。
至於最後一場演唱會比好多人奉為神作一幕,但我自己本身唔係Queen Fans,所以反而無乜感覺──但正正因為我唔係Fans都覺得套戲好睇,所以先至係難得之處。
第五名:從前有個荷里活
Brad Pitt憑套戲攞倒最佳男配角真係鄧仍開心,因為響套戲入面佢扮演一個有型落泊中佬真係非常出色──雖然Joe Pesci今年係更值得攞。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當然唔係泰倫天奴最出色嘅一套作品,甚至上一套《Hateful 8》都比呢套精彩。但佢過癮嘅地方係將一件歷史上真實發生嘅謀殺案Twist成自己希望嘅方向發展,順帶講下荷里活珠光寶氣背後嘅八掛,然後主題卻係李安納度作為一個好想證實自己演技嘅過氣明星,卻響執著演技之路時被人冷嘲熱諷──幾條線好似無厘啦更夾唔埋,但由完全配合泰倫天奴一直以來嘅怪雞風格。
唯一美中不足嘅係,套戲其實一直想諷刺李安納度一直想做一個好演員但卻無人對佢演技有興趣;但現實卻正正係李安納度太過執著於佢有無演技(甚至為咗造就佢做影帝整咗套爛爛地嘅《復仇勇者》出黎),反而比人感覺做戲太「用力」──如果佢可以放低呢種執著,響影壇地位應該會更高。
第六名:Richard Jewell
好不幸,作為一個忠誠保守派導演,奇連伊士活響今屆奧斯卡係完全無辦法獲得應有嘅尊重。一套咁出色嘅電影,竟然只係得Kathy Bates一個奧斯卡提名。
《Richard Jewell》個角色設定唔討好,響荷里活黎講係一個致命傷:唔單止係一個其貌不揚、口齒不清嘅大肥佬,然後仲要麻木崇拜警察,甚至連差佬陷害佢果刻仍然執迷不悟地走去配合。但其實套戲最吸引嘅地方卻正正係,果位對男主角極其睇唔過眼、卻又唔忍心拋棄佢嘅律師,點樣逐步捉摸倒主角嘅諗法,然後同佢共同對抗警權欺壓嘅過程。
當然,呢套戲對我有額外加分嘅,係警察點樣為咗老屈Richard Jewell係鬼,無所不用其極,呢樣嘢同黃屍捉鬼天屍所作所為其實並無分別。
延伸閱讀:令所有捉鬼天屍抬唔起頭嘅電影:《Richard Jewell驚世懸案》
https://bit.ly/2SAMzry
第七名:愛爾蘭人
老實講,相比起《愛爾蘭人》,其實我係更加鍾意《Good Fella 盜亦有道》:兩套戲其實套路有唔少地方相似,而後者係拍得比前者更有活力──畢竟同一批演員,老咗幾十年再拍番同一戲種,響呢方面點都會爭啲。
但《愛爾蘭人》始終係由三位殿堂級演員Joe Pesci、羅拔迪尼路同阿爾柏仙奴主演,佢地啲對手戲真係好難唔精彩,尤其係Joe Pesci由《Good Fella》飾演一條躁狂癲佬,再去到今日一轉而成一個內斂黑幫長輩,呢種轉變令人嘆為觀止之餘,亦值得再攞一座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只可惜輸咗比Brad Pitt。
《Irish Man》係馬田史高西斯向新時代電影觀眾嘅一場宣戰:大量引用電腦特技化妝將幾個七八十歲嘅老嘢飾演番自己四五十歲時候,而更難得係幾位演員真係要響演技上面「回春」到之前嘅年齡(所以點解套戲一開始唔係好似其他江湖片咁由廿歲仔開始?無計啦扮唔倒呀);然後將套戲放響Netflix播但卻又堅持拍足3個幾鐘。
結果就係後生仔似乎唔太Buy,支持嘅仍然係班老屎忽如我;亦正如當我睇呢套戲幾位黑社會大佬嘅衝突係會令我諗起老蕭、毓民同黃洋達──試問今時今日仲有幾多個o靚仔o靚妹會聽佢地?Anyway馬田史高西斯同奇連伊士活一樣,就係無論拍戲拍到幾老,質素始終有保證,好睇過Netflix另一套《Two Popes》先。
第八名:上流寄生族
我唔會為嘩眾取寵、走去力排眾議話《上流寄生族》唔好睇,事實上無論係佢前半以喜劇形式講述韓國一個貧窮家庭點樣狂想式走入有錢人間屋入面搵食;定係去到後面點樣用驚慄嘅暴力血腥場面對於上流階級嘅控訴,都係拍得非常精彩。
問題只在於兩點:一係中間果個由瘋狂鬧劇一轉成為暗黑驚慄嘅轉接位實在太唔自然:即係前一刻仲響度嬉笑怒罵搶緊罪證(仲要有幾個位係硬滑稽搞笑造出黎嘅笑點),下一刻經已變成生死相搏,感情轉唔切投入唔倒之下就難免打咗少少折扣。
至於另一點則係,咁多年以來出色嘅韓國電影實在太多,比《上流寄生族》好睇嘅亦唔少;咁樣一次過頒哂最佳外語片、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同最佳電影比佢,好明顯係一場政治騷,同當年《十年》攞倒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一樣,係令我好唔舒服──當然《十年》係連電影基本完整性都講唔上,又再係等而下之。
第九名:極速求生
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比咗《美國工廠》,但我心目中嘅最佳紀錄片其實應該係Netflix另一套《極速求生》──但好不幸佢唔係一集過而係一個Series,所以唔符合參賽資格。
《美國工廠》開頭其實都幾好睇,但我本來期待果種強調中美文化矛盾去到後面經已無哂,反而係執著於究竟成唔成立倒個工會:呢啲基本上就係奧巴馬夫婦嘅左膠套路,還好現實個工會就係被否決咗,我諗都出乎呢兩位金主意料之外,尤如摑咗佢地一巴掌。
講番《極速求生》佢最精彩嘅地方係特登唔講目前響F1車壇玩哂嘅平治車隊,而由一眾中小型車隊講起,再逐步去講呢啲無望冠軍嘅車隊同車手,各自面對乜嘢壓力,再配埋賽車嘅片段,刺激得黎亦有好多反思地方,呢一點上面係遠比《美國工廠》豐富。當然我自己本身都追開F1,睇落就更有親切感。
第十名:John Wick 3
數到第十套其實已有啲勉強,響兩套麻麻地嘅《Two Popes》同《John Wick 3》之間,我揀咗後者。
《John Wick 3》係延續咗頭兩集嘅優良傳統,由最起初一段追殺戲一直到兩人兩狗聯合都係極之精彩,但問題卻在於再之後由於導演想打破之前兩集「少少劇情狂打」嘅局限,開始嘗試塑造多啲背照同世界觀出黎──於是咁就出事。John Wick之所以好睇,係由於佢無乜口水花,就算打都係幾句之間打完,你突然搵個光頭佬係咁同John Wick講耶穌,仲要打到死唔斷氣果下,就真係破壞哂成套戲嘅神髓。
或者呢個系列去到呢度已到佢嘅極限,之後就係玩爛時段嘅來臨。
延伸閱讀:《John Wick Chapter 3》:前作太成功帶來的若有所失
https://bit.ly/39xH8Rl
言過其實:1917 、小丑
有關《小丑》之前都有講過,成套戲嘅問題係個小丑完全無原著小丑嘅神髓,而純粹係一個癲佬;另一個問題係入面好多場所謂「內心戲」其實比我感覺都係非常造作,近乎舞台劇性表演,感覺就係純粹SET套戲比男主角攞獎。
如果佢唔掛《小丑》呢個牌頭,可能我未必會咁唔鍾意套戲,而且佢對葛咸城之所以成為罪惡之城嘅描寫亦都相當切合香港目前環境。但成套戲我係唔係好感受倒小丑本身嘅內心掙扎究竟有幾痛苦,因為好多時作惡係唔需要理由,更何況小丑有啲理由只係因為情緒病而引發出黎。
另外就係《1917》。我發覺好多鍾意評戲嘅人對呢套戲都係大加讚賞,咁可能我唔識點樣用影評角度睇呢套戲啦,所以完全係同佢地嘅感受相反。《1917》以長鏡頭作為賣點,但事實上成場戲卻一CUT為三,唔係真正嘅一鏡到底,感覺已有少少受騙。
長鏡頭有一個好大嘅局限係,你係無空間去陳述其他支線劇情,所以成套戲就好睇你拍得有無迫力。《1917》個劇情係講兩位主角要響8個鐘之內走到去目標地點,但成套戲只係兩個幾鐘,換言之導演係需要用剪接或者劇情黎控制時間流逝,果種壓迫感立時打咗折扣。
而更大嘅問題係響主角「走難」過程中,真係唔係好Feel倒有幾緊急,亦唔係有太多生死之間嘅驚險場面,再加上無戰場上嘅其他資訊豐富內容,結果就係愈來愈悶。更離譜嘅卻係明明之前埋咗一條伏線,有個軍官叫主角去到司令部一定要有人見證之下先可以拆封信,但去到最後條伏線竟然無咗,個指揮官響作下狀反抗之後就好順攤咁接受咗男主角嘅要求,完全係反高潮!
我唔會否認《1917》啲景係拍得幾靚,但老實長鏡頭呢樣嘢並唔係真係必要,或者至少長鏡頭唔應該係成套戲嘅唯一拍攝手法,你睇《一屍到底》、《飛鳥俠》其實都係將長鏡頭同劇情發揮可以黎得一個好好配合(有人話《飛鳥俠》長鏡頭只係響室內轉來轉去發揮有限,喂大佬人地個焦點係響人物之間嘅衝突同對話,而唔撚係話你聽個畫面有幾浩瀚呀,呢種先係長鏡頭真正正確嘅用法)《1917》只係用氣氛磅礡就想挑戰奧斯卡最佳電影,未免太過大想頭。
守歲舞台劇心得 在 花美桑。喬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針對鏡週刊今(15)日僅採單方面說詞未經證實即大篇幅不公正報導部分,我們深感遺憾與痛心。
一、喬喬2007年出生,我(喬爸)與喬媽2010年7月離婚,幾個月後夫妻倆嘗試復合,約莫1年半左右,在2012年的最終確定無法回到最終相處的狀態,而2014年喬媽提告爭撫養權,在長達三年多的訴訟歷經三位法官的內情了解之後,都不願意做出強逼喬喬會面的判決。2017年底喬媽突然釋出善意願儘速調解,於是我們彼此都以善意為前提盡量配合對方調整和解內容,至此我們才知道喬媽罹癌的消息。
二、很多沒說的部分是:在官司期間我們三人(喬喬、喬爸、喬媽)都在法院指定的諮商機構自費與一位專業的諮商師做專業的諮商輔導。甚至在官司結束後,喬爸主動提出繼續一個月兩次左右的自費諮商輔導的請求,希望配合專業諮商輔導師的方式,用打開心結的方式希望讓喬喬能真心理解並接納喬媽。這是我們三個人在這幾年一起做的努力,從未在粉絲團上分享,第一是喬媽希望我們不要分享這些私事,第二也是喬爸我希望在不受太多關注下,諮商輔導的進程會比較輕鬆快速。官司結束後的這快兩年期間中的每次諮商會談,我們的會談氛圍都很愉快。到最近一年,喬喬已經可以跟喬媽兩個人自己聊寒暑假去哪旅遊怎麼過,喬喬會分享她最近喜歡看的書,喬媽也很認真會回去看過這些書然後下次諮商時再來一起跟喬喬討論內容分享心得,然後喬爸喬媽私下也會透過email分享一些喬喬的生活近況與喬媽自己的生活近況(包含病況)。我們三人再加上一位諮商師,我們都很努力,然而我們一起做的這些努力沒想到在喬媽親友們的不諒解及不理解下,竟在各種社群媒體中作出的帶個人偏見的不實污衊指控,變得徒勞無功,反而造成諮商中的更多阻礙,喬爸我雖不能理解但依舊尊重。
三、報導中提到贍養的部分,是我在諮商師的會談中提出的,原本全意是:我(喬爸)對喬媽說:「妳在生病之後有沒有想過可以留下什麼給喬喬?我前一兩年看過一則新聞報導是說:『一個爸爸在他的小女孩很小才幾歲的時候就過世了,但之後每年小女孩生日時,都會收到爸爸送的生日禮物,一直到小女孩長大到20歲成了大女孩,父親送了她最後一個生日禮物,並在卡片上跟她說:我一直沒離開過,一直在妳身邊陪著妳,看著妳成長變漂亮...。』贍養費的部分是當初我們離婚時所共同決議的,是我們各自都要負擔小孩的教育費用,當初很多決定我們兩個都基於先考慮到未來,然後很多事情包括身後事也都要先有周詳的計畫,而殊不知我們曾經夫妻兩人之間的討論卻被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公開在周刊之中? 於是我想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四、5月11號當天,我與喬喬的確是去練習騎腳踏車,也看了舞台劇過了很開心的一天。是因為我們直到今日(15號)新聞的發佈才得知這個不幸的消息,且我們更早之前就已跟喬媽約好這週五(17號)要再一起去諮商會談,聊聊喬喬這個暑假的生活計畫;在4月26號的email中還聊到她醃漬的鹹檸檬可以泡鹹檸七的這種生活對話。最近即使罹癌化療有些影響,但喬媽一直把自己打扮很好,我知道她也不願意讓喬喬看到她生病憔悴的樣子,加上我們沒有預想得到喬媽的病情會發展這麼快速。�我是今天早上接到記者詢問電話才得知喬媽不幸病逝的消息,喬媽的親友們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對我們隱瞞噩耗,爾後發消息給媒體並擷取我們當日的生活作息攻訐發布新聞,對我個人造成的影響我並不在意,因為喬喬和喬媽最清楚我們一直都在努力,但對於喬喬跟喬媽我非常的心疼。我很驚訝為何喬媽的親人不肯第一時間通知我們喬媽過世的消息,反倒是周刊第一時間取得了更多詳細的消息來源,我們以為喬媽最放不下的是喬喬,沒想到這件事情卻是媒體首先得知公布,我實在無法理解。我告訴喬喬要相信我與喬媽對於喬喬都是真心的愛,所以我也不願再多去揣摩內情了。
對於喬媽病逝我感到惋惜也難過, 對於一個曾經是人生的伴侶、也是女兒的媽媽。無論過去我們曾經吵架不合, 我都很感佩她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願她沒有病痛自由自在。我想說這篇文是最後一次對這件事做出聲明,也想跟喬媽說:�「不要擔心,我會更加倍努力,讓喬喬能安心快樂健康的長大,也希望妳在天上能繼續守護喬喬。」
謝謝所有關心我們父女的所有朋友,也謝謝各位媒體大哥大姐的關心,辛苦了,謝謝你們。
守歲舞台劇心得 在 POON Chan-leung 潘燦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et Magazine issue196 p112-117
潘燦良 天生不是光芒四射
維基百科上潘燦良一頁,寫著他今年五十歲,他笑笑說要澄清,今年其實五十有二,網上資料有錯,他卻不急於更正,由它將錯就錯,就像他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關口,都一直順其自然。
年少時是毫不顯眼的一個人,投考演藝學院經歷四次才成功,及後在香港話劇團任全職演員二十多年,期間三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卻總是與最佳男主角擦身而過。到四十多歲,離開安舒區之後才三奪最佳男主角,備受外界注目;同期遇到正在尋找新面孔的香港電視,開步踏進劇集與電影的世界,魅力隨著知名度增加,才忽然成為大眾都追捧的潘燦良。
對於五十歲左右才攀上事業高峰這回事,他坦然面對,既然自知不是一來便光芒四射的人,他就演好四平八穩的人生,性格決定命運,他看得通透。
Text.ernus
interview.ernus & 金成
photo.BOWY
「原來你做戲好好睇!」
因為《親愛的,胡雪巖》角色需要,潘燦良早前把頭髮剪掉,事隔數月,頭髮長了一吋,還不像一個正式的髮型,但當他徐徐步至,還是叫人感受到獨特的中佬魅力。他是那種典型過了四十歲才散發光芒的男人,可以想像少年時候不太起眼。「讀書時成績很差,每次考試不是考尾二就是尾三,在班上不是最乖或者最曳那批,不會有人留意我,好像不存在的一個人。」對戲劇的興趣,起始於微妙的感覺。小時候看電視,總會不自覺幻想自己能否飾演那些角色,中學時代,看到其他同學在戲劇比賽表演,也沒有太大參與的欲望,「我都做得到」的想法仍然只停留在腦海中。中學畢業,學校劇社友人邀請他參與演出,從此開啟一條全新的道路。「第一次演出,給我一種不錯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中文老師特別跟我說:『潘燦良,原來你做戲好好睇!』我整個人生從來沒有被認同的經驗,於是腦海忽然浮現要成為演員的念頭。」
八十年代演藝行業興旺,香港演藝學院於1984年成立,潘燦良剛好中學畢業,會考成績欠佳,考入演藝就成為了他的夢想。「那時聽說入讀演藝成績不需太好,只要有才華便會取錄,我覺得這是我可以繼續讀書的唯一機會,我想藉這機會改變人生。」大概是二十歲仔最有大志的一次,可惜少年阿燦的路又不是想像中平坦。演藝學院入學試,年年考的東西差不多,都離不開讀白、唱歌、做戲、天才表演,潘燦良初次投考,正是學院創辦的一年,他對戲劇只有熱誠,缺乏經驗和認識,落空也很合理。「你想想,第一年入演藝的人是黃秋生、張達明、謝君豪,他們入到我入不到,也好應該。然後我一直重考,考到第四次,覺得是最後一次了,考不到就算。畢業後幾年我返過工廠、做過跟車,後來入了城市當代舞蹈團做後台人員,雖然不是演員,但浸淫在與劇場有關的環境,漸漸有些得著。我也抱著平常心,入不到演藝也沒所謂,反正我已從事與戲劇有關的工作。」這次夢想終於達成了,潘燦良非常珍惜機會,將自己變成海棉,努力去吸收知識。「我對戲劇的興趣日漸濃厚,有衝勁自然發奮追求。例如我一向英文差,但因為演戲我要讀英文劇本,怎好?唯有逐個字去查字典,有些地道口語英文,連字典也沒有,就去問人,也許是人生最有衝動求學的階段,十分享受。」
無法理解的職業
進入演藝學院,是潘氏家庭裡面一個破格的選擇。爸爸是油漆工人,媽媽在學校當校工,不是沒有一般草根階層對下一代的典型期望,不過潘燦良作為孻仔,幸運地得到一哥一姊為他擔當了家庭負擔,讓他有空間為理想奮鬥。「我在屋長大,父母當然認為子女讀書讀好些,找到他們心目中的好工就最好。他們都是靠體力勞動維生,不想我們重蹈覆轍,希望我們做寫字樓嘆冷氣,若可以找份鐵飯碗政府工更好。」上一代的卑微願望,只有做文職的姐姐給他們實現,不過潘燦良爸爸媽媽可沒有像當今怪獸家長揠苗助長,他讀書成績不好,但沒有做壞事,父母也沒強求甚麼。「他們沒有給我太大壓力,也許也沒能力給我壓力吧。如果我沒有接觸戲劇,我應該像我哥哥一樣,成為了油漆工人或的士司機,我很慶幸遇上了戲劇,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又有穩定的收入。」
香港話劇團是行內出名最有架構有組織劇團,台前幕後均有固定薪水,但在父母眼中,當劇團演員大概永遠都不能稱之為穩定工作。「我演出的時間他們吃晚餐,我回到家他們都睡了,演員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很遙遠的事,心底裡會問我是否打算繼續做下去。好在尚算薪高糧準,不用擔心生活,能令他們比較放心。」潘燦良在香港話劇團的演出,很多時邀請父母欣賞,惟父親看得不多,就因心臟病離世,他在電影版《南海十三郎》飾演唐滌生,結果父親無緣親眼欣賞,成為他人生中其中一個遺憾。他回想母親仍在的日子,每次看他演戲都盛讚不已,不禁微微一笑:「很鼓舞的,她每次都說好好看,也不知是真是假。對她來說,其實是不明白為身演員的我是做甚麼的,她知道我會在娛樂圈出現,但又不是明星,不懂跟街坊街里說兒子是做甚麼的,但有演出給她看,她又可以帶親戚來看,她已經很滿足。」
走近抑鬱邊緣
加入香港話劇團之後,潘燦良就像劇團裡面其他演員一樣,每年擔崗固定數量的演出。在話劇團遇到膾炙人口的經典戲劇機會高,尤其在劇場還不是那麼百花齊放的八九十年代。《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南海十三郎》、《Miss杜十娘》、《藝術》、《暗戀桃花源》等經典作品,潘燦良都有份參演,累積了寶貴的大型演出經驗,早在1994年更憑《黑鹿開口了》一劇首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但我是做了十多年,才真正認清演戲是怎樣的一回事,做演員是有價值有意思的事。」是有點反高潮,但一個人對自我的領悟,總不是一步登天的一回事,特別是他向來都慢熱。「陳腔濫調的說法很容易,喜歡演戲囉、享受演戲囉,某次在報章看到黃秋生的訪問,他問另一位演員為何要當演員,我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思考不一定有答案,待到三十九歲那年,平靜的生活起了變化,他才領悟到答案。那年他拿獎學金去美國半年,暫別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呼吸自由的空氣,反而令他不知所措。「照道理我應該要看戲劇、和演員交流,但我的心態是害怕自己辜負別人,覺得拿了獎學金,一定要有實質的工作做給別人看,拚命想將自己塞滿知識、技巧,偏偏又塞不進去,非常混亂。」
一個人住在空間狹小的房間,潘燦良被莫名的恐懼感覺籠罩,不知不覺走進近乎抑鬱的狀態,不斷質問自己「點算好」。「有一日腦袋裡的燈膽突然亮了,想通了這半年的意義,其實是一個機會停一停,重新了解自己,去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不是要學習幾多表演技巧,或者在看了幾多經典戲劇,而是好好享受這個人生體會,容許自己遇到甚麼就甚麼。」回到香港後的一段日子,體會才漸漸滲透出來,影響日後的演戲心態。「以前覺得演員身分很空泛,但後來我領悟到,一個演出不論舞台或影視,主流或偏鋒,都有帶給受眾心靈填補的作用。當普羅百姓在生活、情感上達到失重的狀態,甚至精神上把持不住,如果他看齣電影、電視或舞台劇,他便有機會透過別人的演出感受生命的呼喚,就像信仰一樣給他信念,這能量成為了滋養,有了滋養就可讓他們回到穩定的狀態。」以前演戲只為了個人滿足,這昇華了的想法為潘燦良的演員生涯注入了使命感,他自覺演出的底蘊變得截然不同。「往後我在舞台上講的每一句對白,都是為觀眾席中的某個人而講,我很深信我的演出,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其他人,從此演戲的動力更大。」從那時起,戲劇對他再不是單純的娛樂,他期望某一位觀眾,在演出中體會一個人生經驗,然後感受自我釋放、倒空生命,所以,他再也不執著於戲劇的形式。「我不再局限自己做某種形式的演出,只要適合我就去做,我相信我要做的就是提供演員的功能。」今日我們愛看潘燦良演戲,深深感受到他散發的厚道,背後其實是千錘百煉的歷練。
控制情感的專業
潘燦良無疑是一位專業演員,從言談之間了解到他之所以專業,正正來自他與演戲之間保持著適當距離。沒有矯情地說演戲是他的生命,反而很清楚那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演戲是我的事業,是我喜歡的工作,我亦相信演戲一直影響我的生活,是不能分離的,但我不是那種認為演戲就是我生命的一切。」舞台演員跟電影電視演員的不同之處,是舞台劇需要不斷重覆,少則三四場,長則像西方經典戲劇一演幾十年,演員的專業,正是在重覆的台詞走位劇情之中,仍能爆發不同情緒,他本性沒半點濫情造作,倒適合成為舞台演員。「學戲時毛俊輝老師教我們,舞台劇演員應該有一種能夠重覆的工藝,就是要你熟悉整齣戲劇的運作流程,同時每次演出當下都有很活躍的狀態,能因應每一場的氣氛,在重覆裡面有不重覆的表達。」所謂演員的第三隻眼,他融匯貫通,以至情感能收放自如,這正是他認為成熟演員的必備條件。「舉個例,我演胡雪巖的時候,在舞台上我是胡雪巖,走上台之前我是潘燦良。在台上我容許自己釋放感情,但在很澎湃的時候我同時在觀照自己,控制自己投放幾多感情。這個過程有情緒衝擊有快感,是很過癮的,但若失控了就是失敗。」演員有所謂不能抽身的狀態,引致情緒問題甚至影響生命,潘燦良卻直言演員應該有能力自我控制。「有些人演戲演得淋離盡致,卻回不到現實,這對我來說是不正常的事。另一個極端是完全清醒,從沒投入情感,卻單憑技巧感動人。我相信我是兩者之間,這樣對我來說是最好的。」
潘燦良的冷靜安穩是性格使然,兩面刃的另一邊卻是慢熱,他在香港話劇團演戲二十多年,來到2012年才毅然離開,雖然2011年獲藝發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卻是離開話劇團以後,他才三度奪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他沒有埋怨懷才不遇,太清楚自己生來不是光芒四射的人。「可能年少時有希望自己鋒芒畢露,但很快就知道我不是這種人,很多統計數字告訴我事實。與其說是命運,我更覺得是性格,我是很低調的人,怎會散發光芒四射的能量?別人通常都覺得我是穩陣,可以信任的人,又不是一來就覺得很有吸引力的人。」在劇壇素來有劇場王子的稱號,不過翻看潘燦良舊照,實在不是特別迷人,彷彿來到五十歲,他的魅力才一下子爆發。
餘下十五年的心態
六年前離開話劇團,只感到維持二十多年的生活模式需要暫停一下,沒有立心進軍電視電影圈,沒料到香港電視邀請他主演《來生不做香港人》,潘燦良又驚又喜。「我不知道他們為甚麼找我,一問之下知道是三十集長劇,還要是男主角,我比他們更驚!既然他們夠膽找我,我就夠膽做!」《來》彷彿為他開啟了人生另一扇門,之後在ViuTV的《綠豆》飾演曖昧不明的趙子龍更是技驚四座。常言道,舞台劇的演技跟電視很不同,潘燦良爐火純青的地步,像是一下子便適應了。他謙道:「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細閱劇本,好好準備角色,好彩的是在現場也有空間跟其他演員碰撞,再慢慢調整演繹方式。也因為《來》與《綠》的角色設定剛巧都比較佻皮,我衡量過覺得可以有大幅度的表演風格,但當然也需要調整的,始終電視和舞台對演員表情的覆蓋率實在相差太遠。」再數下去,就是今年的奇蹟電影《逆流大叔》,很多人買票進戲院,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看他飾演的「黃淑儀」,過千萬票房的奇蹟就此誕生。潘燦良看到香港電影演員斷層的現象,解釋為何來自舞台的他,在這幾年忽然成為影視界新星的理由。「很多電影成本不高,找不到影帝級演員擔綱,所以向舞台劇演員埋手,我們有一定的演戲技術,相對電影演員知名度卻不高,片酬不用太高。」
人到中年,才攀上事業另一高峰,潘燦良沒有一朝得志,反而在踏入五十歲關口之後,他更明白自己的限制。以往踏進三十、四十都有特別感受,但來到五十,感覺更加矛盾。「去到五字頭,會很清楚自己不再是三十歲,有些事情可能已經既定了。若當初三十歲有搏盡,四十歲已經發圍了,所以當你五十歲還未擁有,難道去到六十歲才攀上顛峰?」他這樣說,沒半點怨天尤人,只是面對現實,距離所謂退休年齡還有十多年,就用另一個心態面對五十歲的高潮。「我不會放棄,而是會好好運用僅餘的時間,對待餘下十五年或三十年的心態很不同,最明顯的是深深體會自己身體機能不同了,體力、記憶力都有分別。人到中年,有種時日無多的感覺,會好矛盾,辛苦的時候會勸自己不用太搏命吧,都五張嘢了;有時又覺得五十歲還很年輕吧,常常在這兩者之間徘徊。」
引誘是自製的
猶記得去年ViuTV播放短劇《短暫的婚姻》,旋即成為網絡熱話,今年宣布明年將上演舞台劇,老實說心底不無擔憂,始終陳奕迅和蔡思飾演的Galen與Mal已經太深入民心。後來演員名單公開,見到Galen由潘燦良飾演,總算鬆一口氣,面對可能出現的比較,潘燦良氣定神閒:「有人抱著比較的角度看也不出奇,但對我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以前在劇團也習慣同一齣戲有A/B Cast。而且舞台劇版的重點跟電視劇不同,電視劇較側重Galen與Mal的浪漫故事,舞台劇四個角色的比重較平均,探討各人在那種婚姻狀態正在面對甚麼問題。」其實早在莊梅岩撰寫劇本時,潘燦良已是她心目中的角色人選,只是劇本命運使然,先有了電視劇才上舞台劇。潘燦良曾演出莊梅岩早年寫的《教授》,二人惺惺相惜,時間一合就找機會再次合作,最受益肯定是觀眾。
談起婚姻,潘燦良與蘇玉華雖沒婚姻的名分,二十多年的長久關係卻令很多有名有分的老夫老妻羨慕不來。他坦言,用劇中金句「如果深愛,再長的婚姻也是短暫的」去看待今日的婚姻殊不容易。「很多人會把持不住,你見很多單親家庭便知道。有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是引誘好大,但我不會怪罪於引誘,若你找到那個想和她一生一世的人,你不會有其他引誘,引誘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潘燦良與蘇玉華早在演藝學院年代便相識,兜兜轉轉之後在戲劇裡重遇、相愛,是情侶也是工作伙伴,沒有世俗的約束,也有信心會長相廝守下去。結伴廿多年,足以令所有浪漫化為現實,面對生活瑣事,潘燦良的心得不外乎是「包容」二字。「有時可能只是個杯應該放哪個位置的小事,也足以引發吵架,如果她將個杯放過兩吋你就忍受不了,你就要反省究竟是自己不喜歡她,還是真的在乎那兩吋的問題。對我來說,如果我是真的愛那個人,這些小事可以接受,要不喜歡一個人實在太容易,但只要找到你愛她的一點,我寧願自己把那個杯移過兩吋。」步入中年,他有心理準備彼此會被年月改變,也很確定會並肩同行,訪問來到這裡,已是甜到糖尿病。「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對方在老去,我也是一樣,無論容貌、外形甚至處事方式都會一直變,我們的關係也一樣,但每同行走一步,我也在深入認識她。我們很幸運,這麼多年來仍然找到有共鳴又截然不同的交流,很多時能夠同步相處,又有交換彼此長短的空間。」可以不結婚,但仍會考量萬一雙方出了甚麼事情,留下來的除了承受悲傷還須兼顧大量繁文縟節法律流程。畢竟愛一個人,需要周全想法。
後記
訪問期間,潘燦良正在參與前進進劇團《會客室》的演出,以訪問一百個香港人對社會議題的看法為主要內容,性質有別於一般劇場演出。潘燦良坦言,此劇報酬不高,但因為他覺得有意義,仍然會推掉其他工作,花超過半個月參演。從劇場走出來,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明星,他依然是那個潘燦良,做一個長訪問,不需化妝整頭服裝,他值得喜愛,正因為這種依然故我的瀟洒。
https://jet.my-magazine.me/article/detail/interview/10720
※
莊梅岩 x 潘燦良 x 楊詩敏 x 禤思敏 x 林海峰
2019年1月 成就下一次的牽動
《短暫的婚姻》My Very Short Marriage
ViuTV作品 舞台劇再遇
「如果深愛,再長的婚姻也是短暫的。」
編劇 莊梅岩|導演 方俊杰|監製 朱仲銘
主演 潘燦良、楊詩敏、禤思敏、林海峰
2019年1月11-13, 15-20, 22-27日 8pm
2019年1月13, 20日 3pm
# 1月27日8pm場次為尾場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280, $480, $580, $780, VIP$1,280(頭三行)
門票現已於Cityline及通利琴行售票處公開發售
網上訂票:www.cityline.com
電話購票:2111 5333
節目查詢:2883 9906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