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10月底又在某媒體見到「無處安置 火爆小六童 回家毆母揍師」報導,該報導除特有的動新聞,內文清楚的描述兒童的身體外型、自幼受暴經歷、家庭經濟及受助狀況等資訊,更為嚴重的是,兒童的醫療、司法處遇歷程及非行紀錄也被揭露。新聞披露後,各媒體也跟隨報導,每篇新聞都重述相同的資訊,要人不注意兒童的嚴重偏差行為也難。
看著這則新聞,不由得想著這孩子即將面對的未來。
他居住的山城是個小地方,小學同校同學都是附近社區的孩子,由新聞所見他似為校園裡的「知名人物」,學校教師、地方政府社工、法院都各司其職的提供他協助與輔導,這些單位與專業工作人員在專業倫理及保密守則下,並不會對其他同學、家長或無關者透露孩子的醫療或司法紀錄,而能讓孩子在隱私受保護下,爭取不受外界排斥的時間與空間進行相關處遇,但這一切卻在媒體過度報導下破了功。
從新聞可知他是個「難置兒」,之前政府部門嘗試過數次的機構安置,由於他狀況太多,總被退貨,最終只能回歸家庭,但這則報導卻將他的非行紀錄完整揭露。新聞一出,社區及學校的師生、家長或一般民眾,不難從報導內容辨識出這孩子及其家庭,當同校學生家長知悉學校裡有此問題人物、社區家長知道鄉里間有個狀況頻頻的孩子時,他們會接納包容他或排斥驅逐他?這孩子與他的家長,還有辦法在原來的社區中繼續生活嗎?
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法分飾的兩角,心理治療的雙重關係】
'
在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心理治療必須避免雙重關係,其實避免雙重關係這件事情明文規定在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之中,大多數的文章是強調雙重關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較少有論述為何不能有雙重關係,以及為何雙重關係會帶來負面效應,損害案主的權益與治療效果。我這篇會站在成人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但學校裡輔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會較為模糊,因此會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
如果只能用一個理論來論述這個主題,我會選擇社會學者高夫曼(Goffman)的"劇場理論"。高夫曼認為人的社會互動就是場展演,他把人的社會互動分為「前台」與「後台」,人在前台扮演著他在社會上的各種角色,可能是老師、學生、丈夫、孩子等等,人必須依照他的角色扮演社會期待、或他自己心目中應該有的樣貌,在台前他是一個表演者。但在後台,人可以比較放鬆自在,比較做自己,後台通常是比較私密的部份。例如:有些服務業者接到客戶打來的電話,即便是奧客但也會好聲好氣的說明與解釋,但可能一掛上電話馬上就罵髒話,把剛才通話中所受到的委屈與憤怒給宣洩出來。因為,通話時的他是在台前,需要扮演好的職員、好的客服的角色,但掛上電話,他就是在後台,比較可以自在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用太在意公開形象。劇場理論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循了一些原則與規範,通常我們不會把後台的樣貌搬到前台來,以免造成我們形象與人際上的困擾與損害。
’
在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經有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公司的主管參加公司所舉辦的團體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分享了許多個人內在脆弱的一面,但在活動結束後回到公司上班,他發現自己突然不知道怎麼和下屬互動,思考原因才發現在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揭露了太多自己脆弱甚至是傷痛的一面,甚至在下屬面前流淚哭泣,這與往日在公司以強人領導風格著稱的他完全不同,因此當回到公司他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他的下屬。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前台和後台的界線模糊,甚至交錯,在其中的人們有可能會感到失序、失控,不知道如何在人際中互動。
’
和「避免雙重關係」密切相關的是心理治療的「保密原則」,有些心理師會用「樹洞」來形容在治療中,案主就像是向「神秘的樹洞」說話,晤談內容不會被流傳出去,讓案主可以放心的在治療過程中去處理他在前台、在現在或過去人際互動過程中的愛恨情仇、憤怒悲傷。治療關係本身就像是案主的後台,透過這個後台,給予案主一個空間去梳理自己的內在感受、早年創傷、前台的人際衝突與矛盾,而這個關係需要是乾淨的,不參雜其他的人際關係,足夠安全且可以被信任的。不會因為你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說的主管壞話,就少了升遷的機會,不會因為你在心理諮商過程中咒詛婆婆早點死,就少分遺產。當然,也不會因為你在治療關係中,在你的醫師、心理師的面前表現出溫良恭儉讓的樣貌,你就會得到比較多的工作機會或在同業中得到好的名聲。
’
我一直認為治療關係中的純粹是心理治療的根本,如果連根本都做不到,這個心理治療將什麼也不是,它很可能只是另一個前台,另一個案主展演的地方。而案主真正的個人議題,將困難得到緩解。心理治療者在治療關係中只能存在於後台,前台與後台的雙重角色與關係,將毀壞治療。
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 在 附件:疫情... -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Taiwan Guidance and ... 的必吃
email)等方式關懷學生、提供個別或團體之支持性心理輔導時,您可參考以下簡要提醒,並確實依循《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作為所有助人決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