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屆五年級才剛開學,就發現一個孩子的數學和英文特別差,數學作業交來幾乎都是全錯,不過我發現把她找過來教2題,她就能自己訂正整頁。
上課時她總是東張西望,觀察了一陣子,我確認這個孩子沒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只有數學課會東摸西摸、心不在焉。
每天把她找來訂正數學作業,提醒她解題錯誤的地方,發現她的理解力還不錯,可能是對數學沒有興趣,或是基礎太差,現在教的她接不上聽不懂,久了上課就不想聽了。
學校放學後有免費的輔助教學,我跟媽媽討論,讓孩子去參加測驗?如果確定孩子需要,讓她留下來一起上課。媽媽說她單親,因為工作關係這孩子已經轉學3次,可能因為這樣讓她的學業都斷了層,四年級的數學就都亂寫,也沒有看她訂正過,負擔不起讓她去安親班,就這樣放棄了。
孩子聽到放學後要留下來上課輔很難過,本來放學回家就能看到媽媽,可以玩手機,一參加課輔就少了2個小時自由時間。
我把孩子找過來問問她:「妳覺得為什麼老師和媽媽希望妳去課輔班?」「因為我們捨不得看妳這麼小就放棄,現在才五年級,以後還有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這一科從現在就放棄嗎?」「我們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慢慢把之前的補起來,現在教新的單元妳試著專心上課,不會的就問。」「妳有沒有發現這幾天這樣訂正下來,妳的作業大部分都對了?表示妳聽得懂呀!」
「我們先上一陣子,如果妳確定沒有幫助、沒有興趣,我們再來想想辦法好嗎?」找一個也上課輔的孩子帶她,才上2次就笑瞇瞇的一起去上課了。
一個從心裡放棄的孩子要重新啟動是一件很難的事,要把孩子從舒適安逸中拉出來努力是耗費心力的事,要一個沒有成就感,生活充滿無助的孩子相信自己能有不一樣的機會,只能從小處開始,目標小一點,標準低一點,慢慢陪、慢慢拉。
學校裡弱勢的孩子如果回家後沒有人照顧,我和輔導老師會把孩子安置在安親班,至少寫功課的時候有人問、有晚餐吃,回家不用面對空蕩蕩的房子,隔天不用面對訂正不完的作業。
遇到孩子低成就、不願意努力的時候,找出問題、提供資源和解決的方法,說不定孩子就不需要放棄了。
昨天輔導老師傳來我們看顧了5年,今年上高一孩子中秋節問候的訊息,能夠陪著那孩子走過高年級因為家庭的劇變,叛逆又不安的那幾年,看到他現在真的成熟長大了,心裡很是安慰。
前幾天輔導老師跟隔代教養又生病的阿嬤說,即使上國中,我們還是會一直照顧她擔心的孫子,阿嬤潸然淚下。
看著這些孩子好好長大,大概就是我和輔導老師一直努力的動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陪你終結孤單💪💪 我們正式進入所謂的「#寂寞世代」,多數人過著「完全不跟人說話,也能活下去」的狀態,這波「#寂寞孤單流行病」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你認為孤單寂寞是什麼感覺?#沒有伴侶 就是孤單的定義嗎?#幸福感 又該怎麼提升?今天宜婷和雅惠就一起來討論如何終結寂寞孤單流行病,不讓自己成為失落的一族!...
學業低成就標準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京奧運閉幕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東京奧運全球關注,這一次台灣選手在場上屢創佳績,我們拿下2金4銀6銅的成績,除了是歷屆最多之外,只要台灣選手上場,全台一條心,不用收看直播,光是看臉書就可以知道最新賽況,即時消息不斷訊,對於這次東京奧運,大家對台灣的體育發展滿意嗎?
一、 同為亞洲時區,收看奧運無時差
比起上一屆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以及下一屆巴黎奧運、洛杉磯奧運,如果想要收看賽事,倫敦時差慢7小時,里約更是在南半球(日夜顛倒),巴黎慢臺灣6小時,洛杉磯更是慢了15小時。因此這次東京奧運,與台灣只差一小時,除了選手可以有小調整時差之外,我們收看也較方便,進而吸引大家可以支持無時差,只要奪獎,普天同慶,可喜可賀。要把握這次可以標準時間收看奧運的機會,因為下一屆(巴黎奧運),時間配合上,可能就沒這麼順利了~
二、台灣英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這次東京奧運,台灣隊拿下有史以來最多的獎牌數,我們可以看到桌球混雙 #林昀儒 與 #鄭怡靜 搭檔奪銅,其中林昀儒的背景,受到了大家的矚目,林昀儒的父母分別是大學教授與國中校長,以過去傳統的觀念來看,林昀儒很可能被期待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或是公務員,因為他童年時展現了桌球天份之後,父母耗費大筆的費用為他聘請教練,學業部分以長期自學方式,讓他可以更專心的參與訓練。
女子拳擊選手 #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出身隔代教養家庭,但黃筱雯不但成功的擺脫先天的逆境,甚至以自身為例,為自己的父親帶來救贖,同時也成為更多受到不良環境影響的孩子,最好的榜樣。
15年前的電影「翻滾吧!男孩」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電影中 #李智凱 說將來要當奧運選手,最終不但參加了里約奧運,也在東京完成奪牌夢想,站上了世界的頂端。
郭婞淳、戴資穎、盧彥勳、莊智淵,還有好多好多台灣之光,在東京奧運發光,台灣運動風氣正在逐漸成熟,在不同的領域都能產出好手,而且不論是天生的運動奇才,還是大器晚成的球員,不論是生活艱困的孩子,或是家世優良的背景,在奧運的殿堂上,沒有分別,他們的成就,也沒有高低,期待未來巴黎奧運,台灣英雄,繼續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三、東京奧運閉幕,滿滿回憶共同擁有
東京奧運閉幕式完美落幕,大家會捨不得奧運要結束了嗎?這屆太精彩,真的很捨不得,我也呼籲各位一起來關心台灣體育,東京奧運結束後,其實還有很多賽事可以關注,8月底還有 #2020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8/24~9/5)台灣桌球好手 #程銘志 2020桌球世界排名第一,期待屆時繼續為國爭光、另外明年「世足賽」、月底「美國網球公開賽」9月初還有「台北有羽球公開賽」,我們一起支持台灣選手,一起做台灣之光,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我也會帶新竹市地方上,繼續關心體育議題,培養體育人才!
學業低成就標準 在 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幾歲開始學英文比較好?】
這是許多家長心中的疑問🧐
也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表達清楚的
#此文慎長請耐心閱讀😊
學習語言的路漫長,如果能越早開始當然是最好
但如果已經錯過黃金關鍵期,還補得回來嗎?!🙁
早期有研究發現:
1. 0-7歲是人類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2. 7歲以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同時學習兩種語言。
3. 7歲之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急劇下降, 等到17歲後,將基本失去第二語言學習的天賦。
《來自華盛頓大學教授,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 Kuhl)研究發現》
雖然如此,但我認為只要有心向學
#學習方式與目標會比何時開始來得重要
所以~別擔心 只要願意開始,都不嫌晚哦!
當然,尚未有學習認知的幼兒,需要家長大力相助
接著,我們來看看各年齡層的孩子
學習重點是什麼呢?🤓
〔0Y-2Y〕
🔺學習重點:培養興趣、愛上閱讀
0-2歲是英文啟蒙的最佳時機,在家撥放英語CD、英語歌謠帶動唱、講英語繪本…等等,都是激發孩子對英語充滿熱情的學習方式。
對有些爸媽來說,講繪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這時候爸媽就丟掉平日的面子,來一場激昂的演出吧!
用高調的語氣,浮誇的表情,盡情把繪本表現得淋漓盡致,就算發音不是那麼標準也沒關係,重點是讓寶寶覺得閱讀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間接培養閱讀的好習慣哦📖
〔2Y-4Y〕
🔺學習重點:家長陪伴、語感養成、基礎自然發音、提升熱情
語感養成可以從「聽」開始,Youtobe上有許多英語學習頻道,都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聽力」的部分,像是:Alphablocks、BabyBus、Pinkfong、Wordworld 等等,這些都是很有趣且適合幼兒學英語的頻道。
另外,像是有聲書、點讀筆、Podcast頻道、家長的陪伴⋯等等,也都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不一定要依賴太多的3C哦!
家長們也可以利用每日或空閒的零碎的時間,和他們進行一些小互動。以自身經驗舉例,Eason、Fairy幼兒時期,我和爸爸幾乎每天晚上會教他們5-8個單字的發音,對大人來說是"教",但對小孩來說卻是"爸爸媽媽在陪玩"。
比如今天安排的主題是/a/,我們會找一些相關單字來教自然發音,像是:bat、rat、rag、tag、sad、bad,大家可能會想說,有些單字並不常用,而且小孩也不了解意思啊~
但其實自然發音,就是要用他們不熟悉的單字來學習,這些冷門字更可以讓孩子專注在"拼音",盡量安排字母少、重複性較高的單字,才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每次"教學"的過程中,別忘了這其實是一種親子遊戲,家長不需要太嚴肅,一開始可以來首帶動唱炒熱氣氛,接下來在小黑板或紙上寫出字母,大人邊寫讓孩子邊讀,寫完一個單字,再很疑惑地問他們?What's this?? 接著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教發音,最後讓他們試著自己唸出這個單字。
過程中就算孩子念錯也沒關係,千萬不要取笑或是指責,因為這只是在培養他們的語感,學語言是急不來的,每次的學習、陪玩,都是在加深印象,當孩子覺得有趣,自然會增加對英文的熱情👏🏻
〔4Y-6Y〕
🔺學習重點:增加閱讀量與難度、生活英語對話
4-6歲的學齡前兒童,可以增加閱讀的量,從簡易的繪本,改為童話故事等字數較多的書籍,甚至可以加入一些練習本,讓孩子開始動手從繪畫中學英文!
此階段的孩子,學英語的方式很多元,可以從畫畫、美術、運動、生活中學習,目標是將英語融入在生活中,讓他們學習運用比死背更重要!
若帶孩子做練習本時,不需要特別解釋字面上的意思,也先不要用中文解釋,可以用動作、語調、手勢,讓孩子試著去思考、想像,最後再指著頁面上空白處,引導孩子畫圖,經過思考的學習,總是會特別印象深刻。
簡易日常英語互動對話,像是:
"Time to wake up."
"Go wash your hands. "
"hurry up."
"Take off your shoes."
"put on your jacket."
”It’s time to take a shower”
“Could you please give it to me”
這些日常生活,每天必做的事,可以試著用英語表達,孩子一開始一定聽不懂那是麼意思,先用動作代替解釋,一邊做給孩子看,一邊說出這個動作的英文,漸漸地他們就會瞭解意思,不需要一直用中文解釋英文哦☺️
〔6Y up〕
🔺學習重點:補充課外讀物、增加「聽說讀寫」能力、正確的學習態度
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到了升小學的年紀,需要更完整的學習,「聽說讀寫」各方面都很重要。
因為國小以上的孩子,開始會有學業上的壓力,若是低年級的英文能力不足,到中高年級,甚至是國高中以後,會比較辛苦!
我認為,如果想讓孩子在未來,英語科不要讀得那麼吃力,那麼多補充課外讀物是必要的,也有很多家長會選擇將孩子送到英語補習班或是線上教學課程,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相較於英語學習上的技巧,我認為國小生的學習態度更是重要,我經常教導孩子把心態歸零學習,虛心受教才能學到更多,讓自己更有智慧!
另外,此階段的孩子,在學習上需要的是自信與成就感,別因為他單字背不起來、考試成績不理想、怎麼教都教不會,而指責他。
語言是需要長期學習的,現在懂得很多,不代表未來都還記得;現在學不起來,也不代表永遠不會。給孩子一點時間,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哦✊🏻
以上個人經驗分享,希望你們喜歡
如果覺得不錯的話,也歡迎按讚留言一起交流哦❤️
學業低成就標準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陪你終結孤單💪💪 我們正式進入所謂的「#寂寞世代」,多數人過著「完全不跟人說話,也能活下去」的狀態,這波「#寂寞孤單流行病」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你認為孤單寂寞是什麼感覺?#沒有伴侶 就是孤單的定義嗎?#幸福感 又該怎麼提升?今天宜婷和雅惠就一起來討論如何終結寂寞孤單流行病,不讓自己成為失落的一族!🔜🔜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人類大腦演化而來的社會腦是什麼!
🔸寂寞孤單到底是什麼?
🔸寂寞造成哪些危害!
🔸害羞內向的人可以怎麼做?
🔸良好的社交互動帶來的好處!
#影片大綱
🔸寂寞孤單的定義=寂寞是什麼感覺
•寂寞的定義:社交被孤立,與他人失去連結
🔸寂寞造成的危害
•免疫功能降低
•易引起疼痛:疼痛神經迴路變得活耀
•憂鬱情緒:長時間導致大腦神經性發炎
•心血管危害:心臟病史及中風病史增加死亡風險
•影響認知功能:增加腦霧及失智風險
🔸良好人際互動的好處
•社會腦演化一說
1. 活絡大腦細胞
2. 生活、工作及學業的成就感
3. 與他人產生共鳴,提升幸福感
🔸終結孤單好方法
•持續及固定的參加有興趣的活動
•園藝或手工藝活動
•養寵物陪伴
🔸重新定義「寂寞」=有沒有伴侶、朋友多寡不是標準,標準是與他人有意義的互動及主觀上不覺得孤單寂寞冷
TalkShow :賴宜婷。汪雅惠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導演:汪俐彣。楊筱薇
後製剪輯:汪俐彣。謝劭玟。賴通䇇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腦霧 #憂鬱 #社會腦 #人際互動 #毛小孩 #失智 #內向 #疼痛 #認知功能 #幸福感 #有意義互動 #社交 #自我察覺 #生活 #工作 #人際相處 #失眠 #睡眠 #你腦霧了嗎 #神經很有事 #健忘失神 #鄭淳予醫師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