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黃偉民易經講堂
香港的警察好忙,因為,滿街都是敵人。
十二歲的小女孩,大肚婆,老人家,年輕人,殘疾人士,區議員,急救員,社工,醫生,護士,律師,教師,巴士司機,還有可惡的記者……
警隊只有三萬人,卻要對付社會上三、四百萬不法份子,他們面對幾百萬搞亂香港,收了美國錢的暴徒。
所以,他們執勤時,要蒙面,藏起警員編號,不能有一絲跡象給人認出。滿街都是黑記,會影響他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一位警員,不小心在家弄傷了自己,去急症室求診。
等了四個多小時,心中一直都很忐忑不安。他很害怕,給醫護知道他是警察,會有什麼後果?
他老婆還在走來走去,囉囉唆唆:等咁耐,點做嘢的?又話分流,止血都沒有……
他大喝一聲:
你坐返低,唔好走來走去,阻住人地做嘢啦!
結果,輪到他,他連呼吸都唔敢。結果令他很意外:
沒有問我職業。
醫護態度都好好,好專業,點解外邊成日說,急症室的人西口西臉?
他覺得自己好運氣!
剛過去的星期日,他的同僚,大批警察,沒有他好運。他們在大熱天時,全副武裝,包紮得像山西趕屍的殭屍。
9月6日本來是立法會的投票日,大批市民,不自覺的走上街頭,悼念《基本法》寫下的,但已經失去的投票權利。
學生因為星期一開課,在購買他們的上學文具。
星期日下午的旺角,滿街滿巷都是人群,警察們都很緊張,因為都是暴徒,危機四伏。
山西趕屍都有背後指揮的道士高佬泉周吉,警隊指揮要他們不能鬆懈,因為美帝搞事,阻我中共崛起,滿街都是收錢搞事的暴徒,假主婦,假學生,假市民。
心想事成,大衝突如願出現了,犯人塞滿了紅磡警署和秀茂坪警署。
當市民都是敵人,幾多警察,幾多警署,都是不夠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廿一章:
滕文公問曰:
齊人將築薛,吾甚恐。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
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如哉?
彊為善而已矣。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是周朝創立的過程。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朝代,八百年;滅六國,結束周朝的秦朝,則只歷二世,十四年。
原因在那裡?
周朝經歷八百年,根基深厚,在於他們的立國基石,將人民當作資產;秦朝只歷二世,因為他們立國,以防民為主,將人民當作敵人。
孟子說,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在邠這個地方,當商朝的諸侯,飽受野蠻民族——狄的侵擾。
百姓不勝其擾,太王覺得,一定是自己的問題,德行不足,管理不善,才給老百姓帶來這許多痛苦。
所以,他決定下台,放棄家族經營幾代的邠地,帶領他的家族離開,類似今日香港人移民,向西面拓荒。最後落腳於西山,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岐山。
邠地的百姓,捨不得這位領導人,大都放棄基業,跟著這位太王,跋涉山河,走到陝西的岐山腳下。
太王在岐山安頓,從零開始,號召天下,反對商朝的暴政。
天下有志之士,都走到岐山,籌備推翻商紂。最後由孫子文王和曾孫武王,帶領群英討紂,戰于牧野,紂死商亡,建立八百年周朝基業。
這段王道政治的歷史,引伸出當人民喜歡他們的政府,他們的領袖時,無論他去到那裡,他們就跟到那裡,期望繼續接受他的領導,人民就是政府的活資源,東山再起的基礎。
這也是民為邦本的歷史詮釋。民心,是政權的最大資產。
強秦立國,與民為敵,以防民為立國基石。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名。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質而誰何?
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誰知幾個基層,連武器也沒有,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再發展出項羽兵團和劉邦兵團。苛政強兵,只捱過了十四年,秦朝就覆亡。
周朝之後秦朝,互相對照,就見到立國基石,愛民如子,與民為敵,兩者的結果了。
《論語.子路篇》第三章:
子路對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停留的日子最長。衛靈公很尊重他,但礙於國內的政治現實,不敢用也。
有日,師生討論政治的原則問題,子路問:
假如衛靈公請老師你出來主政,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呢?
孔子說,第一件事是正名。
子路聽了,吓,唔係嘩!有是哉!意思是,正名有無咁重要呀?人家說你迂腐,真的沒錯啊!
孔子說的「正名」,不單是指名稱,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基石,價值追求。
孔子意思,先確定了國家的價值追求,才能施政。
子路的反應是,價值追求很抽象,有什麼都搞的?
孔子罵他:
你這傢伙真是無文化,唔識就唔識,唔好扮識,蓋闕如也。
一個政權追求的是什麼?是霸道政治,還是王道政治?視人民如父母子女,還是防民如仇敵?
先要把文化思想,價值追求,搞清楚立國基石。
為政的重心,名不正則言不順,價值目標不清楚,沒有清晰的信念,理論上便講不通了。
講不通的政策,連自己都不信的,又怎會推行成功?
沒有文化信念的政權,無法建立社會的核心價值。
沒有核心價值的社會,無法成立一套,大家都信服遵守的制度和法律。
沒有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法律和社會禮法,老百姓就無所適從,好似手腳都唔知放在那裡好。
所以,為政的重點,始終是確立好價值取向,社會的追求。
信念定了,價值追求定了,行政上,政策才能推行,人民才能跟隨。
這樣施政,不是單叫口號,為人民服務,是邏輯上站得住腳的。
無所苟而已矣,不能隨便說一些無法實行,好似階級鬥爭,什麼以牙還牙,什麼內循環之類的政治口號。
孔子說的,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今日特區政府的政令不行,就是缺乏了一套政治信念,價值取向,與香港人過去的追求,完全不合。
官員以為只要聽命指揮,應酬上意,雖然無功,起碼可以無過免禍,含混過日吖!
但山西趕屍的道士,也在手忙腳亂,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往那裡去?
欺凌香港,喚醒了全世界,原來文明危機已逼在咫尺。
突開內蒙戰線,要滅人種族。現在好了,有藏獨、疆獨、台獨、港獨,又加了蒙獨。五獨抬頭,此起彼落。
南海戰雲密佈,美軍航母戰鬥群,連同其他國家戰艦集結,在等東風導彈。
雪山上中印邊境,印度軍人枕戈求戰,一觸即發。
無故拉周庭,將日本自民黨的派系聯合起來,日本官民合一,面對強鄰,不再迴避。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外交天才王毅,又整合歐洲,和他們一直抗拒的美國聯手。
還有台灣海峽,美國的官員一個比一個高級的走入蔡英文的總統府,等你武統台灣。十一月三日大選前,會製造高潮,是蓬佩奧訪台麼?
即將走入下元九運,天地變色了。
https://youtu.be/QcBN2gUmXNQ
孫策道士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有國師嗎?從《紐約時報》的報道談起 | 盧斯達 on Patreon】
《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介紹了田飛龍等中國學者的言論,並說「習近平強硬政策背後」有一個「智囊團」,當中自然也提及《港區國安法》最近硬上馬。涉事者在一個內部群組表示,訪問其實是在半年前進行,當時只是談到中國思想界的轉變,並不是講現實政治,並批評該報道只有極端二元對立。該圈子則有批評外媒記者胡亂引申,毫無節操者。
中國自由派法學家張千帆曾經教過大學時的田飛龍,最近也在網上割席 (或可能只是一個叫張千帆的帳號),認為田氏「一路走到黑」,只能「掃地出門」,一時間成為政學界的小熱話。
說回《紐約時報》的報道,大概就勾勒出中國思想界僅在十年前,仍然喜愛討論自由主義和西方思想,而近年卻「轉而宣揚在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興起的自豪的威權世界觀」。驟眼看來,好像中國思想界真的曾經自主地存在過,並且自主地轉變,所以才令人扼腕。凡此種種,可能只是過於浪漫的想像。西方意義的知識份子屬於西方,而東方則有另一套運行秩序。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呈現跟南傳佛教不一樣的、必須依附官僚的生態。在文化意義上,佛教這種高深知識進入中國,還要卑躬屈膝借助道教的形式立足,但仍需經歷多次滅佛。每當政府莫財,就要「改革」,眼睛就會瞄準不用賦搖役、擁有大批田產的寺家。由三武滅佛,到革命政府在1920年代的廣州,為了籌備「北伐」資金而打劫民間包括宗教界私產,沒有變過。中國讀書人的產業鏈,是由皇帝扶持出來。士能比僧獨立嗎?僧尚且有一個超越世界去寄托,士則只能「得君行道」。士的寄托,只能是當權者。
宗教會發起叛亂,士也可以,不過僅限於有諸侯、有藩鎮的時候。到後來蒙古人、女真人興起的時候,「士」也同樣去幫他們。所以「士」好像水,進入甚麼容器就成為甚麼形狀。「士」本身看來像一個階級,卻不是一個自主的階級。日本的軌跡也是如此。戰國時,本願寺可以成為一個諸侯勢力,跟其他諸便合縱連環,各地信徒也會打起「聖戰」暴動,是非常獨立的勢力。
然而當德川家康勝利之後,鐮倉以來傳入的儒理學,突然上升到「國教」層次。儒學家林羅山年僅23歲,就已經被引舉給德川家康。後來幕府推出了《武家諸法度》,包括要求大名「參覲交替」(定期而頻繁的上京述職)、嚴禁擅自築城、嚴禁大名之間「私了」等規則,一開始就有林羅山的手筆。然而是林羅山影響了德川家康,還是德川家康影響了林羅山?答案十分明顯。中國思想界由熱愛自由主義,到德國施米特變成顯學,只是因為政治需要。「士」等於填詞人,幫君主度身訂造歌詞。有人辭官歸故里,但總有漏夜趕科場。有多少真心,有多少迎合,外人當然說不上來,但迎合不才是中國語境下「士」的本份?
學者痛批儒家「本來不是如此」,後來出現的是「制度化儒家」;究竟是漢武帝影響了董仲舒,還是董仲舒影響了漢武帝?認為漢武帝「分享政權」、提拔學者,是刻意忽略此人在功臣和軍事領袖層層分權下希望幹大番大事才必須培養私人的現實。等於若有人覺得台灣有民主,是因為蔣經國突然大發慈悲放權,就太過肥皂剧了。歷史由士人書寫,學者驕氣多欲,有悠久的自我崇拜傳統,很容易將歷史塑造成唯心史、跨大了讀書人的影響。余英時說過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知識份子在社會的邊緣化」,「……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在政治方面。戊戌變法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無疑是處於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在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章炳麟的位置已在外圍而不在核心。」
時間越久,趨勢肯定更是不能逆轉,只會每下愈況而不會突然迴光反照。
所以《紐時》那篇報道,也許有很多曲筆,也許讀來有點天真爛漫,容易令人得出「鷹派學者一手帶動了大政轉變」的印象。中國當然想招請施米特,但現代的「士」只是扮演問米婆的角色,處於鬼魂和問鬼者之間,是一個靈媒 (medium),問米婆怎麼想,可能是無關重要。海德格在風火之間,也顯得半推半就,後人亦不知道如何判定,然而如果說沒有海德格,就沒有二戰,便是太過高估海德格,即使他已經是世界大一流的學者。
【訂閱我的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孫策道士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有國師嗎?從《紐約時報》的報道談起 | 盧斯達 on Patreon】
《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介紹了田飛龍等中國學者的言論,並說「習近平強硬政策背後」有一個「智囊團」,當中自然也提及《港區國安法》最近硬上馬。涉事者在一個內部群組表示,訪問其實是在半年前進行,當時只是談到中國思想界的轉變,並不是講現實政治,並批評該報道只有極端二元對立。該圈子則有批評外媒記者胡亂引申,毫無節操者。
中國自由派法學家張千帆曾經教過大學時的田飛龍,最近也在網上割席 (或可能只是一個叫張千帆的帳號),認為田氏「一路走到黑」,只能「掃地出門」,一時間成為政學界的小熱話。
說回《紐約時報》的報道,大概就勾勒出中國思想界僅在十年前,仍然喜愛討論自由主義和西方思想,而近年卻「轉而宣揚在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興起的自豪的威權世界觀」。驟眼看來,好像中國思想界真的曾經自主地存在過,並且自主地轉變,所以才令人扼腕。凡此種種,可能只是過於浪漫的想像。西方意義的知識份子屬於西方,而東方則有另一套運行秩序。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呈現跟南傳佛教不一樣的、必須依附官僚的生態。在文化意義上,佛教這種高深知識進入中國,還要卑躬屈膝借助道教的形式立足,但仍需經歷多次滅佛。每當政府莫財,就要「改革」,眼睛就會瞄準不用賦搖役、擁有大批田產的寺家。由三武滅佛,到革命政府在1920年代的廣州,為了籌備「北伐」資金而打劫民間包括宗教界私產,沒有變過。中國讀書人的產業鏈,是由皇帝扶持出來。士能比僧獨立嗎?僧尚且有一個超越世界去寄托,士則只能「得君行道」。士的寄托,只能是當權者。
宗教會發起叛亂,士也可以,不過僅限於有諸侯、有藩鎮的時候。到後來蒙古人、女真人興起的時候,「士」也同樣去幫他們。所以「士」好像水,進入甚麼容器就成為甚麼形狀。「士」本身看來像一個階級,卻不是一個自主的階級。日本的軌跡也是如此。戰國時,本願寺可以成為一個諸侯勢力,跟其他諸便合縱連環,各地信徒也會打起「聖戰」暴動,是非常獨立的勢力。
然而當德川家康勝利之後,鐮倉以來傳入的儒理學,突然上升到「國教」層次。儒學家林羅山年僅23歲,就已經被引舉給德川家康。後來幕府推出了《武家諸法度》,包括要求大名「參覲交替」(定期而頻繁的上京述職)、嚴禁擅自築城、嚴禁大名之間「私了」等規則,一開始就有林羅山的手筆。然而是林羅山影響了德川家康,還是德川家康影響了林羅山?答案十分明顯。中國思想界由熱愛自由主義,到德國施米特變成顯學,只是因為政治需要。「士」等於填詞人,幫君主度身訂造歌詞。有人辭官歸故里,但總有漏夜趕科場。有多少真心,有多少迎合,外人當然說不上來,但迎合不才是中國語境下「士」的本份?
學者痛批儒家「本來不是如此」,後來出現的是「制度化儒家」;究竟是漢武帝影響了董仲舒,還是董仲舒影響了漢武帝?認為漢武帝「分享政權」、提拔學者,是刻意忽略此人在功臣和軍事領袖層層分權下希望幹大番大事才必須培養私人的現實。等於若有人覺得台灣有民主,是因為蔣經國突然大發慈悲放權,就太過肥皂剧了。歷史由士人書寫,學者驕氣多欲,有悠久的自我崇拜傳統,很容易將歷史塑造成唯心史、跨大了讀書人的影響。余英時說過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知識份子在社會的邊緣化」,「……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在政治方面。戊戌變法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無疑是處於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在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章炳麟的位置已在外圍而不在核心。」
時間越久,趨勢肯定更是不能逆轉,只會每下愈況而不會突然迴光反照。
所以《紐時》那篇報道,也許有很多曲筆,也許讀來有點天真爛漫,容易令人得出「鷹派學者一手帶動了大政轉變」的印象。中國當然想招請施米特,但現代的「士」只是扮演問米婆的角色,處於鬼魂和問鬼者之間,是一個靈媒 (medium),問米婆怎麼想,可能是無關重要。海德格在風火之間,也顯得半推半就,後人亦不知道如何判定,然而如果說沒有海德格,就沒有二戰,便是太過高估海德格,即使他已經是世界大一流的學者。
【訂閱我的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孫策道士 在 武將介紹之于吉 - Facebook 的必吃
2)認為其乃三國時道士,《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 <看更多>
孫策道士 在 萬聖節捉鬼殭屍服天師袍茅山太極服諸葛亮公孫策師爺國師影視 ... 的必吃
道士 服道袍道教法器法袍用品太極八卦衣茅山道士道長舞臺. More like this. tmall2108. 22k followers. 萬聖節捉鬼殭屍服天師袍茅山太極服諸葛亮公孫策師爺國師影視服裝. ... <看更多>
孫策道士 在 孙策收服太史慈,成功称霸江东,最后却栽在道士于吉手里 的必吃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