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Sir及就是敢言一班兄弟姊妹出席香港各界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大會邀請特區政府官員、中央駐港機構負責人、香港各界嘉賓、辛亥革命先賢后裔、有關專家學者等約500人出席。
香港與辛亥革命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完善,促使香港實現了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大會通過此次活動,緬懷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勛,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等先驅的敬仰和緬懷之情,發揚光大辛亥革命精神,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我們所有中華兒女實要秉承辛亥革命先辈的遺志,將振興中華的重責扛在肩上,貢獻個人最大力量,共享祖國完全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榮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韓國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訪風城華埠有感】
終於,有這個難得的機會,我能夠來到風城芝加哥的唐人街,一探我耳聞已久卻未曾親見的全美第三大城市的華埠風采。雖然這裡多少都有受到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但走進街區內還是能感覺到一股親切、熱鬧的氣息迎面而來。
我立定在唐人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近年剛整修完成的芝加哥中國城地標牌樓—正面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後面則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崇尚提倡的國之四維「禮義廉恥」。我猶記得波士頓的唐人街也有這樣一座「天下為公」在前、「禮義廉恥」在後的牌樓。
這八個字凝鍊了我們中華文化千百年來所推崇奉傳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對創建民主中華的畢生追求、還有中華民族正身立國的根本講求。這些牌樓都是中華兒女在離家萬里的異鄉還是常念先賢理想、不忘先聖德訓的文化勳章。抬頭仰望,我肅然起敬。
走入街區,各種南北食肆、宗親會館,每一塊招牌和匾額,彷彿都是故土的延伸,都有或深或淺的歷史印記。我特別駐足在中國國民黨於永活街上的美中支部大樓前,看著中華民國國旗和美國國旗並列懸掛,這是歷年來多少僑領僑胞的努力和維護,才有眼前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在此飄揚?
國父曾經三次造訪芝加哥、更多次為革命事業奔走世界各處僑地,僑胞對於中華民國的建立有著巨大的貢獻。我心心念念希望中國國民黨強大、希望中華民國強盛,唯如此我們才對得起為民主中華奉獻心力的先輩與僑胞,我們才能做所有僑胞、乃至每一個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的中華兒女最堅強的後盾和血脈相連的娘家。
我為不只芝加哥、而是全世界的僑胞朋友們感到驕傲,為他們在異鄉奮鬥的努力和不忘根本的情操感動,在異國土地上我看到中華民族的韌性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對於曾經生養過他們的土地或滋養過他們的文化、或甚至是血液裡面流淌的那份基因,他們都不曾辜負、甚至回饋良多。僑胞,是中華民國寶貴的資產,這趟旅程能夠親身向僑胞朋友致謝與致敬,相信必不枉此行!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作選篇(之36)
世間再無蔡元培
(2014年和2018年,我寫過兩篇談蔡元培的文章。)
(2014年)課可以少上幾天,但對社會關懷、對不公表達抗議的活動卻最好不要缺席。即使抗爭無效,這也是塑造一生人格和人生追求的機會。五四運動的學生總指揮是傅斯年,起草《宣言》的是學生領袖羅家倫。傅斯年後來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任台灣大學校長。羅家倫後來任清華大學校長。五四運動的參與學生還有鄭振鐸、聞一多、瞿秋白、張國燾、羅隆基等對中國現代文化卓有貢獻的名人。支持及聲援的文化人則有胡適、陳獨秀、朱家驊、梁啟超、魯迅等,都非等閒之輩。北大校長蔡元培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這些中國現代史上的殿堂人物,沒有人說罷課耽誤學習,沒有人說罷課不會令政府態度改變,沒有人指火燒趙家樓行為激進,沒有人說學生受人唆擺。人生的青春要靠理想指引。蔡元培墓就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多年前曾有過把蔡元培墓遷葬北大之議,但蔡先生後人反對。蔡墓留在香港,是香港人的福份和對港人的策勵。
(2018年)1919年,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到中國,目睹了五四運動全過程,瞭解北大的角色後,他感慨地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個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他在就職演說中說:「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使北大自然而然地成為新思潮旋風中心。在這裡,有胡適、錢玄同等提倡白話文學,也有黃侃、劉師培等維護文言文學;胡適與梁漱溟對孔子的看法不同,可以各開一課;王寵惠信奉三民主義,李大釗、陳獨秀信奉共產主義,李石曾信奉無政府主義,蔡元培也毫不干涉。當時社會有多少學派,北大師生中就有多少學派。
蔡元培塑造了北大精神:相容並包,思想自由。於是北大人才輩出,學術碩果累累。北大也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陣地和學術之中心。如杜威所說:「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
蔡元培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大學應該是科學發展的火車頭,文化創新的發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會良知的大本營。儘管不少成功人士沒有完成大學課程,但大學在思想自由和創新方面,引領社會和時代。
蔡元培之後,民國時期將西方的大學模式傳入中國,還有八位為中國近代教育奠定基礎的大學校長,包括蔣夢麟、胡適、張伯苓、梅貽琦等,他們的文章、教育理念,他們的人格、見識、學養,引領社會,留下典範。可惜,這一切,在中共建政後,都一掃而空。北大紅樓今猶在,世間再無蔡元培。大學已非育人而是制器——製造黨的特別工具。北大校長公開發文貶低焦慮與質疑的價值、扼殺批判思維。若說大學仍是社會思潮引領者的話,那是引向假話時代,引向絕對服從的奴隸社會。香港現時是亦步亦趨。
1905 年,孫中山在倫敦拜訪晚清的西學先驅者嚴復。嚴復說:「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泯於丙者將發之於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對此,孫中山的回應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也。」
經百多年革命實踐,害之存於甲者竟百倍見於乙,世人應該認識到:還是嚴復有道理。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山紀念公園Sun Yat Sen Memorial Park位於香港香港島西營盤海傍,處於東邊街北和干諾道,鄰近西區海底隧道香港島出口。公園的大草坪豎設有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的紀念雕像。全部工程於2011年年初竣工,重新開放。香港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指出,由於孫中山生前在香港生活時,多於公園所處的中西區內活動,故期望該佔地5公頃的公園與同設於區內甘棠第的孫中山博物館相輔相成,以作紀念。第一代的公園,原址是為興建西區海底隧道連帶新增的填海區,荒廢多年後僻作公園。公園落成時稱為西區公園,後來為紀念孫中山曾在上環和西營盤等地區活動,於2002年12月1日改為現名。因為只是名稱改動,園內除了草地上設置了一塊大石,寫上名言「天下為公」,署名孫文外,便沒有與孫中山有關的建設。2005年,政府計劃於公園北部興建直昇機場,可是遭到中西區區議會反對,計劃於是遭到擱置。公園於2008年3月28日至2010年6月25日期間關閉,以興建新的中山紀念公園及中山紀念公園游泳池。重建後的公園更切合紀念孫中山的主題,並為中西區居民提供一個室內暖水游泳池和室內暖水訓練池。中山紀念公園重建工程首階段於2010年6月26日完成,重新開放。內有一座4.5米高的孫中山銅像和一個「天下為公」牌樓,包圍銅像的地板刻著孫中山在世界各地曾經到過的地方。而兒童遊樂場部份,則以中山先生在香港曾入讀的拔萃書室(即拔萃男書院前身)、舊時中央書院(即皇仁書院前身)及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的柱廊式建築為藍本,以展現中山先生年輕時的求學環境。公園內亦設有四大寇庭院,以記念四大寇(孫中山、陳少白、尢列、楊鶴齡)對辛亥革命的貢獻。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 迪克知識網 的相關結果
孫中山 對辛亥革命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 一、革命的領袖和旗幟 · 二、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三、創立三民主義革命理論 · 四、領導發動武裝起義 · 五、共和制的 ... ... <看更多>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孫中山的貢獻 的相關結果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辛亥革命的宗旨,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也是興中會的宗旨,但在推翻滿清後,宗旨也迅速地從「打倒韃虜」改為「五族共和」,以求 ... ... <看更多>
孫中山革命貢獻 在 國父孫中山無人可比的三大貢獻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國父孫中山無人可比的三大貢獻1、開啟民智,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幾千年封建制度,開創共和時代。2、創建北伐軍,創建黃埔軍校,為日後國民黨結果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