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 BELLO!Love from Notting Hill.
-
昨天帶出門的 @thejacksonslondon 草編包大獲好評,今天就來分享購買經驗好了😆
其實想買一個夏天草編包很久了,精品的也很想要其實,但看在每個人手上都拿同一個的份上,然後又被一個香港的select shop廣告到The Jacksons包包,觀望了兩三次,決定上官網看看,然後發現官網款式也太多了,而且是我喜歡的標語設計,就決定放棄精品草包,投靠The Jacksons.
The Jacksons是來自英國倫敦Notting Hill的品牌,這個草編包,到最後這麼吸引我感動我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是跟孟加拉的編織工藝合作的,每賣出一個草編包,都可以幫助12個孟加拉人生活溫飽,包包內的布標都有標示,覺得特別有意義💛
大家一直在詢問的郵運問題,我也直接在這邊回答~
我在官網下定以後,有收到確認訂單,然後大約一個星期就收到了!不過中間沒有任何的寄出訊息,是蠻讓人緊張的!不過就是選擇相信囉!運到台灣以後,沒有被多收任何關稅,以上,大家喜歡可以放心訂下去!只是在訂之前會考慮超久的,因為官網款式有夠多,而且超級可愛!
對了,我的尺寸是S,覺得尺寸蠻剛好的,可以肩背,刺不刺感受因人而異,我是覺得可以接受的,真的可以裝超多東西,而且很輕~
報告完畢😆👌🏻
(第五張照片的部分文字是來自他們台灣代理 @gathercrafts 對於品牌的介紹唷!如果台灣有喜歡的款式也可以在台灣購買,因為其實搭配運費,幾乎沒有價差)
-
#nikkisaccsworld #thejacksonslondon
孟加拉人 香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17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人物:林則徐
事件:
林則徐「在寓中傳訊通事蔡懋等,至晚始罷(註1)」。
#知史討論:
「通事」即翻譯員。
從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則徐一直進行著組織翻譯的工作。當時由林則徐聘請的專職譯員有四名,包括亞孟(父華人,母孟加拉人)、袁德輝(曾在麻六甲學習英文)、林阿適(曾在美國讀書)、梁進德(曾在美國傳教士家住了八年)。
這些譯員為林則徐翻譯的報刊計有《澳門雜錄》、《澳門紀事報》、《廣州紀事報》、《澳門新聞錄》、《廣州週報》、《澳門月報》、《中國叢報》等。另外,還翻譯一些西書如《各國律例》、《對華鴉片貿易罪過論》及《世界地理大全》等。
在報刊文獻資料外,林則徐更搜集口碑資料以豐富和加深對外的瞭解,以致被英國官方文件讚歎說:「他瞭解情況之廣之細,往往令眾人吃驚。(註2)」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3 / 4575。
註2:張馨保著,徐梅芬等譯:《林欽差與鴉片戰爭》(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頁137。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孟加拉人 香港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北京和英國之間,最近接連為了各種因素而槓上,除了華為之外,由於香港國安 法的關係,英國當局最近也接連出面強硬喊話,一方面指控北京當局違反了1984 中英聯合聲明中,一國兩制的承諾,另一方面更提出了具體的辦法,給予港人入 境,甚至是入籍,有機會歸化成為英國公民的一個可能途徑。當然,此舉立刻引 來北京方面「干涉內政」的抨擊和反彈,但兩國之間的風風雨雨,也讓曾經沉寂 一段時間的BNO護照,再度躍上了熱門版面,成為港人之間討論的話題。所謂BNO 護照,就是英國海外國民護照,是一種專門發給殖民時期香港居民的英國旅行文 件,這種護照雖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可以續辦、延長護照的時效,但他 的資格,僅限於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人,才能夠申辦,換句話說,有很多在香 港街頭示威的年輕人都不具申請資格,然而,即便如此,BNO仍然被賦予了各種實 質以及象徵性意義:它是英國凸顯它站在人權、人道的高點,信守國際約定的一 種展現,同時,它也為香港人在國安法施行上路之後,提供了一條必要時可走的 最後退路。】
{內文}
(網路影片)
終於收到了,由於疫情的關係,我一月送出去,現在六月收到,這就是BNO啦
BNO BNO香港網路空間,幾個月來,最熱門關鍵字,毫無疑問就是BNO,這三個分開來,沒特殊意義,合起來,卻能激起香港數百萬居民無限想像空間,甚至被某些人視作人生第二起點的英文縮寫字
(網路影片)
哈囉 大家好 我是C,今天想做一個有關BNO續領的影片
(香港區議員/袁海文)
哈囉大家好,今天這隻影片想要簡單講解,申請BNO的程序所需要的準備,還有要注意些什麼
(節目主持人)
說到BNO 自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擴大對於持有BNO香港人的權利之後,很多人就爭相跑去續領
(網路影片)
喂 是 準備回英國了嗎? 蛤? 這麼突然,你不是說要走嗎?你走不走? 你走不走
說穿了,B N O這三個字的魔力,源自於它和移民英國的連結,以及香港的殖民背景。1997年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夕,英國當局為了安撫港人的情緒,避免港人在移交之前大舉出走,導致香港的人才外流,特別制定了《香港法案》,為當地人量身訂做「英國海外國民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的特殊身分文件,嚴格來說,BNO雖是英國移民單位發給的英國護照,卻不代表持有人,就能擁有英國公民身分與福利,甚至也不保證他們在英國的居留權 工作權和留學讀書的機會,事實上,BNO原本的功能,只是讓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居民,可以隨時進出英國,停留最多六個月時間,不須申請簽證,但即使是這麼一份稱不上照顧,更不足以保證港人未來的旅行文件,問世當初,依然興起了一陣搶辦風潮,從這段當年新聞資料畫面,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香港人,在當時仍由英國管理的香港移民局前面大排長龍 扶老攜幼等著申辦這本,不管用不用得到,都至少替家人和自己,留一條退路的BNO護照。
(香港民眾/1996)
是啊 我很擔心 擔心中國政府,你知道的啊,他們一開始都說沒問題,可是後來卻又反悔了,我不喜歡這樣
(港府宣傳影片/1995)
1977年至1981年,出生的香港英國屬土公民,如果想在97年之後,繼續使用英國護照做為旅行證件,就一定要在1996年3月30日前申請BNO護照,如果您未在期限前提出申請,97年後就無法再使用英國護照了
97年後,香港正式回歸中國主權之下,施行一國兩制,20年來物換星移,香港的經濟.香港的自由.香港的地位今昔對比,是改善了?下降了?提升了?還是沉淪了?北京和倫敦,無疑各自拿著一把不同標準的尺,給予不同評價和解讀,但隨著雨傘革命以來,香港反政府抗爭的不斷擴大,以及北京政府相應大動作箝制港人自治,BNO護照裡,當初心照不宣的隱晦內涵,英國給港人的一條最後退路,也像是即將失傳的古老咒語,突然間被大聲召喚 集體誦念。
(英國首相/強森/2020.7.1.)
這份法案威脅到聯合聲明中,明文保護的自由與人權,議長先生,我們早已向中國表明,如果他們執意立法,我們將給予那些擁有BNO護照港人一個新的入籍管道,准許他們入境居留 工作和生活,並且申請英國公民,而如今,我們正在實現承諾
(新聞影片旁白/1972)
在史丹斯頓機場一架烏干達班機結束了旅程,但對機上193位旅客的多數人來說,抵達一個新國家努力融入的過程才剛開始
這些亞裔人士都是被烏干達強人阿敏將軍給驅逐出境,成了國際人球。英國政府決定暫時收留他們,將他們安置在英國各地的廢棄軍營裡。作為「日不落帝國」,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歷史,不只衍生出香港的BNO,這種特殊身分和護照,過去也發生過和港人移民潮類似的英國海外子民,因政治因素大舉尋求庇護事件,18和19世紀末,南亞 和東非的烏干達,先後淪為英國聯合王國的屬地,為了方便治理 和修建鐵路,大英帝國從1890年代開始大量有系統地從印度 巴基斯坦等地 引進血汗勞力和白領到烏干達從事商賈 貿易 公務員等工作,一段時間後,亞裔逐漸在東非社會,取得優越的社會地位,引發東非人覬覦 怨懟和不滿,等到二戰結束後,東非國家風起雲湧走上獨立之路,被視為「殖民遺毒」的南亞裔族群,也陷入了極度尷尬的處境,為了化解當地族群緊張氣氛,當時的英國政府就如同97大限前的倫敦當局,公開出面宣布讓南亞裔人士,可以保留手中英國護照的安撫措施,只是沒想到這本護照幾乎立刻就派上用場。
(英國南亞裔移民)
我認為當時在烏干達,沒有任何南亞人事先想過要去英國,他們完全是為了逃命,不管是哪 先逃再說
(烏干達總統/阿敏/1972)
亞裔從來沒有融入非洲,只和自己人往來,他們一直都在壓榨我國經濟
1972年,人稱「烏干達屠夫」的阿敏將軍奪權上台,立即針對這群南亞外來移民,發起所謂「非洲化」運動,要求境內為數八萬的印度人 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即刻出境,而且不准帶走名下任何資產,唯一能攜帶的,只有上限50英鎊的隨身現金,當時由首相希斯領導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在國際輿論和信守承諾的壓力之下,半推半就迎接了這批亞裔「歸國」難民的到來,巧合的是,就如同今日脫歐的英國,1970年代的大不列顛,也正逢戰後重建熱潮後繼無力的衰退期,經濟成長開始放緩,失業率不斷攀升,當時英國中部的萊斯特市府當局,為了怕大量外來移民,奪走已經吃緊的工作機會和福利資源,甚至不惜花錢在烏干達當地報紙刊登廣告,呼籲南亞人士上飛機之前想清楚,最好是「別來」,來了也不會有好日子過,但另一方面,倫敦當局依舊是在移民抵達之後,迅速成立「安置委員會」,再加上英國各大慈善機構,與大批民間志工的長期間投入與協助,終於讓這群來自遠方,過去未曾踏上英國本土一步的女王子民,在數十年朝野共同努力之下,化身為英國歷史上,最受人稱道的移民成功故事之一。
(萊斯特市長/蘇世比/2012)
我無法想像當時的市府官員,竟把移民視為是一種威脅,因為那其實是難得的大好機會,有些人問我,市府刊登那種廣告,是不是該對南亞移民說一聲抱歉,但我認為,那是個愚蠢的政策,與其向他們道歉,不如現在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近半世紀來,當年那些持著英國護照來到陌生土地的南亞人,在這裡落地生根闖出一片天,無論在商界 學界甚至政界,都可以看到南亞裔後代,在英國社會活躍的身影,光是當今英國內閣就有財政大臣蘇納克和內政大臣巴特爾兩位高官,出身來自東非的南亞裔家族,這段曲折的歷史,對於今日彌漫民粹排外氣氛的英國,和手中緊握BNO護照的港人來說,能帶來什麼樣啟示或警惕,仍有待時局的演變,驗證今昔高下是非。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7.18《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y5-yNhb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