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要台灣聽話?疑美論者的謠言範例】
.
過去幾年來,「疑美論」一直都存在,而且還有很多版本的謠言在不同的平台散播。這邊我們來談一個最新的範例。
.
根據11月18日旺中新聞報導,轉述《中評社》的一篇報導如下。
quote:馬英九基金會17日舉辦「奔騰講堂」,現場民眾提問「日後兩岸關係能否和緩?」擔任重要黨職的國民黨學者表示(我們在此姑隱其名,因為姓名不重要,這類疑美論非常多),即便拜登當選,大家也不要期望能回到馬英九擔任總統的時代,民進黨只要在該合作與協商時,跟大陸有可以對話的基礎,就已經「千謝萬謝」了。
.
針對台美關係,該學者分析,若拜登上任,可能會要求蔡政府別做台海的「麻煩製造者」,若川普繼續連任,華府某些官方管道也希望,台灣在川普的第二任期間,應想辦法跟大陸對話。該學者強調,約在2個月前民進黨對大陸聲調突然降低,「突然變乖了」。這絕不可能是民進黨的民意壓力,但又是誰能讓民進黨這麼「聽話」?據他從華府聽到的消息,對照近期的現況發展,他研判是美方對民進黨施了一些壓力、警告或言勸告、建議。/end quote
.
這些發言就是非常標準的疑美論與親中論者的基調。
.
▍華府希望台灣低調聽話??
首先,看到這句就覺得滿臉問號,我們剛好來回顧一下過去兩個月來發生什麼事,幫大家檢驗一下這樣的法。
.
○ 11/17經濟部胡迪次長(aka 陳正祺次長)率團抵達華府,將參加20日開始的台美經濟合作對話
https://pse.is/3a3f7c
○ 11/14台灣戰貓與拜登外交政策首席顧問布林肯通電話
https://pse.is/38sdz4
○ 11/12國務卿蓬佩奧說台灣不曾是中國的一部份
https://pse.is/3a27as
○ 11/9日起連續四周,美國海軍陸戰隊參加台灣的海軍演訓
https://pse.is/38vcds
○ 11/6台灣海軍發布消息指出與美國簽約購買未來九年使用的彈藥
○ 10/21、10/26、11/3,國務院通過五項軍購案並送到國會等待批准
無人機:https://pse.is/39en5s
魚叉飛彈:https://pse.is/39n4cp
火箭系統及偵照艙:https://pse.is/39dqz9
○ 10/21 蓬佩奧譴責戰狼外交,為台灣發聲
https://pse.is/39kta2
○ 10/12總統府釋出照片顯示,美方技術人員現身於樂山雷達站
https://pse.is/39ldqq
○ 10月,眾多國會議員、各地行政官員以影片方式祝賀國慶日
○ 9月份和10月份,台灣方面成功地發動眾多美國行政官員以及國會議員們出聲相挺台美FTA談判
https://pse.is/399yy5
○ 9/17 台美雙方駐聯合國(紐約)大使見面,美聯社報導
https://pse.is/386sv4
○ 9/16 國務院次卿柯拉克率團訪台
https://pse.is/39n62r
https://pse.is/39ppu3
.
假設華府希望台灣對中國低調,那過去這兩個月來所發生的這些台美關係大事完全是在製造反效果吧?我們這裡還沒整理台灣戰貓蕭美琴大使上任三個月以來她所參加過的媒體、智庫談話呢!(例:https://pse.is/3874af)。自上任以來,她已經上了很多的大型智庫以及媒體專訪,而且許多主題就是直接跟中國相關。我們完全看不出來我們在外交上對中國低調在哪裡啦~
.
如果我們看一下官方的發言,更可以發現台灣方面對於美國和中國方面的論調一直都沒有改變。面對中國,台灣方面這幾年來一向都是展現不畏懼文攻武嚇,但同時也展現希望能夠與中國方面良性互動的態度。
.
例如蔡總統在國慶文告當中提到:「這段時間以來,中國單方面的文攻武嚇和外交打壓,不但傷害了兩岸關係,更嚴重挑戰了臺海和平穩定的現狀。面對打壓,有些人希望政府採取更具對抗性的立場。不過,也有另一些人認為,我們應該要退讓妥協。但是各位,越是劇烈的變局,臺灣就越要維持穩定,以沉著的態度化解壓力,冷靜地尋找生存的利基。」、「我也要再一次呼籲北京當局,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在區域及全球,扮演良性的角色,而不是衝突的來源。做為總統,我要向大家保證,我們不會貿然升高對抗,也不會屈從退讓。」
.
事實上,我國政府從來沒有拒絕跟中國對話與協商,在政府官員(包括蔡總統在內)的各種演講場合,都一再強調這點。然而在連續不斷的中共軍機挑釁恫嚇當中,我國政府不管是軍方、外交體系,以及總統府本身的回應都是相當堅定。
.
反觀疑美論與親中論者,則是一直把兩岸關係當中的絕大多數責任歸究給台灣這方。明明就是中國一直不斷打壓台灣並且切斷聯繫管道,怎麼會一直怪台灣呢?現在又說美國叫台灣聽話這種謠言,一整個只能說是莫名其妙。
.
▍來談一下中國國民黨
.
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因為美國和中國還是準同盟的關係,所以國民黨的親中路線是會獲得美國認可的,「當時」台美關係是很不錯的。但是現在世界局勢已經不一樣了,美國和中國之間早已不再是同盟關係,而是競爭關係,甚至有些人會說是敵對關係,若要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勢必和中國之間的交往也要有所調整。
.
國民黨一直強調自己「親美」,但是在各項政策主張方面都跟美國立場背道而馳,例如現在大力反對開放美國豬肉牛肉、一直認為台灣要跟中國和談、整天罵台灣政府挑釁中國(甚至台灣加強戰備能量都被說是挑釁),根本沒有任何親美的立場可言。這類學者的發言,其實是自己明明想要跟中國談判、合作、協商,但卻假借美國人之口罷了。
.
若國民黨真的要搞好對美關係,這裡觀測站有一個建議:盡速設立在華府的代表處。
.
這幾年國民黨一直講說要重新在華府設立代表處,但最後都只聞樓梯響。最近又有一個新聞再次提起這件事,但國民黨高層回答都是:規劃中。
.
過去國民黨曾經在袁健生大使的帶領下,於華府設立代表處,但執政之後就漸漸沒有獨立運作,並在2016年正式裁撤。反觀民進黨黨部方面,即使在執政後,仍有獨立運作的駐美代表處,而且裡面成員會出現在華府的各種研討會與政策圈社交場合,多年來始終如一。
.
這幾年美國對中國政策大轉向,國民黨不但沒有跟上,甚至黨內的疑美論愈來愈大。去年是史上首次,該黨的總統候選人沒有訪美。這些跡象顯示國民黨和美國政界的聯繫已經愈來愈遠。近年雖然有僑胞出錢成立所謂的智庫,但實際上都沒什麼在運作,甚至在智庫網站上面還發表了很多疑美論的文章,這樣子對於增進台美關係是有反效果的。
.
現在我們看到國民黨的高層人物仍然不斷地發表疑美論觀點(例如馬英九前總統和蘇起等人,不斷質疑說美國不會幫台灣,美國會對台灣不利,某種程度上等於背叛了他們當初執政時對台灣友善的美方伙伴),還有一直講說什麼台美關係「太好」,而應該要變得不好一點(講法是:台美關係現在是十分,但不需要這麼好,只要七分八分就夠了)。
.
這些論點,其目的都是在暗示、引導「台灣應該和中國和談」這樣的結論,在目前的國際現實和台灣處境的考量下,實在於我們無益。而且,如同前面新聞提到的,現在國民黨甚至是「自行擬出」華府觀點。如果這樣的作為只是為了抨擊台灣當前的外交政策,那實在是很要不得。
.
台灣長期以來不管在經濟、軍事、國家安全方面,都和美國是重要的夥伴關係,因此經營對美關係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這點不管是對執政黨或反對黨來說都是一樣的。
.
▍同場加映
.
這邊提醒一下,中評社就是中國官方的媒體,這在百度上面說得很明了。事實上這個媒體滿厲害的,會報導很多的研討會內容(包括美國這裡的!),看得出來資源和人力很多。看中評社的東西沒有問題,只是我們要認知到這個媒體的性質就是了。他們上面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中國官方立場的評論,很適合拿來追縱分析。
不過呢,會造成問題的反而是像旺中這類媒體,常常不加查證就直接轉載中國官媒的訊息,助長了中國資訊戰的傳播。這是我們在媒體識讀方面要持續努力的功課。
.
.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媒體識讀 範例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拜登怎麼看中國與台灣?〉媒體識讀範例解說】
.
8月25日的國會山莊報(The Hill)刊出一篇由包士可(Joseph Bosco)所寫的評論,題為「Where does Biden stand on China and Taiwan?」(https://pse.is/szzcq)乍看之下很像本站創辦人 #住海編 在《外交家》上面的那篇文章「Joe Biden’s Record on China and Taiwan」(中文版:https://pse.is/UFZCC)。
.
我們覺得這真是一個滿不錯的機會,來談談「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些評論文章」,以及該怎麼去 #說服更多人支持台灣議題。如果大家google包士可先生,就可以發現他非常地友台,過去擔任過國防部中國科科長的歷練也讓他對中國相當了解。他在The Hill上面多次為台灣發聲,寫了「超多」談論台灣議題的文章!(The Hill是所有國會助理們、政策圈的人都會讀的報紙)以下分別簡稱「包文」、「住海編文」。
.
對於許多台灣人、尤其擔心美國民主黨太過親中的人們來說,包士可的這篇文章是一個很好的評論範例。讓我們來看他是怎麼樣評論拜登,以及提出他的倡議主張。這種說服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
.
▍文章論點及寫作解析
.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說,中美關係是美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核心之一,但在拜登漫長的公職生涯當中,對中國的表態非常少。接著包文指出 #川普 在中國議題上面的態度反反覆覆讓人捉摸不定(川普支持者們先不要激動,請繼續看下去),但是 #川普的行政團隊 對中國的態度和政策都是相當具有一致性以及相當明確,接著列舉好幾個政策領域都相當明白表達中國是一個威脅(當然,台灣是其中重點)。
.
包文說:「拜登只有提到過說我們不能對中國太過仁慈,但是對於個別議題很少發表看法。在中國對美國各個機構的滲透如此明確的狀況下,不表態是很危險的事。」
.
注意到了嗎?這邊他是先說中國問題有多重要,然後講說你對手的團隊表態相當明確,所以你不表態不行。
.
接下來包文帶出兩種對中國的對立觀點:一種是小布希總統曾經說的,假設中國攻擊台灣,美國會不計一切代價幫助台灣;而拜登反對這種說法,因為美國政界的另一個普及的觀點則是,認為「戰略模糊」(不要把話說死)才是美國最佳的策略選擇。
.
這邊是把對台政策的辯論帶到更大的框架,就是戰略模糊本身。注意喔,這邊不是直接去談說誰親中或反中,而是去講說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都覺得中共是威脅,但應付的手段不一樣。
.
講完戰略模糊,包文開始講說現行法規以及政策下,可以做的事情和不足之處。《台灣關係法》規定,當總統認為中國做出的舉動,會危害到台灣安全、社會、經濟體系,以及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時,必須要諮詢國會並採取行動。
.
但這有個風險在於,戰爭的啟動和防禦作戰,往往等不了這麼久。所以,國會方面已經在討論戰略模糊的壞處,以及中共發動侵略時,美國的一大弱點:還要諮詢國會有可能會造成延誤。
.
因此國會提出了《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有限度地授權總統,在某些很明確的條件下,可以立刻快速反應(動武),也就是說,這部「防侵略台灣法」目的就是要修改以往的戰略模糊原則,減少如果中共攻台時,美國反應的時間差。
.
包文最重要的論述是同時呼籲川普和拜登,不管誰當選,都應該要表態支持這樣的立法,他們都應該明確表達對台灣防衛的支持、要減少戰略模糊。包士可在講這段的時候,還提出了國際關係的理論基礎,甚至搬出季辛吉的名言:在國際關係當中,誤判他方的企圖心而導致的軍事衝突是很常發生的事。
.
文章最後結論說:拜登目前對兩岸議題的表態(包括:寫了一篇文章、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又幾乎沒談到中國)實在不足,僅表達說「美國不會放棄台灣」,而這樣是不夠的。Bosco認為,中國其實「現階段」不想要真的打,只是會一直用各種方式去脅迫、影響民主政治的運作。美國必須要在這個議題上減少戰略模糊,才能夠減少各方行動者的在戰略上的誤判。
.
▍以上是文章內容的講解。總結來看這篇文章:這邊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國會當中,對於兩岸政策和台灣議題,是具有高度共識的,先前幾個台灣相關法案都是無異議通過。想想看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現在前線的外交人員和台美人社團們都在努力維持這樣的跨黨派共識。包文給了我們一個向民主黨人喊話的範本,同時也顯示,在兩岸議題、防衛台灣的議題上,是非常需要兩黨的共識去推動。
.
.
▍講完文章之後,來談談從這篇文章引伸出的幾點評論。
.
首先,美國政治當中的議題非常多,國內政策跟外交政策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關聯性,然而台灣人很常將台灣的狀況投射到美國,認為「凡民主黨都是左派都是馬克思主義都是親中」、「凡共和黨都是反共」,這樣的觀點並不適合拿來分析美國政治,而且這種論述只會把潛在的台灣朋友嚇跑。而且說真的,各黨之內彼此的不同意見也是相當多,例如拜登的副手賀錦麗在初選時就是以批評拜登而聞名,共和黨這邊批判川普國內政策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即使是保守派的評論者或學者,也不盡然會全部同意川普的外交政策,大家平常在各種刊物及智庫上面都會持續論戰。
*所以重點是:絕對沒有什麼「凡批評川普的都是左派都是親中」這種事。
.
第二點,大家要記得一個原則是,我們在談論事情時,通常可以分成「事實」和「意見評論」兩種。事實就是發生過的事情、各種資料數據的呈現等等;意見評論就是作者認為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看待一件事。很多人在論戰的時候常會把兩件事情混在一起談,這樣子不是一種好的討論方式。
.
「包文」及「住海編文」當中都有事實陳述,也有意見評論,但包文是以意見評論為主,認為拜登應該要更明確挺台,並且認為國會應該盡快通過台灣防衛法;住海編文是以事實陳述為主,整理拜登的重要幕僚怎麼看兩岸,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民主黨人的主張。事實是討論公共政策時的基礎,大家一定要記得這點。
.
事實陳述就是事實陳述,要記得不要將自己的立場帶入作者的立場。陳述別人的立場,更不代表要贊同他們。例如有些人會覺得你怎麼可以去談拜登團隊要做什麼,是不是在稱讚他們(先前也有讀者來版上叫囂說你們為什麼一直稱讚民主黨,但我們只能滿頭問號,請對方舉例說我們哪邊稱讚了民主黨,卻從來沒有人舉出來)。先前我們談說美國要退出WHO,文中提到有哪些人表示反對或者擔憂、有哪些人或業務會受到影響,結果有好多川普的熱情支持者來攻擊我們說怎麼可以反川、黑川、挺中國(即使保守派內部保對於應對國際組織的看法其實也是非常多元的呀)。這我們也是只能問號。
.
當然我們可以從作者的意見評論看出來作者的立場比較偏向哪邊。每篇評論文章都會有一個論述的重點,而且這些重點就是作者的立場呈現,所以,如果有些人很愛攻擊說「你們怎麼可以不中立」、「你們老是自稱中立」這些攻擊也都滿奇怪的,因為我們認為,評論從來不可能中立,寫評論的人如果自稱中立,那一定有問題。
.
第三點是上一點的延伸。
.
以包士可先生先前的文章為例,在WHO的議題上,他先前寫過文章說川普應該要邀請台灣的專家進去世衛,並想辦法取代掉譚德塞。看起來他並不贊同退出世衛的舉動,而是比較主張在體制內跟中國戰鬥。
.
然而,如果根據前陣子來戰我們說「反對美國退出世衛就是中共同路人」這樣的標準,那麼包士可先生也變成中共同路人了,這並不是一個好分類法。其實,很多保守派(偏共和黨)的學者們也都會主張說要加強多邊關係來制衡中國,所以他們會批評川普比較偏好雙邊關係的舉動。但這些也都是很正常的政策辯論。
.
第四,我們在看美國的媒體或智庫學者們的文章及發言時,必須先搞清楚這個人的立場、背景,以及他們的論述方式,這樣就比較可以快速理解他們的論調切入點。我們可以看他們在中國議題上的立場,也可以看他們在國內政治議題上的立場,但不同議題面向彼此不一定相關。如果可以理解他們的立場,就可以更容易進入到他們論述的脈絡。
.
📘 可參考以下文章:
美國政治菁英如何看中國:五種人物的分類
https://pse.is/V7B9K
從一封陣信看華府的政策世代差異與政治氛圍 by賴怡忠
https://pse.is/TQWTH
泛亞派 VS.中國通
https://pse.is/TAAHG
.
.
✨ 抖內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媒體識讀 範例 在 黃暐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看媒體餵你吃什麼?
常看暐瀚直播跟聽暐瀚廣播的網友,一定知道,我常說「媒體識讀」。
媒體因為自己的立場與傾向,會用標題去引導讀者思考。藍的媒體讓你討厭綠,綠的媒體讓你恨死藍。
今天早上的廣播,大家可以聽看看 http://yt1.piee.pw/VEDR3 (見上篇文章)。如果大家聽過看過,一定知道,我是「藍綠白」三方分析,沒有獨厚那一邊,而我的標題,叫做「兩個輸家、沒有贏家」,結果,一篇文章,各自表述,大家看看,我寫完之後,可以衍生出多少種媒體標題?
有聞必錄區:
新頭殼
樹倒猢猻散!黃暐瀚:藍軍從一月的34%降到25.9% 2022更加困難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8-17/451895
東森新聞雲
高雄補選落幕「兩個輸家、沒有贏家!」 黃暐瀚直言:國民黨2022更困難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817/1786788.htm
TVBS
兩個輸家、沒有贏家! 黃暐瀚看補選:藍2022更困難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371090
風傳媒
「討厭韓國瑜不等於支持民進黨!」黃暐瀚:30萬票游移是陳其邁警訊
https://www.storm.mg/article/2951132
Nownews
陳其邁高雄補選真的大勝?他「神舉例」感嘆:沒有贏家
https://www.nownews.com/news/politics/5047168
中時
補選少掉27萬 黃暐瀚:這結果對陳其邁是警訊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17001981-260407?chdtv
中時
韓國瑜如果沒現身站台 黃暐瀚直言:票會更少啦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17004145-260407?chdtv
黑人問號區:
自由時報
贏了又怎麼樣?黃暐瀚:是對手太弱
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263005
PTT
贏了又怎麼樣?黃暐瀚:是對手太弱
https://disp.cc/m/163-cE1H
一篇文章,居然可以「創造出」七個不同的標題,坦白說,雖然藍綠各自角度有差別,下的內容會不一樣,我能理解。
但,自由時報是怎麼回事?
我明明說,今天就算是馬英九來選、朱立倫來選,陳其邁也一定會贏,怎麼會自己腦補出「贏了又怎麼樣?黃暐瀚:是對手太弱」這個標題?
自由時報的記者,是連採訪寫作,都沒修過嗎?(我大笑)
然後PTT很巧地,就有人轉載了這篇自由時報的報導,讓PTT網友奇文共賞之,完全不會「誤引用」到其他幾報,我說「藍營樹倒猢猻散,未來更困難」這個論點。
不過我是習慣了啦~反正我也不選舉,隨便你黑囉~(又笑)上次我有說過,下次再被PTT罵,我要先檢討一下自己。麻煩有PTT帳號的網友,幫我轉貼我這篇文章到PTT,讓親愛的PTT鄉民知道,暐瀚是很關注PTT低~
這不是一篇抱怨文,也不引戰,只是因為「一篇文章,各自解讀」,確實是一次很好的媒體識讀範例。提醒大家,從媒體獲取資訊的時候,記得多看看!看看媒體都餵了你,什麼(錯誤)「訊息」?
暐瀚 2020-8-17 de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