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Ⅰ:「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2019年11月曾在 Leader經理人 分享KFCS 教練培訓課程的初衷與想法,當時是從《ENDURE(耐力)》這本書開始帶大家思考「耐力」是什麼?我曾問過身旁的人,一想到「耐力」或「耐力運動」、「馬拉松」、「鐵人三項」,你立即會聯想到什麼?很多人會想到的是辛苦、忍耐、意志力、流很多汗、抽筋、鐵腿、撞牆、硬撐……等字眼。只有少數人會提到喜歡、愉快、樂愛、享受、幸福、美妙、好玩。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不只跟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也跟訓練理論與方式有關。當我們太過強調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吃苦是通往金牌唯一的道路,讓這些念頭跟耐力訓練強力綁定在一起,久而久之,「耐力運動」就變成「忍耐痛苦的運動」。當我們談享受訓練時,很多時候變成口頭說說而已,每次訓練還是大都在痛苦中度過,或以痛苦作結。
並不是說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忍耐和吃苦不重要,我認為需要的是「平衡」,不能「只有」痛苦、「只有」體能,訓練也要有輕鬆的元素,要有力量和技巧。我們必須更全面地看待耐力運動,更深刻地認識它,才會更喜歡它,在那次五十多分鐘的分享中是我想讓投身耐力運動圈的人能對「耐力運動」與「耐力訓練」有另一層看見的嘗試。
當時分享的感覺很好,但不久就忘了。剛好光佑這次花了六七個小時的時間幫我上字幕與重新剪輯這個影片,讓我有機會再溫故與知新,從中我也為自己上了一課,也把這些影片分享出來(總共會剪成4部),這是第1部分,討談論的主題如下:
● 何謂盡力?為什麼頂尖選手在進終點時看起來不會喘、還能舉手微笑致意?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
過去我所以為的「盡力」是跑到表情猙獰、齜牙裂嘴,盡終點前要剛好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對得起自己和比賽。但每當我看到亞奧運的跑者進終點時還能舉手致意、並沒有非常喘,而且還笑得出來,我就很想知道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經過這幾年的研究,我得出的結論是:他/她們盡力了,只是那種盡力不只是把體能催到底,而是「心→體能→力量→技術」之間能量通暢無阻地流動的一種狀態,只要其中一環(一個箭頭)卡住了,肌肉和動作就會開始掙扎,痛苦會浮現,表現也會開始下降。所以痛苦與掙扎並非「盡力」的必要元素,反而是阻擋全力發揮的障礙。當然,速度愈慢愈容易順暢流動,速度愈快愈容易會卡住,而頂尖選手就是可以在高速下用這種方式盡力。
● 耐力 vs 持續力:最頂尖的選手是最懂得「放鬆」的選手。
我們常會把「耐力」當作「忍耐力」,也就是比誰最能忍受痛苦、看誰忍比較久。但若調整一下視角,把「耐力」解釋成「持續力」,比得時誰能在同樣的速度下持續更久時,路徑就打開了,不只有忍耐痛苦一條路,還有一條路是比誰最能在該速度下「放鬆」。例如三分速,菁英選手可以在騰空時放鬆,但沒有髖關節活動度腳掌拉不起來的人,一跑這麼快,腿一騰空就會很緊繃,根本放鬆不了,也來不及回來,所以會跑到很掙扎,自然無法用三分速跑太久。也就是說菁英選手可以在高速下,該用力時用力,該放鬆時放鬆,所以才能有持續力……用同樣的速度跑完半馬或全馬。
● 「適應(adaption)」是訓練與進步的重要機制,但我們該「適應痛苦」還是「適應輕鬆」?
舒適圈的概念大部分都聽過。任何進步都是從「適應」來的。原本不會、不習慣,但做久了/練久了不舒服的事(或速度)就慢慢被納進自己的舒適圈裏。適應就好比跨出舒適圈。但問題是,不少人總是跨得太大步了,所以一開始很辛苦,進步之後還想立刻再進步,所以再繼續往前跨,又繼續痛苦…如此反覆不斷地去「適應痛苦」,這個過程會進步沒錯,但也很容易碰到瓶井,因為一直處在痛苦的狀態中,人的潛意識(打從心底)並不喜歡!沒有人會喜歡痛苦,這種內在衝突的狀態會限制技術知覺的開發,很多人的成績就是卡在這種內在的衝突中。KFCS的建議是大部分的訓練應是「適應輕鬆」,從四分速進步到三分五十之後,三分半已經納入舒適圈的範圍了,此時應在舒適圈的外圍再多待一會,讓這種有點苦又有點舒服的狀態再多適應一會,把該速度所需的力量和技術知覺打穩後再往前走,進步的路會走得比較遠。
● 「練心」與科學化訓練之間的關係。
那不同距離下,何種速度才是舒適圈的外圍呢?也就是「適應輕鬆」的配速到底該設定在在多少?例如八百八趟的間歇,我的每一趟要跑多少?這些問題在KFCS的訓練體系中都有明確的答案,我已經設計一套計算方式來把不同間歇與節奏跑訓練的配速區間計算出來。
● 「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適應輕鬆的訓練並不容易。以間歇訓練來說,今天要跑八趟八百,前兩趟跑得不錯,都跑得比上星期快(上星期都跑3分整附近,今天都快了十秒,跑到2分50,感覺卻差不多),所以第三趟就想跑更快,也真的跑更快,跑到2分45,狀況極好,但跑完很喘,接下來五趟為了想繼續看到2分50秒以內的數字,所以逼自己要盡力,也真的每趟都跑到2分40~45秒,但每次跑完都喘到快把肺都吐出來了,極為辛苦。這種就是「適應痛苦」的練法,雖然辛苦,但很快、很爽。「快」除了指錶上的速度很快所以會讓人很愉快之外,也是指訓練時間會比較短了。但另一種「適應輕鬆」的練法時間會拉得很長,因為要花時間磨……回到上面的例子,今天前兩趟跑2分50秒,比上週快,但也比上週喘,要怎麼跑得跟上週一樣是在3分速附近但更輕鬆了,此時第二趟結速最好要調整一下,做個技術、讓心情平靜下來,休息足夠後短衝個10~20公尺抓一下跑感,等到狀態來了再跑第三趟,跑到2分55秒,而且比前兩趟和上週都輕鬆許多,你很滿意。接著就是要延續這種輕快跑到速度的狀態,讓後面五趟都能做到,那就不能急,一趟一趟把好的狀態跑出來,中間的休息也要花時間去讓好的跑感沉澱下來。最後的訓練時間可能會是前一種一趟接一趟衝完的方式還要多出0.5~1小時,但哪種訓練品質比較好我們都知道。這種追求輕鬆的練法,一點也不輕鬆。
● 訓練時不能貪心。
進步時或狀況好時,切勿貪進;若太急著跑更快或想進步更多,有時的確會有速效,但更可能提高受傷或碰到瓶井的機率。所以,進步應該慢一點比較好。這個觀念也跟「適應輕鬆」的練法一致:不跨大步,才能減少阻力,反而之後可以跑更快。這個原則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跑者要去掉對速追求的執著心,不然在練間歇時「還覺得很輕鬆、還能跑更快為什麼不跑呢?」對速度和進步的追求是人人都有的執著心,但在許多訓練現場,必須「忍」住,去掉貪進的心,「守」在規劃好的配速區間裡。這通常要有教練帶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在教練課時也會從多方面提及這一點。
--
KFCS 自行車、游泳與跑步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課程大綱
第一課:整體的訓練框架與理論說明
第二課:重新認識速度:各距離最快速度之間的關係
第三課:跑者最關心的跑量該如何量化與個人化
第四課:跑者的體能
第五課:跑者的力量
第六課:週期化訓練的本質與原則
第七課:跑者的技術
第八課:跑者之心:教練如何在線上引導跑者
第九課:把全部整合在一起並學習使用線上一對一的教練工具
第十課:作業與申論題總檢討並說明後續報告與認證流程
上述安排是在理想情況下的課程進度,會再依實際課程情況動態調整,有興趣從事跑步教練工作或帶跑團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
#RQ線上教練 完成培訓後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上架到RQ擔任一對一教練,去年參加培訓的12位,都已參與實習或自行對外教學的經驗,目前有5位通過銅牌教練,2位升到銀牌教練。比較欣慰的是,看到他們能開始落實課表中的算法來計算學員的配速區間,並落實「適應輕鬆」的中心思想,有興趣從事一對一線上教練工作者,可以先到RQ上了解一下: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course/online
如何 落實 自行車 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鐵路地下化綠園道 已完成97%開放 7月底將全部完工
今天我巡視高雄展覽館打疫苗接種站狀況後,再前往鐵路地下化園道從左營段一路到鳳山段,進行各分段園道工程巡視;聽取市政主政團隊包括水利局丶工務局丶新工處丶養工處關於各區段園道工程進度報告及現地勘察;也為市政施工團隊同仁們打氣。
水利局及工務局報告指出,本專案於今年2/12已完成75%的完工開放;接續我們市府設定鐵路地下化園道工程,原擬在6月底全面完工。
然而因6月中丶下旬期間,高雄遇有幾次豪大雨情勢,故剩下幾段尚未完工區段而已;未完工之理由除近期豪大雨所致(全台水庫卻也因此大雨挹注而解除旱象),再者就是豪大雨情勢造成愛河原來鐵路之跨橋吊梁及部分工作期程延遲無法達標。所幸工務局也於今天終於完成愛河鐡橋段之跨越同盟路橋身吊掛作業。這對於園道完工的最後一哩路已可謂放上定心石。是故整體園道工程可按於7月底完工。
因近月疫情警戒悶在家裡太久,此時捎來高雄連續9天零確診的好消息之後,陳其邁市長也宣布高雄在三級警戒的微解封措施,發現市民朋友在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戶外全程戴口罩的前提之下,有些市民朋友開始戴著口罩前往慢跑、騎腳踏車、遛狗,晚間在園道散步,享受著鐵路地下化後已有全新空間全線15.37公里的綠園道綠蔭地景,目前已開放通行路段為自左營崇德路至鼓山二路182巷、中庸街-哈爾濱街、瀋陽街至鳳山經武路(不含高雄及鳳山火車站、新左營站鐵路出土段等區域),市府園道工程截至110年6月30日已達97%完工開放。
鐵路地下化之後的綠園道帶來的,不僅是城市景觀的翻新,同時是高雄城市美學的具體展現,體現於有形的工程改造手段、同時也是無形的文化積累與生活美感的實踐;沿線揉雜果貿國宅社區、中都磚窯場、民族國宅社區、鳳山車站等舊部落,常民生活經年累月所凝聚的生活風貌,經由園道工程串接起的高雄巨蛋商圈,象徵著高雄蛋黃區內最為摩登的時尚地標,同時跨步連結於臺鐵左營站,保留島式月台此一富含鐵道意象的文資於其間,高雄將以鐵路綠園道為軸線,同時透過自行車路網與人行步道系統等雙重路網,建構市民生活休憩取向的綠色廊帶。
園道兩側人行道與退縮空間將成為市民朋友日常休閒的林蔭園道,與主要穿越性道路交會處設置的街角廣場,將會是周邊商圈的假日市集,或是節慶活動的聚會空間;自行車道與人本道路,連接各項服務設施及休憩據點,同時我們也不忘保留屬於這座城市的記憶,在園道設計上,市府透過局部保留軌道設施的手法,留存既有的鐵道設施,為市民封存關於鐵道意象的美麗印記。
此外,市府已陳報中央審議的捷運黃線Y10站將與台鐵民族站將在鐵路園道上相會,Y17站也可與台鐵鳳山區正義站,地下相連通。這為園道增加大眾運輸轉乘功能,不僅市民可以搭乘捷運黃線便利的到此休憩,也能方便外縣市的朋友搭乘火車前來,未來你我都能便捷快速的參與在園道上所舉辦的大小精彩活動。兩座車站相距僅百餘公尺。考量南部的炎熱氣候,捷運工程設計可以更細緻、更貼心,我已指示捷運局著手規劃地下連通設施,強化捷運站的轉乘機能,市府必須從小處著手更能接近市民朋友的日常習慣,就能有機會提高大眾運輸使用率!
我與工程同仁們一路步行視察綠園道,也慰勉工作夥伴的付出,過程中我也要求市政團隊同仁,雖然鳳山計畫園道已100%完成,剩下的左營計畫、高雄計畫兩標務必在7/31前達標全線開放,不宜辜負市民朋友對高雄市政的殷殷期盼。
今天的工程巡視也遇有三民區博惠里黃玉鄰里長、安寧里郭海定里長,他們也跟我說,園道周遭市民都感受到市府的用心,特別要我代為轉達陳其邁市長,非常感謝市長給市民們享受71.3公頃的綠地休憩活動面積;同時也讓園道附近的舊建築物所有者,他們紛紛都在詢問如何老舊建物改建入都市更新丶危老重建等相關的課題。我同時交待市府團隊針對已經完工部分,請各施工團隊加強檢視細節的收尾,同時也依法趕快展開工程款的支付給營造廠商作業程序,大家一起度過疫情期間的經濟難關,同時也要求工程團隊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確保施工同仁的身體健康。
如何 落實 自行車 文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2台灣設計展在高雄!期待設計翻轉城市】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今天有一項好消息,2022年台灣設計展由高雄獲選主辦城市,距上次在高雄 駁二藝術特區 The Pier-2 Art Center 舉辦,剛好過了十年。這次展區將陣容更堅強,將串聯蓬萊商港棧庫群、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等亞洲新灣區據點,展現海港城的設計實力。
每年的台灣設計展都是世界看見台灣設計力的一個窗口,也是呈現城市特色的好機會,身為設計師的我分外期待。然而高雄發展設計產業多年,陳其邁 Chen Chi-Mai 市長在競選時也將其納入政見,我還是有幾點建議:
■去年市長補選時,陳市長表示要爭取「#國家設計研究院」、「#文策院」來南部設分院,吸引文創和數位內容產業進駐。當時陳其邁候選人就表示已經獲得文化部和國發會支持,這點必須加速進行!
■當時我也提到,期望兩者不僅是設立象徵性的「南部辦公室」或附屬的「南院」,而是能針對南部文化產業與設計資源的優勢劣勢,提出完整論述與政策,並在人才培養與產業媒合上,能有 #以南部為核心的獨立方向,在中央與地方資源的結合下,我們也能讓城市的觀光、交通、教育、農業等不同領域均融入設計人才,打照出獨特風格。
■而這兩者在陳市長政見中,是要設在鳳山,與「#鳳山中城」的計畫結合。然而我們也看到,講到設計產業,仍以駁二一帶較具代表性。我雖然是鳳山人,但我認為,指標性的這些組織因具備凝聚產業生態系之意義,仍要以最便利設計人才接觸為選址重點,設於鳳山很好,但並不用強求。
■反倒是如何透過衛武營等指標建設,結合鳳山文創產業發展,去年我也提出「#鳳山金三角」計畫,期許能發揮「衛武營」、「鳳山車站」、「大東與舊城」三個區域特色,並分別透過TOD開發、老屋活化、政府獎助媒合等方式,促進創意產業進駐。並以捷運橘線、黃線,發揮與新灣區串連的機能。
■期許2022年台灣設計展,是進一步「#讓設計形塑城市」的機會,產區的展場、概念,均能夠以「永續利用」,「融入城市發展」等概念,在展覽結束後繼續發揮功能。而包含好過日長期關注的棧庫半島開發、第三船渠水域活化、興濱計畫老屋活化、自行車倉庫修復、流行音樂中心經營、5G/AIOT示範園區的技術應用..... 成果都能在此次展覽中呈現,甚至陳市長政見中「高雄博覽會」的市民參與城市歷史機能,都能與之結合,大好機會,不能不把握!
雖然我是鳳山人,希望陳市長落實鳳山中城的承諾,但「設計城市」不僅是鳳山的區域政策,更是全市的戰略政策,也期望能藉此機會,讓高雄的軟實力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