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悲傷走出來 4 保險金成立社企
文:陳曉蕾
2009年底未婚夫猝死,讓李昕看到香港的哀傷輔導並不足夠,開始有念頭做點事。
2010年9月媽媽過身,她體會醫院對病人和家屬的支援亦不足,決定行動。
2012年「心繫心生命輔導及教育服務」正式註冊,李昕希望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提供專業哀傷輔導和生死教育:「支援陪伴喪親的人和末期病人家屬,讓他們得到安慰和支持,安然地與親人道別,在離別中抒解哀傷、重拾信心,適應新生活。」
未婚夫買的保險,受益人是自己的父親,但有一份保險特地留給李昕,保單上清清楚楚寫著李昕的身份是「未婚妻」。保險金三十萬元,李昕把十萬拿出來,成為心繫心的創辦基金。「印單張、咭片,開網頁,幾乎都不怎用錢,這十萬能不用,就不用。」李昕轉去一間不用出差的大機構工作,工餘可以騰出更多時間。
哪那裡跌倒,就要在哪那裡站起來。既然沒有遇到適合的輔導員,李昕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幫助喪親者者的輔導員。現存機構主要在辦公室時間工作,她便提供晚間的輔導服務,放工後去不同的地點進行哀傷輔導。現存兩間喪親輔導機構都在長沙灣同一屋邨平台,她於是在港島、觀塘、旺角和一些私人專業輔導中心合作,按需要租用房間。
一開始,便碰壁。
李昕定位「心繫心」是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收費而非申請政府資助。她原本已在靈實寧靈養院做義工探訪病人,想把服務推介給病人和家屬,但院方指她的服務要收費而婉拒。
有報章報導了李昕的故事,真有一對喪親的夫婦找她,可是對方不是想接受輔導,而是想知道李昕如何渡過,談完後,李昕又不好意思收費。
去拜祭未婚夫和媽媽,李昕遇到一個伯伯,妻子自殺很需要安慰,李昕本想當作個案去輔導,最後卻成為朋友,反而出錢出力幫助忙伯伯解決住屋需要。
她有輔導碩士學位,亦不斷參加哀傷輔導的工作坊,然而專業資歷仍會受質疑。「我想過再進修輔導學博士課程。可是經濟條件不容許馬上辭掉工作,而且暫時也沒有這份心力。」她找了教會的專業輔導員,作為自己的導師,希望邊做邊學,逢周六並在關注情緒病的「心晴行動慈善基金」當輔導員,只領取象徵式的車馬費。
「心繫心」在臉書的專頁,雖然按「讚」的人數稍稍超過二百,不很多人看到,但李昕非常認真:不斷張貼生死教育的文章,每逢有災難新聞,例如日本海嘯、美國爆炸、四川地震她都會發悼文,祝願死者安息,家人得安慰。
2012年10月1日的香港南丫島海難,她嘗試發起「全城齊互慰行動」,讓大家下載心意咭送給身邊的喪親者。聖誔誕節、新年這些喪親者特別難過的節日目,她、爸爸和兩個朋友成立「心繫心樂團」,用小提琴和長笛去醫院為病人演奏音樂。
2013年更開始訓練義工進行「彩虹心願」計劃,為臨終病人寫遺書,或者完成未了的心願,有大約有十位朋友正接受訓練。李昕希望這服務最終可以收費,但暫時有需要的人士只要傳電郵,義工便會免費幫忙。「我本來希望六成時間做哀傷輔導,四成時間推生死教育,可是目前不很多人找我做輔導,唯有先推教育方面的工作,讓人們知道喪親可以透過輔導紓緩情緒。」她說。
李昕的私人部落格,滿滿都是對未婚夫和媽媽的思念,時而悲痛,時而不捨,雖然一年一年地過,用字愈來愈平靜,但那份痛,仍在。
「我做這麼多,都是想『贖罪』。」她坦言,未婚夫愛了她二十年,沒有好好報答,希望透過現在的工作,可以讓他的生命更有意義。
三年來,曾經和未婚夫踢足球的朋友,都會在他的死忌接近的日子,再踢足球,李昕設立了「快樂足球」和獎杯,送給最佳射手、最勁守門員、最型造型球員、最有勇氣球友等。
大家一起,在球場流下快樂的汗水。
.
原載於《死在香港 流眼淚》
這本書已絕版,同報導係列
《死在香港 見棺材》《香港好走 有選擇》《香港好走 怎照顧》
只剩百幾至三百本
網購: bigsilver.org
也可平日下午來油麻地大人站買
.
#生死學堂:由悲傷走出來
李昕化悲傷為動力,這些年創辦的「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以創新的手法推廣生命教育,提供喪親輔導。今年還有「心伴行YANA」喪親家庭輔導支援計劃,關顧西九龍低收入家庭的喪夫婦女,協助她們重新生活。
她會在生死學堂分享如何從哀傷走出來,再化為力量撫慰別人的哀痛。
主講: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Christina Li
日期: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時間:15:00 - 17:00
大銀面書直播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bigsilver.org/posts/3300753530150040
如何 安慰 臨終病人 家屬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算事與願違,也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相信嗎?
所有人生的際遇和遭遇都有其意義!
我的人生,曾經經歷許多無法解釋的遭遇,就如許多人一樣,會遇到喪親、遺棄、背叛、生離死別還有遭遇排擠和惡意中傷等煎熬時刻,在那些時刻裡,也一樣感到迷惘:「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為何我的人生會發生這種事?」、「為什麼要是我?」。
就像許多人一樣,我也曾經不斷的陷落在苛責自己、貶抑自己,恨不得這一個發生「不幸」的自己消失算了,疑惑著是不是自己根本不應該活在這世上?為什麼「壞事」都要發生在我身上?
這種心境和處境,我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這是我們從天真的想像中,墜落的開始。我們總以為幸福只有一個模樣,那就是:事事順利、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所有的慾望和渴望都能得到滿足、一切如魚得水,沒有任何挫折….
正因為我們所想像的幸福,如此的脫離現實(真實),我們才會驚慌失措、驚心動魄,然後跌到粉身碎骨。
如果你還深陷其中,那麼,那可能來自你無法為你自己的人生際遇,建構屬於你的生命意義。
各種心理治療學派,其中有一學派為「意義治療」。由於我過去曾經陪伴臨終病人和家屬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在看似無望和盡頭的處境,我們的精神層面都需要某一種「意義」來承載人生必然要面對的失落和悲痛。
所以,那時候我開始接觸意義治療學派,透過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的著作,探究人的靈性和精神層面,要如何粹練出可以涵容又可以承接我們傷痛和痛苦經歷的精神力量?然後我從弗蘭克醫師的著作,得到很多啟發和安慰。
弗蘭克是一位與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家,也是神經學家與精神病學家。他的人生遭遇和經歷,影響也奠定他後來為何創始了意義治療法。
他在1942年被關進納粹集中營,雙親與妻子(還有其他親人)慘忍的遭納粹毒氣殺害,僅弗蘭克與其妹妹生還。歷經如此慘痛的際遇,卻仍承受著苦痛,並讓自己的生命發揮出意義,持續性的造福世界,這就是弗蘭克的理論和學說,讓人感動之處。
他創立的「意義治療法」,拯救無數為「生存意義」所苦惱的人。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阿德勒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其經典著作《活出意義來》,記錄其集中營的經歷,已銷售1200萬冊。
當然對各位來說,「意義治療法」對你而言太陌生,但現在有一本書,它以意義治療為基礎,佐以一位主人翁的職場遭遇和故事,來闡述意義治療的精髓和意涵,十分值得閱讀。
活在人世一回合,我們都抱持著某些不滿和落空,活在這個世界上。經歷著許多我們不情願的遭遇:重病、裁員、離婚、失戀或生離死別等各種心碎時刻,更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往往事與願違,你越想如何,你越得不到、求不得。於是,我們漸漸失去面對未來的勇氣,也困難領悟生存的意義。
對我而言,在我即將走到半百(人生應該已經過一半了),我可以回看過往的痛苦,仍然深信對我個體的蛻變和成長,一切都有其意義與價值──
就如本書說的:
每一次失去,都是為了迎來下一次的擁有;
每一次失敗,都是為了更靠近真正的成功;
每一次心碎,都是為了讓光能夠照進心裡。
沒有痛苦的裂痕,人根本無從走進自己的內在,也無從跳脫物質世俗的束縛與綑綁,而願意啟發自己,啟動尋找真實自己的旅程。
推薦大家閱讀本書,我在下週一晚上(7月20日)將會進行本書的直播,分享和敘述這本書的精華。
這是一本由日本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合寫的小說故事,不是直接論述弗蘭克的思想或解說「意義治療法」,而是直接實踐「意義治療法」,寫出意義治療法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幫助我們可以思想人生的本質,提升我們的思想層次,開啟我們的領悟力,為自己的人生也建構出屬於你的洞見和覺悟。
🌟《就算事與願違,也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本書在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博客來網路書店頁面: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414?loc=P_0003_079
#尖端出版
如何 安慰 臨終病人 家屬 在 財務管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兒跪 】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36915819716286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
「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
「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
「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
「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
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
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
「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往生室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
「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
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 雪中送炭。
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過!
老天爺讓醫生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基層社區照護,能夠照顧死亡,女兒們也不必千辛萬苦把父親送到醫院。
台灣民眾要能夠壽終正寢,社區生命末期照護還有得努力!
@ 近來出入加護病房頻繁,對此類文章特有感受,現在醫療進步,卻也造成了許多生命末期病人不得好死 ,“如何有尊嚴的死去 ” ,值得大家省思 ……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36915819716286
這裡是財務管家 http://www.facebook.com/cfp119
❃ ❂ ❁ ❀ ✿ ✾ ✽ ❃ ❂ ❁ ❀ ✿ ✾ ✽ ❃ ❂ ❁ ❀
✰ 複習「理財的正道-穩賺安全的十大法則」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1/3129?page=3
http://www.xn--tsts07bnxm.tw/
✰ 賀「財務管家」成為「神韻晚會」合作伙伴
神韻晚會3/20~24基隆文化中心 http://goodshow.tw
【女兒跪 】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
「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
「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
「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
「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
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
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
「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
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往生室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
「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
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 雪中送炭。
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過!
老天爺讓醫生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基層社區照護,能夠照顧死亡,女兒們也不必千辛萬苦把父親送到醫院。
台灣民眾要能夠壽終正寢,社區生命末期照護還有得努力!
@ 近來出入加護病房頻繁,對此類文章特有感受,現在醫療進步,卻也造成了許多生命末期病人不得好死 ,“如何有尊嚴的死去 ” ,值得大家省思 ……
===================================
預約善終 — 請趁年輕健康時簽署預立DNR意願書
陳榮基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常務監事、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我國自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後,賦予國人臨終時可以選擇接受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或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
DNR)的權力.
但是至今大部分的末期臨終病人還是在醫院裏接受CPR的折,并在加護病房(ICU)中冰冷的維生儀器伺候下,在痛苦中往生.主要是大多數的國民乃至醫療人員都不知道「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存在.知道的人,基於不捨或愛心/孝心,在親人臨終時,還是希望醫師的CPR可以有萬分之一的起死回生的機會.醫師也是覺得不拚拚看,怎麼對得起自己的專業,至於CPR增加病人臨終的痛苦,就不是優先考慮的項目了.
奉勸國人,趁自己還年輕及健康的時候,早點考慮當有一天走到生命盡頭時,要做怎樣的抉擇,以保障自己善終的權益.早
點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醫院應該備有該意願書).並將它寄給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登錄到健保IC卡
;然後到任何一家醫院請醫療人員協助將該DNR的意願,下載到自己的IC卡內,以後到任何一家醫院,都可顯示此DNR的意願.將可避免一但罹患不治的末期疾病,醫師可尊重你的預立遺囑的選擇,不再作只有增加痛苦卻救不了命的臨終CPR.
更希望各級醫院的醫師護士,能夠基於愛心,隨機向病人及家屬,說明「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權力,協助他簽
署並登錄該DNR的意願於IC卡.醫院也應妥善完成方便下載IC卡中 「同意器官捐贈及選擇安寧緩和醫療(DNR)」欄位的資訊功能.,對已下載該意願的IC卡,能夠迅速讀出器捐或DNR的意願,并紀錄於病人的電子及紙本病歷中,以保障病人的權益.
當一個人年紀大了或生了重病時,不論是家人或醫療人員,都很不容易啟齒,詢問病人,是否要簽署DNR的意願書.在猶豫不決中,往往錯過時機,一但病人突然陷入呼吸困難時,家人七嘴八舌,無法作成正確的抉擇,只好讓病人承受氣管插管
接上呼吸器,送入加護病房受苦,雖然心疼親人的痛苦,但已悔恨莫及了.
其實「大孝與大愛應是陪伴臨終親人,協助其坦然接受疾病,安度餘生,安詳捨報往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2007/11/23衛生署安寧宣導
記者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