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咖啡故事館 #咖啡豆包裝術
『知道過去,才能創造未來。』
Hello 大家好,我是Max。不知道大家走進一間咖啡館時,
有沒有被豆單上密密麻麻的字迷惑?這些都是商人的詭計(誤),其實豆單就只是咖啡豆的 #履歷——在哪裡長大、有什麼樣的個性、什麼因緣際會而變成現在的樣子?今天跟大家分享關於咖啡包裝上的二三事,希望大家都能夠在茫茫豆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伯樂。
首先,我們一起來探尋咖啡的世界:
咖啡是由咖啡樹開花結果產出的咖啡果實(註一),採收下來後,經由農友透過器械或工具,去除果皮、果肉、咖啡膠...等後製處理,乾燥之後成為帶殼生豆(註二)儲存,等待著買家上門。
接下來,透過各種交易管道,可能是農民自產自銷,或是集貨,交由當地的貿易商販售給生豆商或直售給烘焙業者。生豆商杯測後,依據喜好或是杯評來進口咖啡生豆做銷售;烘焙業者採購生豆,則會依據該豆子的特性,考量適合的烘焙度,
烘焙成我們大眾消費者會拿到的咖啡熟豆(註三),而其實包裝上的文字,不外乎就是在透露這些資訊給大家。
#履歷項目介紹
【產地名稱】:從國家、產區、到莊園,能夠被稱為莊園,通常具有一定的規模,有自己的後製處理器械,儲存空間等...從採收到後製及儲存,都能夠在自己掌握中,通常品質也會比較穩定。例如:哥倫比亞 考卡省 天堂莊園,
巴布亞新幾內亞 天堂鳥莊園...。
-
【合作社、處理廠名稱】:如果是在自家後院栽種的小農,那採收完之後,就會需要送去當地的集貨地(處理廠)或是合作社,委託他們做後製處理、儲存及販售。這樣由「合作社」或「處理廠」統一處理的咖啡豆,後續就會冠上該處理廠或合作社的名字來昭告天下,常見於衣索匹亞這樣 小農居多的國家。例如:哈瑪處理廠、果丁丁合作社、孔加合作社...。
-
【生豆商或烘焙業者命名】:在商業行為上,有可能業者A跟業者B賣的是同一支豆子。不過,為了區分銷售商家,又或是因為烘焙手法不同,進而導致風味表現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命名。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
【咖啡品種及處理法】:處理法上週小編有提到,相信大家都略懂略懂,而鐵比卡、波旁、SL34、到時下大家都熟知的藝妓,都是 #品種名,也有因為各地種植風土不同產生的地方品種,或是自然變異種,像是黃波旁,或是我們這次推出的卓武山 紫葉水洗,都是稀有而珍貴的、來自大自然的禮物。
下次,走進咖啡館挑選豆子時,可以先看看這些咖啡履歷,不用擔心看不懂(畢竟也可以直接問店員)。喝咖啡,就像是在聆聽「咖啡」本身說的故事,他會告訴你,我從哪裡來、成長過程經歷了什麼、有著什麼樣的個性。我們可以是聆聽者,也會是面試官,最後選擇與自己合拍的咖啡小夥伴,一起走向未來、創造未來。
註一:果實成熟時,呈現鮮紅、紫紅色,故也有人稱櫻桃果實。
註二:所謂的殼指的是咖啡生豆外還有一層內果皮,請參閱上週分享。
註三:生豆,去殼未經烘焙的咖啡豆。熟豆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指生豆經過各種熱能,轉變成我們市面上可飲用、或食用的咖啡豆。
因時下咖啡業者可能會同時販售生、熟豆,所以有此區分。
延伸閱讀:
📌處理法知多少?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37168311964756&id=109272138087707&locale=zh_TW
好 市 多 採購 面試 在 Peggy英倫生活旅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開始創業代購?
#偶爾會懷念上班的團體日子
(完結篇)
題外話先說說,最初的創業構想其實是 珍奶行動餐車🧋!這想法還是一直在我腦海裡😆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還是有機會實現!
上班,追求的除了薪水,還有很大部分是成就達成。降職後的角色,能發揮的空間有限,工作中失去了成就感,也相對失去動力。
過度悠哉的上班空間,讓我感到恐懼,覺得自己極為浪費時間與生命,因此我反覆審思、檢討自己、建議自己,或許我應該做點改變?!
當然,面對未知的未來著實讓我畏懼。#但是勇氣本來就不是從天而降,#唯有自己能解救自己。
回台灣的期間,我發現童裝的價格偏高,選擇上來說,卡通人物圖案偏多。
相對來說,英國純棉、有機棉的衣物價格親民很多,款式選擇素面、變化程度也豐富多元,再者,尤其換季時各品牌打折更是誠意滿滿!
英國也有很多迪士尼授權聯名款,價格只有台灣的1/3、1/4!對於是腦粉的我自己來說,當媽後才大發現!
再來就是英文繪本童書系列,在英國找對書店來源,價格就算加上國際運費與關稅,還是划算。
經過幾回合的市調後,我的創業藍圖出現:或許 #我可以成為一位專屬的私人採購!#幫無法出國的朋友們從英國選好物!
萬事起頭難!其實當想法明確浮出水面時,就只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執行它!
當然啦,我也有幾個夜裡抱怨著,為什麼我的老公不能給我靠?也曾經羨慕朋友們,看似都不用煩惱材米油鹽醬醋茶開銷的生活!
但是,這條路是我自己選。我可以繼續抱怨持續生活;但我不允許自己這麼做。
我選擇搬開路障,就算傷痕累累,但我至少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可以靠自己努力生存。
我記得辭呈,我寫了又改,改了又刪,刪了又反悔⋯幾回反覆之後,我終於送出辭呈⋯而那一刻,我覺得我自由了!
相信,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曾經感謝過,那位當初願意改變的自己!
因為只要現在能知道過去,但也只有現在能改變未來!
此連載完結篇。但我之後還會陸續分享一些當初在英倫的職場生活。包含身為亞洲女性、懷孕婦女⋯應該如果捍衛爭取自己的權利?還有英國職場主管公司面試時喜歡什麼樣特質的人才?
*前傳:https://www.facebook.com/426225720827551/posts/4318407698275981/
*中集:https://www.facebook.com/426225720827551/posts/4321082201341864/
👶🏾黑糖饅頭 我們這一家Instagram【just.Peggy 】
🛒【 俏媽咪世界購】歐美童裝專櫃精品代購社團。註冊公司。
好 市 多 採購 面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回顧、與未來 - 肆』
青旅的核心是什麼?我想應該是 "人" 吧!
但回顧一路走來, "人" 卻是最有挑戰、也是最初自己的規劃中,最被低估的部分 . .
早期台灣的青旅較少、規模普遍也較小,相對的職缺也不多;
加上自己持續在分享青旅創業相關的資訊,在圈子裡或許有些小小的人脈與知名度,所以開業的前三年,我們徵才時從沒使用過人力銀行,都是在臉書發訊息徵才就能幸運地找到工作夥伴
但如何去評估 "怎樣的工作夥伴較適合" 呢?
自己雖是第二次創業,卻是第一次徵才。
初期在沒有面試經驗,又帶著點『我們要找的不只是員工、是一起經營的夥伴』的美好想像下,我不太在意求職者的學經歷,面試中 7,8 成的時間都是在說明對青旅的看法、對 <途中> 未來的想像,然後把對方 "對青旅產業的熱情、動機" 放在評估第一順位。
很理想,但 "熱情" 是否真的能完整的轉換成 "工作表現"?
不同的所學專長、過往工作經驗、不同的個性,這些特質是否適合我們、是否能跟其他夥伴良好的磨合?
甚至對方對於工作的期許、在職場上的規劃 . . 這些我都沒有考慮到
而當市青旅增加、工作職缺越來越多後,我們也得開始用人力銀行才能確保徵才的順利 . .
在營運上,籌備初期的人事規劃,我們並沒有把 "管理者" 特別訂出來;
一方面因 <途中> 的規模,就是設定在 4~5人的小團隊 (包含自己,因為覺得自己應該了解每個環節、才能去建立制度),加上 "夥伴們一起來經營這間店" 的美好想像,我們完全低估了管理與溝通的重要性 . .
營運的第一年,幾乎大大小小的事我都抓在手上,每個環節都試著去掌握、去調整及優化;
備品的採購全都自己來、夥伴幫旅客 check in 到一半我直接介入補充,決策表面上會詢問大家的意見、實際上卻沒有足夠的引導及討論。
回頭再看,最初我幾乎是 micro management 的 "去確認一切沒問題",但另一些重要的事,例如內部溝通、團隊協作、工作夥伴的成長 . . 卻又做的太少。
我們建立起運作的 SOP,希望工作夥伴們依循的同時、又希望能保有彈性,那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我們想了各種機制鼓勵夥伴們的積極性 (例如主動去經營社群、去辦活動、去連結在地),但若沒有適當的教學或引導,他們可能連如何開始都不知道!
或許身為創業者,我太習慣了眺望遠方,確定了方向就急忙的前進 (那怕只是一小步),而不是帶著夥伴們一起前進!
於是,我們意識到這個小團隊少了 "店長/店經理" 的腳色
但一間青旅的 "店長/店經理" 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經驗、心態?
跟我的腳色應該如何切割、如何分工與互動?
甚至當我們開始拓展、開始有分店的時候,在不同規模的據點、不同的客群與氛圍、不同的團隊規模 (例如 1~2 人經營的小型店) 之下, "店長/店經理" 所需具備的特質也不見得相同 . .
如何挑選? 如何培養? 內部升遷 or 外部徵才?
工作績效要看住房率?看評價?看營收?看團隊氣氛?還是怎樣評估呢?
以上許多是隨著經驗的累積、或是遇到更好的管理者,有機會去改善、去突破的部分;
但還有一些是更根本的問題,結構性的問題,像是:
青旅重視人的溫度,但 "溫度" 與 "SOP/制度" 的平衡上,其實不容易拿捏?
市場供需失衡,競爭激烈下獲利有限,要如何給工作夥伴好的待遇?
組織扁平、規模有限造成難以專人專職的狀況下,如何讓工作夥伴有機會在職場上持續學習、持續成長?
我意識到,中小型青旅經營上的重要關鍵,或許是:
『有人願意 (而且適合) 擔任更像 "民宿管家"、甚至 "民宿主人" 的角色,用 "經營自己的店" 的心態、靠 "個人的多工與彈性" 來提高營運狀況與效能!』
這也是 <途中> 後來的據點規模都更小、某些方面也更像 "民宿" 的原因之一吧!
但這樣的方式也可能造成 "各個分店之間更不容易一致",那 <途中> 的品牌該如何繼續發展?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