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捷歷史小教室】之 史上最黑,商紂王!
講到暴君,我們通常會稱之為「桀紂之徒」,也就是夏桀和商紂是這類型帝王的代言人,但真是如此嗎?
司馬遷在《史記》寫道:「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如果要用十個字來形容商紂王,那就是「高大威猛、智力超群。帥哥!」
而且可以徒手跟猛獸單挑,除了武松和鷹村守以外,我還沒見過這種人物。
紂王繼位後,其實頗有貢獻,勵精圖治,致力於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並且抵禦外辱,擴張領土,將商朝的勢力範圍推廣到淮河、長江一帶。
打破階級任用平民當官,並且誅殺、流放一堆為非作歹的貴族。
這些不管放在哪一個朝代,都是不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明君聖主,那怎麼會變成暴君的代表呢?
還留下「好酒淫樂、酒池肉林、殘害忠良、殺人為樂」等評論?
到底商紂王的人設是怎麼走鐘的?
商紂王最為人所知的事,大概就是和妲己的荒淫、酒池肉林,還有殺害叔叔比干的故事。
但我們說句實在話,美人傍身,幹點魚歡之事實屬人之常情。
酒池肉林的記載出自司馬遷《史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就是說,有個池子裝滿了酒,然後一堆柱子上掛滿了肉,讓你無限制享用。
ㄟ?這不就是我們去日本吃燒肉的「飲食放題」!至於「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看起來的確是淫亂不堪,不過你要知道,當年沒有嚴格的婚配制度,所謂婚姻是在周公制禮作樂以後才逐漸成形。
看《詩經》就會發現,古代人對「性」很是開放。《詩經》裡面描述很多那個年代「把妹」的招數,而且不只是把妹,撩哥也不在話下。
所以不要用儒家那一套道德觀去看紂王,他比孔子早了五百多年啊。嚴格說起來,紂王不就是提供酒食無限暢飲,再加上符合那個時代風格的徹夜狂歡而已嘛!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並沒有發現有關「妲己」的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誓詞」只有提到「商王受惟婦言是用」,也就是他聽信「枕邊風」,婦人干政。這擺明是性別歧視!商朝的女性地位不低,可以當官,也可以擁有封地,所以根本沒有後宮干政這個觀念。
那殺害忠臣比干又是怎麼一回事?比干是商朝的宰相、紂王的叔叔,相傳他是被紂王「剖心」而死。但是根據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他比紂王晚死十年以上,這是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啊!而且屈原也說比干是投河自盡的,在在都顯示比干的死跟紂王沒有關係。
引自【社會在走,歷史要懂:呂捷開講】
訂購網址: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04400303
博客來 https://bit.ly/04400303-B
誠 品 https://bit.ly/04400303-E
金石堂 https://bit.ly/04400303-K
MOMO https://bit.ly/3z0SMRF
女性地位 低 中國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女性地位 低 中國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計劃生育人口照減?政策轉向後,女性的恐懼從何而來?】https://bit.ly/2TK44dd
以國家為立場,在70年代強硬施行的計劃生育「頂層設計」成效如何?根據學界的共識,生育率本就會隨著經濟發展、女性地位的改變、婚姻及家庭觀的變遷等因素逐步降低,而計劃生育只不過加速了這個過程。
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卻曾給經歷過生育管制的女性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在獨生子女政策施行的30餘年間,3.24億的中國女性安裝了節育環,1.07億接受了輸卵管結紮。更有一些地方計生委對懷孕女性強制引產的新聞,時不時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
新生育政策再度在無形中帶給女性緊張感。隨著計劃生育放寬,女性求職時,生育再度成為公司考量的因素之一;而那些本就不願進入傳統家庭及生育模式的女性,則因生育政策的轉變而愈發壓抑⋯⋯
#延伸閱讀
三孩快跑?人口政策不是數字遊戲,性別平等是生育率提高的前提 https://bit.ly/34IvW3O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中國 #三胎政策 #中國人口 #人口普查 #計劃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