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紐約】🏙
最近的紐約很繽紛很熱鬧,不只是秋意已經悄悄染上樹梢🍂,而是兩大博物館:大會藝術博物館和布魯克林美術館都有精彩可期的時尚大展進行中。
前有剛落幕的紐約時裝周、名人與藝人走秀大典The Met Gala,當下則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The Costume Institute)年度特展:「在美國:時尚的詞彙」(In America: A Lexicon of Fashion),以及布魯克林美術館特展「克里斯汀・迪奧:夢想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 : Designer of Dreams)已登場。
紐約兩大博物館的時尚特展同時舉辦,多少有較勁意味,但更多是對大都會的聯手禮讚。畢竟就老百姓而言,在同一個城市便能欣賞到兩場時尚展覽,無論印象或是體驗都有加乘效果,視覺感受也是雙倍動人。
------------
細數服裝學院歷史,源自1937年出身德裔猶太富商家庭的Irene Lewisohn(1892-1944) 率先創辦「服裝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stume Art)而來。Irene因肺癌去世之後約兩年,服裝藝術博物館被併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正式成立。
在時尚界呼風喚雨多年的Anna Wintour於1995年開始擔任服裝學院聯合主席,規劃最受矚目的The Met Gala,為年度特展宣傳,也為服裝學院籌募資金。許多藝人或名人皆是想方設法獲得入場券,才能證明自己在時尚圈和社交圈的份量。2014年服裝學院更被命名為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看到這裡,大概就可以知道這位太太被稱為〝紐約地下市長〞並非浪得虛名。😎😎😎
不過服裝學院如今霸主地位,一方面雖然少不了Anna Wintour加持,另一方面布魯克林美術館也貢獻不少。💪
------------
2009年1月服裝學院接收一批來自布魯克林美術館,質與量皆精彩的服裝藏品,使得服裝學院從此坐擁世界上數量最豐富、品項最完整的時尚收藏,建構出西方服裝文化史完整脈絡。如今以Irene Lewisohn 命名的圖書館📚The Irene Lewisohn Costume Reference Library更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時尚圖書館之一。
服裝學院和附設圖書館可說是時尚從業人士與愛好者的聖地,非相關產業的老百姓雖然無法自由出入其中,至少還有年度特展得以期待。🤩
------------
儘管沒有The Met Gala和服裝學院那樣受到媒體矚目,布魯克林美術館本回特展「克里斯汀・迪奧:夢想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 : Designer of Dreams)似乎更吸引人。🥰
從品牌的巴黎檔案室借來200多件高訂系列時裝,照片、設計草圖、影片與博物館典藏作品,細細述說Monsieur Dior(1905-1957)以卓越才華所開創的經典與傳奇,以及歷任設計總監如Yves Saint Laurent、John Galliano、Raf Simons 和 Maria Grazia Chiuri等人精彩之作。
------------
迪奧先生1946年創立品牌,1947年首次發表高訂系列,便以〝New Look〞震驚四座,一舉成名。當時正值二戰結束後沒多久,戰時因物資緊縮,連帶使得服裝款式和布料使用都受到限制,好好打扮不過是奢侈夢想,頂多只能在帽子上聊勝於無玩花樣。壓抑許久沉寂多時,女孩們的時尚魂終於因迪奧先生的〝New Look〞一夕迸發。
🌷〝New Look〞有收腰設計強調女性曲線,大膽豪氣下重本所製成的圓裙映襯出纖細腰身和柔美氣息,如花朵盛開般綻放流瀉,也為亟需振奮的戰後女裝開創新面貌,更鼓勵人們重返往日美好生活。🌼
若說他老人家是戰後首位高級訂製服大師,一點都不為過。
#NewLook 模樣請見留言第一則或是影片開頭
那一年稍晚,迪奧先生也踏上紐約。就像許多1930年代之後來到大都會,見識摩天大樓林立奇景的歐洲人一樣,例如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紐約的宏偉都市景觀都進而影響了他們的作品,無論是服裝設計或是畫作風格。
------------
傑出的時尚設計師不僅得具備扎實基本功、過人設計才華,深厚藝文涵養更是不可或缺,無論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Hubert de Givenchy、Karl Lagerfeld皆是如此,膚淺無文多半只能譁眾取寵,淪為市場過客。即使新世代消費者再如何買單,嗯,就是那個街頭風。
時尚借鏡藝術元素延伸於設計從來不在少數,Dior也是如此。例如影片2分10開始提及,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Jackson Pollock作品為靈感所設計的晚禮服,就是出自Marc Bohan 手下1986年秋冬系列之作。
布魯克林美術館策展功力和品牌方推廣文化的用心向來令人敬佩,即使無法親臨現場,透過影片紀錄,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展覽現場的震撼呈現,還有一場厲害的時尚展覽布展過程。
------------
已經兩年無法飛到紐約拜訪服裝學院特展,本來還可以安慰自己反正這兩回主題不是那麼吸引人,沒看到好像也還好…巴特,一見到布魯克林這場迪奧特展影片,心頭就像被重擊,失落感如排山倒海,不得不吶喊,也一定要分享。
結合精緻工藝與文化脈動,多麼撼動又多麼美的一場視覺饗宴!🤩❤️🥰
有多美?看完影片你就知道惹。(繼續打滾+哀號~😩🥺😫
#月餅節看迪奧大展
#祝福大家吃再多蛋黃酥都不長肥肉
#品牌粉專還有更多好好看特展影片
#展期09/10/2021–02/20/2022
#BrooklynMuseum #ChristianDior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https://www.facebook.com/Dior/videos/21570320392682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奇 華 月餅 2022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雷射七夕夜
文:薯伯伯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方仲賢購買觀星激光筆,被警方指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而拘捕,匪夷所思。為了增強濫捕的說服力,警方還在剛剛才開始的每日例行記者會上,企圖用激光筆燒報紙,一次成功,一次失敗,但即使是所謂「成功」的那次,也要是極近距離兼且保持不動,才能勉強燒著。
警方把激光筆稱為「激光槍」,濫捕並製造白色恐怖,既徇私,更沒忠誠努力地行駛職權,但世間最不缺乏的,永遠就是盲撐強權的人,諸如過氣的女歌手說:「為確證雷射筆之安全可靠,試吓射完佢雙眼,通過安全標準嘅話,要求警方要立即放人兼道歉!」又或是坊間不知名的人,說甚麼「拿支筆照自己的眼睛,如果真的沒事,就能證明學生會會長無罪」,自以為能夠一句就能「擊倒」別人。
還是我的好友林輝回得好,他答道:「你用隻手指插落自己隻眼度睇下有冇事?有事的話,你十隻手指係唔係攻擊性武器呀?」現在對警方最不滿意的,其中一點就是滿有差別的拘捕行動。手握公權的差人,看著手執木棍的白衣黑社會行兇,卻選擇與匪為伍,甘心不作為,還諸多辯駁。轉個頭來,學生買幾支坊間常見的激光筆,就上崗上線。
為了聲援因買激光筆而被捕的浸大學生會主席,大批市民在學生會會長被捕後翌日,到鴨寮街購入激光筆,更在是夜,即 2019 年 8 月 7 日,剛巧也是七夕之夜,一同前往太空館外觀星。這場活動沒有正式名字,也許是「激光筆揈香江」,又或是「全民觀星活動」,又或者簡單稱之為「雷射七夕夜」。大概因為拘捕的罪名實在太過荒誕,現場的抗議氣氛,出乎意料地瀰漫著一片嘉年華的歡欣。
有人學著警方記者會上的可笑動作,把紙巾放到地上,並用十多支激光筆照射,倒數十聲,卻完全沒法燒著紙巾,於是大叫「回水」。現場叫的口號,除了常見的,還加上不少創意,例如不只叫「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還有人喊出:「光復香港,雷射革命!」
* * *
在雷射七夕之夜,有人向天空踢起一個足球,球向下跌,又打回到空中。忽然有人說,要把球連續打到天空十次。一次,兩次,三次,接不住了,有人開玩笑說:「強烈譴責!」眾人大笑。之後再接再勵,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如是者,大家試了幾個循環,每次足球向天飛起的時候,總會給人用一大堆雷射筆射過去,有如綠色火球飛舞一般。
到了後來,大家似乎摸索出了一個默契,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最期待的時刻到了,眾人齊聲大喊:「十次! ! !」
掌聲雷動,不相識的同路人,為了這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勝利,一同歡呼,一同拍掌,彷彿在這個騷動不安的仲夏黑夜,找到了明亮開朗的暑假歡快氣氛,然後,為了爭取香港的權利,為了聲討公權的不義,為了追尋共同的夢,也為了香港將來的政制發展,當中不少年青人,到了翌日,又要重回抗爭的路上。
前數代的人,十六歲那年之夏,你又是怎麼過?
* * *
在雷射七夕夜,現場一個警察也沒有,但在場人士都自發地維護秩序,有人溫馨提醒,叫人使用激光筆時,不要射巴士,不要射酒店,不要射飛機。間中有幾個人把激光射到對面的半島酒店,參與活動的人馬上大叫:「唔好照酒店啊!」往往不到半分鐘,就能確保這次行動不會滋擾到其他旅客,這種自律,十分令人敬佩。現場除了唱 Beyond 的《海闊天空》,還有人播放羅文的《激光中》:「將今晚今晚交給我,我要為你唱盡我歌,施展我一身解數,在那激光中穿梭,我用千支歌,將你來鎖!」
* * *
在 2019 年,香港人為七夕添上了新的意義。也許在屈原自盡之前,早就有端午節,也許在反清復明前,早已有月餅食,但現在說起來,這兩個節日的源頭,即使在不少自稱不愛談政治的人面前,多多少少也有點政治意味。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稱之為「被發明的傳統」,不少所謂「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是新近發明出來。這種後來加插的節日元素,構成了「命運共同體」的彼此經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雷射七夕夜的集會上,有人叫道:「下年見!」大家就回答說:「下年見!」
但願在將來,我們可以再不分陣營,共同慶祝香港人這個獨有的「雷射七夕」。
* * *
在 2147 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途人興高采烈地拿著激光筆參加七夕的節日活動,有團體響應環保,向現場人士徵集回收的激光筆,希望來年讓更多弱勢社群的小朋友,也能享有雷射七夕的樂趣。
現場一名來自中產家庭的小女孩,手裡一邊揮動綠色的激光筆,一邊用稚幼的聲音問父母:「點解喺七夕嘅時候,我哋要用激光筆去照射個天空呢?」她的父母會答:「因為好多好多好多年前嘅夏天,香港有好多充滿熱誠嘅年青人,就係佢哋嘅努力,才會有我哋今日嘅幸福。為咗紀念呢件事,之後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都會將激光射向天空,提醒自己同身邊人,千祈唔好忘記前人嘅付出。」
在青蔥的紀念冊裡,
留一片空白頁,
讓後世去書寫你的名字。
平時素不點頭的陌生人,
此刻卻像苦難的手足,
同往深山尋找那隻,
能醫治病痛的青鳥。
我們共同唱著,
如果振翅高飛,
我說過不會回來,
目標是那,
蔚藍的天空,
沒記住那份悲傷,
就開始瞭解到了苦悶。
逐漸墮下之時,
還是繼續追尋光明。
期待將來某年,我們不分陣營,大家會用自己能量發出的雷射光芒,照亮世上每一片天空。
續篇:母親問女兒知否當時發生了甚麼事情?女孩答知道,是月娥之亂,歷史科都有教啦。母親說女兒很聰明,早幾天還分不清「中秋嫦娥」,與「七夕月娥」之別,今天把兩者都分清楚了。
注:
以下是2030年前的雷射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2019年8月7日
2020年8月25日
2021年8月14日
2022年8月4日
2023年8月22日
2024年8月10日
2025年8月29日
2026年8月19日
2027年8月8日
2028年8月26日
2029年8月16日
2030年8月8日
還有,2147年8月3日
———
照片:在 2019 年 8 月 7 日,為了支援被警方濫捕的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方仲賢,不少市民前往尖沙咀太空館,用激光筆射向球形的館身,這是雷射七夕夜的開始。
———
* 想追看薯伯伯的文章,請設定本 Page 為「搶先看 / See First」*
Instagram 🥑🥭🍉🍌: pazu
新博客:http://pazu.com/blog
另外還要提一提大家:
【新書速報】Pazu 薯伯伯《不正常旅行研究所》(白卷出版社)——從西藏拉薩到神州大地;由亞洲各國至中東地區。非常人般玩轉奇異世界、紀錄精彩故事文化習俗。
2019 年五月上旬,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誠品書店及各大書店,均有代售!其中在旺角序言及北角森記,有少量簽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