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11看電商發展門道
2018-12-05 01:21經濟日報 林建甫
日前大陸雙11購物節、美國感恩節及長周末(黑五),東西方兩個最重要的年度銷售已經結束。兩者金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阿里巴巴為了應付這場大賽所提供的各項準備及技術的提升,要先給他們按好幾個讚。
今年大陸阿里巴巴公布的雙11單日成交額2,135億元人民幣(約合308億美元),較去年的1,682億元人民幣成長近 27%。而根據Adobe Analytics數據顯示,美國黑色星期五的網路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64億美元,而前一天感恩節網路銷售總額為37億美元,也比一年前成長28%,成為史上電商銷售成長最快的一天,但是整體金額只有阿里巴巴三分之一。
雙11的浪潮也席捲台灣,今年所有的電商平台都推出特惠活動,momo購物單日交易額達7.4億元新台幣,整個活動檔期銷售近15億元。PChome24h購物單日訂單量衝破43萬筆,而蝦皮更創下驚人的近80萬筆訂單新紀錄,Yahoo奇摩與樂天市場也表示當天業績至少成長二倍到七倍。
不過與大陸相比,台灣電商顯然還沒準備好,momo購物網站無法負荷大量湧入的訂單,斷線超過20分鐘,PChome、蝦皮等電商也紛紛被大量訂單擊垮,許多搶到優惠的消費者卻無法結帳,引發不少抱怨。
過去台灣電商市場經營策略較為保守,這種雙11的大型活動所帶來的營收,並無法支應投入設備開發生升級的成本。而只為了每年一次投入大量資金,不是明智之舉。然而這次雙11的熱度超乎預期,看來軟硬體設備的提升應值得投資。
我們該看看大陸的情況。首先,大陸雙11的盛事並不能只看銷售額,還要看各種不同層面的行銷造勢。例如阿里巴巴除了舉辦雙11春晚,請來各國大明星熱鬧加持,馬雲跳下來拍了「功守道」影片,與王菲合唱等等別出心裁的行銷策略,加上在社群、媒體的廣告攻勢配合,所下的功夫絕對是場精心設計的大戰。
其次,技術層面的技術含金量更不容小覷。今年雙11在支付寶平台,每十筆支付就有六筆是通過指紋與人臉等生物識別的方式完成。同時有超過1.5億件商品,透過區塊鏈提供身分保證。使用全球互聯網規模最大的液冷集群,讓服務器散熱,全新的綠色數據中心節能超過70%以上。
阿里巴巴巴的人工智慧(AI)不僅針對個別消費者偏好產生了453億個專屬貨架,還協助80萬的商家處理了98%的查詢回覆,以及支持21種語言,超過10億次的語言翻譯服務。阿里巴巴在向全球呈現它們的實力,也讓民眾體驗未來的數位生活。
物流方面,今年菜鳥網絡的智慧倉庫也投入700部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機械人提升50%效率。阿里雲上新增調用的彈性雲端計算能力累計超過1,000萬核,相當於十座大型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通過這些新技術的呈現,其實我們已經很難僅用「購物活動」來描述雙11的光棍節,應該更像是一次科技創新的博覽會。
總之,現在大陸電商的競爭是平台、技術、媒體、行銷、人才等全面性的戰爭,而在競爭愈激烈的環境裡也培育了更多的人才。台灣過去在電商世界的軟硬體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但我們因為池子小,進步就慢。在地球村的時代,市場很快地也都會連在一起,新南向政策要化東南亞的需求為我國內需,或是兩岸關係改善,大陸電子商務市場能夠打開,台灣要面對的市場就有很大空間。
今年的東西兩大購物節,方方面面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學習的地方。我們要掌握最新發展,創造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更好的購物體驗,也讓我們經濟更上一層樓。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