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吃掉納稅者權利
我今天在財政委員會質詢財政部許虞哲,為什麼9月份公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將屬於「成本費用」薪資特別扣除額當作是「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為例,這個家庭將被財政部吃掉14萬免稅保障。
為了釐清「成本費用」與「最低生活保障額」的不同,我先詢問部長稅法理論上主觀淨值原則與客觀淨值原則的差別,但部長卻答得非常含糊,難怪會有這個離譜錯誤。我向部長解釋:客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淨額,主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外,尚需扣除納稅義務人維持自己及其家庭成員之維繫生存最低需求額度。
大法官745解釋中,大法官明確將薪資扣除額視為成本費用,而不是最低生活需求額度。因此只有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屬於「最低生活需求」,而薪資特別扣除額屬於「所得成本」。但財政部9月頒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卻完全搞混,變成:基本生活費必須高於「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二者擇一之扣除額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其多出來的金額才可從所得總額中減除。
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為例,根據法規定義,最低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是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也就是大約166,000元,依照施行細則,基本生活費用包含本人、配偶及扶養子女,所以這個家庭的基本生活費用便是166,000 x 3 = 498,000。
若以本次稅改草案的數額為基準,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加薪資特別扣除額是71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薪資扣除額360,000 ),高於498,000,因此沒有額外的免稅保障。但若依照「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之正確定義,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是35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比基本生活費用少,所以這個小家庭還可以在額外扣除14萬。
現在這些保障都被財政部吃掉,非常可悲。我要求財政部長應立即檢討修正,應向大眾清楚說明。
質詢影片:https://youtu.be/YOWUd_i0_Y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林昶佐 Freddy Li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財政部吃掉納稅者權利 我今天在財政委員會質詢財政部許虞哲,為什麼9月份公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將屬於「成本費用」薪資特別扣除額當作是「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為例,這個家庭將被財政部吃掉14萬免稅保障。 為了釐清「成本費用」與「最低生活保障額」的不同,我先詢問...
夫妻合併申報 列舉扣除額 在 高雄市議員 陳玫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報稅的季節又快來到,我們每天處理一堆事務難免掛萬漏一,,所以特別幫大家準備100年度免稅額及各項扣除額標準一覽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00年度免稅額及各項扣除額標準一覽表
項 目 可扣除金額 免 稅 額 納稅義務人、配偶年滿70歲以上 123,000元(民國30年以前出生)
受扶養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以上 123,000元(民國30年以前出生)
其餘納稅義務人、配偶、受扶養親屬 82,000元
各 項 扣 除 額 標 準
扣除額 單身者 76,000元
夫妻合併申報者 152,000元
列 舉 扣 除 額 捐 贈 所得稅法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 綜合所得總額20%以下(每一申報戶)
政府(含以土地對政府之捐贈)、國防、勞軍、古蹟等 不限制
政治獻金法 捐贈限額 j綜合所得總額20%以下
k捐贈總額200,000元以下
※對同一擬參選人每年捐贈總額不得超過10萬元。但對於未依法登記為候選人或登記後其候選人資格經撤銷者、收據格式不符者、或捐贈的政治獻金經擬參選人依規定返還或繳交受理申報機關辦理繳庫等,不予認定。
※對政黨之捐贈,政黨推薦之候選人於97年度立法委員選舉之平均得票率未達2%者或收據格式不符者,不予認定。【100年度因未辦理立法委員選舉,故以上次(97年度)選舉的得票率為準】
擬參選人 政黨、政治團體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的競選經費 規定最高金額內減除政治獻金及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43條規定政府補貼競選經費後的餘額
保險費(限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且同一申報戶) 每人每年扣除24,000元,但實際發生之保險費未達24,000元者,就其實際發生額全數扣除。但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不受金額限制。
醫藥及生育費 不限制
災害損失 不限制
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 不得超過300,000元(每一申報戶,以一屋為限)
房屋租金支出 以120,000元為限(每一申報戶)
特別扣除額 財產交易損失 不得超過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有薪資所得者每人以104,000元為限,未達104,000元者則以實際金額扣除。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270,000元以下(每一申報戶)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104,000元(每人)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25,000元以下(納稅義務人就讀大專以上院校之子女之教育學費每人每年之扣除數額)
*100年度可作為列舉扣除額之政黨計有:
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新黨、臺灣團結聯盟及無黨團結聯盟等5政黨。
*100年度大陸人民幣與新臺幣兌換率為1:4.5652。
*100年度押金設算租金收入之年利率為1.08 %。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100年1月1日之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
*100年度抵押利息之年利率為4.755%(中央銀行年利率)
*100年度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辦理結算申報,無須計算及繳納其應納之結算稅額;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應由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列為營利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並可免再檢附已申報收件之營利事業投資明細及分配盈餘表。
附註:本表僅提供參考,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請依據所得稅法及相關法令函釋規定辦理。
夫妻合併申報 列舉扣除額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財政部吃掉納稅者權利
我今天在財政委員會質詢財政部許虞哲,為什麼9月份公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將屬於「成本費用」薪資特別扣除額當作是「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為例,這個家庭將被財政部吃掉14萬免稅保障。
為了釐清「成本費用」與「最低生活保障額」的不同,我先詢問部長稅法理論上主觀淨值原則與客觀淨值原則的差別,但部長卻答得非常含糊,難怪會有這個離譜錯誤。我向部長解釋:客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淨額,主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外,尚需扣除納稅義務人維持自己及其家庭成員之維繫生存最低需求額度。
大法官745解釋中,大法官明確將薪資扣除額視為成本費用,而不是最低生活需求額度。因此只有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屬於「最低生活需求」,而薪資特別扣除額屬於「所得成本」。但財政部9月頒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卻完全搞混,變成:基本生活費必須高於「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二者擇一之扣除額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其多出來的金額才可從所得總額中減除。
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為例,根據法規定義,最低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是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也就是大約166,000元,依照施行細則,基本生活費用包含本人、配偶及扶養子女,所以這個家庭的基本生活費用便是166,000 x 3 = 498,000。
若以本次稅改草案的數額為基準,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加薪資特別扣除額是71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薪資扣除額360,000 ),高於498,000,因此沒有額外的免稅保障。但若依照「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之正確定義,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是35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比基本生活費用少,所以這個小家庭還可以在額外扣除14萬。
現在這些保障都被財政部吃掉,非常可悲。我要求財政部長應立即檢討修正,應向大眾清楚說明。

夫妻合併申報 列舉扣除額 在 北區國稅局- 《5月泰克斯》#報稅全攻略16善用扣除額減稅利益多 的必吃
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何者划算? 104年度標準扣除額,單身90,000元,夫妻合併申報180,000元。而列舉扣除額則須檢附證明文件,有些項目像醫藥生育費及災害損失沒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