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耀宗真係十年如一日,屹立不倒嘅應聲蟲,忠誠廢物嘅典範。
還記得 10 年前,當年(2011 年)仲係記者嘅無綫記者喺《新聞透視》談及遞補機制方案,記者當面質問譚耀宗:「政府提出嘅原方案,你支持。修訂嘅,你支持。唔諮詢,你哋支持。到要諮詢,你哋都支持。感覺係,你嘅立場喺邊呢?」譚耀宗一呆,似笑非笑地面容抽搐咗幾下。
十年後,即 2021 年嘅 8 月,譚耀宗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嘅身份前往北京參加人大常委會,去之前不停放風,先對外聲稱預料人大要將《反外國制裁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即使外資反對聲音此起彼落,但譚耀宗就好似皇帝前嘅太監一樣,上頭叫佢做乜,佢就自動揣摩上意,添油添醋咁講一大堆支持上意嘅說話。
一時叫人唔需要擔心,一時叫外資要深明大義,一時又要求外資向所屬國家政府施壓唔好作出「霸凌行為」,一時又話相信本地立法工作將會謹慎地進行,一時又話唔驚外資會走人,仲拍晒心口話香港個金融貿易中心地位唔會受到《反制裁法》影響。
好喇,上到去之後先知道原來中國政府決定褪軚,暫援表決《反外國制裁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譚耀宗又即刻衝出嚟,話唔表決都唔出奇,又幫上面講盡門面說話,乜嘢叫「(唔表決)唔係好特別嘅情況」,乜嘢叫「過去都有試過」,跟住又話「多啲時間去研究,我覺得都好啲」。
幾日之間,由「支持表決」到「支持褪軚」。
對呢種人,用番十年前嘅問題去同佢對質,係完全無過時:「你個立場喺邊呢?」
諗深一層,佢立場真係無變,因為佢個立場就係做忠誠嘅廢物,呢啲人唔知有冇為自己有塊咁厚嘅面而震驚。
🔑 【超務實長清單整理,和你加強資訊保安、私隱保護(2021年8月更新)】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385202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 法海寺 今天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世界宗教博物館,由館方解說老師 #陳鈺方 為大家介紹這個特展。 法海寺座落于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是由御用監太監李童集資,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 歷時四年才竣工, 明英宗賜名「法海禪寺」。原寺廟規模宏大,...
太監地位 在 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郵票東南亞 🇲🇾: 鄭和下西洋之馬來西亞篇]
2005 年馬來西亞發行紀念郵票,慶祝馬來西亞與中國交往六百年。圖為原要發行的郵票版本,其中小型張和一枚郵票印行後改動再印。原版現已成為珍品。但是郵票值得注意地方,不只這個。
近年中國把鄭和下西洋形容為「中國和平崛起之旅」,而馬來西亞為了「一帶一路」,也就樂於唱和,結果有這樣郵票,主題重點在貿易多於外交。據馬來西亞郵政資料,六百年起點是 1405 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麻六甲。
如果把交往定義為貿易接觸,那末早在唐、宋時期,馬來諸邦與中國已經有商貿來往,例子有盤盤國、丹丹國、羅越國,不用等到明朝才發生。如果把交往定義為官方層面互動,丹丹國曾多次向梁朝、陳朝、唐朝遣使。換句話說,無論言商或是言外交,馬、華交往不只六百年,鄭和也不是開啟者。
就算在明朝,鄭和也不是第一位到麻六甲的使者,尹慶才是。《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記載,永樂元年十月(1403 年)太監尹慶下西洋,到達麻六甲(當時譯「滿剌加」),「... 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米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師。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
就在拜里米蘇剌獲明成祖封王 (1405 年) 的前三個月,鄭和才獲詔要下西洋。一年後 (1406 年) 鄭和抵達爪哇,再到舊港,擊潰陳祖義,然後輾轉到麻六甲,比尹慶到訪至少遲三年。馬來西亞官方宣傳的馬、華交往起點 1405 年,是利用鄭和啟程年份,混水摸魚當作鄭和到訪麻六甲年份,以配合中國「和平崛起之旅」外宣,更休談鄭和根本不是開啟交往的人。
馬來西亞不提起尹慶,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據《明史》和《瀛涯勝覽》記載,當時麻六甲服屬暹羅,每年要向暹羅繳交四十兩金,否則遭征伐。拜里米蘇剌知道尹慶來意後「大喜」,似乎因為發覺救星來了,只要依附強大的明朝,便可以牽制暹羅。事實上日後他的確這樣做,向明朝告暹羅的狀。
要是馬來西亞說,明朝馬、華交往的基礎是為了依附強權,這是多麼丟臉,損害國格。宣傳鄭和比較切合利益,國格更是重要。交往郵票其中一枚顯示明成祖賜的寶印。明朝與麻六甲之間是冊封關係,地位不平等,但是馬來西亞郵政在集郵資料裏,卻形容明成祖向拜里米蘇剌賜印是 "... in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gdoms"。瞬間兩個 "kingdoms" 平起平坐,迎合政治正確,國格再一次保住了。
太監地位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亞歷山大暗黑戀愛史🤎】
他,應該是年少纖弱,俊美無方吧?否則不會從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c. 380-330 BC)枕邊來到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356-323 BC)懷裡,依舊享盡寵愛,萬人之上。
包高斯(Bagoas the Younger)年紀輕輕進入波斯宮廷時,已經去勢成為太監,沒多久便成為大流士三世的情人,待到國土易主之後,又被獻給新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
那一年,早已馳騁沙場征戰無數,統治領土跨越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才25歲,而包高斯年僅10多歲,他柔美脆弱的無辜模樣,加上輕盈靈活的舞姿,或許剛好挑起滔滔慾念裡的英雄柔情。此後,包高斯成為亞歷山大最愛,成功擠進權力核心小圈圈。
無論是否位居高官,至少,小情人的枕邊絮語很管用。
-------------
照理說,古希臘人多半認為太監一類不僅貪得無厭、心性懦弱又貪食縱樂,導致亞歷山大出身的馬其頓宮廷對於太監向來懷有敵意;然而亞歷山大大帝傾心波斯文化已久,又因個人癖好所致,使得太監終於在希臘宮廷裡逐漸取得地位,甚至後來得以在希臘化的埃及宮廷擔任重要職務。
身為統治者,當然不會只有一位情人,但是根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身邊圍繞的眾多男性中,唯有巴高斯被稱為〝eromenos〞,意指古希臘文化中一種特別的性關係:戀童癖。要建立此類關係,雙方通常會在年紀和條件上都得有段差距,eromenos 即是指兩人之中,較年輕、順從乖巧又聽話的那位。
儘管一位太監能獲得國王恩寵已屬雞犬升天,該心滿意足好好陪伴主人就好了吧?但這只是我們不懂事老百姓的想像,古往今來,很少有人手握權力卻能安分守己不踰矩,巴高斯也是。
坐擁特權與恩寵,包高斯絲毫不加掩飾他小人得志的嘴臉,甚至全不避諱干涉國政。
-------------
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之後,波斯舊臣即使再不服氣也只能見風轉舵好求取生存。
波斯將軍奧西涅斯(Orsines)深諳其中之道,不只竭力向新主輸誠,更準備成堆禮物孝敬亞歷山大周圍的親信。但不知究竟是陰錯陽差?或是出自對閹人的輕蔑?他卻偏偏冷落了舊主的舊愛兼新主的新歡-巴高斯。
眼見奧西涅斯的禮物人人有份,卻唯獨落了自己,人小心眼更小的巴高斯這下子當然會記仇,於是他開始在亞歷山大面前編排大將軍的不是。耳鬢廝磨久了,捕風捉影的事也會發酵成災,奧西涅斯真的不幸為此招來殺身之禍。
-------------
波斯大將軍被閹人構陷身亡的故事輾轉流傳到中世紀,只是在教會約束之下,很難把禁忌愛戀如實攤在陽光下,於是在這部製作於15世紀末的手抄書中,包高斯被描繪成身著華麗勃根地時尚的貴族女性芭戈埃(Bagoe),用以表明亞歷山大大帝的伴侶如此美麗溫柔又大方,才能說服當時虔誠的讀者,並通過教會道德標準。
畫面從左至右,敘述波斯將軍馬屁沒拍成卻魂斷刑場的心酸事:
波斯將軍奧西涅斯跪在亞歷山大大帝面前獻上禮物以表忠誠,亞歷山大身旁是穿著藍袍,時尚迷人的芭戈埃。竭盡身家,準備這麼豐厚的大禮,奧西涅斯原本以為從此高枕無憂,可以為新主效勞了,想不到卻還是栽在亞歷山大枕邊人的手裡。
曾經斬殺敵人無數,即便馬革裹屍也是軍人的光榮,結果最後竟是因為禮物🎁少送一份,被亞歷山大的新歡陷害而面臨極刑。奧西涅斯再度跪下雙手合掌,內心複雜百般滋味,這恨啊怎麼吞得下?!亞歷山大和假扮成貴婦芭戈埃的包高斯,並肩站在一旁台階上觀看行刑,而奧西涅斯身後那位劊子手正將利劍高高舉起。
亡國將軍的悲情人生就此終結。😩
-------------
儘管戀童癖在古希臘上流階層文化裡並不罕見,然而即使到了今天卻還是免不了道德與人權的爭議。
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後,所有關於包高斯的記述全數湮滅,再也沒有人知道這位心眼不太好的太監去了哪裡,當時他不過20多歲。包高斯曾經存在的痕跡被刻意抹去,或許也是因為人們難以容忍這種關係。雖然年紀輕輕卻被閹割,多半是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所造成,但誰叫另外一位事主卻是戰功赫赫的大英雄…
從中世紀手抄本描述這段故事時,得刻意轉換巴高斯性別以說服觀眾,便可見到古往今時對於性別二元論的觀念差異。
現代社會看待性別認同已經趨向更開放多元的態度,但我們還是期望,每段戀情都能建立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還有,善良、磊落、大度與正義,才是不論任何身分都必須具備的原則。
那個一肚子拐的小氣鬼包高斯知道了齁?🤔️🤔️🤔️
#做人不要太機車嘖嘖😅
#不過一個禮物而已🎁
#亞歷山大暗黑戀愛史❤️🔥🤎🖤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太監地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 法海寺
今天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世界宗教博物館,由館方解說老師 #陳鈺方 為大家介紹這個特展。
法海寺座落于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是由御用監太監李童集資,始建於明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 歷時四年才竣工, 明英宗賜名「法海禪寺」。原寺廟規模宏大,明、清時多次重修,從保留至今的碑記、經幢等紀錄中,可見其悠久歷史與尊崇地位。
寺內建築依山勢而建共四進院落,主殿為大雄寶殿,尚有護法金剛殿、天王殿、藥師殿與藏經樓。大雄寶殿原供奉三世佛、十八羅漢、大黑天以及李童供養像,皆於文革時期被毀,牆上壁畫卻奇蹟般完整保留。近代經過大修後,法海寺於2008年重新對外開放,為保護壁畫,大殿關閉燈光,參觀者僅能借由特殊光源的手電筒,來進行逐步、小範圍的觀賞。
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雄寶殿內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畫,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在宮廷畫士與民間畫師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薩、每一景致花草,皆蘊藏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展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
法海寺壁畫與寺院一起經歷各種風雨,第一次透過完整展覽的形式,面對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從三個角度來展現這幅壁畫的故事:
一、是再現:通過考據、繪畫技巧和現代科技,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珍品,讓觀眾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畫的輝煌瑰麗;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體效果與視覺性說明技巧,塑造出探訪法海寺觀看壁畫的體驗,讓觀眾能走進大雄寶殿欣賞壁畫;
三、是探索:對壁畫內容與工法的說明和分析,聚焦壁畫中值得一看的細節,輔以相關文物的印證,讓觀眾能瞭解壁畫的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