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邀請鄉親遊大溪🌿
時逢中秋連假,正宇邀請鄉親來我們大溪的「木藝生態博物館」走走看看🚶🏻♂️
木藝生態博物館一共有10個館舍,扣掉4個正在整修,有6座皆可免費參觀。鄉親們可以與家人闔家出遊,其樂融融!
🎯李騰芳古宅
地點|大溪區月眉路198巷32號
興建於1860年,格局、風水裝飾皆具特色且保存完善,象徵漢人家族深耕大溪在地的過程,也是桃園市唯一的國定古蹟。
🎯木家具館
地點|大溪區普濟路21-3號
原大溪公會堂洋館,以「大溪木藝家具」為主題,展示大溪木藝匠師的精湛手藝。
🎯木生活館
地點|大溪區普濟路21-3號
原大溪公會堂和館,以「大溪木藝生活」為主題,塑造木藝與多元產業、藝術對話的空間。
🎯武德殿
地點|大溪區普濟路33-3號
落成於1935年,是日本政府提供警察、青年子弟修練柔道、劍道的場所。
🎯藝師館
地點|大溪區普濟路52號
落成於1941年,為日本時代的單身警察宿舍,後改由蔣中正總統隨從居住。
🎯大溪歷史館
地點|大溪區普濟路23號
為木博館的常設展館,前棟為木造日式宿舍、後棟則是戰後增建。
#大溪景點 #桃園 #活動 #展覽
#立法委員 #趙正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News金探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1:16 大溪老茶廠 融合有機栽培理念,以自然農法復耕田地,讓每一棵茶樹在無農藥的環境下自然生長,將乾淨且安心的茶送到每個惜茶人手中! 05:58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以大溪百年木藝為核心,結合大溪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透過社區營造,落實無圍牆博物館理念。 14:51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
大 溪 警察宿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過一點一滴地累積,#大溪農會倉庫、#木博館全數宿舍群 終於完工了。這6年多以來,市府努力修復大溪的歷史建築群,整整6年的時間,要經過調查研究、修復建築、規劃空間、留意防潮、兼具古今韻味等,其實相當不容易,其間又歷經疫情影響,讓工程稍緩,現在看到所有館舍完工,感謝工程團隊與規劃設計團隊及所有協助的人,也感謝在地居民的支持,我們的大溪,又更美了。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我上任後第一個成立的博物館。我們從2015年開始陸續修復歷史建築群,現在,完成了10個新館、修復20棟古蹟及建築館舍群,今年11月就能夠全區開館,讓大家搶先體驗「六廿四故事館」與「大溪工藝基地」。
大溪農會倉庫與木博館全數宿舍群,每個館舍都獨樹一格,結合大溪木藝的美,讓人感受到古樸的純淨與美麗。我們將大溪農會倉庫活化再利用成為「#六廿四故事館」,記錄百年社頭遶境文化;警察宿舍群則改造為「#大溪工藝基地」,傳承神桌技藝,都將在今年開幕。昔日的警察分局長宿舍則設置為「#鳳飛飛紀念館」,明年1月、鳳飛飛逝世10週年紀念時,也將正式開館。
我想,保留歷史建物是很有意義與價值的事情。市府在升格以來,就投入調查研究、建築修復、活化利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改造,將整個大溪串聯起來,讓大家漫步在大溪,透過大漢溪河畔旁的歷史館舍群,體會大溪的傳統文化資產,希望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都能讓在地更有活力,也讓遊客感受更多大溪的傳統之美。
#大溪老街
#漫步大溪
大 溪 警察宿舍 在 桃園市議員李柏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柏坊與市長共同視察大溪農會倉庫、#木博館二期宿舍群工程
木博館的第二期日式警察宿舍群修復活化共9棟;並修復大溪農會倉庫成為 #社頭文化館,未來各項展演連結大溪,以邁向地方創生發展的人、事、物為目標,為大溪注入新活力,同時,中山路上華麗的歷史建築(建成商行)牌樓也正由文化局在修繕,未來中山路將擁有大溪具歷史性及具前瞻性的代表建築,串聯大溪和平、中央老街,並與普濟路上的木博館館舍群一起,圍塑出 #臺灣最美麗的老城區。
#推廣大溪復興 #社頭文化館 #木博館二期工程
大 溪 警察宿舍 在 News金探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01:16 大溪老茶廠
融合有機栽培理念,以自然農法復耕田地,讓每一棵茶樹在無農藥的環境下自然生長,將乾淨且安心的茶送到每個惜茶人手中!
05:58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以大溪百年木藝為核心,結合大溪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透過社區營造,落實無圍牆博物館理念。
14:51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民國46年為安置駐守馬祖官兵眷屬所建,為桃園市第一個透過文化資產保存的眷村,以延續馬祖新村的歷史文化風貌。
21:53 龍岡圖書館
堪稱全台最美的圖書館!為地下兩層、地上四層的建築,包括閱覽室、多功能教室、藏書書庫、兒童閱覽區、兒童故事屋等;由於龍岡地區外籍配偶人數眾多,特別增加泰國、印尼、越南、緬甸等東南亞7國的藏書,為龍岡分館的特色。
26:39 桃園77藝文町
1920年(大正九年)的歷史建築,當時為「日式警察宿舍」,而今整體空間形象與發展規劃,以「警察」所具有之視覺語彙結合推動帶狀藝文活動與展演、講座,園區提供多元服務,帶您走進歷史,玩轉文化。
38:21 G10 GO!貨櫃創意市集
以貨櫃屋為主體打造結合文創產業與新創思維的青藝聚落,每個周末有各式手作體驗課程與街頭藝人演出,一腳踏入彷彿走進歐洲電影拍攝場景,浪漫舒適地享受在草地上的野餐。
40:28 たまたま慢食堂
使用手工炒的自家製糖蜜、每日新鮮手作的冰品配料,製作出一碗簡單清涼的冰品與點心。
#金探號台灣 #金探號行程 #金探號特色玩法
--
主持人:張振驊 楊智捷
電視首播頻道:非凡新聞台
每週六日晚上:22:00-23:0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DMdhYnk6J0/hqdefault.jpg)
大 溪 警察宿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作者簡介:江明麗
曾任職於多家旅遊媒體記者,因職務跑遍世界,包括日本、荷蘭、德國、泰國、美加、中國、俄羅斯、埃及等,其中以中國、日本最為密集,目前專攻台灣旅遊、美食之報導。個人著作有《量身訂作住民宿》、《百年好店》、《嚴選正港台灣味小吃南部篇、東部篇》、《宜蘭美好小旅行》、《花蓮美好小旅行》、《嘉義美好小旅行》、《高雄美好小旅行》、《苗栗美好小旅行》等超過10本著作,現為自由撰稿者及HERE雜誌固定特約記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C9_bZn_Am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