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
上舞台‧下農田
早前疫情關係,工作機會減少,因緣際會他跑到元朗新興農場耕種,出食譜推動本地菜。以為耕種能滅火,他卻說:「你估我陶淵明歸隱咩?」去年12月,第四波疫情嚴重,政府突宣布煞停劇場演出。延期兩次的《新聞小花的告白2》最終腰斬,10多場表演全部告吹。以為愛吃的他有comfort food冷靜心神,他聽畢卻激動反問:「你覺得comfort food有用咩?你得咩?」「自從2019年6.12之後,這種說法早已不再存在了。」社會不公,他不啞忍。做農夫,也要做有火的農夫。
演出被腰斬 面對社會新常態
訪問當日,梁祖堯的舞台劇《新聞小花的告白2》忙於退票。儘管劇團按規矩早已完成新冠病毒檢測,最終換來政府要求一天內要暫停演出或改作線上演出,他生氣又無奈:「舞台劇線上演出?感染力完全不同。」損失至少幾十萬,他在社交媒體直言:「猶如感覺像親生骨肉被『標參』。所有要求和贖金交了,孩子還是被撕票並碎屍了。」
這種情况,他形容為新常態。
「或者一年前,comfort food是work的,但2019年運動之後,我知道不是吃就能讓自己放下。」以前壓力大,他最愛到演藝學院附近的土耳其餐廳大吃特吃紓壓。畢業後,遇上挫折也會特意重返餐廳。「15年前,我在那裏爬過起身,你在那裏食飯,彷彿可以找回以前的力量。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自己的精神鼓勵自己。」不過,日子過去,面對社會光怪陸離的新聞,無論多愛吃,comfort food已失去效用。「也可能是年紀大?有些東西,不能再自己欺騙自己,以前用物質可以抵消到,但你現在知道,是不可能的。沒有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到。」
體驗全職做農夫 體味本地菜的好
2020年初,疫情打亂舞台劇安排。工作減少,他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農友朋友求救,問有沒有人願意到新興農場幫忙收割。閒時做天台農夫的他,自告奮勇,開墾「實驗田」,種滿蘿蔔和香草,初嘗全職務農滋味,找另一種comfort way生活,「我是個很intense的人,沒有安全感,每一刻都需要工作,所以在大自然裏,某程度是逼自己要放空」。
去年夏天,他用心在農地種了一棚西瓜。農夫間有個傳說,說初次種植的人總有virgin luck,梁祖堯也一樣,首次種西瓜,西瓜又大又飽滿,有半條手臂粗,人人都讚好。豈料準備收割時,卻迎來一場黑雨,西瓜全都裂開,努力付諸流水。
「有些事情,可以一分耕耘,零分收穫。」他說道,「在農地,你沒有辦法改變它們能否生長;你沒有辦法控制稻米會否長高,你只能接受它,在狹縫中尋找(農夫的)生存空間。」轉念反思,梁祖堯卻悟出道理來,「西瓜是乾旱植物,它的一生就是等待這場雨水,將種子傳播繁殖。當我這樣想,我替它們高興,因為它們生命圓滿了」。
翻泥、施肥、搭棚架、灌水,原始的體力勞動,讓他經歷大自然的生死循環。「很多時候,我們忘記食物本身也是生命體,我們對待它們像產品,但只要記得它們是生命,對待它們就很不同了。」
忙完農活,他時常騎電單車,跑去和老農夫聊天。他想知道,香港的農夫究竟是怎樣活的、老農夫的智慧是怎樣。「他們總是說,以前的菜味道唔係咁,芥蘭味道唔係咁,我很好奇,究竟味道差在哪裏呢?」梁說道。
香港現時依賴入口菜苗。以番茄為例,未熟透已經採摘,在運輸過程中才會「漚熟」,本地菜雖價格較貴,但卻熟透才運到市場,新鮮爽口,截然不同。「大陸來的菜,10蚊3份,收工的時候10蚊5份。但你吃的東西是有代價的,你每吃一條大陸菜,香港就會少一塊農地。」因為本地菜沒有人吃,土地就會有藉口被蠶食。
他吃過本地菜,知道「好食係邊」,希望更多人知道本地菜的好。他在facebook大力宣傳要推本地菜,開班教學製作蕎麥麵,收費過千,自己卻分毫不收,全用來支持農場營運,更邊耕種邊收集食譜(還有邊排戲),出盡力讓人看見本地農作物。
剛出版的《香港人食香港菜》,第一個食譜——薯仔湯扯麵,也是從老農夫收集得來。「種田時,他每天都煮這個菜。啊!好神奇,你看他只加花椒、蒜頭等,沒什麼調味料,但吃下去味道卻很濃厚,『真係好食過譚仔』!」他笑道。
食譜沒有流行的氣炸鍋、水波爐菜式,全是硬橋硬馬明火菜,有傳統番茄炒蛋,也有新意思,從菲律賓姐姐收集得來的雞蛋煎茄子。總之,宗旨是本地出產的農作物,分春夏秋冬四季食譜,喚起你我也忘記的——不時不吃。
出版新食譜 港人食港菜
「食譜以前都出過好多本,無試過好似呢一本咁俾心機。因為想大家知道,香港人點解要食返香港菜!!」梁祖堯在自序這樣說。2008年他與外婆(李玉枝)出版第一本食譜《祖傳美味.回憶》,前後共出過6本食譜,有家傳秘方,也有西式料理。銷情理想,卻大花心力。至2016年,他說,除非有非寫不可的理由,否則不想再續。
這次,算是破例。因為他遇上在數碼時代仍然堅持辦出版社的「字字研究所」。編輯說,梁祖堯在沒有框架、細節下,一口答應要寫這本書。編輯心存感激,也盡見梁祖堯的「那團火」。
他關注土地,也許可以追溯至2008年。當時政府計劃清拆菜園村,掀起連串反高鐵運動。80後自發守村,儘管當年梁祖堯沒有參與,卻一直關注事件。他說,當時的反對流於「形而上」。年月過去,今天他執起鋤頭,「才感受到自己當年反對緊啲咩」。
「當我們走進老農夫的農地時,完全沒有水。他們沒可能種稻米,但以前元朗的絲苗米好得可以進貢朝廷。之後,我們跑上山找水源,看到一條100米長的瀑布,有幾塊巨石,你想像到是多麼的壯觀,現在卻全部乾涸了。老農夫說,因為起了高鐵,破壞了地下水源。高鐵的禍害,比你想像中深很多。」
現在,在種稻米的田中,梁祖堯和其他農夫會特意留一塊田讓候鳥來吃。他說,這些候鳥DNA記得,以前的香港有很多稻米可以吃。「你不讓牠們吃?牠們會餓死的。」
這個新手農夫,愈挖愈深,弄壞了3支鋤頭,卻挖出土地的情誼,悟出生命。他說,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他也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種植時,我是農夫;在社會上,我是一棵菜。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我們不是產品,是有生命的,也希望別人能當我們是一個生命體。」
◆《香港人食香港菜》
- 作者:梁祖堯
- 出版社:字字研究所
文:袁志敏
圖:朱安妮、字字研究所提供
[語文同樂 第483期]
———————————
謝謝報道🧡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10108/HK-gfh2_er_r.htm
大陸劇團圓第一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李香琴逝世 】
MeWe版本:http://bit.ly/3rUvdXF
收到李香琴逝世的消息後,我走到睡房的書架上,找回放在資料夾內的一篇30年前出版、刊於《壹週刊》的琴姐訪問影印本,我知道,我有很多事情想寫下來。
第一個原因,是琴姐跟已故的譚炳文一樣,她於香港電視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令人難忘的演出多不勝數;其次,一直覺得,琴姐的外型、打扮,甚至聲綫,與已於多年前離世的嫲嫲有點相似,這是小時候在嫲嫲家看電視時見到李香琴之後的既定印象,興許她倆經歷相似,都是30年代出世的女性,再由中國大陸遷居來到香港,所以或多或少都散發同類氣息,也可能,是我一直都很掛念自己的嫲嫲,所以望見琴姐,都會有點親切感,所以想以文字向琴姐致敬。
我由傍晚六時許開始動筆,寫了數小時才完成,因為琴姐瓣數多,而且記憶總是不可靠,她當打之時,都已經距離今天很遠了,得一邊寫,一邊花時間考證,收筆一刻,很疲累,但這些零碎的資料,都值得紀錄下來,讓後人參閱。
感謝琴姐生前為電視迷帶來那麼多美好回憶。
###############
「再見!唔好怪我第一句就同你講再見,因為我真係專程嚟同你道別㗎!」
從影多年的資深藝人李香琴,周一(4/1)中午不幸於伊利沙伯醫院離世,終年88歲,縱橫演藝圈60多年的繽紛人生,正式劃上句號,收到新聞短訊之後,立即在串流音樂平台重溫陳輝陽經典作《三千年前》(2007),「琴姐」聲演陳慧創作的對白,情感豐沛,聲線淒酸,一句「我失去嘅嘢實在太多啦!」,一句「你一定會好唔捨得我!」,配合關淑怡演唱的「趁熄滅前,還可一見」,對照這則消息,倍覺傷感。
「我記得,你同我去過嘅每一個地方,嗰啲地方,統統留喺我心裏面。」
其中一個地方是澳門的平安大戲院,那裏是她開展演藝事業的起點。
李香琴原名李瑞琴,祖父李亞敬舊時於廣東和澳門一帶經商,經營海產和賣米生意,家境富裕。琴姐於順德出世滿月後,父親李炳光舉家遷往澳門定居,據知李父經營錢莊及紙料生意,共有5位太太,而琴姐是家中長女,被視為掌上明珠。
原建於澳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的平安大戲院,是李香琴演藝事業的起點。
30年前,因為拍攝亞視節目《向每顆星致敬》 (https://bit.ly/2JLjt8y) ,琴姐坐船過大海重回成長地,憶起往事。「就係呢間戲院,改變我一生嘅命運,以前任劍輝、白雪仙經常都喺度演粵劇嘅,咁阿嫲帶我嚟睇戲啦,睇睇下,我自己愛上咗粵劇,就算阿嫲唔帶我嚟,我自己都靜靜嚟呀,有功課都唔做,掛住嚟睇大戲,鍾意學戲,經過好多轉折,就搵到個師傅(小鶯鶯)學戲,學咗半年左右喇,師傅介紹我踏台板。真係橋喎,我第一次踏台板亦都係喺呢間平安大戲院。」時為一九四六年,當時琴姐才14歲,但大概由那時開始,便沒有想過要做「正印花旦」。「我認為做『正印花旦』壓力好大,點解呢?因為啲人會睇你做得好唔好,冚唪唥(焦點)都喺自己身上,如果做『第二花旦』就唔係咁喇,(如果)你個『正印花旦』演得跩啲,我做得好啲,就可以蓋過你,我幾有滿足感!」
何以演大戲會漸漸走進大銀幕?就在「糴梅香」(初踏台板之意)之後一年,即一九四七年,琴姐跟着盧冠廷父母(盧海天與養母譚秀珍)所屬的戲班「日月星劇團」到越南和新加坡做大戲,同行的還有「關師傅」關德興,後來關德興先返港拍戲,之後給琴姐寄信,指可以介紹她拍戲,琴姐開心到彈起,因為她會幻想自己有機會跟偶像張瑛、白燕和梅綺合作,豈料一入片場演出的銀幕處女作是《黃飛鴻大鬧花燈》(1956)(https://bit.ly/2MCw1Aj) ,飾演侍婢菊香,片酬三百,之後又經羅劍郎引薦,於電影中扮演奸角,憑《鴛鴦江遺恨》(1960)一「奸」成名,直至遇上「西宮」角色,大戰「東宮」余麗珍,獲得「一代奸妃」和「西宮琴」的稱號,迎來第一個事業高峰。琴姐曾在電視節目《正識第一》(2011)透露,為了演好奸角,要望鏡苦練:「走去睇住塊鏡講對白,修嘴型,修眼神,咁樣慢慢練番嚟!(如果演)陰毒,額頭要收細,連講說話(語氣)都唔同!」
此後,因為粵語片市場興旺,琴姐相當搶手,非常多產,更試過一年最多拍過50齣戲,但她坦言初出道的時候確實有捱過苦,因為她屬於獨立演員,沒有後台撐住。「關師傅唔可以部部帶挈我,我又唔打得,打戲都係搵任劍輝、于素秋,我又冇大老倌帶住,任冰兒都有任劍輝,譚倩紅都有方艷芬。試過有一次,我連接兩部戲,後來通告改咗,入到片場先知兩個(角色)都換咗人,我問導演點解要換人,佢反問我:你有冇大老倌帶住?我咩都講唔出。」
後來,父親李炳光因生意失敗,家道中落,琴姐要負起養家責任,為了令父母弟妹有更舒適的生活,於是只好甚麼片約都接受,那怕是別人不願意飾演的奸角,一樣去馬,甚至知道別人拖欠她片酬,她依然不敢投訴,生怕將來再沒有機會演出。可是,無限忍耐沒有讓琴姐好過,當她的戲愈演愈多,片酬由最初三百元升至二千五百元時,電影公司卻嫌她騷錢貴,找了另一位演員頂替,當年專訪裏公開名字,那人是羅蘭。演藝圈從來現實,三分努力七分運氣,當她在電影圈前景暗淡時,其實粵語片亦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製作,無綫電視啟播後兩年,當時36歲的琴姐順理成章往九龍塘廣播道尋找機會,先加入無綫,拍過劇集《錄音機情殺案》後,一九七○年轉投麗的映聲,拍攝《家春秋》,數年後又回歸大台,由一九七二年開始成為《歡樂今宵》的台柱之一,另外亦不斷拍劇:《狂潮》(1976)、《家變》(1977)、《網中人》(1979)、《親情》、《輪流傳》(1980),數之不盡,套套經典。
琴姐憑眼神、面容和聲線,能夠將陰險、淒涼、霸氣、嬌嗲、滑稽、慈祥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角色是她,她就是角色,在鏡頭前那種揮灑自如,你未必記得劇名戲名,但一講起,畫面就會浮現。如《無頭東宮教子鬧金鑾》(1961)扮演西宮,大戰「東宮」余麗珍,或者《還看今朝》(1990)的姚文珠,令人狠得咬牙切齒,欲當街指罵;又如《輪流傳》(1980)和《流氓大亨》(1986)扮演慈母,面對命途多舛的人生,有苦自己知,總是含住泡眼淚,淒涼得教人鼻酸;當然還有在《他來自江湖》(1989)的「靚姑」,有一幕她與何鑫淼(周星馳飾)在何英彪(吳孟達飾)面前唱雙簧 (https://bit.ly/2Lq5xkF) ,或者於《家有囍事》(1992)裏扮演奶奶大叫「世界末日啦!」,總是睇一次笑一次,多年不變。
說霸氣,又怎能不提《倚天屠龍記》(1986)的滅絕師太,以及《碧血青天楊家將》(1994)的佘太君?還有晚期她在《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2008)飾演的甘佘君麗,一句「唔使驚,嫲嫲喺大廳」絕對見字如見聲吧。這邊演活傳統價值觀下的中國女性,其實曾幾何時,她亦試過跟歐美時尚接軌,譬如《彩色人生》(1979)扮演模特兒公司老闆娘的Mary,每一集都更換造型,媲美繆騫人的《甜姐兒》,應該沒有很多人看過;某年在亞視台慶夜穿金色吊帶舞衣「惡搞」麥當娜(Madonna)跳唱《Vogue》,盡顯其時尚大膽一面,原來是很多人的Best Kept Secret。多才多藝就是如此,因為琴姐很年輕的時候已明白,要在戲行生存,除了專業,還是專業。
在興盛時代的無綫打滾十多年後,琴姐已非常有名,但為了還人情債給周梁淑怡(時任亞視行政總裁),1990年決定過檔,那時她在大台的最後一套劇集,正是《他來自江湖》,她記得拍到最後一集的時候,時任無綫高層李沛權搭着她的膊頭,就要為她開「期票」:「琴姐,兩年後就要返嚟喇,使唔使簽定合約?點知我過咗亞視,李沛權都跟埋過嚟,到我再續約(亞視),佢又走喇,所以做人真係唔使咁認真!」就是這一句話,反映出琴姐當年受訪時的心境:名氣、錢財如浮雲,放過自己一馬,別太着緊,因為在這一行打滾了數十年,有甚麼事情沒見過呢,執念只會令自己活得不開心。
她享受演出,但心頭不高,沒想過要做女主角。「我入戲行,阿爸同我講,結婚,未必嫁得好,你鍾意做戲就做戲,話總之搵到食就算。我從來冇諗過做正印,做二、三幫已經心滿意足喇!」這段說話,摘自1992年10月16日出版的《壹週刊》「金峯集」專欄,當時負責採訪的是李志豪,2016年他離開壹傳媒的時候,職位是《壹週刊》社長。重讀這篇30年前的人物專訪,會看到琴姐的人生觀:人生不過是一場夢,不用太認真,更不可有風駛盡𢃇。
「我哋呢行真係偏門嚟㗎,你唔知幾時會唔紅,亦唔知幾時會紅,諗都諗唔到。所以我覺得紅嘅時候唔好太得意,唔好(畀)勝利沖昏頭腦,唔係咁樣,一跌咪好辛苦囉!」賺到錢,生活過得去便可以了,琴姐當時認為自己條命已如打牌打到北圈,剩下的,都是Bonus,沒有很多事情可以傷害她,就算以往吃過的苦頭,變成回憶後亦只剩下快樂的片段。「我好樂觀,從來冇恨自己可以有家財億萬,我經常覺得,唔好成日諗住人哋坐Benz(平治)230,我就要坐450,咁樣成日都唔會開心。」
惟獨有一件事,任時日過了多久,她仍然放不下,那是母親突然去世。一九六五年某夜,琴姐在戲院看戲,突然銀幕上出現了一句字幕,大意是:「李香琴,即出門口,有人找你!」
此話一出,現場霎時間亂作一團,琴姐以為是否有人整蠱自己,當她走出戲院門外,赫然見到妹妹正在等她,原來是她的媽媽因為心臟病發過世。「佢個心唔舒服,醫生以為係胃病,打完針之後半個鐘就死咗。」這件事對琴姐打擊很大,因為她還以為自己終於可以讓母親過得好一點,但計劃從來趕不上變化。「我啱啱儲夠錢喺太子道買咗層樓,屋契寫咗佢個名。」自己無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成為一生最痛,但也知道那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所以很早已吩咐女兒,如果有一天自己口齒不清,或再不能照顧自己時,便送去老人院,不要為家人添麻煩。今天看新聞,知道琴姐在女兒陪伴下撒手塵寰,生離死別當然教人傷心,但她的精彩一生,將會永遠刻在大家的心底裏,永誌不忘。
原文刊於《香港01》:http://bit.ly/3orZBqi
【 相關文章 】
譚炳文逝世:http://bit.ly/2XbtH5p
(0501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李香琴 #電視史話 #三千年前 #武視 #無綫 #家有囍事 #周星馳 快樂的 ATV 亞視數碼媒體 William on the way 葉一知 港女講劇 做乜膠睇電視 歐錦棠 Stephen Au 鄭美姿 譚蕙芸 #TVB 阿果 #澳門 #粵劇 #港劇 十字牌早餐 LAW少 午夜翻牆 紅眼
大陸劇團圓第一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段新聞影片紀錄了昔日西門町今日百貨在1981年與1989年發生的兩次大火。(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1968年12月8日開幕的今日股份有限公司(今日百貨),坐落於台北市峨眉街54號(昆明街口),是上市公司萬華企業與第一飯店相互投資的企業。
創立於1958年2月的萬華企業,以資本額120萬元開始百貨批發業務。1965年,萬華企業在中華路與漢口街口興建了萬企大廈,第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百貨)在該地立足。
1965年10月5日下午,台北市第一家規模宏大的綜合百貨公司-「第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百貨)正式開幕。
1968年,位於西門町峨眉街的萬企育樂大樓竣工,把地下一樓及地上一至四樓租給集團的關係企業—今日股份有限公司,今日百貨便於焉誕生了。
1968年12月8日,台北市峨眉街新落成的今日股份有限公司開幕,影星凌波應邀蒞臨揭幕剪綵,許多影迷為一睹其丰采,將今日公司周遭擠得水洩不通,逼得凌波只好在後門臨時掛上的彩帶上快速地剪了一刀後,便立即驅車離去。
在今日股份有限公司於1968年12月8日開幕一週後,12月15日,位於同一棟大樓裡3至9樓的「今日世界育樂中心」也全面開放營運。今日世界育樂中心頂樓的雲霄飛車與海盜船,我至今難忘,因為居然會跑到峨眉街上空!
當時今日對面(峨眉街北側)是兒童戲院,台北市政府在1963年成立兒童戲院(1963年5月28日開幕),白天放電影,晚間和假日作為各國校的演戲和遊藝場所。因為兒童片片源不足,只得依照一般國片院線排片,但每周有一天供國民學校作活動演出,也演出過不少話劇,與一般戲院略有不同。之後由於西門町停車場嚴重缺乏,兒童戲院在1974年被拆除,改建為峨眉立體停車場。
上海商人徐偉峰於1968年在台北市西門町創立的今日世界育樂中心,是一棟「商娛一體化」的百貨大樓。三樓到八樓設有麒麟廳、鳳凰廳、松鶴廳、金馬廳、孔雀廳、銀獅廳與珊瑚廳七個演藝廳,提供國劇(京戲)、歌仔戲、布袋戲、大陸各地方戲、話劇、特技與歌舞定時定點演出。
進入今日世界育樂中心需先購買門票,然後再分別購票觀賞節目,觀眾席前、中段為雅座型,備有茶座可以喝茶、飲食。讓各種身份、背景、年齡的觀眾可以各憑所好、各取所需,在1960代後期今日世界育樂中心成為全台唯一一處以百貨公司結合綜藝娛樂的商場,如青島麒派老人周麟昆所組的「麒麟劇團」,成為海派京劇連台本戲在台灣的最後一抹遺痕。
1972年12月15日,教育部文化局為獎勵今日世界育樂中心對復興文化的貢獻,由局長王洪鈞頒發獎狀給今日世界育樂中心的董事長徐偉峰,以表彰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可惜他已於1971年因積勞成疾中風而過世,故由其夫人代為領獎。
1977年10月8日,位於台北市南京西路14號的新今日公司(今日百貨南西店)開幕,除了一至四樓的百貨部外,位於大樓內的超級市場(B1)、今日圓環、金舫西餐廳(5樓)、一定好茶樓(6樓),以及翡翠與明珠兩大戲院(5樓),同時開業。地下二樓則設有停車場。
1981年3月11日,峨眉街上的今日公司(今日百貨)發生大火,5至8樓全被焚毀,並造成7死16傷。
在復原之後,今日百貨以「FIT 今日公司」(FIT 為 Fashion is Today 之縮寫)之名重新開幕。
1984年,今日百貨啟用了台灣地區第一套超級市場雷射掃瞄收銀系統。這套系統讓店員在收銀時不需敲打鍵盤,只要讓貨品上的條碼標籤經過雷射掃瞄,就可以直接轉換成商品編號與價格等數字,不僅能避免打鍵收銀時可能發生的人為錯誤,亦大大提高了結帳效率。
1989年8月3日,峨眉街的今日百貨再度發生大火。火災當時,建築頂層有許多民眾受困,都被雲梯車一一接送至地面,受到濃煙嗆傷的民眾共有三十餘人,分別送往醫院急救。台北市義消城中一分隊義消高龍雄、高文龍等二兄弟,救災時不幸被今日百貨公司崩塌的電扶梯壓中,雙雙殉職,九層高的萬企大樓今日百貨,經過十四小時延燒,二樓以上完全燒燬,火警除造成二名消防人員及二名公司員工死亡外,還有三十人受傷,損失達數億元。(1999年2月23日,台北市長馬英九前往消防局主持故義消小隊長高龍雄、高文龍兩兄弟的紀念照揭幕儀式並致敬。)
1990年,今日百貨南西店歇業,由中國力霸集團接手,將之更名為力霸百貨南京店營運,而館內兩家戲院(翡翠與明珠)也分別改名為「麗晶翡翠」與「東方明珠」。
1997年,業績持續下滑的今日百貨決定結束營業,於1997年8月31日正式走入歷史,而接手的誠品書店則計畫在西門町打造一個以書店為核心的百貨商場。
1997年12月6日,誠品商場西門店在今日百貨原址開幕。以「閱讀流行文化」為定位的誠品西門店,位於傳承老台北鬧區文化特色的西門町,以獨具特色的空間設計翻新舊社區風貌,將過去的電影院改為書店,運用挑高設計分出兩個樓層、佔地500坪的「觀、看」空間,特別強化表演藝術、漫畫、生活風格等書種,在書籍之外並以創意延伸商品,呈現閱讀的多元樂趣;這裡從書種到空間規劃,充分呼應流行文化的脈動,是最能反應年輕特質的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