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時,他享受把保險金額巨高的攝影作品,和網路上花幾塊美金購買到的無名攝影照並列:觀看攝影作品時應該要跟著畫面走,而非照片的價值
⠀
⠀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卡帕尼夢想中的展覽。2015 年巴黎 Le Bal 多媒體藝術中心在沒有任何限制條件下,向卡帕尼邀展。當時他腦裡立刻浮現 1980 年代當他還是學生時,在倫敦博物館看到的一張照片,也就是曼雷的〈灰塵滋生〉。
⠀
⠀
卡帕尼說他並不想做一個典型的主題展,他更喜歡以一種有機的狀態,呈現作品之間的巧合與呼應。因此在展覽中,模糊性隨處可見,觀者像抓著一條幽微的線,將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串起。
⠀
⠀
1920 年拍下的〈灰塵滋生〉,它多年來被誤會為高空中俯瞰的視角,使卡帕尼聯想那個充滿戰爭的年代裡,因軍隊四處征討而大量誕生的航空偵測照。 1920 年,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發表知名的詩作《荒原》,訴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代人的普遍心境。 他愛極了這份巧合。
⠀
⠀
❝ 「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hAkYU2
⠀
⠀
卡帕尼在網路上買下了一件四組拍攝者不可考的戰爭照片,而這組照片旁邊正是大師級東松照明的作品〈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1945 長崎〉。
⠀
⠀
一名男子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長椅小睡,河的對岸是工業展覽館,位於爆炸處正下方。男子在靜止的照片裡,睡著和死亡看起來僅有一線之隔。
⠀
⠀
一個啤酒瓶帶給觀者一種貌似在看待肉體肢解的恐懼感,這張作品以微小、無關緊要的物件,訴說核爆的殘酷無情。
⠀
⠀
如果不是卡帕尼,這兩組作品恐怕在攝影史的殿堂中永世不會相遇吧。
⠀
⠀
另一組有趣的對比,曖昧地呼應,也呈現在這組照片中。卡帕尼把 1955 年刊登在聯合新聞通訊社的一張照片「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座車」,擺置於兩張關於「指紋顯露」的照片之間。
⠀
⠀
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的死亡場景,就是被武裝份子逮住,並處死於自己的車上。在這張照片被攝下時,車子已廢棄在米蘭車庫中,停車費累計了十年。車體覆蓋厚塵,技術人員輕觸車,灰塵就沾滿了手。
⠀
⠀
細看這一組照片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手,指紋,灰塵,偉大的人、犯罪的人、默默無聞的人,都確確實實的留下了痕跡,也在這些痕跡之後化作塵埃。
⠀
⠀
在疫情期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線上 3D 展,且用你的雙眼穿過螢幕,嗅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的塵土氣息,由此進入 201 3D 展間 ➤➤ https://reurl.cc/Ak0EQQ
⠀
⠀
⠀
▍從一張四十年後才得到作品名的照片開始——線上走逛「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 https://bit.ly/3jJVRRe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ApAQS1
⠀
#塵與時|#大衛帕卡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BIOS發現
大衛帕卡尼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20 年,曼雷前往好朋友杜象的工作室。當時屋內靜置了一大張玻璃,刻意任它滋養著灰塵。曼雷用鏡頭從高處對準這個杜象正在進行的創作,兩人外出用餐一個小時後回來,他才把快門關上。
⠀
畫作後來成為杜象著名的〈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但拍下這幅畫作的照片,在曼雷按下快門四十多年以後,才正式命名為〈灰塵滋生〉(Dust Breeding)。
⠀
疑問在於:拍下別人的作品的攝影照,能夠擁有「自己的作品名」,稱得上是一張創作嗎? ➤➤ https://bit.ly/3hqFJ4h
⠀
⠀
▍BIOS IG_ https://bit.ly/3qEIWBt
▍BIOS LINE_ https://bit.ly/3qGjtba
⠀
#塵與時|#大衛帕卡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BIOS發現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三款設計傘熱賣中
https://bit.ly/3hnvspM
大衛帕卡尼 在 重現「魔鬼小提琴家」的神韻!小提琴王子大衛蓋瑞躍身大銀幕 的必吃
《魔鬼琴聲帕格尼尼》線上看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73859改編自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尼科羅.帕格尼尼的真實故事。 ... <看更多>
大衛帕卡尼 在 #大衛帕卡尼 - Jelajah | Facebook 的必吃
策展時,他享受把保險金額巨高的攝影作品,和網路上花幾塊美金購買到的無名攝影照並列:觀看攝影作品時應該要跟著畫面走,而非照片的價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