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我原來以為這是一本處理人際關係與情緒管理相關的書. 開始閱讀了以後才發現, 整本書是在解釋人類的大腦- 一台及其精密卻又原始的機器
根據神經科學家保羅.麥克蘭所提出的理論, 他把大腦分成三層:
爬蟲腦 (底層): 這是最基礎的部分, 從幾億年前的生物繁衍就開始運作, 負責維持基礎的生命功能, 引發戰或逃的立即反應
哺乳腦 (中層) : 隨著生命的進化, 哺乳類開始發展輸了更複雜到大腦部份, 出現了邊緣系統 (海馬迴與杏仁核), 下視丘 (分泌激素與控制自律神經系統)
靈長類腦 (上層) : 這屬於最高級的大腦區塊, 擁有思考, 判斷, 語言的能力, 大腦皮質的構造發展是生物 (特別是人類) 最後衍生出來高級腦
縱使過了幾億年的演化, 人類主宰了地球, 發展了高度文明, 甚至還有能力進一步探索地外生命, 但是以時間而言, 靈長腦 (新腦) 出現的時間尚短, 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本能上仍然受爬蟲腦 (舊腦) 驅動, 而夾在兩者之間的哺乳腦 (中腦) , 則是裡外不是人, 常常會因為新舊腦的拉扯而崩潰..
所以作者將大腦比喻成我們家裡的電腦: 你的機器大概是二三十年前的型號, 可是在這之間你不斷的給它安裝了新的系統, 甚至不斷升級. 可是偏偏機器的運作方式常常會跟新軟體相互牴觸, 同時電腦內建的的演算法還會依照本身對於使用者喜好的判斷來直接執行所有功能… 如此混亂的結果常常導致機器過熱, 效能變慢, 甚至自動關機. 沒錯,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這麼複雜而又矛盾的器官, 因此解釋了我們在思想行為上為什麼常常有這麼多不合裡的狀況出現
大腦的高級指揮系統相當是位於金字塔的頂端, 負責支配人體一切的活動, 但是這個系統及其耗能與脆弱, 同時來自於底層腦的基礎運作模式不亦改變, 需要很大的力量方能將其掌握. 只要高層腦在能量不足或是受到外在影響的狀況之下, 底能腦的生存本能操控就會干擾到高層腦的主導
例如我們為什麼會暈車? 當我們在行走 (甚至是騎腳踏車) 時, 透過外周運動系統 (高級腦) 與本體感受器官 (低級腦) 的協同運作, 大腦很明確的知道是我們自身在活動. 但是當我們坐在交通工具上時, 感覺訊號輸入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的高級腦知道我們在移動, 但是偏偏我們的低級腦並沒有接收到任何運動的命令. 兩者之間出現了資訊的落差, 身體當下判斷: 你明明雙腳沒有移動, 但是大腦接受到的訊號卻是身體在改變位置!?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因為中毒而產生了幻覺, 所以第一時間, 爬蟲腦會讓你嘔吐, 趕快把吃進了什麼有毒的物質排出體外! 雖然對於確切暈船暈車的原因, 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確認, 但是目前這是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看法
你看看你看看, 這就是人類高級大腦所犯的低級錯誤…
人類為什麼這麼喜歡甜食? 因為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 大腦只佔了人類體重的2%, 但是卻使用了我們每天五分之一以上的能量, 而且都是糖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低血糖時會想睡覺, 運動甚至會昏倒. 所以當我們肚子極度飢餓時, 腦袋裡面絕對不會想著要吃清粥小菜會是水煮雞胸肉, 腦海裡面一定想的是炸雞薯條火鍋比薩之類的食物. 因為這是生物的本能, 能吃盡量吃, 誰知道下一餐是什麼時候? 因此當你吃到垃圾食物時, 多巴胺會分泌讓你覺得滿足, 而你受到獎勵了以後, 吃甜食的行為就會一再重複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的大餐明明已經吃撐了, 但看到飯後甜食總是可以再來一點. 因為即使胃已經被填飽了, 大腦 (高級腦) 辨識出甜食是可以讓人滿足的, 因此忽視了胃 (爬蟲腦) 發出已經吃飽了訊號, 接下來就是一球又一球的冰淇淋…
接下來談到了記憶. 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會: 有時一閃神, 突然忘了我是來這幹嘛的? 我幹嘛要說這一句話?
我們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互相依存, 但有時也會彼此干擾. 根據研究, 我們對於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 一般來說當下只能同時記憶四件不同的東西, 當再有新資訊進來時, 只好把前面四項東西裡面比較不重要的清掉, 以容納新記憶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下子處理太多事物比較容易出錯 (但是四件東西不一定要是單獨的, 我們可以把同樣性質的歸類在同一件裡面, 因此可以延展記憶能力, 這也是很多超強記憶訓練方法的原理)
同樣的道理, 長期記憶的形成需要靠大腦形成一個有序的”編碼”, 假如這個編碼越有效率, 那麼我們越不容易忘記. 就如同我們的手機或是身分證號碼, 前面一定是區域碼, 到城市碼, 最後銜接到生日之類的, 所以我們在手機電話可以自選號碼都只剩最後幾位數. 所以手機號碼是可以透露一些資訊的. 短期記憶先是儲存在海馬迴之中, 接著會被移往皮質區域. 基本上假如長期記憶形成了, 就不會被遺忘.. 可使為什麼我們就是有的時候偏偏要回憶起某些東西的時候死活都想不起來呢?
取決於記憶的方式, 也就是如何「編碼」
在”身體學習比大腦記憶更有效” 這一書裡面也強調了: 假如我們在記憶某些東西的時候, 配合上了情緒, 甚至是五感, 會讓我們的記憶更加的深刻, 同時在未來提取記憶時也會更加快速!
在這裡, 又再度提到了睡眠. 睡覺是身體休息的說法顯然已經滿足不了科學家, 因為一些勞力工作者每天回到家裡倒頭就睡, 平均是八個小時; 可是假如我們一天都宅在家, 什麼事也沒做, 基本上也會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因此科學家研究發現, 睡眠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就是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睡眠不足的比較健忘, 甚至熬夜, 有睡眠障礙的人較易罹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討論到了人類完全不同的兩個反應: 疑神疑鬼與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為什麼會對特定的事物感到害怕? 因為它有”威脅”. 我們的爬蟲腦為了維持生存, 因此會對具有威脅的事物感到害怕. 在史前時代, 人類必須對所有可能危害生命的威脅有所警覺, 不然就無法存活.. 同時, 人類的大腦傾向於以簡單的方式運作, 只要一有風吹草動, 就會開啟自保的本能, 如此才能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維持生存. 但當今社會, 真正足以影響存亡的挑戰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在大腦深處這一個原始的本能依舊存在: 你會先感到害怕, 以便於在腦內先行計畫出解套方案. 但是, 特別對於某些個性特別敏感的人而言, 就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
但是反過來說, 人們也酷愛害怕的感覺! 回憶一下看恐怖電影, 坐雲霄飛車, 或是高空跳傘之類的活動. 因為當我們安然度過了一次挑戰以後, 多巴胺會大量分泌, 進而使人上癮.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極限運動家樂此不疲的挑戰他們的極限
如何判定智商? 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的智力測驗有有局限性, 而且我們往往發現, 一般來說我們認定智商很高的天才, 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白痴. 在另一個方面來說, 越有成就的人, 會因為本身知識與資訊的累積, 更加的沒有自信 (仿冒者綜合症); 而偏偏一知半解的人, 說話則會越大聲 (唐寧. 庫格效應)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 所以假如我們可以贏得更多人的認同, 那麼也代表在團體裡面的地位更加的鞏固. 因此絕大多數人想在短期之內搏人眼球, 就會使用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 越多人關注 (不管好的壞的), 越能提升自我效能; 反過來說很多專家會非常低調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會對於賣弄知識的人懷有敵意或是存有懷疑, 也就更加的不敢發表意見, 或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
我們的記憶是會被大腦所篡改的!
為了讓人類有效益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大腦會把過去負面或是不利的記憶淡化, 讓人振作起精神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很多關於過去記憶的實驗中, 專家發現人們口述的回憶與實際上發生的兜不攏. 這個有可能是因為在平時, 我們在當下所有接收到的訊息, 本身就會被大腦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才形成了認知, 更不用說是回憶. 每一次我們回憶起同樣一件事時, 記憶都會被竄改掉一點點, 時間一久, 回憶就會與事實越離越遠… 心理學家認為大腦自我修改記憶的原因是由於在人類的社會中, 自我價值與成就感是支持自己有勇氣探索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自我感覺良好, 原來是身不由己的啊…
人類是群居動物, 孔武有力的尼安德塔人被我們智人老祖滅族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偏向單打獨鬥, 而智人則是群體合作. 為了能夠更加的與人共同生活, 我們的大腦 (特別是新腦) 偏愛讓人喜歡, 畢竟假如被群體拋下就有可能會獨自而亡. 因此, 我們天生不善於拒絕別人! 有時面對了一個天花亂墜的推銷, 我們就是會莫名其妙地購買一些我們明明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拒絕了別人, 對方會難過 (即使我們並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 . 因此有很多的銷售技巧, 就是利用了這一種反應, 特別是對於意志力比較弱的人, 格外容易上當! 也就是說, 很多時候大腦會強迫我們委屈自己, 作出妥協, 目的是讓他人喜愛我們
因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資訊, 我在別的書中已經看過了, 原以為心得不會寫太多, 但是裡面有好多很有趣的部分值得分享,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 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提出了大腦的這些矛盾之後, 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如何來避免所產生的問題. 如果可以像 “端粒效應” 或是 “為什麼要睡覺” 這些書在每一個主題的最後, 提供讀者對應方式的具體建議就更好了
不過還是一本科普價值滿滿的書, 大大推薦~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5場 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
只剩十五分鐘。
兩間超夯餐廳,同時釋出五折優惠券,限時供應。你和女友交往滿周年,有沒有第十三個月就看這一頓了。
A餐廳是老牌日本料理,評價好到爆,你半年前一試成主顧,正想找機會帶女友大快朵頤。遺憾的是此店門面簡樸,裝潢老派,跟慶祝周年的氣氛完全絕緣。
B餐廳是法國創意料理,評價普通卻是打卡熱點,在此慶祝周年肯定閃瞎一堆人。然而此店餐點份量極少,而且只釋出平日折價券,你先前雖已搶到兩次票,但皆因女友無法配合時段,只好忍痛廉讓票券。
經過盤算,你的口袋深度只夠搶下其中一組,於是開始掙扎:選A,餐點到位但缺乏情調,即便打卡也上不了檯面。選B,一旦打卡,按讚數勢必爆量,還能將前兩次損失的成本一併撈回,但除了要擔心吃不飽,連女友能否配合時段都成問題。
這一餐,究竟是要吃到兩人翻肚,還是要優越打卡讓同事羨慕到捶心肝,你毫無頭緒。
更糟的是,女友這時突然傳來一封訊息,那是C餐廳的團購餐券—皇室泰菜加痛風拼盤,但價位完全秒殺前兩間餐廳。你不想裝闊,但又不敢打回票,只好勉強讓C餐廳加入戰局。
時間不停倒數,票券不斷減少,剩最後三十秒,你站在三條岔路前動彈不得,腦袋沒有任何想法,只有一種深刻的感受,
猶豫,是會讓人憂鬱的。
猶豫的學術名詞叫「兩難」(Dilemma),通俗說法叫「選擇困難」,嚴重一點還可能導致「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當選項勢均力敵時,人就會猶豫,但猶豫並不是壞事,甚至可視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怎麼說呢?
假設我們的人生是張折線圖,每段起伏都被節點控制,人生越長,節點越多,退後一步看,就會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節點,正是我們的「選擇」。每一次選擇,人都在做兩件事 —「判斷」與「決策」,而所謂猶豫,就是從判斷到決策的距離,不斷地被延長。
猶豫的好處是抑制衝動,讓大腦有機會做更細緻的判斷,順便幫我們保命。只是時間一長,選項來回往返,就像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讓人以為大腦怠工停機,但其實它正在高速運轉。
想像一下,在你的美人尖後方,有塊區域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那是整個大腦層級最高的地方,裡頭有幾個穿深色西裝的傢伙,暫且叫它們制服組吧。制服組是負責判斷與決策的高層,因此當餐券訊息傳送到大腦後,這群人動工了。
制服組分成以下幾組,各司其職:
● 分析組:負責接收訊息、過濾雜訊並分析問題。
● 記憶組:負責向海馬迴(Hippocampus)調資料。海馬迴是整合記憶的單位,它會將值得留下的素材送往大腦皮質與顳葉,形成長期記憶。由於你曾光顧A餐廳,記憶組會調出先前的感官記憶,譬如當天的餐點氣味等,整合出經驗值,交由判斷組參考。
● 情緒組:負責向杏仁核(Amygdala)調資料。杏仁核是司掌情緒的單位,它不僅會辨識你在A餐廳的情緒反應,也負責預判「當事人考慮各選項後的情緒變化」。
● 情蒐組:負責蒐集情報,特別針對缺乏感官經驗的選項,在此案例就是B餐廳。情報包括官網訊息、消費評價、當事人期望值及社會形象等。
● 計量組:負責運算各選項所需的「成本」。
● 邏輯組:負責推演各選項的選擇「後果」。此組會參考上述數字與經驗值,再依據當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與性格成熟度進行推論。
● 風管組:負責風險管理,並由前額葉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主責監察與評估。遺憾的是,許多顆大腦都沒有這單位,因此世界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 判斷組:負責統整各組訊息。判斷組是制服組裡的喬神,它負責喬,但不是喬事情,而是喬訊息,功能在於維持「平衡」。A餐廳之所以沒形成壓倒性勝利,是因為判斷組不只看帳面數字,也會分析情蒐組的訊息來判斷B餐廳是否具競爭性,並參考邏輯組的推演結果,最後做出決策。
因此,無論今天擺在你面前的是餐廳、旅遊券還是求婚戒指,制服組都會幫你把事情喬到好。只不過制服組也有被衝康的時候,一旦遇到以下這幾種狀況,制服組就會卡關,大腦就會開始猶豫,包括:
● 選項增加:選項一旦增加,代表的不是機會變多,而是「變數增加」。在最終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選項變多,只會讓決策過程更坎坷。
● 吃不到的最銷魂:一心聚焦在放棄某個選項後所損失的部分。這種心態類似損失嫌惡(Loss aversion), 也就是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喜悅,因此你才會看到老爸深夜靠著陽台不斷碎唸「唉,當初要是選小琪就好了。」
● 沉沒成本迷思:一直沉浸在糟糕的舊選項無法脫身。沉沒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無法回收的成本,人總是不甘心付出的成本放水流,認為「現在放棄等於倒賠」,於是只好不斷退回舊選項,因此渣男永遠不缺市場。
● 從眾效應上身:捨棄心頭好,只打安全牌。跟隨多數人的共同選項,相對「保險」,畢竟如履薄冰的時代,不出錯才是首選。
● 虛榮心態作祟:從眾效應的升級版。選擇原則不再是為了求保險,而是「別人有的我也要」,徹底混淆「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寧可選一堆用不到的夯品,也要拿下按讚數。
以上場景眼熟嗎?別擔心,若想縮短猶豫時間,把這些事反過來做就行了。
● 減少選項:這是你每次寫複選題都會做的事。人生抉擇沒有正確答案,但也沒必要增加變數扯自己後腿,即便一時片刻得不到結論,至少先動手刪掉雜魚選項。
● 調整心態:一旦聚焦在失去的部分,怎麼選都有遺憾,倒不如重新想像,把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然後問自己:「選哪個比較不遺憾?」
● 斷開沉沒成本:一時鬼遮眼而賠本的感覺很糟,但更糟的是「不斷」讓自己賠本。丟進水裡的成本,不會再幫眼前的選項加分,認賠殺出確實需要決心,但請記住,一旦做出選擇,從今以後起你都不用再幫舊選項擦屁股。
● 解除從眾封印:從眾相對安全但超沒創意,選窗簾顏色之類的就算了,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決定。你的折線圖不是被複印出來的,而是一步步靠自己踩出來的,人不一定要特立獨行,但起碼要對得起心裡的聲音。
● 弄清楚自己要什麼:拿一張紙,畫一條線,左邊寫上「需要」,右邊寫上「想要」,兩邊同時出現的選項再優先考量。你需要一頓飯來擄獲芳心,跟你想靠一間高檔餐廳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暖心,完全是兩碼子事,前者取悅的是對方,後者取悅的是自己,所以捫心自問,你究竟想取悅誰。
● 擬定配套措施:這是最中肯的建議。只要有七成把握,擬好配套方案,不踩底線就給他咬牙選下去。選誰不是重點,而是選了之後還能再「補救」,這樣做能強化選擇的決心,及應對風險的信心。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選擇都會有破綻,多數都讓人後悔,但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大可花時間挑刺,也可以花心思經營,要不要善待自己的選擇,你倒是可以猶豫一下。
當然事情也可以簡單點,在此奉送勸敗金句一則,猶豫時記得拿出來用:
「買錯頂多後悔一時,錯過就是一輩子遺憾。」
新的一年,就從減少猶豫起手!
(全文刊於皇冠雜誌2020年1月號,感謝 皇冠雜誌 邀稿)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5場 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
只剩十五分鐘。
兩間超夯餐廳,同時釋出五折優惠券,限時供應。你和女友交往滿周年,有沒有第十三個月就看這一頓了。
A餐廳是老牌日本料理,評價好到爆,你半年前一試成主顧,正想找機會帶女友大快朵頤。遺憾的是此店門面簡樸,裝潢老派,跟慶祝周年的氣氛完全絕緣。
B餐廳是法國創意料理,評價普通卻是打卡熱點,在此慶祝周年肯定閃瞎一堆人。然而此店餐點份量極少,而且只釋出平日折價券,你先前雖已搶到兩次票,但皆因女友無法配合時段,只好忍痛廉讓票券。
經過盤算,你的口袋深度只夠搶下其中一組,於是開始掙扎:選A,餐點到位但缺乏情調,即便打卡也上不了檯面。選B,一旦打卡,按讚數勢必爆量,還能將前兩次損失的成本一併撈回,但除了要擔心吃不飽,連女友能否配合時段都成問題。
這一餐,究竟是要吃到兩人翻肚,還是要優越打卡讓同事羨慕到捶心肝,你毫無頭緒。
更糟的是,女友這時突然傳來一封訊息,那是C餐廳的團購餐券—皇室泰菜加痛風拼盤,但價位完全秒殺前兩間餐廳。你不想裝闊,但又不敢打回票,只好勉強讓C餐廳加入戰局。
時間不停倒數,票券不斷減少,剩最後三十秒,你站在三條岔路前動彈不得,腦袋沒有任何想法,只有一種深刻的感受,
猶豫,是會讓人憂鬱的。
猶豫的學術名詞叫「兩難」(Dilemma),通俗說法叫「選擇困難」,嚴重一點還可能導致「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當選項勢均力敵時,人就會猶豫,但猶豫並不是壞事,甚至可視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怎麼說呢?
假設我們的人生是張折線圖,每段起伏都被節點控制,人生越長,節點越多,退後一步看,就會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節點,正是我們的「選擇」。每一次選擇,人都在做兩件事 —「判斷」與「決策」,而所謂猶豫,就是從判斷到決策的距離,不斷地被延長。
猶豫的好處是抑制衝動,讓大腦有機會做更細緻的判斷,順便幫我們保命。只是時間一長,選項來回往返,就像一場無法收尾的乒乓球賽,讓人以為大腦怠工停機,但其實它正在高速運轉。
想像一下,在你的美人尖後方,有塊區域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那是整個大腦層級最高的地方,裡頭有幾個穿深色西裝的傢伙,暫且叫它們制服組吧。制服組是負責判斷與決策的高層,因此當餐券訊息傳送到大腦後,這群人動工了。
制服組分成以下幾組,各司其職:
● 分析組:負責接收訊息、過濾雜訊並分析問題。
● 記憶組:負責向海馬迴(Hippocampus)調資料。海馬迴是整合記憶的單位,它會將值得留下的素材送往大腦皮質與顳葉,形成長期記憶。由於你曾光顧A餐廳,記憶組會調出先前的感官記憶,譬如當天的餐點氣味等,整合出經驗值,交由判斷組參考。
● 情緒組:負責向杏仁核(Amygdala)調資料。杏仁核是司掌情緒的單位,它不僅會辨識你在A餐廳的情緒反應,也負責預判「當事人考慮各選項後的情緒變化」。
● 情蒐組:負責蒐集情報,特別針對缺乏感官經驗的選項,在此案例就是B餐廳。情報包括官網訊息、消費評價、當事人期望值及社會形象等。
● 計量組:負責運算各選項所需的「成本」。
● 邏輯組:負責推演各選項的選擇「後果」。此組會參考上述數字與經驗值,再依據當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與性格成熟度進行推論。
● 風管組:負責風險管理,並由前額葉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主責監察與評估。遺憾的是,許多顆大腦都沒有這單位,因此世界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 判斷組:負責統整各組訊息。判斷組是制服組裡的喬神,它負責喬,但不是喬事情,而是喬訊息,功能在於維持「平衡」。A餐廳之所以沒形成壓倒性勝利,是因為判斷組不只看帳面數字,也會分析情蒐組的訊息來判斷B餐廳是否具競爭性,並參考邏輯組的推演結果,最後做出決策。
因此,無論今天擺在你面前的是餐廳、旅遊券還是求婚戒指,制服組都會幫你把事情喬到好。只不過制服組也有被衝康的時候,一旦遇到以下這幾種狀況,制服組就會卡關,大腦就會開始猶豫,包括:
● 選項增加:選項一旦增加,代表的不是機會變多,而是「變數增加」。在最終只能選一個的情況下,選項變多,只會讓決策過程更坎坷。
● 吃不到的最銷魂:一心聚焦在放棄某個選項後所損失的部分。這種心態類似損失嫌惡(Loss aversion), 也就是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喜悅,因此你才會看到老爸深夜靠著陽台不斷碎唸「唉,當初要是選小琪就好了。」
● 沉沒成本迷思:一直沉浸在糟糕的舊選項無法脫身。沉沒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無法回收的成本,人總是不甘心付出的成本放水流,認為「現在放棄等於倒賠」,於是只好不斷退回舊選項,因此渣男永遠不缺市場。
● 從眾效應上身:捨棄心頭好,只打安全牌。跟隨多數人的共同選項,相對「保險」,畢竟如履薄冰的時代,不出錯才是首選。
● 虛榮心態作祟:從眾效應的升級版。選擇原則不再是為了求保險,而是「別人有的我也要」,徹底混淆「需要」與「想要」的界限,寧可選一堆用不到的夯品,也要拿下按讚數。
以上場景眼熟嗎?別擔心,若想縮短猶豫時間,把這些事反過來做就行了。
● 減少選項:這是你每次寫複選題都會做的事。人生抉擇沒有正確答案,但也沒必要增加變數扯自己後腿,即便一時片刻得不到結論,至少先動手刪掉雜魚選項。
● 調整心態:一旦聚焦在失去的部分,怎麼選都有遺憾,倒不如重新想像,把兩個選項擺在一起,然後問自己:「選哪個比較不遺憾?」
● 斷開沉沒成本:一時鬼遮眼而賠本的感覺很糟,但更糟的是「不斷」讓自己賠本。丟進水裡的成本,不會再幫眼前的選項加分,認賠殺出確實需要決心,但請記住,一旦做出選擇,從今以後起你都不用再幫舊選項擦屁股。
● 解除從眾封印:從眾相對安全但超沒創意,選窗簾顏色之類的就算了,但人生還有更重要的決定。你的折線圖不是被複印出來的,而是一步步靠自己踩出來的,人不一定要特立獨行,但起碼要對得起心裡的聲音。
● 弄清楚自己要什麼:拿一張紙,畫一條線,左邊寫上「需要」,右邊寫上「想要」,兩邊同時出現的選項再優先考量。你需要一頓飯來擄獲芳心,跟你想靠一間高檔餐廳讓大家知道你有多暖心,完全是兩碼子事,前者取悅的是對方,後者取悅的是自己,所以捫心自問,你究竟想取悅誰。
● 擬定配套措施:這是最中肯的建議。只要有七成把握,擬好配套方案,不踩底線就給他咬牙選下去。選誰不是重點,而是選了之後還能再「補救」,這樣做能強化選擇的決心,及應對風險的信心。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選擇都會有破綻,多數都讓人後悔,但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大可花時間挑刺,也可以花心思經營,要不要善待自己的選擇,你倒是可以猶豫一下。
當然事情也可以簡單點,在此奉送勸敗金句一則,猶豫時記得拿出來用:
「買錯頂多後悔一時,錯過就是一輩子遺憾。」
新的一年,就從減少猶豫起手!
(全文刊於皇冠雜誌2020年1月號,感謝 皇冠雜誌 邀稿)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 在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大腦皮質 可分為四區,即靠近額頭的額葉、頭頂的頂葉、約耳朵位置的顳葉、後方的枕葉,它們皆負責掌管不同的功能。 ‧額葉frontal lobe 基礎動作功能‧行為的策劃‧ ... ... <看更多>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 在 大腦皮質可以分成幾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必吃
大腦皮質 可分為四區,即靠近額頭的額葉、頭頂的頂葉、約耳朵位置的顳葉、後方的枕葉,它們皆負責掌管不同的功能。 ‧額葉frontal lobe 基礎動作功能‧行為的策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