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大腦喜歡這樣學kobo 在 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 - Joyce Y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逼自己更努力,逼自己早起... —— 其實你知道嗎?逼也沒有用!你需要的是瞭解這一點! 】
#早起真的好棒棒嗎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鐵則就是:早起好棒棒!早期的鳥兒有蟲吃!早起是勤奮的代表!早起是優秀青年!早起是。。。這個好處清單我可以一直列下去。
然後我們還會看到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全世界頂尖CEO都是早上5點之前起床”之類的文章持續嚇唬我們,例如:股神巴菲特、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等,他們奉行早睡早起,同時鼓勵大家養成晨型習慣,有助身體健康、思緒更清晰、工作更有效率。
看到這些,就更加讓我們這些平常人,覺得羞愧難當,好像是一個證明…你看吧!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早起,所以我們不能成功。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早起不等於成功
早起 = 成功,這個真的是定理,還是一種廣為流傳的迷思❓
上周有一個粉絲私訊我,因為她看到了我寫關於自律的文章,她問了我拷問靈魂的問題🧐
「我想要培養早起和運動習慣,目前給培養運動習慣設下的陷阱是「買教練課」,用花錢了就要認真上課的心態去逼自己,早起部分則完全想不到可以設什麼陷阱,因為我太喜歡睡覺了,不知道Joyce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隔了好幾天才回覆她,原因是因為,她的問題我想了好幾天,但是一直覺得沒有辦法給她一個很好的答案所以遲遲沒有回覆。
我花了好幾天認真思考,習慣的養成,還有早起這個永恆的問題。其實我認為早起也是喜歡養成的一種,所以我針對早起來說。
#被早起折磨的人們
小時候,我爸爸都是在5點以前起床,在吃早餐以前,他就已經完成了很多事情,讀書看報,準備公職考試…等等,他和我說,爺爺奶奶以前起的更早,不到五點就起來了,因為他們都是莊稼人,農忙總是有幹不完的活,然後爸爸就會和“訓練”和“期待”我也是這樣的,能夠早起讀書,這樣才是好孩子,這樣才是為了往不頹廢人生打下的基礎。
然後,家裡的長輩們是不是還要和我說很多早起成功人士的故事,這讓很難早起,早起非常非常痛苦的我生理心理都感到非常煎熬,寫到這裡,我想讀者裡面,有很多是和我一樣的🥴
#發現自己不是晨型人不是夜型人是中間型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是和另外5個女同學住在學校宿舍,因為我們都是同系的,所以大家的課表時間差不多,作息上面互相影響約束,所以很很相近。一直到我出國讀書,在外面和室友合租房子住,大家都有不同的工作,有的同時在讀書,有的沒有,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有機會瞭解自己的生活作息,找到比較合適自己的節奏。
大致上,早上9點以前起床對我來說是很勉強的,即便起來了,我也要很長的時間來“真正清醒”,所以當時我選的課幾乎都是在下午或是晚上上課。運動對我來說是下午5點以後是最能達到的, 比起晨跑,我更喜歡夜跑。
但是從小到大的觀念還是影響著我,我還是對於無法早起耿耿於懷。
#基因決定你是什麼類型的人
後來,我看到許多科學家和醫生研究晨型人 vs 夜行人(還有中間型)的研究,就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的振奮!
✅成年人的作息型態(chronotype)是晨型、夜型,或是中間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遺傳決定的。
所以說如果你是夜貓子,很有可能你的雙親之一或甚至兩人都是夜貓子。(二隻夜貓生出晨鳥的比例很低)
簡而言之,為什麼人會分為: 晨型人、夜行人,還有中間型,因為在遠古時代,當人們還在打獵和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為了要抵禦猛獸的攻擊,把聚落裡面的人們分成好幾組來看守讓大家可以活下去,有的是早上的那一班,有的是日常的那一班,有的是晚上的那一班,像是醫護人員論三班一樣,然後我們的基因演變到今日,就造成了有晨型人、夜行人,還有中間型。
「晨型人」,大約占人口比例40%。晨型人比較喜歡黎明起床,一點都不需要勉強,他們也在早晨有最佳的工作表現,大腦這個時候很靈活,我老公就是標準的晨型人。
另一種是則是「夜型人」,大約占人口比例30%。他們自然而然偏好晚睡和晚起,有時甚至過了中午才醒來,他們在晚上的時候會爆發靈感,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而剩下的30%人,則是介於這兩型之間的不同地帶,有稍微偏向晨型的,也有稍微往夜型的,我自己本身就是比較偏向夜型的中間型。
#無法早起不是罪
當然,每種類型的人,都可以經過習慣的培養去調整生活作息,但是這裡說的調整,是“微調”,而不是整體改變你天生的“型”。
‼️所以,你是不是可以自動早起,大多數是卻決於你的遺傳基因,和你努不努力真的沒有什麼關係,放下你的負罪感吧!
可是後來的歷史發展,大部分國家進入了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變成了絕大多數人所遵循的慣例,連商業活動、政治活動,以至於讀書考試,都是以這樣的時間表去進行。
#為夜貓子正名
夜型人長久以來背負著較多負面的評價,大部分的國家和社會給予夜貓子非常不平等的看待😢
⛔️最常見的標籤就是:夜貓子是懶惰的。
因為他們晚起,然後到淩晨才能入睡,其他人(多半是早鳥)基於錯誤的迷思而覺得責備他們的生活作息是天經地義的,再加上整體社會運行的時間表,還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偏執的認為喜歡晚睡晚起是出於選擇,如果不那麼懶散,他們一定也能夠早起。然而,夜貓子是夜貓子,是基因決定的,他們沒有錯,而是我們大部分的社會時間體制在建立的時候沒有把他們的天生作息考慮進去。
有很多的夜貓子必須在社會期待下早起,而且心裡可能還會有負罪覺得怎麼自己無法早起,還必須在表現不理想的早上開始工作,而他們真正的潛力又在傍晚及入夜時發揮,但是標準的工作時間在那之前早已經結束了,老闆也看不到。最最慘的,是夜貓子通常很晚才能入睡,但是卻又必須與早鳥同時起床,於是他們可能面臨睡眠長期受到剝奪,因睡眠不足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就比較容易會降臨在夜貓子身上。
#為什麼彈性工作時間很重要
我們在瞭解了不同型人時候,我認為整體工時和社會期待需要改變,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可以讓各種作息型態的人們去選擇,而不是單單只偏向其中一個極端。
#介紹幾隻世界級夜貓成功人士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都是著名「夜貓」,他們不成功嗎?
👇成功的關鍵是以下這點,你一定要知道👇
http://bit.ly/3oDuaZV
+++++++++++
Joyce的新書《遠距力:28天成功踏入遠距工作圈的養成計畫》
博客來:https://reurl.cc/e8RK6K
誠品:https://reurl.cc/8nExjR
金石堂:https://reurl.cc/pyleM8
momo:https://reurl.cc/d5N4L2
讀冊:https://reurl.cc/MdpKOm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e8RKyR
Readmoo:https://reurl.cc/e9vA67
Kobo樂天:https://reurl.cc/xgxAz1
+++++++++++
IG: @joyceseesozandtheworld
#只要我們閃閃發光大家都會看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大鎖國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遠距工作
#Joyce聊在家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Joyce的遠距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另類youtuber
#WishtoWow
#知識型網紅
#複合型人才
+++++++++++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soz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
👉http://bit.ly/3oDuaZV
大腦喜歡這樣學kobo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帶著陽光進入關係
你如果帶著負面能量進入關係,通常就是關係中有負面能量。那我們今天要在關係有愛,我們自己要帶著陽光進去。
■ 如何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個人的心理要健康,需要有適當的體力、腦力、心力。生養小孩在體力消耗上相當大,是先天設定好的,這從傳統上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要脫離傳統,在體力這個角度來看,會有些難度。
只要生兩個孩子以上,然後自己一個人照顧,就很容易知道體力的極限。媽媽可能已經耗竭了,但孩子們依然精力充沛地群魔亂舞著。所以想要心理健康,要有適當的體力。
以腦力來說,除了先天基因的影響,也有後天的學習。以媽媽的工作來說,很需要時間管理的能力。如果時間管理能力不佳,做事毫無章法,容易花很多時間力氣,但其實做不太到什麼事情。
有些家是在時間精力方面的投入,其實沒有底線。如果少數的家事就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就難以兼顧廣度。所以做家事前,大概要知道我們一天能做多少,大概什麼事,要分配多少時間。
再來是心力的部分,這跟情緒有關。如果我做一件事,會讓我們心情很不好,那通常要耗我們比較多的心力,情緒成本會比較高。
所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是體力、腦力、心力三者,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 談關係之前必須先談自己,如何愛自己
通常一般人講「愛」,講得都是「被愛」。就是你來給我愛,至於我要給你愛的話,可能有點困難,因為我都不夠啦!
愛常常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互的拉扯。
你如果帶著負面能量進入關係,通常就是關係中有負面能量。那我們今天要在關係有愛,我們自己要帶著陽光進去。所以進入婚姻,如果沒有學會愛自己,沒有學會重新再愛對方一遍的話,那其實就會有困難。
在婚姻之前的愛,性常常強烈地主導著。婚姻之後的愛,其實是友誼來主導。
以婚姻相處來說,如果不會做朋友,很難做情人。要怎麼做朋友呢?還是要回到跟自己做朋友來談。
我們有沒有跟內在情緒相處?如果連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都不會相處,怎麼可能跟對方的情緒相處?對方在拋情緒給你的時候,你一定會躲啊!
回到根本,就是要學會安頓我們的情緒。
我們的文化裡,很少教我們如何表達愛。像我們傳統有一種教養的邏輯,就是你永遠不夠好,吝於給予肯定、讚美,給出來的常是負面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從小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是多能自己給自己愛?
婚姻之後的相處,要先從做自己的朋友開始,然後延伸到跟人相處。相處之道其實說難也不難,好話多說一點,事情多做一點,不就是這兩點嗎?
■ 原生家庭影響的價值觀,要如何改變?
小時候在我們眼前,重複了千萬遍的互動與情節,那些背後的價值觀,假設我們不相信,也就不太會影響我們。但是通常我們就是毫無選擇地相信了,可以其實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不同的事。
我們可以相信,「我得要努力才有價值」。因為小時候我們都被教導,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會有價值。可是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就算對別人沒有用,我們也有價值嗎?
很多事不是證據的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相信的問題。一個人的存在就有價值,這不是用證明的,是用相信的,甚至沒什麼好爭論的。
當我相信這些價值觀都構成了「我」,是我自己做事的原則或準繩,其實我就被我自己的相信綁住了。其實是內在,而非外在的東西把我們綁住。
我們對人,常會有期望,然後有希望,可能進入失望,最後絕望。這四個「望」,常在我們的關係裡,不斷流轉,這些都會跟角色綁在一起。我們對角色的期望,都是我們相信而已。
我可以相信一位媽媽不太會做家務,媽媽也可能對孩子不太有耐心。當我願意相信,或者把其他相信拿掉的時候,我就能接納。
不管你怎麼樣,我都願意接納,這個時候另外一種愛才會出來。
■ 犧牲才是好媽媽?
放下對母愛的「執著」,通常我們文化裡設定的「執著」,是得要犧牲才是好媽媽。所以為了孩子,很多事都得忍,要限制自己的生涯發展…
傳統上把犧牲當成是好的事情,現在不是這樣了。現在都說,沒有快樂的媽媽,怎麼會有快樂的孩子,這是目前地球上對媽媽的價值觀—這也可以不相信,可以不抓取。
能自立,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好媽媽,能帶給孩子心理健康,目前這是地球上的邏輯。
■ 孝順是美德?
別人能傷害我們,通常我們是共犯。我之所以因為你講的這些不舒服,是因為我直接把你所說的這些標籤往心裡去。
譬如說,我們被說不孝好了,這是傳統上幾乎是最大的指責。到底什麼是不孝?
進一步去討論不孝的認定,是我們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嫁娶。再進一步釐清,是父母只看到對方的缺點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執意嫁娶,這是不孝。慢慢接近事實,標籤就越脫落。
我們跟事實打架,通常是我們痛苦,不是事實痛苦。所以我們常要不斷回到事實,來相互理解。
譬如說,父母不一定不喜歡對方這個人,而是不喜歡對方的某些點。然後這些點,可能會影響小家庭想跟父母住在一起的機率,慢慢把事情搞清楚,父母討厭的可能是年輕人的思想,而非對方。
把事情看清楚,罪惡感會縮小,情緒就會少多了。
我不是我的情緒,我不是我的念頭,我不是我的大腦。漸漸地,很多事我們能用平常心去對待。
.
ps. 這照片看起來,好像幾天沒睡飽,很滄桑的感覺啊~
https://tw.news.kobo.com/%E5%B0%…/blog_post-20190520-6759049
Kobo的購書連結
https://bit.ly/2W1Jbug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