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大學金葉季--銀杏並木>
圖片攝於20181031
北海道大學,起源於1876年的「札幌農學校」,占地約為東京大學的兩倍,以四季分明的景色和幾個特色景點像是ポプラ並木(白楊樹林道)、イチョウ並木(銀杏並木大道)和大野池等等而著名。
由於早上飄著小雨,前來拍攝的遊客們並不多。位於北13條通的銀杏大道,早期於大正12年種植但因病害而凋亡,現在看到的銀杏大道是昭和20年重新種植而成。銀杏大道目前已邁入見頃期,搭配校園內處處可見的紅葉美景十分漂亮。
在校園內還有幾處美麗的景點像是エルムの森(理學部大草原)、北海道大學綜合博物館。用餐的地點像是中央食堂和緊鄰食堂的レストランエルム(平日營業)也十分推薦。
如果只是來單純拍攝銀杏並木,可由札幌地鐵南北線「北12條通」的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可達。
同時也有1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羅文好公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補教禁令 #培訓禁令 #中國 下集連結:https://youtu.be/TSFe1LcrgbI 想要成為羅文好公民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相關獎勵嗎? 想要觀看會員專屬影片嗎?請點以下連結查看詳細說明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25xDGzTxeic8W...
大學起源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大學創校90週年紀念 建築系列論壇
第一場次「認識臺大的建築──從臺大出發看臺灣與世界」活動紀實
今年(2018)由藝術史研究所主辦,臺大總務處、文學院、校史館、國際產學聯盟、檔案館等單位協辦,創校紀念建築系列論壇共四場。其第一場次「認識臺大的建築──從臺大出發看臺灣與世界」已於6月1日舉行,另於同月15日舉辦第二場活動「臺北帝大教授留給臺灣的住宅建築文化」也圓滿結束。兩場次皆以認識臺大校園自身建築為主題,未來預計在11月及12月,分別進行兩場展望世界與未來的座談活動。
第一場,主持人為本所坂井隆教授,他首先舉出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各地殖民地大學校園建築的案例,作為回顧本校從戰前日本殖民地大學臺北帝大校園建築的開場白。讓這場建築論壇的視野延伸至中世紀歐洲的大學起源,也擴及伊斯蘭文化世界的埃及開羅大學,從世界的寬廣視野檢視臺灣大學。
於當今思考臺灣大學建築時,時空回到1920、30年代的世界建築潮流的時代背景。黃士娟教授細膩地比較戰前,包括臺北帝大在內的日本九所帝國大學校園,讓臺大校園建築的特質在東亞的區域範圍裡更為明顯。會中討論到二戰前日本致力於西化、近代化的時代背景,為何並未在臺北帝大校園興建象徵殖民帝國「帝冠樣式」建築,而以當時世界一般流行的新古典主義中的仿羅馬建築樣式為主,作為帝大校園建築。
而提及世界的1920年代,蔣雅君教授則將話題轉向,以德國包浩斯藝術與建築學校為中心的現代主義思想,其興起的時代背景。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浩斯校長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受納粹的驅逐,移居美國。戰後,他與另一位世紀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讓美國成為20世紀現代建築發展的震央中心,對世界建築產生巨大的影響。就臺大的建築而言,臺大活動中心的設計者,也是戰後臺灣現代建築重要旗手王大閎先生,有幸進入葛羅佩斯門下求學。臺大校園內,除了活動中心之外,還有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等也是王建築師的作品。同在1960年代,另一位亮眼的臺灣現代建築師張肇康,也在臺大留下臺灣現代建築史上不朽的作品──臺大農業陳列館。
在這樣戰前、戰後時代交織之下的臺大建築,不但令人發出思古之悠情,可以遐想世紀轉換之際的新古典主義。另一方面,又可以循著一條淵遠流長的細水,回溯新興的包浩斯國際樣式思潮,隱約聯繫著臺大校園建築,可以感觸到世界建築之思潮脈絡。
曾光宗教授接續前面兩位引言人,將時代推移至1980年代,回顧當時臺灣社會面臨自1949年以來長達38餘年的政治解嚴、大學教育改革,種種社會的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臺灣大學在社會之先,從事戰後第一次的校園規劃,也以謙卑務實的態度,就從圍繞在身旁的戰前新古典主義建築式樣,抽離出可以應用於未來新建築設計時的建築設計準則。這樣的作法讓漢寶德教授自70年代以來,根著於臺灣歷史文化的建築設計,進一步推進到與建築本身立基的週邊環境協調延續的境界。並作為反省現代建築,失去地域歷史文化脈絡的疏離感世界,藉由重回臺大校園環境的風土紋理,應用了當時最新規劃理論──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語彙之再現》與凱文林區(Kevin Lynch)的《城市的意象》,加上對臺大校園環境進行的細緻調查,導入了後現代建築使用者參與的規劃方法,訂定出延續核心建築風格的規劃設計準則,確實指出了當時臺灣建築發展的一個新曙光。
會後,學者們熱烈參與討論,多方面提出對於臺大校園建築的省思與未來願景。當時臺大建築雖應用了時代之先的環境設計理論,但是就包括臺大在內的臺灣社會而言,對於圍繞在亞歷山大及凱文林區理論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其整體脈絡的精神與思想,或許尚未完全內化。以致於過於重視設計手法,而忽略了思想、精神層面的討論與轉化,導致雖有良好規劃設計準則,但後續的發展仍落入形式主義的陷阱。再者,過去對於臺大自1920年代創校以來,世界建築史於樣式與時代精神一體發展的討論還付之闕如,由於沒有適時導入與時俱進的新建築之思潮,導致臺大過去既有的校園環境樣式終究露見侷限性。在不算短的時間裡,雖然讓新建築在外觀形式上保持了與舊有建築的一致性,卻讓臺大建築與外在世界脫節經過了約莫20年的時間。
臺大校園建築環境藉由20世紀末博雅教學館,與21世紀的社會科學院大樓的外部力量,突破了發展的瓶頸。當然,這些在21世紀所興建的建築並非沒有新的建築課題要面對,而若作前瞻性的思考,處於依賴自力與他力平衡發展的重要轉捩點上,臺大校園未來的建築將何去何從?這正是考驗臺大師生的智慧與勇氣的時候。
本建築系列論壇,尚有兩場座談會,分別是:
11月2日(週五)「臺大建築可以牽引臺灣社會、國家現代化的力量」
12月7日(週五)「臺大校園建築的轉捩點──展望未來」
邀請各個領域學有專精,或是從事創作的建築師們,共聚一堂,一起學習、一起解讀、一起思考臺大建築的特質與其所散發出來的意義。
各場次的地點、與會學者等活動內容,敬請參考論壇活動專頁:https://ntuconference.weebly.com/
各場次的報名將在活動前一個月開放論壇報名。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總務處、檔案館、校史館、文學院、臺大國際產學聯盟
活動聯絡人: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楊偉婷 助理
電 話:02-33669698
傳 真:02-23639096
E-mail:artcy@ntu.edu.tw
#臺大九十 #創新世紀 #臺灣大學創校90年紀念活動
大學起源 在 羅文好公民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補教禁令 #培訓禁令 #中國
下集連結:https://youtu.be/TSFe1LcrgbI
想要成為羅文好公民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相關獎勵嗎?
想要觀看會員專屬影片嗎?請點以下連結查看詳細說明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25xDGzTxeic8W_6mIZbug/join
►羅文快速記憶系列影片:https://reurl.cc/jld8M
►羅文快樂學習系列影片:https://reurl.cc/ZXnja
►羅文大學學什麼系列影片:https://reurl.cc/ZeZXW
►羅文三分鐘學會系列影片:https://reurl.cc/qkDgn
►羅文三分鐘開箱系列影片:https://reurl.cc/WD43y
►羅文三分鐘開好書系列影片:https://reurl.cc/zAyea
►羅文好公民FB(趕快來按讚):https://reurl.cc/1eQom
►羅文IG(請追蹤):https://reurl.cc/a1l93
大學起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色的……
據說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鬼怪……
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是亂葬崗……
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車子經過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無論是巷說物語、靈異怪談、謠言耳語或小道消息,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傳說與事實共同形塑而成的世界。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蒐集各類傳說怪談的百科專著。從蒐集故事、追索脈絡,到研究詮釋,取材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地方誌,日治時期的舊文獻,以及媒體資料庫與網路論壇。三位執筆者耗時兩年,爬梳這些傳說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全書總計收錄十大類100則台灣的都市傳說,兼具獵奇的想像與理性的趣味,也追索了這塊土地百年來,不同歷史時空下人心擾動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楊海彥
一九九一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
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作者簡介:阮宗憲
臺中人。
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
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三本書和兩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
作者粉絲頁: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粉絲頁: 蓋亞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大學起源 在 顏寬恒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的減重成功雞排感謝祭有很多要感謝的人,三十幾家的雞排店,每一家都好吃,每一家都非常棒,還有草爺的參與,寬恒工作夥伴們的維持秩序,更感謝所有熱情來共襄盛舉領取雞排的鄉親們。
但真正的主角還是這些做吃的雞排店老闆們,他們願意在辛苦的疫情掙扎中配合,寬恒感到非常榮幸。這一波疫情,讓他們每個人幾乎都受到重創,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有辛苦的地方,寬恒特別跟大家分享其中幾位的故事,下次大家有機會記得支持他們的生意,大家互相幫忙,一起努力過生活吧。
*龍井龍申豪雞排
小臻姐為了扶養家裡的四個寶貝,辭掉原本的工作,回到家鄉龍井,用自家的一樓作為店面,做吃的不會有甚麼冷氣空調,冬天吹風會冷,夏天滿頭大汗,但可以就近照顧兒女,一切都是以下一代的幸福為考量。
這次疫情連出門的人都大量減少,生意確實影響非常大。活動當天是中元節,小臻姐為了共襄盛舉,特地開店做生意,看到店裡來了這麼多客人,雖然做的滿頭大汗,但心裡非常踏實。小臻姐和母親平常行有餘力的時候,都會在附近的廟裡面為鄉親服務,每一次她都會低頭為全台灣祈福,希望這一波疫情可以早日度過,寬恒也是這麼希望著,希望解封那一天大家還可以吃雞排慶祝吧!
*霧峰雞排本色
瑋哥和他的夥伴一位是太平人、一位是霧峰人,這兩位三十歲的年輕人四年前開始學習在夜市擺攤,一邊做一邊學。
這兩位創業夥伴一位讀亞大另一位讀修平,大學期間就已經決定要靠自己做吃的創業,因為在這一行,只要好吃,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他們之所以會選在霧峰是對於霧峰的情感,既然選在自己的家鄉開業,就必須堅持下去,不論路上有什麼困難都要一一克服,也許度過之後,還能夠笑著跟下一代說當年的辛苦呢。
很感謝委員對於所有店家和商圈的幫忙,真的是一陣及時雨,也讓他們有信心繼續前進。所以,一收到活動邀請他們就私人贊助一百份點心,因為霧峰是他們的起源,沒有霧峰就沒有他們,這是他們感謝霧峰人機會,他們一定要好好把握;他與夥伴目前也朝著輔導其他有志青年來加盟的道路上努力,希望霧峰的這家店能夠成為全台灣展店的第一家店,寬恒也希望他們將來真的開分店的時候可以通知一下,大家一起慶祝。
*東海偉哥鹽酥雞
四十歲的睿杰是土生土長的沙鹿人,原先在台中工業區工作。身為單親爸爸的他單純只是希望能夠有更多自由時間照顧兩個就讀小二、小三的小孩,所以毅然決定轉行創業。
這是他第一間店,誰知道五月剛開業就碰上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原先歡歡喜喜的開幕,過不了幾天生意只剩下原來的四成,上百萬的費用都砸下去了,只好咬牙扛下來。
做吃的就是跟領別人薪水不一樣,每天早上10點備料、下午3點開店,一直忙到凌晨收攤清潔,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東海藝術街商圈的人真的都消失不見了,這次的活動讓他看到好久不見的人潮,他也希望大家的消費可以持續下去,寬恒也希望可以趕快再見到東海藝術街的人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