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 #鮭魚之亂 姑且不去評論它對與錯和好與壞,我倒是想和大家分享一個 #日本鮭魚 #飲食文化 和 #食魚安全知識 的故事。
早年去日本旅遊時,因為我最要好的日本朋友 Moto,他的家族生意中有一部份是做遠洋漁業,因此,我跟著他穿梭東京築地市場,也吃遍了許多海鮮美食,最重要是在他的身上學會了許多日本人的海鮮文化知識。
我還記得大概25年前,我們在美國洛杉磯求學時,他和我們一起去餐廳吃日本料理,當他看見處理生魚片的師傅一位是年輕的日本人,一位是墨西哥人時,他便說:「我們今天吃熟食,不吃生魚片了!」當下,我有些好奇和納悶,直到在回學校宿舍的路上,我忍不住好奇的詢問,才知道原來日本的海鮮飲食文化有好多我們不知道的知識啊!
首先,在日本的飲食文化裡,要能夠在站在壽司檯前料理「#生魚片」和「#握壽司」的師傅,除了料理技法外,很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資歷」!因為日本的海鮮生食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料理技法、擺盤美學,了解食材禁忌和知識,則需要時間的養成,特別是關於「#生魚體內寄生蟲」的知識和處理方法。
舉例來說,「鮭魚」這個目前大家都熟悉和喜歡的海鮮食材,在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在日本料理的生魚片菜單裡。特別是有不少的日本高級餐廳,更把鮭魚當成拒絕往來戶。追根究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野生的鮭魚身體裡面的「#轉移性寄生蟲」,會讓生食者的身體出現不適狀況。因此,在日本的飲食文化常識裡,如果看到「鮭」這個字,通常馬上會聯想到的是不能生食,只能熟食。
隨著時代的改變,對於海洋裡野生魚類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無論是鮭魚、鮪魚和鯖魚等可食性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大多來自內臟,因此,大部分的遠洋漁業漁船在捕獲大型食用魚後的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先進行去除內臟的處理;此外,溫度的控管,則是第二個非常重要動作。因為經過急速冷凍處理,在 #零下20度 以下再放置 #超過24個小時 的時間,這些野生的可食型魚類的體內寄生蟲就會被殺死。
至於在日本的超市裡面,也會發現有不少的生魚片在販售,基本上這些生魚片的包裝盒上面都會標示清楚「#生食用」、「#加熟用」、「#生」、「#養殖」等標示,還有 #原產地、#容器識別、#消費期限、#保存溫度 等,不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
回到1986年後的日本開始引進 #挪威 的「#養殖鮭魚」,這些養殖的鮭魚吃的是人工處理好的飼料,所以鮭魚體內並沒有寄生蟲的疑慮。雖然說在歐洲國家很早以前就有食用海產「冷凍法」的規定,來保障人民食用的安全,多數的漁船也配備專業的冷凍設備,海產也都會以冷凍的方式販售。但是就口感而言,冷凍的魚肉還原,跟冷藏的魚肉新鮮出貨,就是不同。
因此,挪威的養殖鮭魚體內無寄生蟲疑慮,又可冷藏出貨,便登上了日本的壽司檯,漸漸成為日本料理的新時代品項。再加上價格親民,搭上 #日本迴轉壽司 的興起,養殖鮭魚便成為生魚片和握壽司的新寵,大受歡迎。不過,為了區別野生和養殖的不同,一般在日本的「#鮭」漢字,代表的是野生而且必須熟食的鮭魚;至於「#サーモン / #Salmon」,則是可生食的養殖鮭魚。
目前在日本的市場上,除了挪威的養殖鮭魚外,另外一個大宗,則是來自 #智利 的養殖鮭魚。不過,根據了解智利養殖鮭魚的另一個外國記者朋友則表示,智利養殖鮭魚在國際上屢屢出現大狀況,食用安全堪慮,並不建議多食。所以在市場上購買鮭魚的時候,最好要看清楚原產地!
至於在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裡,面對新鮮魚貨食材另外一個最簡單的殺菌處理,便是使用「#醋漬」。所以魚貨食材的處置、醋漬的方式和衛生安全的基本判斷,這三大功課,便成了日本壽司師傅另一個很重要的料理養成學習。
對了,關於鮭魚的故事中,前幾年去北海道旅遊時,曾經在餐廳裡面看見一張海報上寫著「#鮭兒」這兩個字。一問之下才知道,鮭兒是野生的鮭魚的 #稀有種(只能熟食或醋漬,不能生食),每年在10月下旬~11月中旬左右,可以在北海道網走與知床的附近海域捕獲,也算是區域性特殊魚鮮。
根據北海道友人的說法,鮭兒之所以稀有和珍貴,是因為他們身上並沒有「魚卵」,所有的養分都集中在魚自己的身上。再加上他們的體脂肪很高,比普通鮭魚還要多上很多,煮食後的油脂和口感都非常好,被譽為鮭魚中的「#逸品」!因此,喜歡鮭魚的朋友們,推薦你下次不妨特別選在10到11月的時候到北海道旅遊,嚐嚐看鮭兒的稀有滋味喔!
至於幾年曾經在新聞上面看到一則訪問,某台灣30年餐廳經驗的主廚說,只要魚夠新鮮就不是問題,而且他沒有聽說過日本人不吃鮭魚生魚片的事。我只能說,很多人對於日本生魚片的飲食文化和知識真的認識太少了!吃魚鮮,真的不能隨便亂來,還有,更不是一釣上來的魚都是新鮮能生吃喔!不想讓身體生病,還是安全保險一些的好。
#日本VJ北海道大使
#日本關西觀光大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知道吃魚有許多好處,不只味道鮮美,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衛福部食藥署2017年首度訂定「魚類攝食指南」, 針對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屬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訂出建議攝食量,只是這些魚類有什麼問題?又為什麼吃多對身體不好呢?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農委會漁業署的監測發現,深海大型魚類體內有較高...
大型 食用魚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豬年談豬 猶抱琵琶不見面:黑豬哥】
在台灣,一般黑豬哥多是以一支釣、延繩釣和定置漁場捕獲,特別是東北季風初起的秋初時分。
不過,因大型的黑豬哥索餌乾脆、拉力強勁,許多資深的釣友特別喜愛和大型黑豬哥搏鬥,甚且在釣場以大量的南極蝦作為誘餌,改變了黑豬哥的食性,也一併改變了黑豬哥的肉質。
南極蝦極富易消化的蛋白質,讓黑豬哥原本淡粉、透明的素食魚肉變成粉白不透明、如生豬油般的魚肉。吃葷含有油質之後的黑豬哥,反而適合作為生魚片。
因為其貌不揚,生性貪饞,魚身又有獨特的臊味,鋸尾鯛有了黑豬哥之名。想來,黑豬哥的命運跟臭肚魚(象魚)真是十分相像,全拜漁業資源枯竭之所賜,才躍身菜市場常見的海產食用魚類。
#看啥小魚可以吃 系列 http://bit.ly/2Seuhz6
===
豬你新年快樂,感謝讀者們一路的支持與陪伴。每一位閱讀我們的文章、幫我們按讚分享、留言打氣、捐款的夥伴,因為有你們,我們才得以堅持「資訊公開與傳遞」的初衷。
今年春節,我們推出讀者專屬活動,只要在除夕-初五期間,單筆捐款1,000元以上(送我們一個紅包),就能得到我們精心準備的綠色禮物喔~~~數量有限,把握機會!
🌍禮物將於年節後依序寄出,感謝您耐心等待和期待哦 http://bit.ly/2tdBFvT
大型 食用魚 在 大頭家-活體空運、急凍生鮮商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雙帶狐鯛、四齒仔
可遇不可求的魚種,四齒
只會出現在無菜單料理的高檔食材
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上下頜突出,前側具 4強犬齒,上頜每側具一大圓犬齒。頰部與鰓蓋被鱗;下頜無鱗。D. XII, 9-10; A. III, 12;P. 16;L.l. 28-32;G.R. 5-6+8-12;尾鰭截形,上下緣鰭條稍延長。體色會隨成長而改變,幼魚頭背至背鰭中部鮮黃色,前2/3體側為白色,且具一、二十條深色縱條紋,後1/3體側為黑色且延伸至背鰭軟條部及臀鰭,尾柄白色,尾鰭透明。成魚體上半部粉紅色至紅色,腹面顏色較淡;體側具縱條紋;背鰭後部下方具一大黑斑,且達尾柄上半部;頭部眼前具紅紋,下頜白色且延伸至鰓蓋緣;背鰭透明至粉紅色,第I至III、IV棘間具黑點;尾鰭粉紅。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深度範圍非常廣,從水深8公尺到160公尺左右。獨居性,以具硬殼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像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大型之隆頭魚,在漁市場和水族館並不常見,偶爾可被釣友釣到,屬食用魚種,清蒸或紅燒均可,幼魚體色鮮明,亦可作為觀賞用魚。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925
大型 食用魚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知道吃魚有許多好處,不只味道鮮美,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衛福部食藥署2017年首度訂定「魚類攝食指南」,
針對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屬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訂出建議攝食量,只是這些魚類有什麼問題?又為什麼吃多對身體不好呢?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農委會漁業署的監測發現,深海大型魚類體內有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物質「甲基汞」。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指出,魚當中含有許多omega-3脂肪酸,多吃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抗癌,對身體是好的,
只是有某些深海大魚,例如:鯨魚、鯊魚、旗魚、油魚、鮪魚等,牠們在海中存活10~20年,又是食物鏈的頂端,
加上現今海洋工業汙染嚴重,就可能有甲基汞汙染的問題。若是吃太多深海大魚,讓血液中甲基汞的含量增高,將影響身體健康。
甲基汞對身體的影響?
顏宗海醫師指出,甲基汞具大腦神經毒性,要盡量減少暴露。而在醫學上,汞有分為「元素汞、有機汞及無機汞」三類,而甲基汞屬於有機汞,
在臨床上是沒有解毒劑的,因此政府建議民眾,要吃深海大魚沒問題,只是一個50公斤的人,一星期只能吃「半個巴掌大」,大約80公克的魚類。
顏宗海醫師更進一步指出,衛福部建議以下兩種人不適合食用深海魚:
孕婦:影響胎兒健康。
嬰幼兒:由於嬰幼兒大腦發育未完全,甲基汞會影響到其大腦組織神經的發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孕婦及嬰幼兒若要食用魚類,建議可以吃放在盤子中能夠看得到頭尾、完整的小型魚類。
大型魚怎麼吃才能避開毒物?
顏宗海醫師說明,無論是重金屬或是戴奧辛、多氯聯苯等環境荷爾蒙等,全都容易累積在「內臟」,因此他建議盡量只吃「魚肉」就好,
避免魚頭、魚皮、內臟及脂肪等部位,就能盡量降低吃進有毒化學物質的機率。
對此,譚敦慈老師也分享,自己在家中煎魚都會去皮,過去林杰樑醫師也曾表示,美國有研究指出,煎魚時去掉魚皮能減少40%左右的重金屬。
除了部位的挑選要注意外,「烹飪方式」也很重要。顏宗海醫師指出,要避免過度高溫的烹調!
雖然魚類本身很健康,但透過像是油炸的高溫方式處理,例如英國人流行吃的「炸魚薯條」,這樣就可能破壞營養,反而不健康。
用「銀粉」補牙會汞中毒嗎?
除了大型魚類暗藏甲基汞危機外,早年補牙所用的「銀粉」,因為成分內含「元素汞」,是否也有汞中毒的風險?
對此,顏宗海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曾有一位病患,整口幾乎一半以上都補銀粉,一直很擔心自己會不會中毒,
但透過抽血及尿液檢驗後,濃度數值都是正常狀態。
顏宗海醫師說,根據現行醫療準則銀粉無需移除,加上元素汞有揮發性,若是在拿出來的過程揮發至空氣中,
被我們吸進身體裡反而可能造成毒害,因此建議患者不用移除,與銀粉和平共處就可以。
日光燈打破別用吸塵器清潔
顏宗海醫師回應,日光燈中含有「元素汞」,若在家中不小心打破的話,千萬不要使用「吸塵器」處理,
避免元素汞受擾動揮發至空氣中,吸進人體影響健康。若不小心將日光燈或水銀溫度計打破,醫師建議可以用掃把輕輕地掃,
再把玻璃碎片及水銀集中在袋中丟棄。
此外,顏宗海醫師補充,在醫院常看到患者因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導致汞中毒,此點也要特別注意。
譚敦慈吃魚小撇步
選擇巴掌大的小型魚(放在盤中可看到頭尾)
不吃魚頭及內臟
生魚片最好每周不超過6片
魚以清蒸為佳
煮魚湯則湯愈少愈好
避免高溫油炸烹調
選擇台灣新鮮盛產的魚種
魚油含量高的魚:鯖魚、四破魚、竹筴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60
【相關影片】
安全、美味!中秋烤肉健康攻略【翁正昊醫師/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https://youtu.be/G-IAJtAw9LQ
十大死因都與它有關!每年造成全球700萬人死亡【蘇一峰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mZDO7dxSFg8
除濕機這樣用才對!譚敦慈公開最強除濕術
https://youtu.be/WUXFsB6I_Qo
【相關文章】
汞中毒會傷害腦部和中樞神經!孕婦補充營養前慎選4食物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809
大骨湯真補鈣?毒物科主任:洋蔥可替代,3招遠離毒害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346
顏宗海:吃隔夜菜不會致癌!反而這件事才更要擔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834
#譚敦慈 #顏宗海 #汞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W6yHzFdGY4/hqdefault.jpg)
大型 食用魚 在 老頭 Old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來源1:http://bit.ly/2mYjSbh
來源2:http://bit.ly/2nW5Oy5
3月31日當週次更新項目
- 新系統:水陸兩棲生物繁殖
- 新生物:古野馬
- 新生物:利茲魚
- 新生物:魚鳥
- 新生物:禽龍
- 新建築:Tek水下基地
- 新機械:Tek傳送器
- 新機械:Tek滄龍鞍
- 新機械:Tek發電機
物種:古野馬
時間:更新世
飲食:草食性
性情:忠誠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能放牧其他生物的生物;首隻能裝備特殊化學、食物馬鞍的生物
野生:
古野馬看上去是現代馬科動物的祖先。基於身上的條紋,牠有可能是巨馬的非洲變種,一種出現在北美洲冰川期的大型馬科動物,當然這純粹只是猜測。古野馬在野外的行為類似於其他的野生馬科成員—牠們會自行放牧的同時,亦可以在掠食動物的威脅下保證種群的安全;並運用超快的速度和卓越的耐力逃離捕食者。
馴服:
長期以來馬一直是人類生存上的夥伴,在島上也不例外。以古野馬來說,生存者們將會夫到一匹能攜帶物品迅速穿越島嶼的戰馬與馱畜。事實上,古野馬的可靠使得一些生存者會為牠們做一個特殊的馬鞍。我甚至還親眼見過一個人為馬鞍添加了額外的馬鞍袋,這個袋兼備移動化學平台、食物儲存箱或存放其他物品的功能。儘管不像你在村子裡那樣,但是這個工具確實能幫助渡過孤獨的遊牧生活。
一些生存者以超長的鞭子或一個套索,利用古野馬放牧其牠生物!這些工具有時會成為很好自衛武器,因為古野馬自身的戰鬥能力有限…至少比起一些好戰的史前食肉動物來說。
外觀:
古野馬看起來像斑馬和大型現代品種的家養馬的混合種。牠擁有長的野生鬃毛,斑馬樣條紋。 像馬一樣的尾巴和像山羊的毛茸茸鬍子。從檔案看來,牠的大小似乎可以比對較大的馬品種,如夏爾馬。
物種:利茲魚
時間:侏儸紀中期
飲食:魚食性
性情:防禦型
捕捉:不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不用殺死也會產出優質魚肉的生物;首隻存在巨大白化變種生物(未知用途)
野生:
利茲魚可能是島嶼周邊水域中體型最大的魚類。其肉質極為鮮美多汁,就體型來說可真是一個驚喜。牠的肉類通常與優質肉的價值相當,也因此經常被稱為"優質魚"。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利茲魚肉都擁有如此的高品質,不過至少大多數都是!
馴服:
儘管利茲魚擁有巨大的體型,實際上也強壯到足以搬運重型貨物,但利茲魚貌似智商並沒有高到可以馴服的程度。雖然如此,仍有一些大型部族以養殖的目的,將一些利茲魚圈養在大規模的圍欄當中,這樣可以重複收穫優質魚肉而不用殺死牠們。
已知訊息:
雖然對利茲魚肉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利茲魚卻以難以追蹤並獵獲而著名。不單是因為其巨大的體型、強力的攻擊和難以置信的速度(尤其在轉身逃亡的時候),人類對於開放水域的不適應,讓獵殺利茲魚成為島上極具難度的任務之一。捕獵傳說中極其難以捉摸的"巨大白化變種"利茲魚已經能讓有理智的男男女女們痴迷,這種魚類彷彿可顯示出人性的邪惡。
外觀:
利茲魚對於任何深潛的生存者而言都是一個壯觀的景象。沒有什麼比得上這條巨大的魚,這種野獸的巨大喉部能夠吞下整個人(幸運的是,此生物只進食細小的魚和浮游生物)。牠的頭部戴著輕型裝甲,以保護自己抵禦滄龍;牠的尾巴能夠將木筏轉成碎片,以利牠們穿越開闊的海洋。這種野獸如此巨大,可供生存者與水中小型食肉動物從牠的身體上刮掉一小部份的肉而不會嚴重傷害牠。
物種:魚鳥
時間:白堊紀晚期
飲食:魚食性
性情:膽小型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能生產可補血魚肉的生物
野生:
作為島上叫聲最為響亮的一種生物,魚鳥實質上與一般海鷗更為相似。牠居住在海灘附近,主要以食用魚類為生,魚鳥獨特的叫聲往往迴響在島嶼的每處海灘上。當你誤以為是海鷗的叫聲時,最細微的風吹草動已能令魚鳥立即逃離。
馴服:
魚鳥讓我驚訝的地方是,一旦被馴服後所擁有的忠誠度和社會性。牠喜歡騎在飼主的肩膀上,並帶給人們一些恩惠(當然是以魚的形式),為人們帶來額外治療性的維他命。魚鳥的這種特性讓我想起了將死蜥蜴叼回家中的家貓,不過魚鳥帶來的是更有營養的魚。
已知訊息:
魚鳥是相當出色的捕魚者,通常僅憑一次攻擊就能捕殺中小型的魚。主要的狩獵方式是衝入水面中刺穿或是撕咬其獵物。在覓食的過程中,魚鳥通常會在水面上不斷盤旋,以等待下一頓飽餐的機會。
外觀:
魚鳥在方舟的海岸的是很常見,玩家們能經常聽到牠們的叫聲衝擊著浪濤。牠們在各個方面都能比照標準的現代海鷗,但有一樣不同。牠們的喙內帶有鋸齒狀的牙齒-這是抓住表面滑溜的魚的完美工具。
物種:禽龍
時間:侏儸紀晚期
飲食:草食性
性情:反應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可將果子分解成種子的生物
野生:
我在島上所遇到的許多生物中,還沒有哪一種像禽龍那樣擁有多樣能力,並可以在瞬間改變其主要的行動方式。兩足步行狀態下,牠能使用其特有的拇指尖爪進行快速的穿刺攻擊;相反地,在四足著地的形態下,牠彷彿有了無盡體力一般,即使是在衝刺下!
馴服:
有趣的是,禽龍的拇指尖爪能夠採集果實當中的種子,能幫農民從一堆水果中取出用來種植的種子。高效率地收穫果實再加上大體型的負載量,結合出色的雙足姿態時優秀的移動性,讓禽龍成為非常理想的農業幫手。在需要時,禽龍還能快速逃離或是敏捷地進行防禦。
已知訊息:
在島上諸多草原和森林中通常能夠發現禽龍懶洋洋的狀態,而在需要提升速度或是機動性的時候,牠能快速地切換成雙足站立姿態,並表現得像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物!
外觀:
禽龍是一種大型草食性恐龍,與副櫛龍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沒有明顯的頭冠。相反,禽龍有兩個長釘狀的拇指,用於撬開水果以得到美味的種子,以及刺傷可能的掠食者。牠們能夠用上四肢行走,但實際上牠們只使用後腳腿站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woV-QW0KY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lXT3i_wjKHzZmRy_6qE_CUX73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