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大家好,我是Win老師,是一位熱愛商業、享受生活的創業者。
目前有兩家公司,一家專門做教育訓練、數位行銷顧問,另外一家是科技公司,開發網路銷售工具、新媒體營銷數據的公司。
因為今年接任扶輪社社長,我的時間被壓縮、工作上的進度多少受到些影響。
因此,我想把我過去會的商業、營銷、創業、賺錢的方法傳授給3-5位有心成功,並且讓公司成長的朋友。
目前想要打造全新團隊,歡迎你加入!
▲工作內容
1. 國內外商業知識與資訊整理、行銷企劃與課程教材製作。
2. 社群內容企劃與經營,持續優化頁面與自動化系統。
3. 老闆交辦事項。
💥不管你是即戰力,或是邊學邊做,我們都歡迎!
▲必要條件
1. 對於創業、行銷、新媒體、直播、社群有高度熱忱者。
2. 有自我管理能力,有快速學習並自發性、主動積極學習心態。
3. 願意花時間研究國內外商業個案(公司會給資料),有相關經驗者優先考慮。
💥如果你自認為可以,其他部分能力不足我可以培訓你!
▲加分條件
1. 具商業、經營、管理相關背景者或有行銷企劃相關經驗者。
2. 精通網路行銷能力(SEO、數據分析、文案、廣告投放…等等)者。
3. 有數位影音編輯(Pr、Ae)與企劃能力或經驗者。
💥能力越好,效率越高,你的不可取代性當然越高囉!
▲薪資福利
1. 薪資$30,000-$70,000,有勞健保、三節年終、業績獎金。
(依過去實際專案、能力程度與該領域的經驗面議談定)
2. 休假天數根據勞基法規定。
3. 提供各類創業與行銷資源,也可以接觸很多知名企業老闆。
4. 可以與Win老師學到很多異於凡人的獨特見解與賺錢方式。
5. 很多免費數位工具可以使用(Office、Adobe、Apple...等)。
💥在公司薪資範圍內,我們很鼓勵有能力的人主動喊價!
▲工作時間與地點
時間:AM10:00-PM:18:00(彈性工時)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 or 內湖區
🔥有意應徵者,請先
E-mail至:win@shangyi.tw(請勿私訊)
信件主旨:【Win徵才--新媒體運營人才】
▲履歷內容附上:
1. 你的能力、經驗?
2. 你想做這份工作的原因?
3. 為什麼你適合這份工作?你的期望薪資?
4. 你的加分條件或相關作品及其他必要資料!
▲流程
1. 收到應徵資料後,符合者7天內會收到回信通知
2. 資料確認、遠端視訊面試
3. 通過者,見面面試與洽談
4. 收到確認錄取訊息
5. 正式上班
身邊有適合這份工作的朋友也歡迎轉介囉!😊
(轉介成功獎金$1000)
期待咱們合作愉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外商 期望薪資 在 H & M的日台美味生活日記 *いっしょにたべると幸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感而發】
看到台灣最近勞資方面的政策不得不說真的令人搖頭
算是個流水帳紀錄一下之前在台灣的就業心得好了
畢業後我繼續待在我可愛的家鄉找工作
不過當時的環境要在高雄找一份能活用日語、拿到正常待遇的工作真的不好找
除了外商外的公司幾乎都要求日英精通、隔週修、配合假日加班..總之最好可以一人當三個人用
薪水更不用說就是是新鮮人的新鮮價23~28K
後來在因緣際會下被拐去日商上班當廠務翻譯,薪水比新鮮價高上許多
而且基本不加班、可報加班費、見紅就休、勞健保依正常領取的薪資級距報
其實上述寫的都是公司基本該做的,但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難能可貴的福利
在這間公司的第一年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日本上司及同事們也相處融洽
後來調廠被新日本上司和台灣同事的毛搞到壓力大到自律神經失調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總之我在日商待了兩年後離職,在決意當自由譯者前我也試過去其它公司面試
但面試時發生了太多奇事,我挑出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來說,面試過程我就不贅述了
‧A公司 (國外業務)
這間我是被邀請過去面試的,這間辦公室在民宅裡,是家族企業
過程中談的蠻愉快的,但是一說到期望薪資後..
腦闆就露出一臉很不屑的表情看著我
開口問:「妳覺得妳憑什麼能拿到這個薪資?妳覺得妳值這個錢嗎?」
我當下被這個問題驚訝到不行,也很不解為什麼對方會問這麼沒禮貌的話
我填的薪資也不過是我之前在日商領的N+2而已
不過我當時也有點年少輕狂,一個不小心就回嘴說
「我就是覺得我值得才會這麼填,再說你換工作你會換到比上一份薪水更低的地方嗎🙄?」
最後在一個很微妙的氣氛下結束了面試,漂亮的拿到了無聲卡
到現在我想起那個腦闆的臉我還是覺得..氣噗噗
‧B公司(國外業務)
這間也是對方邀請我去面試的,面試過程順利,也和主管談的來
最後薪資方面無法達到預期而不採用
之後主管有特地打電話過來和我道歉
雖然主管和老闆大力推薦,但還是過不了老闆那關XD
之後也有談過幾次口譯的合作案也是另一回事了
‧C公司 (業務翻譯)
草草面試完後丟給了我滿滿6張的日文契約書/日文行銷廣告文書
要我在30分鐘內筆譯,能譯多少是多少
雖然公司要求試譯蠻正常的,但仔細看內容後..
發現那些都是該公司近期內使用的正式文書
這種情況我還真的是第一次見
最後也是無聲卡,而這間公司到現在仍在104徵同一個職位..
總覺得是去騙人翻免費筆譯的
---
其實我當時薪水開的都並不是特別高..
要求也只有希望正常法律上該給的能拿到而已
在我轉職期間也有台北的公司以更好的待遇邀請我去上班
也有很多人勸我北上,不要執迷不悟XD
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我還是選擇留在家鄉
後來就在H君的支持下開始了翻譯人生,雖然這條路也不好走
不過這個經驗讓我認識到了很多貴人,也幫助我連接了現在的工作
現在越來越多人往國外跑,我覺得有他的理由在
要是台灣勞資情況沒有惡化的那麼嚴重,誰會想背鄉離井?
其它的方面就先不談,只論日台的就業環境來說
從我在日本職場工作過後,就更深刻的體會到台灣就業環境有多糟
薪水不過是其中一個理由,最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對於勞工的保障是非常明確的
整年的假日比台灣高出許多,特休也能休好休滿,加班費也一定能拿的到
雖說日本所得稅扣的重,但是相對的在失業時能領到的輔助金也較高
整體來說的幸福感高上了許多,有錢、有時間能做自己其它想做的事
對台灣的現狀我只能說恨鐵不成鋼啊..
外商 期望薪資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吳傳誠學長(交大電子工程60級)是程天縱學長(交大電子工程63級)職業生涯第一個「伯樂」,開啟了程學長長達35年的專業經理人生涯。
#交大貴人
1976年服完兵役退伍後,由於在學成績不佳,找工作十分困難,最後經過學長的介紹,進了一家小貿易公司新設的電子部門當業務員。
我的同班同學除了少數出國外,在台就業的,平均薪資都在7500到8000之間。外商公司薪資最高的就是位於中和南勢角的德州儀器公司,國內薪資最高的單位就是位於桃園龍潭的中山科學院。
而我的起薪是5500,還要自備摩托車一輛,用來跑客戶。我父親認為跑業務不能騎野狼125,必須要騎一台比較稱頭的摩托車,因此張羅了45,000台幣,幫我買一輛Vespa摩托車。
大學荒唐四年的結果,就是當了兩年的大專兵,吃盡苦頭,找工作到處碰壁,因此我特別珍惜這個機會,也了解父親在家境不好的情況下,為我買這麼貴的摩托車的用心。我必須努力,沒有退路。
當時公司代理的都是歐美日半導體前端晶圓製造和後段封裝測試的設備。靠著自己的摸索和學習,勤能補拙,我幾乎跑遍了台灣的半導體和電子公司。
我曾經騎著摩托車從台北到基隆拜訪海軍第三造船廠,然後沿著縱貫線到桃園拜訪電信研究所,到台中拜訪EMMT、農試所,然後一路南下到屏東拜訪屏東機場。只要用的到電子測試產品的地方,我無所不至。
我的摩托車置物箱裡面,永遠放著一條濕潤乾淨的毛巾,當時不流行戴安全帽,所以到了客戶公司,先把臉上的灰給抹乾淨了,才拎著皮包去拜訪客戶。每晚回到家,整條毛巾都是黑色的。
1979年初,我接到了一通電話。他自我介紹,台灣惠普公司電子測試儀器部經理,名字叫做吳傳誠。他是交大電子工程系60級,高我三屆的學長。雖然我們彼此不認識,但是,電話裡談的非常熱絡。
他打電話來的目的,就是邀請我和我的太太一起吃個飯,彼此認識一下。我也沒有多想就答應了。有人請吃飯,又可以認識學長多多學習,何樂不為。
在用餐過程當中,他花了很多時間介紹了惠普這家公司成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由於大家都在電子業,我對惠普的產品還算熟悉,話題就圍繞著惠普在台灣的工作環境和發展。
接著他就單刀直入,希望我加入惠普公司,並且請我把我的期望薪資當場告訴他。這是一個很容易做的決定,不必太多考慮,我當場就接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我反問吳傳誠學長,我並沒有在找工作,他如何知道我的情況,並且拿到我的電話號碼?他為什麼對我這麼有信心?
他說,他要找人才,不會透過人資部門,也不會透過人才招募或獵頭公司。因為他的客戶一定會接觸到許多同行的業務人員,因此他直接問他的客戶,有沒有令他們印象深刻、優秀的業務人員?
他問了10個客戶,其中有8個提到了我的名字,其餘的兩個客戶不認識我。他相信客戶的立場最客觀,我能夠得到所有客戶的認可,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業務人才,一定要把我招進惠普公司。
從這個事件中,我學到了幾件事:
1)優秀人才不會主動到處找工作。因為他們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必定表現出色,受到公司的重用。
2)客戶或用戶的立場最客觀,他們是你的「主審裁判」,他們不必得到你的同意或意見,直接判斷你投的是好球還是壞球。
3)自己找上門的機會,一定比自己努力去追求的好。當你在努力追求未來的機會時,你就會忽視了眼前的工作和眼前的「主審裁判」。
4)部門主管負責人才的「選育用留」,「選」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好的人才,接下來三個步驟都容易多了。
5)如果你是「伯樂」又需要「千里馬」的話,你必須主動去找,不要以為「千里馬」會主動跑到「伯樂」面前。
我非常感謝我的「貴人」客戶們的推薦,我更感恩我的學長吳傳誠,他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伯樂」,他開啟了我長達35年的專業經理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