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ubject
unsubject 呢個 branding 究竟點來?
唔怕話畀大家知,有日,我 setup 試下新嘅 newsletter ,好似係 substack ;佢係都要我打 subject 係乜:「乜都未寫,我又點知 subject 係乜喎。」
嬲嬲地之際,unsubject 呢個字,忽然浮現腦海:「呢個 branding 幾好喎。」下一步,就係去 domain search⋯⋯
unsubject 嘛,就係諗到乜就寫乜。我知有啲朋友,例如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嘅作風,就係先有題目,然後再寫文。但我自己,就好多時就算心目中有個題目,好多時寫寫吓,又變咗另一件事;有時亦會寫寫吓覺得無癮,篇文亦都唔再存在。
好似上個月 Bretton Woods System 壽終正寢半世紀,我開始咗一篇《消失的布電頓森林》。結果,寫咗大概五千字,都未去到六零年代,自己覺得時間過去,都係等一百周年先寫喇。其實篇文想講嘅係,固定匯率制度其實背後有啲乜嘢假設,點解六十年代嘅美國,守唔到呢啲條件,最終制度點崩潰,之後嘅世界又點。五千字,都只係講到啲前設。
學愛恩斯坦話齋,如果真係好熟一件事,應該可以好簡單咁解釋得到。又唔怕話畀大家知,最初我 facebook 寫咁長嘅 narrative,本來只係鬥氣;個個都話啲人無心機睇咁多字,一定要拍片先有人睇。「係咩?我就係唔信邪。」結果我發現,facebook 嘅運算法,似乎都會睇一個 post 大家睇幾耐。以廣東話寫嘅純文字 post ,如果大家用嘅時間比同類 post 長,似乎 facebook 係會更積極去派送。
如是者,就開始咗我呢種諗到乜寫乜而且又有少少長嘅 narrative。
又有一段日子,覺得寫埋寫埋,最終都好似改變唔到啲乜,索性將一切都摺埋。好似我有個老友,佢就摺得好埋。佢段數比我高,所以亦摺得好埋。而我呢,就忍唔到幾個月。
其實封筆摺埋嘅幾日裡面,我都有繼續工作,有去吓 webinar ,有 social 嘅,不過唔係香港。自我介紹嘅時候,忽然間,又發覺自己都係話自己係一個 writer 。
但係我寫畀邊個睇?寫畀自己睇?舊年夏天,我得返自己一個讀者;但我話過,就算得返一個讀者,都會繼續寫。
「反正都寫咗,點解唔發表?」寫作其實有時只係為咗整理資訊,幫助思考。
發表言論,其實有好大責任。所以有一段日子,我都只係 Patreon 裡面發表;但人就係咁,當你開始咗做一件事,呢件事漸漸就有自己嘅存在理性:「開得 Patreon ,就要吸引更多人 sign up;咁就要做下宣傳⋯⋯ 」如是者,我又重返 facebook 嘅世界,又做 podcast。 彌敦道政交所- Nathan Road Politics Exchange #湛國揚 自立門戶,我又去撐場⋯⋯
呢啲係唔係叫做人在江湖呢?其實都唔可以話身不由己;畢竟每件事都係自己揀。
講返條路自己揀,其實 Patreon 又好 unsubject.me 又好,大家都可以揀,其實內容都係一樣,只不過 UI / UX 有少少唔同。不過,更重要嘅係,點解我繼續寫,同埋點解我希望大家會支持我嘅寫作。
話說早排寫 Niall Ferguson 本 The Great Degeneration 嘅導讀,當中有一章講到 civil society ,公民社會 ;呢個詞語,大家可能讀書聽過,又或者有時會聽到啲社會棟樑講。但係何謂公民社會?我見呢個概念,從來都無人用一句說話可以講得清楚。
不如,我又試吓好簡單咁解釋一次:「當每個人都問自己,可以做啲乜嘢令呢個世界,呢個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個就係公民社會。」
香港人,對公民社會呢個概念,又點會陌生?過去兩年幾,我都唔知幾多次收到 message 問:「究竟仲有啲乜嘢我哋可以做?」
其實,有好多事我哋可以做,未必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但至少可以令自己更進步。但掉返轉頭講,如果自己唔係每日都更進步,更強大,我哋又憑乜嘢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
我唔敢話自己一定可以每日都有進步,但至少有呢個目標,亦都提醒自己。呢個小小嘅群體,我相信都係一班有呢個共同價值觀嘅朋友。真係老套啲咁講,《論語.學而》都係咁講喇。
每個我揀嘅題材,無論係政治抑或經濟,時事又或者歷史,無非都係想從中得到一啲新嘅睇法,帶我哋由固有嘅框架,走去一個更廣闊嘅空間。unsubject 嘛,除咗思想自由,有更多一重積極主動嘅意義。
抑都係呢個目的,我歡迎大家提出一啲你想睇但又未開始睇嘅書;等我又試吓去讀完然後寫一篇導讀。假如話我平時寫嘅隨筆係思想嘅 omakase , TL;DR 系列我嘅身份就好似 sommelier ,去為大家講解同配對知識。
講到尾,經營自媒體,卑微嘅願望就係同大家一齊增進鑑賞力同趣味。畢竟,話「獨立思考」,又太沉重。
請容許我最後好似九唔搭八咁分享一個小故事。話說,我最欣賞嘅電影同角度,係 Dark Knight 裡面由 Heath Ledger 飾演嘅 Joker,係 superlative ,沒有之一。戲裡面,Joker 對面上嘅刀疤,有好多個解釋。故事嘛,如果你去認真探究邊一個講法先至係「真」,就唔明白 why so serious 嘅道理。
#是日隨筆 #廣告時間
Unsubject https://bit.ly/3CEU3iX
Patreon https://bit.ly/3zgXNF6
壽終內寢解釋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要降低打疫苗後的自然死亡率連結,應該要恢復原本的七十五歲以上就算一組的打法。
不宜再將超高齡的抓出來做一小組。
甚至可以的話,以後再大規模施打疫苗,最好65歲以上就算一組,分散自然死亡率都感染。
台灣目前的平均餘命好像是81歲,85歲以上都是超高齡,隨時壽終正寢都是有可能的。
也有很多醫生都出來澄清,不過,個別人看了統計數據大部分都會恐懼,這種直覺聯想,很難透過數據的澄清來化解(特別是對高齡長者及其家屬)。
俗民社會的肯定後項偏誤思考(指將某件之前發生的事情跟之後對某件事情逕自連結起來,當作因果相關)是很常見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化解這樣的思考方式。
更何況,年紀大到一個程度,認知症或失智的比例也高,往往很難自己思考與判斷了。也不能怪他們不理性。
海外的反疫苗派所持有的證據,常常也是源自肯定後項偏誤。雖然醫界耶澄清多年,不信者依然不信。
雖然打疫苗出狀況的機率遠低於染疫,然而,人們多半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被傳染),卻覺得自己會那麼倒楣(打針後出狀況)。這種認知彈性跟杏仁核與情緒系統起作用有關,很難靠理性說理來破除。
更別說,打完疫苗的確有不少人會有一段時間的副作用,更容易強化聯想。
讓85歲以上集中起來打,光是自然死亡人數倒進來,加上特定媒體一直化約式報導,就夠嗆了。
第二天以後的施打率大跌,取消預約人數大增的問題,要用更務實的方法解決,我真心建議將施打年齡級距拉大。
如果群體免疫只要打到七成人口即可,超高齡是否要打到滿(也許打個五成就可以了,讓其他年齡層多打一些,攤提數據),真的可以再多想想?
這次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要在短時間內打完多數國人,肯定會有很多伴隨著原本就會發生的自然死亡/病故的糾紛(看台每年各年齡層因為各種原因要死多少人?這些之後都很容易倍帶風向成打疫苗而死,這也是海外疫苗施打率很難有效拉高的原因之一)。
原本讓高齡長者先打疫苗,是著眼於一旦被感染,重症比例高。除了佔據醫療量能,對家屬未來照顧也是沉重負擔。
高齡長者多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還有天命本餘不多,有些超高齡長者隨時走人都都不意外。
不過,不管怎麼解釋、有些人就是硬要把不同的事情扯在一起,以恐嚇造謠抹黑方式,拉低長者的施打率,試圖讓重症率居高不下,癱瘓台灣的醫療量能,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面,等施打數量破兩三百萬後,真的有嚴重副作用的案例就會出現,到時候更會被放大報導,用來拉低施打率~
人體有很多現代科學尚未知道的奧秘,加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好好看醫生做檢查了解自己的體質與現狀,當超大規模使用同一種疫苗,真的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機率解讀群體,有一個比例,縱然再低,但對於個別人來說卻只有零跟一百,有或沒有,這是很難處理的棘手難題~
https://zen1976.com/vaccination/
壽終內寢解釋 在 媽媽咪呀x我家有隻小潑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年的紅包🧧拿去買玩具。」
初二回宜蘭看阿眉,初三順便去走走
到農場看水豚君和梅花鹿互動
接著去玩具工廠挑今年的過年玩具
一人給了1000$的扣打挑選玩具
挑玩具的時候,奶姬先看上了超過預算的
在和她解釋一番後,她也蠻平靜的接受
不能夠買最想買的那一項玩具(莉亞什麼的
超出預算之外,還有小東西太多容易不見
最後她接納了我的提議買了吸塵器玩具
回家後就四處吸地板,還真的能吸起灰塵呢
說到吸塵器,我就覺得很嘔啊啊啊
家裏的吸塵器已用了5年有了
當初是買來吸床墊整理用的~
後來用專門的塵蟎吸塵器
吸塵器就是拿來吸地板專用
前陣子被H把頭蓋的卡榫給弄斷
我勉強的用三秒膠把它黏回去
今天還是壽終正寢,斷的找不到屍體
拿膠布黏起來後,心想可以換一台無線的
殊不知上官網物色新的無線吸塵器
竟然看到有吸塵器配件,頭蓋才169😣😣
就默默的刪了購物車裡新的吸塵器
加入了169的頭蓋按下結帳
說真的五年了,只有一次吸力減弱
是因為我拿去吸敷床的小蘇打粉(包子尿床
粉末都卡在頭蓋的過濾網堵塞
導致吸力變弱,那時也竊喜過可以換新了
濾網清一清後它又是一條好漢⋯⋯
自從我用了這台吸塵器後
我和我家人就買了四台
再加上朋友們購入的....
才1500以內的吸塵器
有這樣讓人家換不了的嗎!😭😭
老闆你這樣要賺什麼錢啦~~~~
#非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