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區僅存的「西環泳棚」🌊 ⠀⠀⠀⠀⠀⠀⠀⠀
一道小木橋延伸到海面上
走到木橋的尾端
眼前就是沒有干擾的海平線了
這裡是香港西環這幾年挺熱的打卡聖地
要拍照是要排隊的😅
在上世紀的香港,泳棚是很普遍的
居民會自行搭建泳棚下海游泳🏊🏻♀️🏊
過後因為都市發展、海水污染
泳棚一個接一個被拆掉
公共泳池逐漸取代了泳棚
因此西環泳棚雖說是挺著名的拍照景點
但我一路步行過去(雖然可以搭公車🚌)
問了幾個當地人
竟然都沒有聽說西環泳棚
而且泳棚是在山下
四周都是樹林遮住去路
還有超大蜘蛛🕷🕸
我還一度以為自己走錯路了😅
西環泳棚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
據說也是市區唯一剩下的泳棚了
也算是「歷史遺跡」
雖說沿著木橋一直往前走
就可以沿著階梯下海
原身是「天然游泳池」
但是海浪實在是很洶湧澎湃,水流多變🌊
而且四周除了遊客之外
沒有專業救生員和妥善的救生設施
除非你很熟水性,了解大海的脾性
否則不要下海 看起來挺危險的⚠️
如果週末過去的話,要早點出門哦
11點前都還OK的
💁🏻♀️其實我也拍了vlog
給點時間剪一剪🤪
⠀⠀⠀⠀⠀⠀⠀⠀
📍堅尼地城地鐵站步行20分鐘
堅尼地城游泳池地鐵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多人分享那個「全球最貴鐵路」的清單。從數據分析出發,我想提醒大家那個清單有很多問題。
舉個例,我可以說紐約布碌崙大橋的造價是一億港紙,然後說高鐵造價是布碌崙大橋的一千倍⋯⋯但是布碌崙大橋是135年前建成的,當時的物價本來就不一樣;更別說當時根本未有港紙也不可能有美元兌港紙的匯價,所以我這條數其實絕對絕對是亂來的。
明白有數不一定有真相,就要想一想怎樣的數才是有意義的。第一,任何的數據比較,都要確保基礎相類近。該圖表沒有說明不同項目的年份,就犯了這個錯誤。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圖有沒有包括一些最新的數字,例如2017年通車的紐約第二大道線,第一期工程只不過是短短不足三公里,造價已達45億美元,平均每公里過百億港元,很輕易就超越了圖表中最高的一項。
紐約第二大道線的案例也延伸出另外兩個問題。第一,短距離的地鐵線和長距離的高鐵線,本來就不可比;建一個車站的花費就遠遠高於同等距離的鐵路,而地鐵車站何其多。第二,是什麼才應算在「建造成本」之內。例如香港高鐵的造價,除了高鐵本身的主體工程,還有多項周邊道路工程的撥款,不是每一項都被算進去;西港島綫的造價,又包括重建堅尼地城游泳池⋯⋯凡此種種,可見比較造價之難。
其實要討論香港的基建造價問題,已有很簡單的方法:拿回政府自己的數字做比較。一是同樣的開支,用來建設其他的東西(公屋又好診所又好)可以帶來多少回報,然後問哪一項更為急切;二是問政府自己的回報數據本身有沒有問題,而陳帆已經告訴我們高鐵的客量預測連帶社會效益預算都係錯既。
有些時候,一些東西本來就有問題,大家都知道;硬要加一些基礎薄弱的理據去證明它有問題,反過來會減弱了本來應有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