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談品格(二)】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在準備動筆寫此文的這個上午,正好看到一則網路新聞,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因性騷擾罪名而被判刑。
多麼令人難過惋惜的消息!自從被揭發以來,此案子已經給教會名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這追求「復興」的年代,這些新聞再次向我們發出警戒:品格比什麼都重要,活出來的比做出來的更重要。不但如此,此案子被判的領袖年事已高,這也提醒了所有神國的子民(尤其是全職事奉的神僕):我們一刻尚未離世見主面,撒但都不會停止引誘我們犯罪,故一輩子不可掉以輕心。
本文延續上一期的主題,繼續列出一些我認為當一個宣教同工需要特別關注的幾個品格。
一、簡樸
所謂簡樸,網路上的定義極為簡明:「一種致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這對神子民是重要的,對宣教士更是如此。
在好多聊天場合中,當弟兄姊妹談到某某有錢的人生活怎麼樣怎麼樣(如住多豪華的房子、買多大的電視、多名貴的腕錶等),我總是會這樣回應:「生活方式不一定跟有多少錢有關係,即便擁有那麼多錢,基督徒也不應該那樣生活。」我們不是一定要當窮人,當有錢人也不是罪,關鍵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什麼樣的生活心態。按著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得舒適是可以的,但要小心,很容易就過頭了。界限在哪裡?答案是:在心裡。畢竟每個人的需要和狀況不同,各地的生活水平也有差異,我們很難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人,倒是應該常常撫心自問:我是否按照神的旨意來使用神給我的錢?
基督徒相信一切資源都是神所賜的,故我們應當常常思想一個問題:「神給我們一切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怎樣使用才算是合神心意?」其實,福音書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太福音第24章和25章記載了耶穌著名的末世講論,該段除了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再來的徵兆,更重要的信息是關乎神子民面對那日子的到來。耶穌講了「精明管家的比喻」(24:45-51)和「十個童女的比喻」(25:1-13)囑咐我們當隨時隨地作好準備,因為祂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接著,耶穌又講了「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25:14-30),教導我們「如何」作準備,方法就是要善用神所給的資源,去投資在有永恒價值的事情上。有永恒價值的事指的是什麼,以致我們可以積極投資?「綿羊與山羊的比喻」(25:31-46)就是答案——神要我們做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即便只是黑暗角落不起眼的弟兄),就去滿足他、服事他,就像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神的心意!把賺來的錢用於自身的享受不完全是錯,但若以此為最主要的目的,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於此,那就是問題了。我想,施予過的人都認同,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於得著多少,而在於給予多少。這就是所謂的「錢能買到快樂」。
二、忍耐
「忍耐」是聖經對信徒常發出的勸勉,它幾乎出現在所有關於品格的重要教導中(如羅12:12,林前13:4,加5:22等)。 在宣教工場上,忍耐的操練顯得格外需要。
宣教士需要學會忍耐是因為繁瑣的事情很多,而且那些事表面感覺與事工異象沒有關係,也永遠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這直接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甚至會想,把花在這些事情上的精力和時間用在福音使命上,能做多少事情。在準備上德國工場的時候,我就曾經因為處理家人的簽證問題,在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之間坐飛機往返多次,有時只為了交幾份文件。而且,到最後還是沒有預期的成果,只有料想不到的新要求。事情進展持續「惡化」,內人後來因為簽證問題被迫離開我和孩子們三個月之久,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何時能相聚,而且我也為了此事多次寫電郵和到訪相關部門,結果完全無濟於事。 在事工上也需要很多忍耐。做起拯救靈魂的事宜,神的僕人通常都滿有熱忱、迫不及待地希望盡快看見人信主,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當個宣教士,前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頓、適應、學語言以及處理各種手續,再加上要同異文化的人傳福音,還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想法、習慣等等,根本急不來。
在眾多事工當中,尤需強調忍耐的是對人的期待。常有人說,做事情不難,處理人的問題才難。可是我們不能因此逃避,因為神託付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人。人不是機器,不會對特定的動作做出固定的反應。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超過了預期,分外驚喜。但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白做了」,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正在寫著本文的時候,正收到一位我們夫妻花了很多時間陪伴、輔導的肢體留言,責怪我們傷害了她)。好多宣教士的故事都可以看到,他們辛苦耕耘了十多年才帶領第一個人信耶穌。到他們死的時候,信徒可能仍寥寥無幾。
既是如此吃力不討好,我們又為何要忍耐呢?……我在最近創作的一首新歌《無悔的足跡》中寫出了我們的信念:「不要被現實所蒙蔽,看不見不是沒奇蹟,看看召他的主會預備什麼驚喜……傷痛和眼淚會過去,永遠長存的是美麗,深信愛他的主必為他預備驚喜。」
三、寛容
宣教士需要一個寬大的心胸,因為宣教經歷中有太多新鮮且不一定是我們能接受的人事物。
我見過好些對於自己的看法、習慣、作風非常堅持的宣教士,這種個性使得他們在工場上常碰釘子,而且工場上人際關係也比較差。如果是因為真理的原因堅持倒好(這種個性的人對所信的真理通常也很堅持),可是大部分情況卻往往是出於他們把相對的事情看得過於絕對,例如,參加主日崇拜一定要穿正裝、靈修一定要做筆記等(這些都是好事,卻不是完全不能變通)。 如果我們可以用寬容心胸面對,宣教工場可以是非常多姿多彩的。跨文化環境中的人,也和我們一樣,他們有缺點,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看齊的優點。以我的宣教經驗為例:我不太習慣韓國人家長式的領導,但我非常欣賞他們很講義氣、幫人幫到底的精神;我不喜歡柬埔寨人常見的貪小便宜的心態,但我欣賞他們的單純與善良;德國人辦事效率的確比亞洲人慢很多,也不太講人情,但我欣賞他們對原則的把握和辦事的嚴謹態度。我們應當避免站在自己角度去審視他人,更要制止自己的口有意無意之間說出批評的話。當我們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時候,不要忘了,不寬容本身也是不好。
四、開明
寬容和開明有緊密的關聯和重疊,在此分開討論是因我認為「寬容」較重於待人方面,而「開明」的重點比較在於理性、觀念層面。
宣教士需要開明,因為跨文化環境會給我們的思想、甚至固有的神學帶來許多衝擊,唯持有開明態度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有效服事,也能使我們對信仰和服事有新的啟發。要說在前面的是,開明不代表沒有底線,而是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願意先放下「為堅持而堅持」的心態,去聽取跟我們不同立場之人的想法、感受、需要和考量,並且檢討自己立場的根據,嘗試去發現有什麼應當堅守、又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
在信仰的理解上,我們需要開明態度。十六世紀爆發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個認真看待聖經真義的修士,向當時已經固化的觀念和體制發出挑戰。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便是當時改革出來的新教,也不應該驕傲地以掌握完備的真理自居。神的真理極其豐富,人應當不斷地謙卑考究、改進、修正和發掘。可悲的是,今天很多保守福音派的信徒卻犯了當時天主教同樣的錯,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完備正確,盲目地抵抗提出不同觀點的人。在明確的真理上我們不應妥協,可是在很多情況中,爭辯的點往往在於解釋的不同,故冷靜和理性交流才是成熟的態度。另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交流之後我們絕對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要隨便給別人貼標籤(諸如新派、靈恩派、異端等)。只要大家接受同一個基本教義,不同立場的人應該可以一起相處和同工。
美國幽默作家Evan Esar(1899-1995)說:「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品格這個具有永恆性的東西,要比一切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和渴慕的東西,更配得我們關注。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2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2.php#imission
基督徒在家如何靈修 在 劉偉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靈修分享(1316)耶穌賬簿
猶太人是全世界最曉得做生意的民族,全世界的猶太人只有千多萬,他們卻擁有全世界百份之二十的財產。在二十世紀早期,上海大亨哈同,是中國最富有的商人,他也是猶太人。這曾經亡國的猶太人,無論到那裏,都能長袖善舞,成為富人。
猶太人喜歡賺錢,所以主耶穌有不少比喻提到金錢、交賬。主耶穌為的是針對這班猶太人只顧賺取地上的金錢,並沒有積財寶在天,在短暫的人生過去後,一切都歸於無有。已故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是一名敬虔基督徒。在他的墓誌銘寫著:「我在地上所投資的都會過去。我為上帝所投資存到永遠。」他曾說:「在我眼裡金錢像糞便一樣,如果你把它散出去,就可以做很多的事,要是把它藏起來,它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所以他的人生態度,賺錢越多,捐得越多,成為美國最大的慈善家。
當乘地下鐡,每個車廂,都有不少顯示屏,其播出內容都是新聞和廣告。通常在顯示屏下方,不斷播出金融資訉,最常有的是外幣兌換價錢。投資者不斷兌換不同國家的貨幣,賺取最大的差價。這觸起我想到,我又用了多少時間、金錢、精力投資在天國的貨幣上。這些貨幣存留在天上,永不貶值。當主回來的時候,翻開那天國賬簿一看,就按我們所作的得賞賜。
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只有價格,這些價格都是短暫性。我們要將這些東西轉化成有永恆價值的東西。這就在乎我們如何去抉擇。
該2:7
我 必 震 動 萬 國 . 萬 國 的 珍 寶 、 必 都 運 來 . 〔 或 作 萬 國 所 羨 慕 的 必 來 到 〕 我 就 使 這 殿 滿 了 榮 耀 . 這 是 萬 軍 之 耶 和 華 說 的 。
該2:8
萬 軍 之 耶 和 華 說 、 銀 子 是 我 的 、 金 子 也 是 我 的 。
太6:19
不 要 為 自 己 積 儹 財 寶 在 地 上 、 地 上 有 蟲 子 咬 、 能 鏽 壞 、 也 有 賊 挖 窟 窿 來 偷 .
太6:20
只 要 積 儹 財 寶 在 天 上 、 天 上 沒 有 蟲 子 咬 、 不 能 鏽 壞 、 也 沒 有 賊 挖 窟 窿 來 偷 .
太6:21
因 為 你 的 財 寶 在 那 裡 、 你 的 心 也 在 那 裡 。
提前6:17
你 要 囑 咐 那 些 今 世 富 足 的 人 、 不 要 自 高 、 也 不 要 倚 靠 無 定 的 錢 財 . 只 要 倚 靠 那 厚 賜 百 物 給 我 們 享 受 的 神 。
提前6:18
又 要 囑 咐 他 們 行 善 、 在 好 事 上 富 足 、 甘 心 施 捨 、 樂 意 供 給 人 、 〔 供 給 或 作 體 貼 〕
提前6:19
為 自 己 積 成 美 好 的 根 基 、 預 備 將 來 、 叫 他 們 持 定 那 真 正 的 生 命 。
哈該先知提醒以色列人要奮起重建聖殿,那些建造殿的金錢。先知說,神必激動列國將金錢捐給他們。如波斯王大利烏捐錢給他們重建聖殿。先知總結,一切金錢是屬於神的。這也提醒信徒,他們只是金錢的管家。(該2:7-8)
耶穌說不要積財寶在地上,不是說人不要儲蓄,作未雨綢繆。其意是不要將心思意念和精力,聚焦在金錢上。因為會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來偷。當時的銀子是用金屬造的,容易生鏽。一般人會將銀子埋藏地下,讓賊人有機可乘,挖窟來偷。總意是地上的財寶是短暫的,也不能帶給你永遠保障。反觀人要積財寶在天上,將心思意念和精力放在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這些東西不會貶值,也不會失去。(太6:19-21)
保羅在這書信中警告那些貪財的人,但並沒有指富有的人是犯罪,而是要他們切不可因擁有財富就心高氣傲,要知道這些都是神所賜的。因此他們不要倚靠那短暫和容易失去的錢財。總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人需用的主。
神賜錢財給人享用,是祂的恩典。富有的人,當要知道,他的財富總要用來行善。要慷慨行善,叫他在善事上富足,而不是在錢財上富足。那用金錢去行善的人,就是為自己在來世積聚財富,這是指天國的賞賜,為將來所建立的基礎。因此他們能夠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7-19)
問題思想:
1.基督徒的金錢觀與世人的金錢觀有何分別?
2.成功神學認為基督徒的貧窮是詛咒,你如何回應他們?
3.我們如何有智慧地運用金錢,以致能夠榮神益人?
4.為何主耶穌來到地上,這樣貧窮?貧窮是否表示人特別敬虔?為何?
5.再讀以上經文,寫下靈修札記。
基督徒在家如何靈修 在 賴佩霞 快樂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訪賴佩霞--靜心的美
大多數的人從媒體都知道賴佩霞從光彩耀眼的藝人,轉變成為一個心靈工作者,卻鮮少人知道其實在十幾年前,她就已經跟著「基督徒藝人之家」到台灣各地的監獄關懷受刑者,幫助這些受刑人可以在重新回到社會時,更清楚該如何面對自己與這個社會,當時更專為受刑者開了一個廣播節目,接收信件與與他們空中對談。也因為為了要自己能夠更瞭解受刑人的心理,讓她開始接觸心理學,進而走到了靜心的領域。
現代人所需要接收的訊息太多也太快,社會的價值觀被扭曲,許多人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慢慢發現自己擁有了全部想要的東西,但為何心靈還是空虛的。有許多的靈修中心與團體因此孕育而生。其實,各式各樣的靈修方法都是萬法歸宗,佩霞說她喜歡從「意識」的角度來進入靜心,在訪談過程中,佩霞為我示範了一小段『現在,妳跟我坐在這裡。我們在談話,妳眨了眨眼睛,妳發出了「嗯!」的回應,妳可以察覺自己心裡的獨白,妳可以感覺到整個空間,旁邊的人,現在所坐的姿勢。』頓時,所有一切像凝結般,我一一覺察到當下的所有狀態。
『靜心是一種狀態,是身體的,也是心靈的。你也可以說靜心就是靈魂的提升。』佩霞說。在靜心的狀態時,就因為我們能覺察到當下周遭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敏銳到對身體的覺知,所以你會對身邊的人與所發生的事,選擇出最好的應對。她不斷的提醒「頭腦是很聰明的,沒有人喜歡處在痛苦的狀態,當你的心夠靜,頭腦就可以去選擇出對你與對他人最好的對待方式。」佩霞表示,其實很多人存在於靜心狀態,只是自己不知道。就像是網球選手專注在場上揮拍、奔跑的每一刻,其實只要是心無雜念,存在於當下的專注,那就是靜心的狀態。靜心並非只是一段時間的練習,或侷限於某些姿勢上。靜心是無時無刻的,只要我們的心寧靜,就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敏銳的覺察當下。
#佩霞靜心 6/17 純粹的自我..為自己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