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tor #英文單字介紹
最近台灣最紅的三個動物:【石虎、黑熊、貓熊】
你知道他們的英文分別是甚麼嗎?
-
#石虎 #豹貓:【Leopard Cat】
分類:食肉目 (Carnivora) 貓科 (Felidae) 豹貓屬(Prionailurus)
因身體有像豹一樣美麗的花紋得名;又因身上斑點花紋類似錢幣,也被稱為「金錢貓」,也有人稱它為山貓。石虎乃肉食性夜行動物,多在晚上或清晨於郊外出沒,通常以嚙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
#台灣黑熊:【Formosan Black Bear】
分類:食肉目 (Carnivora) 熊科 (Ursidae) 熊屬 (Ursus)
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白色斑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台灣黑熊以小型動物、昆蟲、植物嫩葉、嫩芽、果實為食,台灣黑熊也喜歡吃蜂蜜和蜂蛹,也會在河邊捕魚、捕螃蟹、捕蝦等食用。一萬多年前,當時因為冰河時期正要結束,海平面上升讓住在台灣島上的黑熊無法游泳到其他地區,於是台灣黑熊就這麼在島上待了下來。
-
#貓熊 #熊貓:【Panda】
分類:食肉目(Carnivora) 熊科(Ursidae) 大貓熊屬(Ailuropoda)
大熊貓,一般稱為「貓熊」或「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貓熊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貓熊和別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是竹子、紅蘿蔔、窩窩頭,野生的貓熊會吃草、野果、昆蟲、竹鼠、羊。科學家認為:「大貓熊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貓熊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
圖片來源:網路
-
⚡英語夏令營菲師票選,參加抽課程券!:http://bit.ly/2EM9I3m
⚡打造流暢外語力,贈課折扣都送你:http://bit.ly/2TsAG9G
基圍蝦得名主要因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腸粉.搶粉 >
「你們不顧儀態地搶,還算是淑女嗎?」
「美食當前,還會顧得上淑不淑女嗎?而且叫作腸粉,當然是要搶啦!」
只見一群女生圍著不同款式的腸粉,亳不禮讓地逐一品嚐。
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
這是對腸粉最貼切的形容。
蝦米、豬肉、雞蛋、豬肝、蝦仁、生菜、牛腩...都可以與腸粉配成一對,豐富多樣。
-----------------------------------------------------------------------
腸粉起源於嶺南廣州的西關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腸、卷粉、豬腸粉(因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腸粉類別
蝦米腸粉
蝦米腸粉是在製作齋腸粉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即是在淋完腸粉漿後,再撒少許蝦米細粒和蔥花。需要注意的是,在卷裹時,蝦米和蔥花需露在外面更美觀可口。蝦米腸粉一般都是煎後食用:將每條蝦米腸粉切成三段,放入煎鍋中煎至外皮色呈淺黃且發硬時,裝碟,隨辣醬味碟上桌即可。
齋腸粉
將腸粉機放在沸水鍋裡,隨即淋上適量的腸粉漿,迅速用手晃動,使其均勻地分佈在抽屜上,放在腸粉機上,蒸二十秒左右,拿出來,用刮刀刮出來或者卷成卷。齋腸粉的食法有兩種,一種是切成六釐米長的段,裝碟,直接淋上豉油食用,如再撒一些熟芝麻和蔥花,則更加可口。一種是切成三釐米長的段,裝碗,澆上濃濃的牛腩汁,如果裡面還有幾塊牛腩,那就更有滋味了。
廣州腸粉
一種米製品,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廣州最負盛名的「銀記」腸粉為例:該店坐落在文昌路,專營豉油皇牛肉腸粉,以薄韌香滑著稱。解放初期由吳銀經營,她得名師傳授,學會了蒸制拉腸粉專門技術,其腸粉「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卷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潮州腸粉
據說潮州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面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蔔丁,加香姑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後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一樣的腸粉,不一樣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