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屆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完整入選名單】
.
坎城影展稍早公布本屆的短片競賽入選片單,今年華語片有兩部入列,其一是來自香港的唐藝導演所執導的《天下烏鴉》,該作目前也已經入選了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另一部則是由中國導演鄔浪執導的《雪雲》,由李康生與李夢主演,據報這也是李康生破例拍攝蔡導以外的短片作品,具體呈現如何,相當令人期待。
.
評審團部分,包括執導作品《販膚走卒 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2020)提名今年奧斯卡獎的突尼西亞導演考瑟.班.哈尼亞、參演《滅絕 Annihilation》(2018)的瑞典女星涂娃.娜蘿特妮、執導《星星知我心 Proxima》(2019)的法國導演艾莉絲.溫諾克爾等人領銜評判。除了短片競賽,也將一併參與電影基石單元的評選。
▅▅▅▅▅▅▅▅▅▅▅▅▅▅▅▅▅▅▅
評審團:
考瑟.班.哈尼亞 Kaouther Ben Hania(導演、編劇)突尼西亞🇹🇳
涂娃.娜蘿特妮 Tuva Novotny(導演、編劇、編劇)瑞典🇸🇪
艾莉絲.溫諾克爾 Alice Winocour(導演、編劇)法國🇫🇷
薩摩赫.阿拉 Sameh Alaa(導演、製片、作家)埃及🇪🇬
卡洛斯.穆基羅 Carlos Muguiro(導演、編劇、策展人)西班牙🇪🇸
尼可拉斯.帕里澤 Nicolas Pariser(導演、編劇)法國🇫🇷
▅▅▅▅▅▅▅▅▅▅▅▅▅▅▅▅▅▅▅
競賽片(含英文片名與導演名):
●
《North Pole》北馬其頓🇲🇰塞爾維亞🇷🇸
瑪麗亞.阿賽夫斯卡Marija Apcevska
●
《Displaced》科索沃🇽🇰
薩米爾.卡拉霍達 Samir Karahoda
●
《In the Soi》丹麥🇩🇰
卡斯帕.凱德森 Casper Kjeldsen
●
《Orthodontics》伊朗🇮🇷
穆罕曼德里札.梅哈尼 Mohammadreza Mayghani
●
《The Right Words》法國🇫🇷
艾德里安.莫塞.杜林 Adrian Moyse Dullin
●
《Through the Haze》葡萄牙🇵🇹
狄亞哥.薩爾加多 Diogo Salgado
●
《Sideral》巴西🇧🇷法國🇫🇷
卡洛斯.塞岡多 Carlos Segundo
●
《天下烏鴉 All The Crows In The World》香港🇭🇰
唐藝 Tang Yi
●
《August Sky》西班牙🇪🇸
賈思敏.泰努奇 Jasmin Tenucci
●
《雪雲 Absence》中國🇨🇳
鄔浪 Wu Lang
▅▅▅▅▅▅▅▅▅▅▅▅▅▅▅▅▅▅▅
.
.
(圖為《雪雲》海報,由李康生、李夢主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坎城影展短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60屆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完整入選名單】
.
坎城影展平行單元「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在稍早公布了本屆的完整名單。競賽單元分為長片與短片從千部影片精選出13部,非洲元素是今年看點之一,包括來自埃及的《Feathers》與吉布地取景拍攝的《The Gravedigger’s Wife》。此外,曾獲坎城影展短片金棕櫚的哥倫比亞導演西門.梅薩.索托(Simón Mesa Soto)也獻上了首部長片《Amparo》。
.
在短片競賽部份,有兩部華語片獲得入選。中國導演趙浩與董洋聯合執導的《訪客》,是一部以香港為故事背景的父子故事。而中國導演鄒靜執導的《朵麗》則以四川為故事背景,鄒靜目前長期在美國發展,據悉在2016年已成為美國導演公會會員。
.
今年影展的海報視覺向美國獨立導演大衛.勞勃.米契爾(David Robert Mitchell)在2014年轟動坎城的《靈病 It Follows》(2014)致敬。評審團則將由羅馬尼亞新浪潮健將克里斯汀.穆基擔任主席。
▅▅▅▅▅▅▅▅▅▅▅▅▅▅▅▅▅▅▅
評審:
(主席)克里斯汀.穆基 Cristian Mungiu(導演)羅馬尼亞🇷🇴
狄達爾.多梅莉 Didar Domehri(製片)法國🇫🇷
卡麥莉亞.裘丹娜 Camélia Jordana(演員、歌手)法國🇫🇷
米歇爾.麥凱特 Michel Merkt(製片)瑞士🇨🇭
卡雷爾.歐克 Karel Och(卡羅維瓦利影展藝術總監)捷克🇨🇿
▅▅▅▅▅▅▅▅▅▅▅▅▅▅▅▅▅▅▅
開幕片(含英文片名與導演名」):
●
《Robust》法國🇫🇷
Constance Meyer
▅▅▅▅▅▅▅▅▅▅▅▅▅▅▅▅▅▅▅
主競賽:
●
《Amparo》哥倫比亞🇨🇴比利時🇧🇪
Simón Mesa Soto
●
《Feathers》埃及🇪🇬法國🇫🇷荷蘭🇳🇱希臘🇬🇷
Omar El Zohairy
●
《Libertad》西班牙🇪🇸
Clara Roquet
●
《The Gravedigger’s Wife》芬蘭🇫🇮法國🇫🇷德國🇩🇪
Khadar Ayderus Ahmed
●
《Olga》瑞士🇨🇭法國🇫🇷
Elie Grappe
●
《Small Body》義大利🇮🇹
Laura Samani
●
《Zero Fucks Given》法國🇫🇷比利時🇧🇪
Julie Lecoustre, Emmanuel Marre
▅▅▅▅▅▅▅▅▅▅▅▅▅▅▅▅▅▅▅
短片競賽:
●
《Brutalia, Days Of Labour》希臘🇬🇷比利時🇧🇪
Manolis Mavris
●
《朵麗 Lili Alone》中國🇨🇳香港🇭🇰新加坡🇸🇬
鄒靜
●
《訪客 An Invitation》中國🇨🇳
趙浩&董洋
●
《Inherent》丹麥🇩🇰
Nicolai G.H. Johansen
●
《Intercom 15》羅馬尼亞🇷🇴
Andrei Epure
●
《If It Ain’t Broke》以色列🇮🇱
Elinor Nechemya
●
《Noir-Soleil》法國🇫🇷
Marie Larrivé
●
《Safe》美國🇺🇸
Ian Barling
●
《Soldat Noir》法國🇫🇷
Jimmy Laporal-Trésor
●
《On Solid Ground》瑞士🇨🇭
Jela Hasler
▅▅▅▅▅▅▅▅▅▅▅▅▅▅▅▅▅▅▅
特別放映:
●
《Anaïs In Love》法國🇫🇷
Charline-Bourgeois-Tacquet
●
《Bruno Reidal, Confessions Of A Murder》法國🇫🇷
Vincent Le Port
●
《A Radiant Girl》法國🇫🇷
Sandrine Kiberlain
●
《Softie》法國🇫🇷
Samuel Theis
▅▅▅▅▅▅▅▅▅▅▅▅▅▅▅▅▅▅▅
閉幕片:
●
《A Tale Of Love And Desire》法國🇫🇷
Leyla Bouzid
▅▅▅▅▅▅▅▅▅▅▅▅▅▅▅▅▅▅▅
坎城影展短片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年,當傳奇編劇尚-克勞德.卡葉爾(Jean-Claude Carrière)榮獲了表彰其終身成就的奧斯卡榮譽獎時,他在台上致謝詞說道:「這座奧斯卡獎是頒給一個編劇的,我很高興。因為編劇經常遭到遺忘、或者忽略⋯⋯但編劇仍然是電影人。」
.
法國編劇、演員、導演尚-克勞德.卡葉爾(Jean-Claude Carrière)辭世,享壽89歲。他的編劇作品包括《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1972)、《錫鼓 The Tin Drum》(1979)、《布拉格的春天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1990)、《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2018)等作。
.
尚-克勞德.卡葉爾出生於法國南部的艾羅省,為農民之子。他在獲得文學學位和歷史學碩士學位之後,毅然決然放棄成為歷史學家的目標,決定轉而走向繪畫與寫作,早期有一段時間是以漫畫家為業。
.
1957年,他的第一本小說《Lézard》問世,隨後他被介紹給了名導賈克.大地(Jacques Tati),他請卡葉爾為他的電影撰寫短篇小說。也因此緣故,他認識了皮耶.艾特克斯(Pierre Étaix),兩人開始了密切的合作,包括劇情長片《宅男101次求婚 The Suitor》 (1962)與榮獲奧斯卡最佳實景短片獎的《Happy Anniversary》 (1962)。
.
卡葉爾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與其她歐洲導演建立固定合作關係,除了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他與以超現實主義著稱的西班牙名導布紐爾(Luis Buñuel)的合作尤其著名。布紐爾後期所有作品皆與之合作,包括《女僕日記 Diary of a Chambermaid》(1964)、《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朦朧的欲望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1977)等作。
.
除了編劇,他甚至也參與布紐爾之作的演出,在《銀河 The Milky Way》(1969)等片也都能見到卡葉爾的身影。也因為受到布紐爾影響,卡葉爾也曾在這個時期執導過一部名叫《The Nail Clippers》(1969)的奇想短片,描述一個男人想剪指甲卻找不到指甲剪,直至所有行李連帶他的太太逐一消失的故事,該片一舉摘得坎城影展短片競賽的評審團大獎殊榮。
.
https://youtu.be/vvBQyO2sDAI
《The Nail Clippers》全片連結
.
談到與布紐爾的合作,卡葉爾曾說:「這是一個極其親密的關係。我們總是兩個人待在一個偏僻的地方,通常是在墨西哥或西班牙,操著法語和西班牙語,沒有朋友、女人與妻子,周遭沒有別人。只有我倆。我們一起吃飯、工作、喝酒,著迷於我們構築出的劇本。我曾算過,我們兩人曾共餐超過兩千次,這次數可贏過不少情侶了。」
.
七〇年代末期,在布紐爾引退之後,卡葉爾投入了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之作《錫鼓》的改編,故事以一個侏儒的視角回望納粹時代。德國導演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將之搬上大銀幕,榮獲坎城金棕櫚獎殊榮。後來他又為施隆多夫撰寫了四部電影劇本。
.
八〇年代起,卡葉爾亦曾與波蘭名導華依達(Andrzej Wajda)合作《丹頓事件 Danton》(1983)。改編自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之作、以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為背景的《布拉格的春天》則為他第三度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
九〇年代起,由卡葉爾編劇的《大鼻子情聖》廣受好評,獲得英國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進入21世紀之後,卡葉爾的作品依然產量頗豐,並切深具影響力,作品包括《靈異緣未了 Birth》(2004)、《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Goya's Ghosts》(2006)、《池畔謎情 A Bigger Splash》(2015)。
.
2015年,卡葉爾榮獲了奧斯卡榮譽獎,但他的工作顯然沒有喊停,之後又陸續有《梵谷:在永恆之門》、《是日戀人 Lover for a Day》(2017)、《愛情零極限 A Faithful Man》(2018)、《The Salt of Tears》(2020)等作品問世。
.
2021年2月8日,尚-克勞德.卡葉爾於法國巴黎因自然原因辭世。他的遺作包括路易.卡瑞(Louis Garrel)執導的《La croisade》,皆在後期製作中。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編劇之一,卡葉爾留給後世編劇的箴言是:「成為編劇最好的方式,就是謙卑地加入電影的製作。編劇的工作不僅僅是寫一部電影,也得懂得所有技術面,包括聲音、畫面、剪輯。他的工作、功能,是尋找新的想法。」
.
「如果你想成名、有一座屬於自己的雕像,別當編劇。編劇是看不見的。他們在陰影裡書寫。」尚-克勞德.卡葉爾說道。
.
.
(圖為尚-克勞德.卡葉爾。)
坎城影展短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坎城影展短片 在 無名理髮店》得到坎城影展短片的入圍 - Facebook 的必吃
... 坎城影展;現實世界快轉到落榜之後,我卻真的搭上坎城,雖然只是個小角落。 感謝你們。 #無名理髮店#Cut #坎城影展#Cannes #短片角落#ShortFilmCorner | Facebook ... ... <看更多>
坎城影展短片 在 嶺東科大學生作品入圍坎城影展短片-民視新聞 - YouTube 的必吃
【民視即時新聞】台中嶺東科大視覺傳達系,鄭傑仁與鄭昕哲2位同學,今年以畢業專題《落日餘灰》,入圍2018法國坎城影展「短片角落」,這是國內視覺 ... ... <看更多>
坎城影展短片 在 [新聞] 如何花85歐元讓你成功發稿爽當坎城咖? - 看板Indie-Film 的必吃
https://www.inmovie.com.tw/Web/Essay_college/9CC3ED9B07FB27D4AA78D0CA71B02ADC
鄭秉泓
時序逼近四月,許多導演的心情開始七上八下,自己的片子擠得進坎城影展嗎?如果進不
了,那下半年的參展計畫就得重新擬定。這兩週以來,台灣媒體競相報導台灣學生短片「
入選」坎城影展的消息,說他們準備為國爭光,儼然下一個李安。這究竟怎麼一回事?坎
城影展短片的兩個正式競賽單元:Short films in Competition(短片競賽,最高榮譽是
短片金棕櫚,還會頒一個特別獎)和Cinefondation(電影基金會學生短片競賽,必須是
學生作品或畢製才可報名,分一等、二等、三等獎)不是還沒公佈入圍名單嗎?再說人家
每年的入圍片量分別落在九部和十八部左右,最近發稿宣稱「入圍」坎城影展的學生作品
已達三部,莫非台灣短片量好質精到連坎城影展都無法招架,破例讓它們統統入圍?
這真的是一場美麗的誤會。這三部台灣學生作品,報名的是坎城影展「短片角落」(
Short Film Corner),很多記者不知道、很多影視科系老師不清楚、很多電影相關工作
者自己說不定都一知半解,「短片角落」雖然是在坎城舉行沒錯,但它並非坎城影展的正
式單元,連平行單元都稱不上,更不是競賽,用「入選」或「入圍」兩個字都不太精確。
由於坎城影展的資源有限,為了鼓勵全世界的短片創作者,所以開設了一個平台,只要繳
交註冊費用、片長與出品時間合乎他們規定、上傳影片後經他們確認無誤,即完成「短片
角落」報名手續。
一旦影展正式開幕,這些參加「短片角落」的片子,不會像入圍正式競賽的長短片那般在
影廳進行正式放映(雖然有機會安排在市場展的影廳放映,但那終究不是「坎城影展正式
映演」),而是被放在市場展的數位資料庫中,等待有緣人的垂青。這道理等同近日劣評
如潮的《鐵支路》去了柏林影展、《大尾鱸鰻2》去了香港電影節,其實它們去的都只是
「市場展」,別說競賽了,連觀摩都稱不上。有別於國際影展各式各樣單元的美學與質感
要求,再怎麼糟糕的片子,都有資格參加市場展,只要你的發行商或代理商租得起攤位,
願意勞心勞力幫你推廣,你的片子就有機會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片商、策展人、媒體記者看
到。台灣電影很幸福,因為文化部每年都會花一大筆預算派專人前往一級影展設攤推廣台
灣電影,你只要記得在截止之前向負責單位報名,到時你的影片資料和海報酷卡等就會出
現在市場展的攤位上,你便可以拍照發稿說自己「入選」某某影展,假如身上有點錢,不
妨買張機票親臨現場見見市面,回國後還可應邀出席講座聊聊自己「出國參展」的經驗。
「短片角落」不是坎城影展正式或平行單元,也不是競賽,去年有多達2000部以上短片被
放在這個平台上,旨在促進交流,你可以把它當成數位名片簿,或是短片目錄,裡頭臥虎
藏龍,有些真的極好,未必輸給入圍三大國際影展正式短片競賽的片子,但我也看過糟到
不行的,只能說良莠不齊。台灣媒體長期以來不思長進,不好好作功課也就算了,還很愛
邀請觀眾一起打手槍,動不動就消費「台灣之光」或「下一個李安」這兩個字眼,老實說
,此舉不僅混淆視聽,還很容易造成涉世未深的學生錯生虛榮心,誤以為自己花85歐元就
可以爽當坎城咖。
台灣媒體最令我受不了的一點,就是懶惰又愛亂貼標籤還自以為在幫忙。今天如果有部台
灣短片入圍了深具指標性的法國克萊蒙費洪短片影展,沒水準的記者可能心想這是啥鬼啊
就把它縮成一百字資訊稿隨便刊一刊了事,但若看到的是「坎城」兩個字就不一樣了,因
為短片通常不會有什麼明星卡司,導演往往默默無名,就會按照SOP把它和「夢想」連結
在一起,然後再套上「台灣之光」公式,寫成一篇文情並茂正向勵志的重點新聞。同理可
證,隨便一個什麼碗糕電影獎,一旦冠上一個「xx奧斯卡」頭銜,也會立刻鍍金千百倍喔
。
根據馬路消息,今年台灣有十來部短片報名「短片角落」,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台媒接下來
如何報導。不然這樣好了,既然今年的「短片角落」尚未截止收件,距離3月31日還有將
近一週時間,我在此呼籲各大影視相關科系儘快弄出一筆經費,協助系上優秀學生作品報
名,反正要虛榮大家一起虛榮,要窩角落大家一起來窩角落比較溫暖。各位系主任不妨想
一下,只要出個850歐(台幣三萬多),找十部去年六月一日以後完成、片長在35分鐘內
、有英文字幕的學生作品報名,貴系馬上就可以發篇「某某科系十部短片進軍坎城影展為
台灣爭光」的新聞稿,保證台媒蜂擁而至競相報導,是不是很划算?
作者補充更新
聽說我剛寫坎城「短片角落」這篇,讓報名的同學們很受傷,被其他同學笑,我要說明一
下:
我酸,絕不是要酸同學們的劇組,我要酸的是喜歡亂下標籤不知長進的媒體(好像寫新聞
稿沒有冠上夢想、台灣之光、下一個李安這些關鍵字就沒人看一樣),以及某些搞不清楚
狀況看到坎城就興奮的勢利學校單位(平時不提供資源、學生拍什麼也沒在管,入圍什麼
影展也不在意,但看到坎城兩個字就濕了)。
我覺得各學生劇組應該多多報名參加坎城影展「短片角落」,但這不是為了讓你之後把這
件事掛在嘴邊,一副「已成坎城幫」模樣接受大學報專訪,或者動不動就講得自己好像「
真的入圍了正式的坎城影展」,我鼓勵學生多去報名,是因為只要花85歐元,你就有機會
進入世界殿堂,趁機見見市面,看看別人怎麼拍短片,看看那些虛浮與榮耀是怎麼一回事
。甚至你應該擬定志向,好好存錢,趁機去坎城影展開開眼界。那些都是好事。
不過千萬要記得一件事。如果你自己有擬定一套參展計畫,因為很多短片國際競賽會有世
界首映或國際首映的問題,那就不用急著去坎城見世面,先衝一衝這些「真正的影展、競
賽」再說。
對了,當年曾威量的〈冷風吹起〉也有報名「短片角落」,今年他在柏林影展拿到了短片
正式競賽的「奧迪獎」(有兩萬美金獎金)。
註:
.「短片角落」報名網頁:https://www.cannescourtmetrage.com/en/conditio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242.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ie-Film/M.1459866021.A.20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