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地震後的政治學思考 #不平等的天災 〕
上周四晚間,大家應該都被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給嚇了一跳。
每逢地震發生,除了大量洗版文之外,也會有許多探討地震逃生、成因與相關危害的討論出現。
不過以政治學角度探究地震等天災的討論較不常見,因此我們將展開一系列專題,試著以政治學的視角,帶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天災的影響、預防與應對之道。
首先,我們將就「不平等天災」的現象進行探討。藉由檢視一系列有關臺灣921震災的研究,了解為何會說天災其實是不平等的?
▌不平等的受災風險
當天災來臨時,雖然看起來不分階級,眾人都會受到相同的影響,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南卡羅萊納大學的地理學者 Cutter 認為,災難受害風險與脆弱性與經濟社會地位有關。
也就是說,窮人或弱勢族群比富人或統治階級更容易成為災難的受害者。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社會所的合作研究就發現,社會經濟脆弱性對於 921 地震中房屋倒塌與人員死亡的情形,具統計上的顯著效應。
張宜君和林宗弘針對 921 震災的共同研究也指出,階級、族群與城鄉差距是造成受災風險差異的主要因素。
他們發現低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與農民特別容易受災;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在地震中傷亡比率偏高;城市居民的受災風險遠低於鄉村居民,甚至不完整家庭受災的情況也更為嚴重與普遍。
(低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農民、原住民、客家族群、鄉村居民、不完整家庭受災風險與傷亡比率都偏高)
種種跡象皆證實了,天災下風險分布的不平等。
▌在天災來臨前
這樣不平等的受災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預防天災風險上,差距也隨之拉大。
林宗弘分析 2016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的資料後,認為天災脆弱群體屬於數位貧窮群體,難以上網而更依賴電視取得颱洪風險資訊,反之,更常從網路獲得颱洪風險資訊的社經地位高者則較少受災。
由此可知,數位貧窮恐怕嚴重限制網路的風險資訊傳播。
有上網能力者集中於受災機率偏低的高社會經濟地位群體,受颱洪災害影響較大的農民或偏鄉居民、高齡者卻很少透過網路獲得天災風險資訊或防災協助。
▌災後的不平等
而這樣的不平等現象,不只影響災害發生當下受災的情況,在災後也依然持續發生。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弱勢者受災機率相形之下更高,但他們災後復原的速度卻越慢,因而導致災後社會不平等的惡化。
此外,長期研究災害社會學的林宗弘則透過災後應對的角度,詮釋不平等現象的成因。
其將震災過後的應對分為「搶救」與「安置與重建」兩個階段。
在搶救階段,由於行政體系崩潰、市場機制停擺,民間團體通常會搶先介入救災,這時候災區內的資源分配相對公平。
這是因為災後的公民社會網絡有助於引進資源並同時監督政府,從而使資源分配趨近於正義原則。
然而到了安置與重建時期,民間團體影響力消退,在政府主導的重建下,資源分配重新傾回具有經濟社會優勢的階級,災前的社會不平等將復原甚至惡化。
▌小結
因此,民間社團或地方社會網絡的資源越多、活動時間越久、或參與的決策權力越廣泛,該地區的資源分配就越公平。
反之,民間社團無法進入或是退出某些地區、或其資源動員時間越短、或是組織能力隨時間下降時,災區社會不平等將恢復或上升。
▌思考與討論
從上述研究看起來,好像可以得到「公民社會網絡越活絡,災後就越公平」的結論。
在普遍看來,民主國家的公民社會網絡比起非民主國家是更活絡的,這是否代表越民主的社會,避免災後不平等的能力就更出眾?但非民主國家政府的動員力和強制力是否在面對時更能派上用場?
剛好林宗弘有一篇以中國汶川震災與臺灣921震災重建經驗進行比較的研究,分析了民主和威權這兩種政權型態對國家災難資訊與重建資源的配置上的差異。
欲知後事如何,下周我們就來聊聊究竟哪一種政治體制應對天災的能力比較強!
地震後的政治學思考 在 更加醜陋的災難政治學 - 想想論壇 的相關結果
然而,如果想要避免醜陋的災難政治學,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用高壓統治,避免政治責難的浮現。在非民主國家,統治者掌控新聞媒體、壓制反對派的聲音, ... ... <看更多>
地震後的政治學思考 在 災難與政治:九二一地震中的集體行為與災變情境的治理* 的相關結果
隨著社會學、心理學與政治學實證研究的開展,西方學界對於災難情境已累積. 豐富的研究,對於災難情境的特徵、產生條件、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等資訊,已有. 相當的掌握。 ... <看更多>
地震後的政治學思考 在 智利:地震後的政治學 - 全球之聲- Global Voices 的相關結果
大自然未經設計、無法預期,地震便成為最大政治因素,此種特殊自然政治學在教科書裡找不到。 故「自然無關政治」的假設並不對。 較多人支持這種說法,例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