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ㄧ「台灣非中國一部分!以色列學者撰寫首本希伯來文台灣專書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兩岸一家親還是基調 #中國有機會就吃吃我們豆腐 #台灣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統獨是個假議題 #你們台灣人 #說以後要統一或獨立的那現在打 #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 #惡性循環兩岸關係不會好 #兩岸一家親標籤化 #合作代替對抗 #你統我我也能統你 #沒必要逞口舌之快 #我們都是Chinese中國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584986081641475
「#台灣族人依舊在,#只是忘了我是誰!」
日本文獻,1895-7年,台灣居民分限處理手續通告記載:台灣現有華人16,474人,其中6,546人將於二年之內返回中國,其餘10,291人,將以華僑身份,繼續居留在台灣。另有257,104人,則將以台灣人身份居住台灣。
當時留下來的華人對全島平埔族群台灣人的比例僅約3.8%。這還是在清帝國時期純種平埔族人被大舉漢化後的結果。而根據記載1895-1945這50年間,台灣的華人僅僅增加4萬人。
「 #你我都是原住民」
台灣人的祖先很多人都以為是來自福建的中國移民,此種自認中國漢人乃台灣人祖先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透過有政治目的的教育所造成。如今,許多的歷史、考古及醫學研究都否定了這個說法,底下將就各方面的研究及資料,說明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台灣原住民平埔族漢化的後代。
台灣被列入歷史記載的時間始於1582年,葡萄牙船長在船行經過台灣時高呼「Ilha 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島嶼,並紀錄於航海日誌中。然而,考古學上於台東"長濱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台灣早於據今五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不是荒蕪之島,而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更是遍佈台灣全島。 早期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南太平洋區域住民的語言同屬一系。 約略分為20多個族群,住在山區者稱為「高山族」(約九族),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族」(約十族)。
1616年已經有日本人來到台灣從事貿易, 荷蘭人於1624年佔據台灣,期間為了開墾及農耕需求,引進漢人從事耕作,然這些人力只是僱傭性質,而非移民。 荷人的政、教措施全不及漢人,未為漢人設置學校、教會, 荷人不視漢人為其屬民,教會亦視漢人為異教徒。因此所做的台灣「蕃社戶口調查」,均不將漢人計算在內。
根據荷蘭人的人口統計,荷據時期(1624-1662)台灣各地就有約30萬人的平埔族 (註1), 而在荷蘭駐台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所寫「被忽視的台灣」中有記載,當時漢人庸工人數為2.5萬人。然而荷蘭勢力範圍只涵蓋台灣西部,且主要統治地區為台南,高雄一帶。
沈建德博士以1624年為起點以日本學者(註1)及文獻會資料建立人口模型以人口年增率0.7%估計(同時期明朝人口平均成長率為1.054%), 認為荷蘭時期台灣平埔族約有38萬人,非歸附原住民(含平埔族及高山族)有25萬(註2)。
1662 年荷蘭降於鄭成功,鄭家的東寧王國治理平埔族,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人嚴苛激烈,對平埔族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使平埔族大為反感,並起來反抗。鄭式高舉反清復明大旗, 清帝國為消滅防堵鄭家勢力, 於1661年起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劃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以福建為例, 1048公里的海岸線居民都要遷移到界內。 鄭式王朝時期, 漢人為11萬左右(註3)。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可見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到了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清帝國納台灣入版圖,常駐在台灣的官士兵約1.5萬人,三年為一到就離開台灣輪調,為防止反清復明或造反再發生(事實上還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官士兵選有家眷者,但家眷不可攜往台灣, 以其家眷為人質,這樣官員到了台灣就不至造反。 於是海禁不但不因此被撤消,而且再加上特別嚴格的禁令。
從1661 年起超過兩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1875年「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臺灣,清廷在外強壓境之下,採納沈葆楨之建言才廢止。 期間此禁令只有在1732(註4),1748,1760年短暫開過三次給官士兵能攜帶家眷一同前往台灣。
1724年藍鼎元「論治台灣事宜書」:「若云番地,則全台皆疆番……。宜先出示,令各土番自行墾闢,限一年之內,盡成田園,不墾者聽民墾耕」,可見1724年清帝國據台時,全台灣仍皆「番」地。
雖然清帝國嚴格禁止中國人民移民到台灣,然而犯罪者,逃犯,或是在中國生活不下去的人仍想辦法偷渡到台灣,這些人多為來自泉州漳州兩地的男性,也就是俗稱的"羅漢腳"。他們冒者生命危險通過"10去6死3留1回頭"的黑水溝到台灣謀生,羅漢腳到台灣後,因清帝國法律的規定,漢人不得進入生番(未歸附)及熟番(以歸附)地界開墾或佃田。但因全台非番地者非常少,兵律及戶律的規定,令偷渡者在台無法生存。於是透過結婚政策(入贅),同化政策,武力及騙取土地等手段(註5),取得土地,在台灣定居下來。
有些人認為康熙40年以後因海禁令漸為鬆弛,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然而根據《台灣府誌》記載,1691 (康熙30年) 至 1711(康熙50年) 二十年期間台灣漢移民戶數並沒有增加而丁口亦僅成長1,377人, 其中1691 (清康熙40年)至1,711(康熙50年) 間丁口僅增加 755 人。
可見或許有羅漢腳偷渡到台灣, 然能落地生根者仍在少數, 而能落地生根著也多以娶平埔族為妻。乾隆二年(1737)戶律又規定,漢民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 即行離異。
起因乃是因為羅漢腳藉入贅平埔族(母系社會)取得土地後,不但違反漢人不可進入平埔族地界開墾的禁令,且常引起漢人跟平埔族人的糾紛。 因此"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情形在1737年戶律規定之後必定減少甚至消失。
依照《台灣府誌》的記載1711年時漢人戶數為12,727 戶,丁口僅18,834 人,以一戶平均四口人計算,漢人(含混血)約49,088人,而此時的平埔族及非歸附原住民從1661的38萬及25萬以0.7%人口成長率計算, 則分別是54萬及35萬, 漢人(含混血)人口僅佔全台灣住民的5%。
這樣的估算雖然不夠精確, 然而漢人移民人口佔台灣人口比例不高仍是正確的。
根據清帝國宮中奏摺提到的台灣府社番人口數(註6),1766年(乾隆三十年)為66萬6,380人,1768為68萬7,290人,1769 年為69萬1338人,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為76萬5,721人。這些數據顯現荷治時期平埔族人口以0.7%的人口成長率自然成長的結果跟清宮奏摺的數字是很接近的。
從1732年開始至1760三次開放攜眷只有3萬人不到的眷屬來台,因此漢人(含混血)人口佔全台灣住民比上升到7.6% 。 而最後一次開放則僅兩百多人,顯現台灣因為人口增加,謀生不易,加上渡海風險,以及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已經很少人願意冒著危險移民到台灣。
平埔族人原本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在命名上採連名制,簡單的說,新生嬰兒的名字,除了新名之外還加上母親的名字在後面(隨繼承法則)。清領時期採用賜姓政策當時的平埔族、賽夏族、排灣族等。漢姓是漢族血統與出身的一種表徵。《史記》云:「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繫百世,使不別也。」
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所列,土番之姓有机、羅、李、卯、標、卓、萬、戴、穆、寧、來、毒、孽、乃、兵、竭白、北、鄂、岳、雙、尤、溫、鬱、大、蚋、月、落、璞、力、宜一字者,有道泌、埤弄、目加、舊來、之机、合萬、羅皆、池皆、加惹二字者,有弟其力、呂猫落三字者,不過這些姓並非由賜姓而來,而是藉由「番語家名」羅馬拼音的漢譯而來。
清國對臺灣歸化番何時開始實施賜姓政策,文獻雖然闕如,不過當可推測是在「土番歸化」薙髮(即剃髮)納餉(鹿皮、小米)之後。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歸化熟番漸從漢俗,乃令薙髮,錫姓,以遵國制。」乾隆23年(1758年),諭令歸化平埔熟番應薙髮結辮(請參「社學」條),並賜與潘、蠻、陳、劉、戴、李、王、錢、斛、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等姓,其中以「潘」姓最多。
1763年,楊景素任台灣道任內,嚴加禁止漢人越界侵擾平埔族,除此,並奏請準,對其轄內平埔族眾,鼓勵改姓漢化。他任內共對平埔族賜了潘、陳、 劉、戴、李、王、錢、斛、蠻、林、黃、江、張、穆、莊、鄂、來、印、力、鍾、蕭、盧、楊、朱、趙、孫、金、賴、羅、余、米、葉、衛與吳姓。
1772年(乾隆37年)朱景英《海東札記》載:「番以父名為姓,以祖名為名。如祖名甲,父名乙,即呼曰乙礁巴甲。礁巴者,番口語也。近時各社均延師課讀番童,出就道試,錄取樂舞生,給予頂戴,與新生一體簪掛。前學政就番字加水旁,姓以潘者,今則張、王、劉、李,自為姓者多矣。」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亦載:「初,熟番有名無姓,既准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後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可見,賜姓時,初以「潘」姓居多,之後漸有張、王、劉、李、趙諸姓。
有些番社,並不以「潘」姓為大宗,而是以「錢」姓最多,有些姓如黎、金,因繁衍數少,幾乎絕嗣。《新竹縣采訪冊》載,竹塹堡社(即新社)於乾隆年間,「丁口千餘,厥分七姓:曰錢、曰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錢姓丁口最繁盛,計有二百。衛、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數十,其黎、金兩姓則已絕嗣矣。」
1778年(乾隆42年):明令官方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社番」,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
1879年(光緒5年),後山統領兼辦卑南廳撫番事務的吳光亮寫成〈化番俚言〉三十二條,其中有一條曰:「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當時所賜漢姓,係擇自百家姓,如恆春縣各番社賜潘姓、金姓,卑南廳各番社賜陳、吳、戴、林等姓。
1881年(光緒7年),將台灣各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1886年(光緒12年),為了防止番姓之混冒,中路理番同知蔡嘉穀規定襲用漢姓或潘姓者必須於姓下加一「新」,成為「雙字姓」,以示區別,而且也規定各番姓之堂號。
日治初期為管理方便,在戶籍登記上又出現「生番」與「熟番」登記,日據申報戶口自動登記為「熟番」的應該是遷居近山區拒受漢化不願背祖的一群,但人口數已寥寥無幾。
至日昭和十年六月四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蕃」為高砂族,原「熟蕃」改為平埔族,寓賤視意味的「蕃」或「番」一名詞這才從官方文書中消失,但也造成台灣平埔族後裔考証的困難。
那麼平埔族又是怎麼漢化的?
從鄭家東寧王朝到清帝國,統治者的強勢文化加上透過開設學堂,教平埔族漢字,透過賜漢姓,賜漢人祖譜與平埔族人,以及利用稅賦及勞役上的差別讓平埔族人不得不漢化。 於是平埔族雖然擁有多數人口,但聚落型態為主的社會,缺乏大型社會組織,才會落入荷蘭、鄭家東寧王朝、清帝國等的統治。
經過外來政權兩百多年的統治,因而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而隨著人口的增加, 生活空間變小,以及不願意被同化,平埔族展開了族群遷移,沿海的往內地遷移,內地的往山邊遷移(註7)。
以筆者父親故鄉雲林西螺,以及母親彰化竹塘為例,根據沈建德博士的研究—
6、7千年前,鄒族從玉山下,順著陳有蘭溪、清水溪,到達濁水溪、北港溪流域的雲林,故全縣原都屬於鄒族。但,數千年前平埔族到達之後,兩族在平地開始混血,混血後的新種族,後人稱為洪安雅平埔族。雲林人本都是平埔族,因為漢化的緣故,現都自稱是和佬人或客家人。各鄉鎮市真正血統的大要如下:
斗六、古坑:斗六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中葉再降清,改稱柴裡社,頭目老眉德。斗六在清康熙時有客家人流浪到此,但並未把斗六變成客庄。
1689年,斗六社「社番」漢化者留下棄社名改稱和佬庄,不漢化者遷出,部分遷去埔里鹽土庄。
1850年左右,鹽土庄也漢化了,斗六社二度分家,不漢化者再遷埔里,1897年只剩21戶64人。
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屬洪安雅平埔族。斗南、大埤、虎尾:他里霧社,屬洪安雅平埔族。
鄭時歸順,康熙時降清、就地漢化。1897年不漢化者只剩20戶57人。文獻記載,社男「多娶漢女」,其實娶的是漢化的平埔女性,否則,連平埔族都有漢女可娶,怎麼還會有「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傳說?
虎尾是荷治時期的行政中心
西螺、二崙、莿桐、林內:西螺社,屬貓霧拺平埔族。和彰化方面的血統相同。據說濁水溪以前是在西螺之南,改道之後才在西螺之北。故改道之前,西螺與彰化屬相同地理區域,因此同為貓霧拺族,而非雲嘉地區的洪安雅族。筆者的父母都是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人,只是父系的祖先在清殖時期就已漢化,母系祖先則直到日治時期後才遭漢化。
荷蘭血統:1641年荷蘭進入北港,在大埤築紅毛埤,虎尾為行政中心。這些地方現應仍可找到荷蘭血統。
筆者就讀雲林斗六正心中學時期,許多同學就有棕色眼珠、紅髮、捲髮等許多荷蘭血統的特徵。
1895年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當時台灣人口約255萬人,然當時清帝國的統治區域仍未及全台,日清和平條約第五條裡有規定寬限期間二年,給與台灣居民自由選擇留在台灣取得日本國藉成為日本國民,或把所有財產變賣而離開台灣,兩者擇取其一。實際上退離台灣者,一說約4,500人,另一說則為6,500人。
國藉選擇的期限過後,台灣總督府開始嚴格限制台灣中國之間的往來,清國要在台灣設領事館也加以拒絕,同時努力排除清國對台灣居民的影響。
台灣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戶口調查是始於日治時代1905年(明治38年)。當時的台灣人口約312萬人。其中平埔族人約46,432人,高山族約11萬人, 日本人約59,618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約8,223人, 其他本島人近290萬人。(註8)
日本於1945年於二次大戰中戰敗投降,當時台灣人口已經成長到約690萬人,其中日本人約42萬人,外國人士 5萬多人,平埔族約7萬人,高山族約17萬人,其他台灣本島人士約619萬人。
可見日本戰敗時仍有尚未漢化的平埔族人。而這些佔人口比例低的清國移民經過兩百多年與台灣平埔族的通婚,平埔族血源的比重早就遠遠超過了漢人的血源。而且歷經台灣被割讓後,這些人早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日治時代對台灣山地原住民仍採劃紅線封山圍堵政策,但仍尊重他們的姓氏、風俗、習慣,未強力干涉,甚至於實施土地居住權之保護;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立即下令要求他們改漢姓以達台灣全面漢化政策。目前原住民如果不是因面相輪廓更異於漢人及平埔人,尚可分辨,否則再經50年後原住民命運會與平埔族完全相同,就是所謂變成漢人了。
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的追擊,逃到台灣。跟據1956年「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逃到台灣的中國人不包括軍隊有64萬(註9),這裏面,女性只有21萬。
而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數量根據駐台美援機構Foreig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的1954年的調查報告約為50萬人,而1956年台灣人口為939萬(不含職業軍人,1970年前戶籍與兵籍是分開的),所以這些中國移民在1956年只佔台灣人口的 6.8%,即使加計軍隊也不過佔全台灣人口的11.5%。而這些中國移民,因女性人口不多,要通婚也勢必與台灣人通婚,經過幾代的通婚,這些中國移民的後代平埔族的血源比重又超過原有的漢人血源。
台灣目前的族群被略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個族群。其中閩南人及客家人都有「中原」祖籍。2001 年馬偕醫院檢驗科主任林媽利在國際組織抗原雜誌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由基因等遺傳標誌分析,台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並不屬中原漢人。很顯然的,族譜再度被證明並不可靠(註10)。
而且閩南人及客家人遺傳特質上確屬同源,無法分別。然而在中國閩南人,聚居於平原,客家人則散居於邊緣丘陵山區,兩族之間的交往和通婚並不頻繁(註11),如此經過兩、三千年的區隔,兩族群的遺傳特質會有分化,乃是生物進化學上常見的現象。
正如多數學者所主張,中國閩客兩族分屬不同遺傳族群,這是不難想像的。只是,中國閩客既屬不同族群,為何台灣閩客卻具有共同的遺傳特質?
唯一合理的解釋的就是因為台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皆屬平埔族漢化後被賜與漢姓及族譜, 加上清帝國時為了方便統治刻意分化操弄族群的結果。而此一現象就遺留到現在。時至今日,兩者之分只是語言及習慣等可以經由後天習得的特質。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清帝國時期台灣在未設省之前屬於福建省,而移民到台灣的羅漢腳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在平埔族漢化後形成一個以閩南語為主體的社會。
除此之外,林媽利醫師發現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現的抗原種類都很少,其基因的組合歷經幾千年的歲月沒有改變,成為全世界上最純的族群。每一族所具有的不同的組合數不只有限,且有很高頻率,其中賽夏族最高,成了最純的原住民。
而林醫師於2005年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Biology發表的論文證明台灣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人母系血緣有直接相關,顯示台灣原住民與亞洲大陸的族群在冰河時期結束時即已分開, 除排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加上 Jared Diamond 於Nature (Vol。 403, 709, 2000)以"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發表的論文都在在證明了台灣原住民乃是目前南太平洋南島語系之源。
長久以來, 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以為自己的祖先乃是清帝國時期的閩南、廣東移民。如果真有此大規模的移民,史籍上必定會有所記載,然而,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閩南廣東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移民移向台灣。而且千人萬人之數對於族群遺傳特質的改變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差之千里。族群的全部取代〈Total Replacement〉非同小可,並非短短的兩、三百年可以達成。鄭昭任博士即認為DNA漸次變異的方向所得的證據,語言的淵源關係,都代表台灣原住民昔日在歐亞大陸的移動。其經由中國內到台灣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反之,經過印支半島中部或南部一帶由西向東或由南向北移動的可能性最大。林媽利醫師等HLA的研究顯示今日「台灣漢人」與古越南原住民的血緣最近。而林媽利醫師長期在血型上的研究,從亞孟買血型到米田堡 ( Milten-berger) 血型比例,顯現台灣人與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是近乎相同,而中國則與台灣有很大的落差。
這些結論與上述先民的移動路徑正好不謀而合。而林醫師的資料又顯示「台灣漢人」與平地原住民Pazeh(巴宰族)的HLA遺傳質十分相近,幾至不能分別(註12)。
綜上所述,目前的社會科學及醫學上的研究,都指向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平埔族漢化的後代,非來自清帝國時期的漢移民,而外來移民,只佔了少數比例。 這些移民經過幾代的通婚後,也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這樣的結果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也讓台灣人得重新思考族群的關係。因為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現存的原住民,或是部分外省籍的後代,全部都是台灣原來住民的後代,只是大多數已經漢化,因此,我們要特別珍惜與保存目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多麼寶貴的文化資產。
同時,閩客的分野應該從此打破,雖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語言,卻有著相同的祖源。而從荷治時期到現在,短短三百多年,台灣人從部落文化開始逐漸與現代文明接軌,強大的學習能力與環境適應力,創造出全世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台灣的競爭力在世界名列前矛,科技實力更是倍受推崇,這樣的成果,舉世無雙,身為台灣人豈能不自豪,豈能不向我們的原住民祖先致上崇高的敬意。
�註 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
�註 2: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7-4.htm
�註 3: 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
�註 4: 1732年(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新的限制是知縣以上的文職人員必須要超過四十歲,而且沒有兒子,方可攜眷.
�註 5: 中央研究院原始生產模式與歷代經營策略貳、歷代經營策略中第三節「有清時期之土地競爭及番課租稅」.
�註 6: http://www.sinica.edu.tw/…/library/…/npmdatabase/piah037.htm
�註 7: John Robert Shepherd (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Frontier 1600- 18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 8: 日治時期人口調查資料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POP/Mt49-2.xls
�註 9: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 第二卷第一冊
�註10: 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而由官方公佈,為了統治或政治目的,其祖譜往往不可靠。 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成風氣。 據王世慶的「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1218件現有族譜及93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1951年後編印的有835件,佔全數的63。7%;乾隆23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22件,佔1。6%。 可見台灣人的族譜,至少98。4%可疑。
�註11: 高木桂藏:客家:中國內的異邦人,講談社現代新書,1991
�註12: http://www.wufi.org.tw/taiwan/n020729a.htm
�註13: www.taiwannation.com.tw
文章來源:http://ppt.cc/Ucop
(圖片取材自網路)
《附記1》清帝國「化番俚言」
�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爾等將來置買田業、立契書券,一切皆照現改莊名辦理,以歸畫一。
�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
�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
清帝國平埔文獻之一《臺灣生熟番紀事》(1885年)
「化番俚言」 http://www.guoxue123.com/tw/02/051/006.htm
《附記2》清帝國「臺灣地圖」(地圖上方為原住民族遭統治年史)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1
《附記3》台灣史與基因比對呈現的「台灣人圖像」
https://goo.gl/LcJu3t
《附記4》2019年3月林媽利醫師:「『台灣血緣』╴台灣人的DNA」最新演講影片。
https://goo.gl/ZbQNz3
《附記5》國家地理雜誌以人類細胞粒腺體的基因,追蹤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路徑
台灣原住民有五萬年人文歷史,比亞洲大陸支那人種還早四萬年。
https://s.yam.com/BVx4c
《附記6》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上半場)
https://s.yam.com/aNYvt
埔農的台灣歷史研究演說(下半場)
https://s.yam.com/PvKv3
《附記7》1623 年以前, 琶侃(Paccan)國- 至少延續有1萬3千年
https://s.yam.com/5c2fV
(註):上列「臺灣」的「臺」字為清帝國及華帝國殖民用詞,「台灣」的「台」為古字用法。
《後記》:由於本篇資料陸續有關心台灣民族史實脈絡的臉友提供寶貴資訊,在此將更多關於台灣人基因溯源的資料整理歸納如下:
台灣人溯源
科學解密生物密碼的核心脈絡叫「基因」,而現代的陸地板塊並不是幾萬年前的模樣。因為地球歷經過冰河期與大洪水。
截至目前為止,當代人類基因研究報告指出,六萬年前人類從非洲出發後,有一支隊伍沿著陸地西方走,四萬年前抵達歐洲,而後混血融入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後,成為了歐洲人的祖先;另有一支沿著大陸棚南端一路經過當時還是大陸棚的中南半島,而後走到台灣。這批人選擇留在這邊生活,也就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早的祖先,當時是五萬年前。
而後有一支隊伍,選擇離開台灣,繼續前進。後來渡海到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而後子孫再渡海到朝鮮,再翻閱長白山進入了支那大陸北方,成為蒙滿族人的祖先。
支那大陸傳說的蚩尤大戰黃帝,依邏輯推論,就是台灣先民後裔的那支北方民族,戰勝另一支循著歐洲路線過來的百越民族。而戰勝的北方民族後來進駐大陸河套中原地區,成為大陸人最重要成份的基因來源。
由於地球上人類出現過的痕跡有一大段空白,加上目前地球上的古文明都顯示地球曾出現大洪水,洪水直到約莫1萬2千年前才退去。大洪水當時只有少數高海拔的地區的人才有機會存活,而台灣島卻是全球唯一一個短短幾天步行的距離,就佈滿了268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陸地。當時這些留在台灣的祖先,就倖存了下來。
而後六、七千年前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爆發,影響遍及全島乃至附近海域。
當時台灣地底下的熔岩庫大噴發,岩漿流入台北盆地,形成了後來從湖乾涸逐步成為陸地,而後成為今天的台北市。
當時的熔岩不只從山頂噴發,也從遠在台灣宜蘭外海11公里海底地殼薄處噴發。74座海底火山噴發的結果,形成了如今我們稱呼為「龜山島」的島嶼。
由於這種大規模火山噴發,極度不利於作物與生物的生存,當時居住在台灣的先民,因為生存空間改變感到不安,被迫再向外移民,成為了後來整個太平洋南島民族共同的祖先。
甚至有哈佛大學的教授依其研究指出,台灣人很可能是多數當代智人共同的祖先。
或許真有少部份人從北方支那大陸在冰棚退去大洪水來臨前,循著陸地抵台台灣。但那些人在大洪水存活下來的機率遠比本島人低。而大洪水過後那邊的人要來的可能性,會遠比我們要過去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有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威脅,而那邊沒有。
也就是說,依造基因學的理論,台灣的基因之於亞洲種族相較是較為亙古的,而後陸續加入的百越民族血統,應該也都是台灣先民的後裔。這個只要從基因定序去看就能解開謎團了。
依照哈佛大學對於人類基因的研究,東南亞民族的存在可追溯至500~7000年前,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更指出,東南亞的民族很可能是台灣的某支原住民族沿著海路抵達菲律賓、印尼定居後衍生。
這與台灣六、七千年大屯山火山爆發造成島民遷徙不謀而合。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估,支那大陸南方的百越民族,很可能也是當時台灣先民為躲避火山爆發後嚴苛的生存環境,向北移民後的後代。
摘》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台灣過去是航海民族居住的大本營。靠著優異的還海技術,這位台灣人(嚴格上來說,他是現今原住民的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再到印尼,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最東到復活島,最南到紐西蘭。
《遠見》MIT研究:台灣人可能是現今地球人類的共同祖先?
https://s.yam.com/pyJFZ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出張嘴,環島去:吃遍各地現撈海鮮、在地山產、特色美食,看見餐盤中的台灣風景」介紹 訪問:郭宏徹 理事長 內容簡介: 《尋味台灣》全新封面版 攤開未知的美食旅行地圖, 走訪在地人氣店家、古早味百年老店, 品嚐現撈活跳海鮮、新派川菜、 道地山東菜、北方麵食、原住...
「地圖龜 腐皮」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雅軒Kinki KB L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問題] 關於幼龜的水質控制- 看板Reptil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养龟:如何分辨蜕皮和腐皮?看完就会!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烏龜是否換皮?是否腐皮?是否換殼?是否爛殼?師兄你須知!... 的評價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圖# 地圖龜腳裡面白白的 - 寵物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地圖龜 腐皮 在 [問題] 關於幼龜的水質控制- 看板Reptil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地圖龜 腐皮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出張嘴,環島去:吃遍各地現撈海鮮、在地山產、特色美食,看見餐盤中的台灣風景」介紹
訪問:郭宏徹 理事長
內容簡介:
《尋味台灣》全新封面版
攤開未知的美食旅行地圖,
走訪在地人氣店家、古早味百年老店,
品嚐現撈活跳海鮮、新派川菜、
道地山東菜、北方麵食、原住民美食,
滿足你最挑剔的味蕾!
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也在咀嚼一個地方、一位廚師、一道料理;經過無數時光積累、淬鍊的文化內涵及故事,而台灣各地盤根交錯的飲食文化,風格自成一格,而且無可取代,其中除了傳承已久的老手藝,發掘百年老店在堅守傳統之外,也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意口味,為台灣飲食文化注入新生命,讓人們以舌尖,留下感動的記憶。
跟著本書,從正餐到宵夜、從飲料點心到伴手禮,外酥脆、內如麻糬的「黑皮酥皮肉圓」、原為市場魚鋪的「金山陳記」、嘉義耆老都比讚的「金牌川菜」、忠於現撈原味的「小張龜山島」、石門百魚宴的「王朝活魚」、明華路必吃的海鮮熱炒「阿志」、施家班傳承三代的「玄饌宴」。有古早味老店、北方麵食館子、川菜港點、海鮮熱炒、茶飲點心、特色主題餐廳到涮嘴零食,每一間餐廳、每一道料理都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放心出發,來一趟難忘的美食之旅吧!
滿足身為美食旅人的你
【酸湯魚】魚肉軟而又有彈性,湯料酸爽卻又辣勁十足,饕客們一邊辣得噴淚、一邊讚嘆好吃,筷子停不下來。
【雞瓟臭豆腐】聞起來噴香又麻又辣,但嚐起來,辣是引子、麻是推手與臭豆腐的微臭,三股味道你推我拉,卻又圓渾柔和、勁道充沛。
【鯖魚小米吉拿富】吉拿富以小米為內餡包入豬肉,內裹一層假酸漿葉,外裹月桃葉,水煮後淡淡的月桃花香沁入小米飯中,入口滋味令人食指大動。
【香蕉魚捲】口感酥脆的外衣,散發著「千張」的豆香,咬開瞬間,濃郁的香蕉風味與鮮嫩的魚柳,味道豐甜而高雅。
【伊娜谷雙臘香米飯】特製的「四丁」搭配上香糯米,聞起來肉香豐滿、甘鹹下飯;細細咀嚼中,味道層巒疊嶂、鹹辣醲稠,令饕客們回味再三。
看見餐盤中的台灣風景
小南鄭記台南碗粿:「每一天,我都在還原曾祖父來台北打拼時,那碗粿的味道;碗粿的手藝到我第四代,都是一樣,就連最麻煩的磨米漿,還是遵從傳承下來的老方法,從選米、泡米、磨米及調和米漿,然後做成碗粿。」
梅村日本料理:「我們前面這棟大樓,以前是台灣第一家有電梯的大型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前面這條衡陽路,在日本時代叫榮町通,是台灣最繁華的一條路,以前兩邊整排都是布商,好熱鬧啊。」
圓環龍凰號:「八十年來,建成圓環一直是外地人來台北打拼的第二個原鄉,即使圓環已經拆掉,但是我們的味道、我們的裝潢,還是希望讓外地遊子有家鄉的感覺。」
面鮮到:「手工桿出來的皮跟機器味道完全不同,我六十多歲了也是每天揉麵團,小時候拿的擀麵棍不是木棍,是一根牛肋骨!牛胸肉做牛肉麵後剩下來的骨頭。那時學上三年六個月才算是出師,每個動作都紮實,都是學問。」
金山陳記美食鋪:「六十年前的金山,其實只有這一條金包里老街,一大早,爺爺就要搬魚貨來搶位置。大家都把各種貨物往地上堆,這就是金山的菜市場,不像現在還有屋頂有攤位,也沒有現在的大馬路。」
作者簡介:中華美食交流協會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成立於1992年6月22日,二十五年來致力產業交流以及舉辦參訪學習活動、建構政策與產業對話的平台,同時積極投入台灣美食的國際行銷工作,帶動觀光、促進商機。協會美食交流的足跡在交通部觀光局等政府單位的帶領下行遍全球,更多次前往歐洲、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大陸、馬來西亞等地進行美食外交,提升台灣美食國際能見度,已成為台灣美食餐飲產業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社團之一。
作者粉絲頁: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
出版社粉絲頁: 帕斯頓出版 Pestle
地圖龜 腐皮 在 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來我發現,在那些針對「熱衷探索自然」的戶外活動愛好者和發布秘境貼文者所日益增長批評裡,最常見的莫過於:
「遊客會製造垃圾!」
「這些地方很多人去的話,接下來就等著看到滿地垃圾吧!」
「這些『熱愛大自然』的人們就是最大的問題!」
「我們不能開放戶外景點給一般大眾,因為他們都不負責任,而且會破壞環境!」
但,真的是這樣嗎?這些遊客是將大量塑膠垃圾傾倒在山林河川當中的主力嗎?讓我們來深入檢視一下這個議題:「為什麼有些廢棄物的最後下場,不是在掩埋場、焚化爐、回收廠、或是相對應的公共衛生處理單位呢?」
不幸的是,一些不成熟的遊客走進了大自然,把垃圾丟在那裡。如果您拜訪任何受歡迎的瀑布或溫泉,可能還會在那裡看到一些垃圾。
遊客傾向於做出兩個錯誤的假設:
<露營垃圾全是可燃的>
這是錯誤的。就像您在家一樣,應將垃圾分類為廢物和可回收物,並隨身攜帶離開。您的垃圾都不應進入營火中。
<食物會迅速分解在自然裡>
雖然沒錯,但蔬菜和加工食品分解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橘子皮,蛋殼,骨頭可能需要數年。如果您將麵條或白菜扔進河裡,它們就不會被魚吃掉。它會在那兒呆數周和數月,聞起來酸味並腐爛。即使魚類和動物確實吞噬了您的垃圾,但餵養野生生物也不是您的工作。有生命力的食物種子最終會成為入侵物種,奇怪的食物會使動物生病或死亡。所有多餘的食物都應隨身帶離開。沒有例外。
更糟糕的是隨處可見的煙蒂頭。為什麼吸煙者不認為這些有毒的塑料和化學物質是垃圾?這是無法接受的。
儘管這真令人氣憤,但它並不是山上垃圾的最大來源。嚴重的系統問題是與垃圾收集和處理需求有關
這支影片當中,展示了位於高雄六龜葫蘆谷瀑布的一些垃圾堆。這裡的地勢陡峭,任何被丟進森林裡的垃圾都會沿著斜坡滾下。每當雨水來臨之際之際,重量較輕的塑膠製品就會被沖刷到河流,一路漂流至下游,也就是大家會去玩耍的瀑布那兒;最終,它們進入海洋,並被海浪打上遙遠的某處沙灘。
不過,這隻影片清楚地展示了何謂「誤解」:第一眼看過去,覺得只是幾個保麗龍手搖杯和一些大家會為了踏青而帶出門的東西。但當我們再次細看,裡面居然出現水桶、巨型農用塑膠布(通常寬幅至少為一公尺,幅寬則可長達數十公尺)、農藥空罐、傢俱、和一般家庭垃圾:那些「沒有」任何一個去健行的人會帶著走的物品。這些廢棄物源自山裡,最有可能的來源也就是那些住在山裡的人們。那些垃圾,並非外來者所帶去的。
這並不罕見,也非單一事件。只要在任何山路旁停下,低頭向山壁下望去,就能看見成堆的垃圾袋。那些都是在家裡打包綁好的家庭垃圾,然後在行進中的車上往車窗外扔。家庭垃圾,是來自家庭,並非來自露營者;只要能檢視這些垃圾裡所含有的文件或郵件,便能揭曉它的來源。
即使這些會任意丟棄垃圾的人們只佔了山間居民的極小部分,他們還是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在山區違法傾倒垃圾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破壞力。無論是什麼原因,有部分居住在山上的住戶,偏好將家庭垃圾棄置於河川勝於妥當的處理。這裡所討論的並非這裡一個、那裡一個的零星垃圾。一個住在台灣的四口家庭,年平均垃圾製造量大約1600公斤。這樣的垃圾量,實屬相當巨大。
而正是因為一個家庭所能產生的垃圾量如此龐大,我們實在很難切確了解這樣的(隨意扔丟家庭垃圾)行為究竟擴及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在路旁的樹叢裡看過不下數百件垃圾⋯⋯或許數千件了也不一定。但這是因為數十或數百個家庭這麼做,我並無法斷言。唯一能確定的是,塑膠垃圾將「傳承」好幾世代。
如果今天去到偏鄉,將垃圾丟進垃圾桶裡,那些垃圾下場的可能性之一是,人們請來收垃圾的那些車隊將垃圾從民宿或餐廳接走,沒有依照環保署的規定處理,不但沒有把垃圾載到目的地,他們會找個在附近不為人知的地點就隨便把垃圾給倒了。山林裡滿滿都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在河裏所見的一部分垃圾,就是從這些非法掩埋場所洗刷出來的結果。
除了上述提到的部分之外,卻還有其他來源也正在為這樣的情況有所「貢獻」:在許多地方,整卡車的垃圾就是直接傾倒於山路邊,直落山腳的河中。這裡所指的,並非單純的家庭垃圾或傢俱,而是包含來自建築、農業、和工業等的大型廢棄物。諸如此類的物件並非一般民眾所能接觸的到;那麼,之所以會在這裡看到這類型的垃圾只有一個原因:無論是本身製造這些垃圾的單位,或著是他們委託的民間清潔業者,最終選擇不按常規處理廢棄物,選擇違法私了,隨意傾倒。政府的相關單位真的應該要發展一套策略,來確認這些垃圾最終有好好抵達該去的地方。
每年颱風來臨,就會把這些成千上噸的垃圾帶到海洋。但那些垃圾堆卻不會因此減少:因為卡車會帶著新一批的垃圾來再度傾倒。
在對這一切麻痺之前,我那時還會拍攝影片來講述這樣的情況;但現在,我只會假裝眼不見為淨。
話說回來,我倒是能夠理解為何有些偏鄉的家庭垃圾並無法抵達該去的目的地。我本身就是來自於美國的偏鄉地區。在我的成長過程當中,並沒有「公共收垃圾」的這項服務。我們將廚餘做成堆肥,埋在遠離主建築的庭院一角,用落葉堆在上方,放置兩年後再挖來替花園施肥。垃圾和回收物會分在不同的袋子裡。每週一次,我父親會將這些袋子用車子載去離家約二十分鐘車程的郡屬廢棄物集散地和回收中心。的確,整個過程費力費時,但做好回收和妥當處理廢棄物對我爸爸來說非常重要,而我們當時也有這過程裡所需的一切資源來達成這項任務。
但並非我們的街坊鄰居都這麼做。有些家庭沒有時間好好處理垃圾,所以就把成堆的垃圾、生活用具、壞掉的車子和玩具等等,隨意散落在他們的住家四周。這也是相當常見的街景一隅。
在很多方面來說,偏鄉跟都市的生活條件比較起來,的確是不方便許多。以現實層面而言,實際的生活、家庭、經濟狀況,樣樣都會佔去不少時間。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每每在需要之際,花上一個小時來丟好垃圾。但也有人是「能做,但我就是不想做」。沒有垃圾車的時候,他們便會選擇最為便捷的方式。政府真的應該針對山間社區提供更多的收垃圾選項。
我在這裡所訴說一切其實大家都了然於心,卻鮮少被提起。大部分在山林間那些路旁和河邊的垃圾並非來自登山客或是瀑布遊客。那些垃圾來自於那些從未抵達掩埋場的一般人類消耗結果。住在山間那些人們也不願見到如此景象。但這就是現實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看到像是「殺風景!苦花潭遍地遊客垃圾 部落擬封閉」這樣的標題時,總會不由自主地翻個大白眼。沒錯,遊客不應該留下任何垃圾,但在不到百米之外,就有個在森林深處的家庭垃圾集散地。幾乎到哪兒都有垃圾。
如果大家有興趣前往探勘現場狀況的話,以下提供三個例子:
(大型): 24.035258, 121.170819
(大型): 24.6080971,121.2830025
(小型): 22.705481, 120.669413
面對這樣的狀況,針對個人的罰鍰並沒有太大幫助。大家平時在生活裏已經有夠多的煩惱了,否則也不會這樣處理事情。就是把收垃圾這件事情弄得再簡單一些就能幫上很大的忙了。山區的垃圾廢棄必須得簡單又方便,如同城市裡所提供的一樣。
最後還是要呼籲大家,因為疫情影響,人民改為國內旅遊,這是一件好事,多了親山近水的機會,也增加露營野餐烤肉樂趣,讓朋友家人感情更融洽!但是大家在拜訪大自然的同時,更需要以身作則,帶來多少食物垃圾,也請一件不留帶走。野生動物不需要被人類餵食,牠們喜歡自己自食其力,所以不用擔心動物會餓,而故意留下吃剩食物殘渣。揮揮衣袖,請帶走全部垃圾,包含烤肉架,野生動物不需要自己烤肉啦~
還有,大家不要再報復性集中旅遊啦~明明台灣美景青山綠水多到數不清,要記得分散人流,防疫新生活還是要落實,真的不知道去哪裡玩嗎?歡迎大家逛逛我的部落格,我製作了全台300多個景點地圖,可以選偏僻冷門的景點去唷~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iticisms I see raised against nature goers and people who post 秘境 online is that visitors bring a lot of trash with them. If these areas have a lot of visitors, the result will be that there is a lot of trash. Nature-lovers are the problem. We can’t open up the wilderness to the general public, because they are irresponsible, and will trash the place. But is that really true? Are tourists the main driver of plastic waste in rivers and mountains? Let’s examine this issue a bit further and try to determine why some waste ends up in the rivers instead of landfills and public waste processing centers.
Unfortunately, some of immature tourists go into nature and leave their trash there. If you visit any popular waterfall or hot spring, chances are you will see some trash there too.
Tourists tend to make two false assumptions. One is that camping trash is burnable. It’s not. Your trash should be separated into waste and recyclables, just like you do at home, and taken out with you. None of your trash should go in the campfire.
The other is that food degrades quickly. It doesn’t. Vegetables and processed foods can months, orange peels, egg shells, bones can take years. If you toss noodles or cabbage into the river, it won’t be eaten by fish. It will stay there for weeks and months and rot and smell. Even if fish and animals did eat your garbage, it’s not your job to feed the wildlife. Viable food seeds end up as invasive species and strange foods make animals sick or die. All excess food should be taken out with you. No exceptions.
Even worse are cigarette butts. Why do smokers not think these toxic bits of plastic and chemicals are trash? This is unacceptable.
As infuriating as this is though, it’s not the biggest source of mountain garbage. There are serious systemic problems relating to garbag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This video shows a large trash pile at Hulugu Waterfall in Kaohsiung City, Liugui District. The terrain here is very steep. Any trash thrown into the forest will roll down the hill. When it rains, the lighter plastic products will be washed into the river and flow downstream, into the waterfalls you play at, and eventually to the ocean, and eventually onto a remote beach somewhere.
However, a closer look at the piles shows that this can be misleading: at first glance, it looks like a few styrofoam tea cups and items that people might bring on an outing with them. But as we look closer at the waste, we can see there are buckets, plastic farm sheeting, pesticide bottles, furniture, and general household waste. Items that no hiker would ever bring with them. This waste originated in the mountains, by people who live in the mountains. It was not brought by outsiders.
Neither is this a rare or isolated incident. If you stop at literally any section of mountain road and look over the edge you will see entire trash bags down below you. These are household trash bags that were packed and tied shut at home, then thrown out of the window of moving vehicles. It’s household trash, from houses, not campers, and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is waste would reveal the source through mail and other documents inside.
Even if it’s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mountain population, they still have a big impact. Illegal trash dumps in the mountains have an even bigger impact. For whatever reason it is, some mountain dwellers prefer to throw their household waste into the river than dispose of it properly. This is not a stray bag here and there. The average 4 person household generates 1600KG of trash per year in Taiwan. That’s a lot of trash.
Because a single family can generate so much garbage, it’s difficult to tell how widespread this practice is. I’ve seen hundreds of trash bags in the forest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Possibly thousands. But if this is by dozens of families or hundreds of families I can’t say. Plastic lasts for generations.
If you visit rural communities and dispose of your trash in their trash ca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private trucks they hired to pick up those waste from the restaurant or minsu aren’t taking it to an EPA landfill. Instead of delivering the trash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they find an isolated spot nearby and just dump the garbage there. It may end up in one of these dumping sites instead. The mountains are full of them. Some of what you will see in a river is washed down from these illegal landfills.
In many places, entire truckloads of trash are dumped over the side of the roads and into the river below. This isn’t just household waste and furniture, but also construction, farming, and industrial waste too. This type of waste is not something that tourists bring into the mountains. Whoever was in charge of disposing of this waste properly decided to dump it into the forest instea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develop a method of confirming that mountain waste reaches its intended destination.
Every year typhoons carry tons of this trash away to the ocean, but the trash piles never go away, because new trucks arrive to refill them.
I used to make videos about them before I became desensitized, but now I just pretend I didn’t see them.
I do understand why some rural household waste doesn’t make it to the correct locations though. I’m from a rural area myself. I didn’t have a trash service where I grew up. We composted food waste. It was dumped into piles far away from the house. We covered them with leaves and let them sit for two years before using it for soil in the garden. Trash and recyclables were separated into different bags. Once a week my dad drove these bags 20 minutes into town to the county dump and recycling center. It was a lot of effort, but recycling and proper waste disposal were very important to my dad, and we also had the resources to do it.
Not everyone on my street did though. Some families did not have the time and resources for proper waste disposal, and so they had piles of trash, appliances, broken down cars, broken toys, etc around their property. It was a very common sight.
In many ways, country living isn’t as easy and convenient as living in the city. Sometimes real life, family, and financial problems take up all your time. Not all families can spend an hour each time they want to take out the trash. Some people can, but just don’t want to. When trash trucks are not available, they will take the most convenient option.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ncrease trash pickup options for mountain communities.
What I’ve written here is well known, but not often talked about. Most of the roadside and riverside trash in the mountains isn’t from hikers and waterfall goers. It’s from normal human consumption that never makes it to a landfill. People who live in the mountains don’t like it either. But that’s what it’s like.
That’s why when I see headlines like (殺風景!苦花潭遍地遊客垃圾 部落擬封閉), I can’t help but roll my eyes. Tourists shouldn’t be leaving trash there, but there is also a household forest trash dump less than 100 meters away. There’s trash almost everywhere.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if you wanna go check em out yourself:
(big): 24.035258, 121.170819
(big): 24.6080971,121.2830025
(small): 22.705481, 120.669413
Fines to individuals won’t help. People have enough problems, otherwise they wouldn’t act this way. Just make it easier to take the trash away. Trash disposal needs to be easy and convenient for mountain communities, just like it is for urban communities.
Finally, I still want to appeal to everyone.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the people have changed to domestic tourism. This is a good thing.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to get close to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t also increases the fun of camping and picnic barbecues, so that friends and family can feel more harmonious! But everyone is visit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set an example, and please don’t leave any food waste with you. Wild animals do not need to be fed by humans. They like to support themselves, so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that the animals will be hungry and intentionally leave leftover food residue. Flick your sleeves, please take away all the garbage, including the barbecue grill, wild animals don’t need to barbecue by themselves~
It’s clear that Taiwan’s beautiful scenery, green mountains and green waters are countless, remember to disperse the flow of people, and the new lif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still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Do you really know where to go? Welcome everyone to visit me In my blog, I have made maps of more than 300 scenic spots in Taiwan. You can choose remote and unpopular scenic spots to go to
地圖龜 腐皮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出張嘴,環島去:吃遍各地現撈海鮮、在地山產、特色美食,看見餐盤中的台灣風景」介紹
訪問:郭宏徹 理事長
內容簡介:
《尋味台灣》全新封面版
攤開未知的美食旅行地圖,
走訪在地人氣店家、古早味百年老店,
品嚐現撈活跳海鮮、新派川菜、
道地山東菜、北方麵食、原住民美食,
滿足你最挑剔的味蕾!
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也在咀嚼一個地方、一位廚師、一道料理;經過無數時光積累、淬鍊的文化內涵及故事,而台灣各地盤根交錯的飲食文化,風格自成一格,而且無可取代,其中除了傳承已久的老手藝,發掘百年老店在堅守傳統之外,也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意口味,為台灣飲食文化注入新生命,讓人們以舌尖,留下感動的記憶。
跟著本書,從正餐到宵夜、從飲料點心到伴手禮,外酥脆、內如麻糬的「黑皮酥皮肉圓」、原為市場魚鋪的「金山陳記」、嘉義耆老都比讚的「金牌川菜」、忠於現撈原味的「小張龜山島」、石門百魚宴的「王朝活魚」、明華路必吃的海鮮熱炒「阿志」、施家班傳承三代的「玄饌宴」。有古早味老店、北方麵食館子、川菜港點、海鮮熱炒、茶飲點心、特色主題餐廳到涮嘴零食,每一間餐廳、每一道料理都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放心出發,來一趟難忘的美食之旅吧!
滿足身為美食旅人的你
【酸湯魚】魚肉軟而又有彈性,湯料酸爽卻又辣勁十足,饕客們一邊辣得噴淚、一邊讚嘆好吃,筷子停不下來。
【雞瓟臭豆腐】聞起來噴香又麻又辣,但嚐起來,辣是引子、麻是推手與臭豆腐的微臭,三股味道你推我拉,卻又圓渾柔和、勁道充沛。
【鯖魚小米吉拿富】吉拿富以小米為內餡包入豬肉,內裹一層假酸漿葉,外裹月桃葉,水煮後淡淡的月桃花香沁入小米飯中,入口滋味令人食指大動。
【香蕉魚捲】口感酥脆的外衣,散發著「千張」的豆香,咬開瞬間,濃郁的香蕉風味與鮮嫩的魚柳,味道豐甜而高雅。
【伊娜谷雙臘香米飯】特製的「四丁」搭配上香糯米,聞起來肉香豐滿、甘鹹下飯;細細咀嚼中,味道層巒疊嶂、鹹辣醲稠,令饕客們回味再三。
看見餐盤中的台灣風景
小南鄭記台南碗粿:「每一天,我都在還原曾祖父來台北打拼時,那碗粿的味道;碗粿的手藝到我第四代,都是一樣,就連最麻煩的磨米漿,還是遵從傳承下來的老方法,從選米、泡米、磨米及調和米漿,然後做成碗粿。」
梅村日本料理:「我們前面這棟大樓,以前是台灣第一家有電梯的大型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前面這條衡陽路,在日本時代叫榮町通,是台灣最繁華的一條路,以前兩邊整排都是布商,好熱鬧啊。」
圓環龍凰號:「八十年來,建成圓環一直是外地人來台北打拼的第二個原鄉,即使圓環已經拆掉,但是我們的味道、我們的裝潢,還是希望讓外地遊子有家鄉的感覺。」
面鮮到:「手工桿出來的皮跟機器味道完全不同,我六十多歲了也是每天揉麵團,小時候拿的擀麵棍不是木棍,是一根牛肋骨!牛胸肉做牛肉麵後剩下來的骨頭。那時學上三年六個月才算是出師,每個動作都紮實,都是學問。」
金山陳記美食鋪:「六十年前的金山,其實只有這一條金包里老街,一大早,爺爺就要搬魚貨來搶位置。大家都把各種貨物往地上堆,這就是金山的菜市場,不像現在還有屋頂有攤位,也沒有現在的大馬路。」
作者簡介:中華美食交流協會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成立於1992年6月22日,二十五年來致力產業交流以及舉辦參訪學習活動、建構政策與產業對話的平台,同時積極投入台灣美食的國際行銷工作,帶動觀光、促進商機。協會美食交流的足跡在交通部觀光局等政府單位的帶領下行遍全球,更多次前往歐洲、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大陸、馬來西亞等地進行美食外交,提升台灣美食國際能見度,已成為台灣美食餐飲產業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社團之一。
作者粉絲頁: 中華美食交流協會
出版社粉絲頁: 帕斯頓出版 Pestle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地圖龜 腐皮 在 雅軒Kinki KB L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遊 Ep.1-荃灣懷舊點心車酒樓 烏龜園】
大大底舊式馬拉糕同點心車!!!!
睇圍村初型 學下民間知識激死蟻
仲有鬧市綠洲烏龜園同另類女人街
想要完整路線圖,留言:「要~」,我就Inbox個手機版地圖俾你呀~
====記得剔「搶先看」=====
荃灣掃街PartC Ep.20-最強熱狗+生煎包+四國清湯餃+華田心太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eFWIPhd0s
荃灣掃街PartB Ep.19-激厚韓牛堡+爆餡糯米糍+豆腐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f9_2MvZCM
荃灣掃街PartA Ep.18-陳皮魚蛋+脆炸白魚蛋+溏心蛋飯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_5clRsjGg0
蓮香棧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06:00 - 22:00
地址: 荃灣蕙荃路22-66號綠楊坊L1樓P9-9A號舖
電話: 24986330
+本片只反映餐廳當日品質,價格及優惠+
==================
逢星期四晚上8點 ?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
====鍾意食嘢記得剔「搶先看」=====
► 自由身演員、主持、Vlogger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inkikblamngahin/
【I.G.】 www.instagram.com/ngahin_kinki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c/KinkiKBLam
===============================
► 如果想Keep住睇雅軒嘅最新飲食資訊 ,記得剔「搶先看」,唔係就好易睇唔到雅軒嘅Post架啦
特大17CM炸脾+撞奶+班戟-元朗掃街Ep.33▲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ULegeun64&t=10s
元朗掃街-特濃藥膳雞米線VS泰國鱷魚湯車仔麵-元朗掃街Ep.32▲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5bdMy2lF0
美食博覽2018大整合- Part B 月餅零食飲品篇▲雅軒試食報告 [[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dIWBzeVUE
美食博覽2018大整合- Part A熟食篇▲雅軒試食報告 [[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B0RxhDHco
元朗掃街Ep.31 台灣小食系列▲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H-ibjKMhE&t=24s
葵廣掃街B Ep.30 -芝士麵/墨西哥卷/芋圓豆花/花生糯米糍▲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jp9-H10mg
灣仔任食$98蟶子海鮮雞煲~無限咸蛋黃響鈴!!!!!▲雅軒試食報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XNXANmvhU&t=1s
越食越瘦:同調共震細胞生育系統▲雅軒女生二三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mm-J7YNqo&t=69s
葵廣掃街A Ep.29-$20北京填鴨卷+粟米濃湯味Chok雞▲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38SKN_7kg&t=1s
西灣河掃街Part C Ep.28:超大份蛋黃肉餅+必食海南雞飯▲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sQ8Uh9BOQ&t=6s
國內過江龍 重慶串串香 火鍋新食法 平過深圳▲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K00wxh-5Q
大圍冬菇亭$88海鮮丼+終極豬扒三食▲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h1aK1jNFY&t=7s
銅鑼灣$68雞翼放題+韭菜餃任食▲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pXnpjQTIQ&t=19s
台灣過江龍嬌型內衣 無限次改Bra▲雅軒女生二三事 [[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31UbrVBJ68&t=112s
勁多膏麵包蟹 灣仔半價海鮮凍盤▲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wteZ3sgWc&t=138s
天水圍合家歡半自助餐情報▲雅軒試食報告[[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A61TNH4Bs&t=1s
銅鑼灣老字號茶記 巨型皇袍滑蛋飯Ep.27▲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6u1OL8vDEI
元朗新海鮮丼 成吋厚蟹肉超足料!!!!!▲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MzvkGrupI&feature=youtu.be
旺角新開潮汕小食 正宗多款新口味 Ep.26~▲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pba8iEwuM&feature=youtu.be
獵劣KOL ep.2-幻彩星空端午素糉▲雅軒試食報告 [[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gZqGLTOqE&feature=youtu.be
旺角挑戰免費食少女系水果火鍋放題▲雅軒試食報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G8lV2nFo
黃大仙$58任食烤魚鍋 無限加魚!!!▲雅軒試食報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jA50V3RQ&feature=youtu.be
土瓜灣冰室Ep.25 激濃沙嗲牛麵+嫩滑蛋+湯咖喱▲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0Ash1R7ibE
西灣河掃街B Ep.24-$15泰國船麵+黯然銷魂飯!!!!▲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PAGLGvFX8
西灣河掃街A Ep.23-流心咖喱蛋包飯+魚皮餃腸▲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中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vjCeuLIY
地圖龜 腐皮 在 养龟:如何分辨蜕皮和腐皮?看完就会! - YouTube 的必吃
Description · 如何避免腐甲~角質化受傷了!! · 全世界最多人飼養的烏龜~巴西龜! · 龜星人夢幻寓所,寵物斑龜與 地圖龜 的照護經驗分享,一窺攻擊觀葉植物與鹿角 ... ... <看更多>
地圖龜 腐皮 在 烏龜是否換皮?是否腐皮?是否換殼?是否爛殼?師兄你須知!... 的必吃
金錢龜龜腐皮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温和氣單胞菌、假單胞菌和糞產鹼桿菌等細菌 ... 您好能否請問一下我家是地圖龜,已經脫皮很久了是什麼原因呢? ... <看更多>
地圖龜 腐皮 在 [問題] 關於幼龜的水質控制- 看板Reptil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本版首PO,各位大大好
我在前幾天入手西部錦龜和地圖龜的幼龜各一隻
爬文後知道幼龜很注重水質,否則會生皮膚病
所以水都用家裡飲用水(家裡有安裝濾水器,自來水過濾後可以直接喝,所以我想拿來養
烏龜應該可以吧)
也有買濾水器,餵食在小塑膠盒裡餵,看到大便也馬上撈起來
現在剛換水才過兩天
水看起來很清澈、味道只有一點烏龜特有的味道,尚無異味
所以我私認為水質應該還OK
然而,幼龜買回來卻有點狀況
首先是地圖龜A,買回來後隔兩天發現四肢和頸部都有腐皮,和購買的原店反應後他們讓
我去換一隻
那時也搞不清楚是原本就有還是到我這邊才長的,但是當初挑選的時候店員也幫我一起檢
查過了呀...
總之換了地圖龜B回來,這次我有仔細檢查確定皮膚狀況都OK才帶回來。結果才過一天,
剛剛我看好像疑似又有點腐皮、而且頸部好像有龜痘(崩潰)
再來是頸龜,他年紀比較小卻沒什麼活力,抓他放手心上都沒反應,爬行的速度很慢,且
幾乎都待在岸上不下水,還會用手弄頭。這是不是也是水質不好的徵兆?或是他生病了?
我有測驗他在深水區游泳,沒有側游的情況,目前也沒有流鼻涕或用嘴呼吸,但我好怕是
感冒!他年紀太小了感冒可能撐不過去...
水我都有用增溫器,摸起來也都溫溫的
目前兩隻食慾都很不錯而且不怕人,來家裡第一天都開了金口,現在已經進步到可以用飼
料逗弄(會追著飼料跑)
但就是水質!我有什麼盲點沒有注意到嗎!為什麼好像很容易得皮膚病!
剛已經網路下單淨水石,還有什麼需要做的嗎
麻煩各位大大提點我一下,帶他們回家就希望能照顧他們二十年而不是二十天呀(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0.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eptile/M.1572365129.A.4A8.html
大概是這樣
下面那個是貝殼,天然物應該可以?
原本還有放個墊腳物,但因為是人工造物昨天就先拿走了
今天考慮再換一次水做一下整體消毒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0/2019 07:48:46
稍後再補傳
目前地圖龜的腐皮不明顯,但頸部有一顆白色的突起物,感覺是龜痘
如果要乾養的話具體來說要做什麼呢?
除了吃飯時間外都離水嗎?這樣會不會造成脫水?然後是可以抹碘酒?
網路上查了大家說的都不太一樣...
另外兩隻龜現在好像都不太愛下水,感覺正在乾養他們自己(?)好怕他們脫水QQ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0/2019 13:30:53
另外想請問,聽說吃多拉多是健康龜的象徵
我家這兩隻是愛吃,一天可以餵2~3餐(秉持少量多餐)只是不知道是因為年紀太小還是
別的原因,感覺他們很難把食物完整吞下肚,多少都會再噴一點出來,整個餵食缸都是食
物殘渣,都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吃下去...
而且他們大便也只有一點,感覺更可疑了
我的飼料是長條型的,有特別剪成小塊+泡軟,只是對他們的嘴巴來說好像還是太大了,
是不是該去買小一點的飼料來餵呢…
對不起問題很多,照顧幼龜真是嚇死我了動不動就怕他們出問題Q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0/2019 13:55:49
然後錦龜超愛睡的,吃飽就睡(頭疼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0/2019 13:57:24
再深一點小錦龜就踩不到底呼吸了
水也沒很臭
我有每天替換1/2的水了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1/2019 07:18:37
為了他們我已經開始開暖氣了哈哈(其實是今天早上起來被凍到)最近突然變好冷QQ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室內有開暖氣+有保暖燈,我家那兩隻現在超愛在陸地上睡覺、不愛待
在水裡
水摸起來明明挺暖的呀
最近新的煩惱是天氣太冷無法帶他們出去曬太陽,只好趕快去買個堪用的UVB燈湊合著用Q
Q
希望他們能平安度過這冬天(合掌
※ 編輯: a379537956 (49.216.20.24 臺灣), 10/31/2019 13:51: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