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好像特別悶熱,九龍城寨內更像個蒸籠一樣。
非法的魚蛋工場、臘肉店、狗肉店都散發出難以忍受的氣味。居住在城寨的居民早已習以為常。
而在其中一個狹窄的單位內,傳出凌駕於一切的腐臭味,鄰居們沒法忍受,多次敲門也沒人應門,最後決定報警處理。
九龍城寨,在古代是個鹽場。
產鹽是香港古代的四大產業之一。
所為了防禦海盜便建立九龍寨炮台,更擴建成城寨。
香港受英國殖民管治後,在租借條約中,列明九龍城寨屬於中國領土。但後來中國根本分身不暇管治這個地方,故此九龍城寨是個「三不管地帶」,很多難民偷渡來到香港,在九龍警察局領取身分證後,便住進城寨內。
非法工場、非法中醫、牙醫更是林立於城寨內,更別說賭場、妓院與毒品交易了。
雖說是三不管,但警察還是有權入內辦案,所以正確來說,只是所有人都知道這裏是罪惡溫床,懶得管而已。
既然沒法將罪惡鏟除,集中在一個地方不是比較方便嗎?
兩名警員接報後到達該單位門外,同樣拍門也沒人應門。此時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們感到非常困窘,因為除了腐臭味外,屋內傳出陣陣臘肉飯的香氣。
警察決定破門而入,一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年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坐在飯桌上,一副準備好吃飯的樣子。
廚房內彌漫著蒸氣,其中一名警察走進廚房,發現香氣騰騰的臘肉飯。
而另一名警察正打算走進睡房,其中一個小女孩說:「媽媽睡了,你別打擾她吧?」
警察沒有理會,打開房門一陣濃烈腐臭味撲鼻,他看見一個女人側躺在床上,雖然屋內燈光昏暗,仍能看到大量蒼蠅圍繞在她頭上。
警察捏住鼻子走近,發現女人已死去多時,四肢發黑,眼角與鼻孔更爬出蛆蟲。
警察再問女孩:「廚房的飯是誰煮的?」
「媽媽的煮的。」兩人異口同聲回答:「媽媽煮完之後,說不太舒服要睡一下,叫我們先吃。」
警察將兩名女孩帶回警局,多番詢問也只得到同一答案。女屍體證實是她們的母親,丈夫與她誕下兩名女兒後便離開了,她因長期吸毒而死亡。
至於臘肉是誰買回來的,那碗飯又是誰煮的呢?沒人能夠解釋得到…
********
為了錢,我背叛了社團,還殺死自己的老大。
我曾是老大最信任的人,所以接近他毫無難度。
我將匕首直刺進他的心臓內,到他斷氣的前一秒,眼神還是充滿困惑地看著我。
他緊握著我染血的雙手,用最後一口氣說:「快逃…」
我不明白老大叫我逃的意思,但我聽見外面有碎密的腳步聲,丟下匕首拔足就逃離現場。
我不知該逃去哪裏,雙手和衣服都沾滿了老大的鮮血,我脫下上衣丟到路旁的草叢內,在街道上拚命亂跑,直至一步也跑不動才停下來。
我察看身後沒有追兵,又環視四周確認自己身處在什麼地方。面前的建築群吸引了我的注意,驟眼看似一隻龐大的怪物。
大廈與大廈之間完全沒有間縫,緊緊擠在一起,部分歪歪斜斜的建築明顯後來非法加建上去的,亦因為它們彼此依靠,才沒有倒塌下來。
沒時間讓我躊躇太久,最後我決定逃進這個叫「九龍城寨」的地方。
我想先找個地方梳洗一下,這裏的人非常古怪,看我滿身都是血跡還是無動於衷。城寨內就像迷宮一樣,四周都是建築物,後巷全是非法食品工場,才拐了幾個彎便完全迷失方向,就算想出去外面也沒辦法。
當我鑽進小巷後,眼角瞥見上方一道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抬起頭定睛一看,是個小女孩探出窗外。
「妳家人在嗎?」我。
女孩看一看屋內後點頭。
「我可以進來吧?我只想借點水,洗乾淨我身上的血。」
女孩點頭,我找到該建築的入口,女孩住在三樓,當我走上去家門已經打開了。當我走進屋內掃視一周,屋內總共有兩個女孩。
「妳們父母呢?」我。
「媽媽…」其中一個女孩指向客廳,我看見一個女人躺在梳化上,她正在用針筒把毒品注射進自己的大腿上。
(待續)
以上故事背景為真實歷史事件。
有興趣給個like & share吧~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香港人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地圖炮黑歷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31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作者:張功臣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個陌生如天外來客的對手,莫說對它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就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也是一頭霧水。這種情形,在今人看來也是無法想像的:開戰前,從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曉得雙方在軍備武力上的巨大懸殊,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英人生何模樣。
可歎的是,對於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身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被稱作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則徐,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摺就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76頁。)到了1840年8月,英國的堅船利炮已逼近中國內海,林氏聽到英軍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獻策於道光帝,在《密陳以重賞鼓勵定海民眾誅滅敵軍片》中提出了動員激勵沿海軍民殺敵的具體辦法,仍謂洋兵雖「上身刃不能傷」,但「一僕不能複起」,若以長棍伏擊其足,應手即倒云云。
依據這等荒誕的情報去應戰,其結果就像我們在電影《大清炮隊》裡看到的那樣,手持棍棒的中國兵勇呐喊著向前欲擊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著青煙的排槍大炮之百米開外。想想,這樣的仗能打贏麼?
打了敗仗,痛定思痛,於是就有了迫切瞭解和研究對手之一切情形的願望。軍民和大臣們如此,作為交戰一方總指揮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願望又有多少相關知識,用來作為瞭解或研究的基礎呢?可以說幾乎沒有。鴉片戰爭史料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甲午海戰甫起,清軍連失鎮海、定海、寧波三地,形勢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經為揚威將軍,率領精兵在浙東組織反攻,遲遲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從他在報告敗訊的奏摺上「憤恨何堪,筆難宣述」幾個朱批大字中一覽無餘。也許正是從此時開始,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有必要認識一下面前的對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從奕經的奏摺中得知,可以審問在浙東海戰中抓獲的英軍俘虜後,立即發下一道諭旨,曰: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口英)咭唎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口英)咭唎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
其餘來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
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又所稱欽差、提督各名號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該頭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鳥張,所有一切調動偽兵及佔領郡縣,搜刮民財,系何人主持其事?
義律現已回國,果否確實?回國後作何營謀?有無信息到浙?
該國製造鴉片煙賣與中國,其意但欲圖財,抑或另有詭謀?(《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五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
按,諭旨中所謂「(口英)咭唎」即英國,漢譯時每字前加「口」,是為貶義,以示該國是蠻夷之邦,這顯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為「天朝」,蔑視一切世界的虛妄心態。以下「克食米爾」為今之喀什米爾,即印度;「(口英)咖唎」當為今孟加拉;大呂宋為西班牙,小呂宋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的別號;雙鷹國是指國旗上繪有雙鷹的奧地利。不過說真的,這些小學級的地理常識問題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國皇帝一本正經地提出,儘管遠在一百多年前,還是令我們心酸。這是一個古老的、高級的黑色幽默。
須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國的風土人情時,鴉片戰爭的炮聲已在南中國的沿海隆隆響徹近兩年了。不久,他又令臺灣道達洪阿進一步訊問抓獲的英俘,以釋解心中愈來愈多的疑竇。這一回,他對世界地理的發問包括「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等等(同上書,第264頁),這些問題較前似乎是有了一點進步。儘管在今人看來,這仍屬於十分淺顯的一般地理常識,在當時,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這種俯察關注之態,卻已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就理所應當地對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無知麼?
否。歷史的記載提醒我們,道光皇帝最為困惑的地理問題,其實恰恰是他最有資格回答的。只是遺憾得很,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他高祖父康熙帝繪製的當時中國最精美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此時正躺在紫禁城南書房的一角,已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原文刊載於《歷史學家茶座》2010年第1輯(總第19輯),作者:張功臣,原標題為「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地圖炮黑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的歷史,作為香港人有義務知道。
因為香港的故事,正慢慢「被消失」。
把故事寫得有趣,是作家的責任。
很多人說我是不祥的詛咒。
母親卻說我是世上最幸運的孩子。
「儘管過去曾遭遇不幸,此刻受盡痛苦折磨,未來一片黑暗。
但我們不應含淚。因為笑著面對敵人,是對敵人最大的反擊。」
我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在赤柱拘留營出生,母親是個護士。
在香港保衛戰中,九龍、新界失守,盟軍逃至香港島。
日本軍多次要求投降,而盟軍司令發出的指令是:「Hold On To The Last」堅守到最後。
在1941年12月25日,一個普世歡騰的節日。
盟軍死也不肯投降,完全佔盡優勢的日軍,決定來個恐怖的威脅。
日軍攻入赤柱,當時聖士提反書院已被徵用作軍事醫院,書院門外亦掛上紅色十字標誌,不管是任何戰爭,醫院都是不可攻打的地方。
當時,母親正在照顧盟軍的傷患,雖然聽見醫院外面炮火聲不斷,但她依然相信,日本軍隊不會闖入醫院。
然而,大約在清晨六點,她靠著藍藍的清晨日光,從窗戶看見大批日軍朝著醫院逼近。
她還來不及通知其他醫護人士,已被日軍闖入醫院進行大屠殺。
日本士兵闖進病床,用刺刀刺死毫無還擊之力的傷者,更徒手將眼球挖出來,削去鼻子和耳朵。除了盟軍士兵,儘管向日軍表示他們是醫護人員,仍慘遭殺害。
有老師們想保護當時留在校舍的學生,有人用阻礙物製作路障,亦通通被日軍用刺刀活生生反覆穿插刺死。
母親與其他女護士,被日本士兵拖進浴室,用死者屍體作為墊子,進行強暴。
護士在被強暴後,依然被殺死,母親幸運地活下來,原因只是…
匕首卡在另一個女護士身上,日軍嫌麻煩,才放過母親一命。
當日下午,在香港的盟軍決定向日本投降。
我經常在想,如果當日早半天投降的話,母親的遭遇會否不一樣呢?
母親懷上了日本士兵的孩子,在其他人眼中,是個詛咒。母親卻堅持將我生下來。
聖士提反書院及監獄外圍的一帶地區,被日軍改造成拘留營,而我在拘留營渡過了三年的歲月。
對於三歲之前發生的事,我毫無印象。
母親會笑著說:「真是幸運的孩子。」
拘留營與戰俘營不同,大多數都是醫護人員與平民,總數約有2800人,有九成是英國人。286名兒童,其中99人不滿四歲,我算是最年幼的一人了。
由於盟軍亦組織空襲不斷對香港進行反攻,日本方面沒有足夠的人手管治拘留營,只有門衛看守以防有人逃跑。
拘留營監禁平民,是用作政治籌碼,1942年6月15日,日本決定提早遣返美國國民,而九成的英國人,雖然消息指談判順利,但最後仍是等到戰爭結束後才被釋放。
拘留營內的人們,自行管理日常生活,漸漸更發展成一個小社區。
由於物資短缺,拘留營只有極少必需品配給,日本提供的糧食極少,大米鋪滿灰塵,更有老鼠屍體和蟑螂排洩物。
幸好,偶爾會收到親戚朋友,與紅十字會寄來的援助。由於資源極度不足,女士會裁剪裝大米的布袋作為衣服。
小孩的笑聲,是擁有治癒人心的作用。因為拘留營內有很多小孩與婦女,使拘留者們儘管物資短缺,飽受飢餓折磨,所有人仍保持理智,所有決定都以孩子為先。
在地獄般的環境中,讓孩子們快樂,成為了拘留者們的最大責任。
而我們的笑聲,是對敵人最好的反擊。
母親說,守在門外的日本士兵,經常會從外面窺視進來,那年的冬天很冷,軍隊配給亦不足。
士兵又冷又餓,看著我們在拘留所中舉辦聖誕節派對和生日會,我們也很冷、我們也很餓,但我們的笑聲傳遍整個拘留所。
在這三年間,更會上演音樂劇與戲劇。拘留營由聖士堤反書院改造,有很多書籍教材和課室,為孩童提供基本的教育。
在拘留營中我日漸長大,營內有很多醫生,所以不像其他拘留營,幾乎沒有爆發過病疫。
盟軍在這段期間不斷反攻,我們靠著暗中藏起來的電報,收到盟軍的情報。
每次外面傳來空襲的警報,雖然我們很害怕,母親總是捂住我的耳朵,將我抱入懷中,但同時也給予營中的我們活著的勇氣。
因為我們相信,有人正在為我們而戰鬥!
可惜的是,在1945年1月16日,盟軍再次空襲,誤炸聖士提反書院C平房,造成十四名被拘留者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隔天,日軍的守衛撤走,拘留營可以自由進出,但我們認為在市面的情況未明朗,營中的物資勉強足夠維生,在外面反而沒有糧食。
於是我們留在拘留營內,直至兩星期後英國艦隊到達香港,英軍趕赴拘留營,協助我們離開。
那天,我們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我們用笑容戰勝了敵人。
「儘管過去曾遭遇不幸,此刻受盡痛苦折磨,未來一片黑暗。
但我們不應含淚。因為含笑面對敵人,是對敵人最大的反擊。」
以後,當你們聽到有關「日本軍隊操兵」,或有關赤柱聖士堤反書院的鬼故事。
也請別忘記,這個有溫度有生命力的故事,曾經在赤柱真實發生過。
喜歡香港的歷史故事嗎?花半秒Like & Share
最後再花半分鐘,我想大家陪我,做一件瘋狂的事。
就是眾籌把這些歷史故事,結集成書!
以人物為主角,說出最人性的故事。
手繪地圖,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明白歷史。
我認為一定要在今年完成這本書。
否則我怕再沒有機會…
歷史不該被遺忘,歷史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想大家幫我完成這個計劃。
為什麼要眾籌?
因為這本書「不會公開發售」,網店也不想放著賣。
眾籌方式是這樣的…
眾籌由現在開始,只印眾籌的數量,不會有多一本。
希望大家可以陪著我,完成這個計劃。
我會將最好的故事,獻給大家。
*預計6月完成,進度會陸續報告!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