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後端去做前端」 這句話雖然有問題,但如果改成「叫後端去幫前端」就不一定有問題了,因為幫忙有很多種方式。
如果有看懂《#目標》那本書點出來問題的本質,就不會覺得這有啥好奇怪的。
前端如果是 #瓶頸,而且前後端要一起搭配才能出貨產生價值,那前端卡住了,後端如果自顧自的一直去做後面的 item,只是花資源在產生無法交付價值的 #庫存品。
更別說,軟體開發的話,這還會造成 #延遲整合 的問題。
如果產品開發團隊裡面就這麼 #壁壘分明,就不容易達到把 #團隊能量交付價值最大化 的目標,因為每個人都在挑工作(喜歡的、擅長的、好做的、有亮點的),而不是依據產品價值排序在交付最大化價值。
如果前後端加起來有 10 個人,各分 5 個人的情況。
那當前端吃重時,團隊能量仍然只有 5,怎麼樣比 5 多,就是團隊的競爭優勢所在。團隊如果無法成為 #學習型組織,那始終都還是得面對 #穀倉 跟 #局部最佳化 的迷思與問題。
※ 簡單地說,如果再一次碰到前端吃重,或是後端吃重的情況,我們能做點什麼比現在的處理更好?這問題會不斷不斷地發生,而我們應該為此做點改善,而不是視若無睹,雙手一攤。
我都開玩笑說,站在價值交付的角度來說,可能後端工程師(非瓶頸)去幫前端工程師(瓶頸)買便當、倒水、處理雜事,都還比他們去做後面的 item 來得有意義。(這也是為了解決 WBS 常見的弊病)
但以 engineer/developer 來說,後端工程師應該只能說自己不喜歡、不擅長前端的需求,但學習、pair 都不會有問題的,有問題的通常是人的態度,而不是專業領域的差異。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