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市:香港] 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鵝頸橋下的打小人儀式/李長潔
.
#圖中為紙虎咬肥肉 #白虎信仰
.
這次來香港又去看「打小人」儀式,雖然這個儀式已然觀光化了,但對我來說還是充滿神秘感。透過「文化理論與田野」課程教授喬健老師開啟的人類學之眼,我根本覺得人類學就是解開人類一切謎題的鎖匙,喬教授分析打小人的故事,簡直讓我想立刻轉唸人類學。香港電影《迷離夜》對「打小人」儀式的詮釋,更讓我迷戀鵝頸橋下細碎的咒歌與鞋底拍打的聲響。《迷離夜》運用打小人儀式的民俗動機:趨吉避凶,來表現香港在面對後九七時代,人民在面對政治經濟狀況轉變上的埋怨。而電影也戲劇性地演出了打小人究竟做了哪些事。
.
#厭勝
.
打小人是流行於華南的簡短民間習俗之儀式,目前主要還存於廣東地區。於古代則在盛唐時期已經流行,稱為「厭詛」或「厭勝」(《武媚娘傳奇》有演),即以小物詛咒討厭的小人。「小人」與「貴人」相對,是貶抑對自己的運勢造成阻礙之人的稱呼,這個二元對立,反映了中國文化對人際關係的理解。這個儀式的操演,則是次此二元對立的投射。
.
大廟通常沒有那麼多儀式,那些民間習俗的儀式總是設置在小廟,而小廟是較「陰」的空間,例如橋下、十字路口、山坡旁,這些地方在空間的秩序時常是被打亂的,例如車禍、意外等,即所謂的「凶」,但這裡被認為是具有較強的力量。在廣東地區,小廟常供奉白色石虎,並由喃嘸佬(原本稱喃巫)主持,有操演儀式。而打小人行業則是比小廟更底邊的信仰活動,根本沒有廟的形式,則如鵝頸橋下,並且從事的人大都為平日有正常工作女性,這些活動,結合了白虎信仰與中國對「小人」的觀點。
.
#模擬
.
在打小人儀式中,會有一個過程,就是拿一隻白色的紙虎,包裹一小塊肥肉,燒去,這是白虎信仰的儀式。在神話中就有許多關於「白虎」的故事,白虎是作祟力量的象徵,白虎崇拜有的出自土家族,有的來自道家四象(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其共源自同一種集體潛意識。白虎,在此處有供給了打小人儀式作祟的力量,讓打小人能夠得到「模擬」,就是真的「打」到要「打」的人或物。
.
#對應
.
我慢慢地經過打小人的婆婆們,仔細地觀著她們環境與動作。小神壇鮮豔的顏色渲染著神秘感,神壇裡供奉著觀音等神明(婆婆們的感應對象),前面放著在祭祀提供的標準食品,包括花生、核桃、糖果、肥豬肉、芝麻和梨,各自有諧音的象徵意義,例如「盛」、「合」等吉祥字眼,也是希望透過音相似性而達到社會目的。
.
整個儀式過程包含了,奉神、稟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進寶、打杯,出現聖杯表示儀式完成。整套程序在各地大都一樣,鵝頸橋下的阿婆還會仔細地進行,讓觀光客拍照…
.
#打與拜的動作
.
仔細想想「打小人」的儀式細節,可以觀察到幾個特點。第一個,「紙小人」與「事實上被下咒的真人」,在儀式內被連結起來,就是真實與象徵在儀式中被關聯了,「真人」的真實情況必定有千百種,但打小人的咒術中,被歸納為「小人」象徵,一種惡、壞、阻礙的普遍狀態。當混亂、無法解決的真實被轉化為象徵符號時,就進入了可以解決、解釋的關係邏輯中,下咒人自我說服地認為事情已經被解決了。
.
第二個就是,「打小人」真的是一個巫術,而還不算是宗教,僅管有觀音像出現,但Malinowski說:「宗教創造價值,巫術則有效地追求的利益」。從打小人的針對性,咒術話語的內容,還有後面「納貴人」等的儀式過程,基本上,「打小人」並不具有任何較完整典型的宗教特質。
.
從上面兩個分析來看,「打」與「拜」兩個動作有著奇妙的關係,通常我們「拜」是在宗教中進行,是對抽象、高層、價值的一種崇拜,並且較具普遍性,動作沒有明顯的針對。但,到了「打」時,就成為有針對性,較為實踐的,有目的的策略。其實,在很多台灣的道教活動裡,「打」也是更為世俗的宗教實踐,與信仰者更為貼近的動作,例如某些去邪、收驚的動作。
.
看到「打小人」,算是完成了人生的某個心願(哪有人心願是這個XDD),覺得了無遺憾惹。
Search
圖中為紙虎咬肥肉 在 一日遊吃喝玩樂分享-寶貝去哪玩 - Facebook 的必吃
欣賞潟湖裝置藝術與景色合而為一,造訪北頭洋文化園 ... 滷到軟嫩入味爌肉~會先剁細碎讓肥肉與瘦肉充分融合+ ... 台北饒河街夜市美食【多多肉肉夾饃】餅酥肉香好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