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在今天舉行第六屆 #工藝之家 授證典禮,我因另有行程不克參與,然而欣聞在這次新入選的25位國家工藝大師中,我們鶯歌就佔了三位,分別是許旭倫老師、蘇正立老師、許明香老師。讓我可以再次自豪的稱許,我們鶯歌是台灣的 #工藝之都 !
台灣的工藝實力具有深厚的世界水準,卻總因品牌形塑與行銷力道不足,而失去能見度與競爭力,更出現技術傳承的斷層。雖然工藝中心很早就開始配合政府推動文化產業,辦理「工藝之家」評選,為了就是要協助工藝匠人們建立品牌,但卻因缺乏配套的法源與經費,讓政策缺乏對策。這樣的困境,甚至連一個設置「工藝之家」交通指示路牌,都因為沒有法源依據,而讓這些大師們到處碰壁。
因此,我在2018年便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邀集各方工藝代表與政府相關單位尋求解方。隨後工藝中心因而依據公聽會的結論,修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之家及資深工藝師照護輔導作業要點」,讓原本只是對於工藝大師們的急難救助與訪視工作,擴大到提供完善的工藝傳承與輔導。更重要的是,工藝中心更開始逐年編列經費,實質幫助工藝之家各項推廣工作。而我們鶯歌的 吉洲窯-許朝宗陶瓷藝術工作坊,也因此順利成為第一個設置指示路牌的工藝之家。
工藝不只是傳統,更是創新,除了要讓台灣的工藝技術品牌化、走向國際舞台之外,更要持續培植更多的工藝人才、讓技藝得以傳承,以厚植台灣的工藝產業。未來我也將持續與文化部、經濟部等相關單位,整合更多的資源,讓台灣的工藝發展更加壯大。
照片來源:行政院
國立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統 編 在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工藝體驗指南——《#手作的人——20處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真摯出刊
#新書發表會就在這週日12月15日
#免費參加
#還可體驗手作藺編
–––––––––––––––––––––––––––––––––––––––––––––
一本為了向這塊土地上
#仍堅持用雙手創造美好事物的人們 致敬而生的書
–––––––––––––––––––––––––––––––––––––––––––––
你還記不記得——上一次好好地坐下來,用你的雙手慢慢地、仔仔細細地做出一個東西,是什麼時候的事?
自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創立以來,便致力於推廣臺灣工藝與保存文化資產;本次與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合作,歷經365天實地採訪 #臺灣20家手作工坊,將工藝師們的技藝、職人故事,及採訪時之工藝體驗編撰成《手作的人》一書。
為的
便是希望透過工藝師的手與口
喚回小學美勞課時
那親手將自己的想像形塑成型的感動與激動
並進而找回對工藝的情感
甚至投入你的心血
#投身創造美好事物的行列
-
【手作的人】 #編輯理念
隨著社會變遷,臺灣人已逐漸意識到文化保存、發展在地化的重要。但是近幾年,仍不時有臺灣文化、手工藝、傳統習俗消失的案例,即使部分的民眾有知覺,但多數人的生活仍然離工藝相當遙遠。
因此,這本書希望的便是,#把人們帶到工藝的現場,#透過體驗、#透過感官的認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的前世今生,並透過閱讀職人的生命故事,體會對藝術、文化的高度要求與堅持。
編輯團隊採訪了臺灣20家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挖掘出工藝、土地與人交織發展出的獨有故事,將其內容梳理成導覽素材,讓手作體驗成為遊客 #深度認識當地 的一種方式;並成為 #在地人引以為傲、#形塑地方認同的媒介。
在體驗工坊裡,師傅的引導有時是很詳盡的步驟解說,有時,則只給你一塊土、一碗水,要你自己與土培養感情;在不同的工坊中,或拍拍打打、或縫縫補補、或編織、或磨石的期間,「你」與「工藝」之間,再也不只是物件的創造而已,更是互相對話、碰撞、形塑、啟發的一種過程。
在尚未親自體驗前,「工藝」二字聽起來感覺遙不可及,然而當你弄濕了衣服、抹灰了臉後,你會感覺到,其實 #工藝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都可以有這樣的生活。
因為
只要願意
我們都可以是
手作人
這個禮拜天12月15日,歡迎你來
#新書發表會,聽臺灣工藝充滿韌性的生命力
以及你(不該再)錯過太多的手作魅力
>> 報名|https://pse.is/L5PBZ
-
【手作的人】 #設計理念
這次的封面設計概念從書籍內容出發,視覺元素取材自書名《手作的人》,藉由將「書名」轉換為「視覺元素」的動作,對應「#原料」到達匠人手中時,會因匠人們不同的風格、技術、經驗、喜好,而衍生製作出不同樣貌的「工藝品」的手作過程。
視覺表現上,以圖像化的 #書名標準字 為主體,結合早期由排版師手動排版、製作文字的概念,將整體資訊整合出手作的排印感,取代冰冷的電腦排版。
標準字的細節處理,則是想呈現「原料」被轉化為「工藝品」的成型階段,是塊狀的、不規則的、碎落的邊角等形象,因此以「#拼貼」的概念發展,將書名文字筆畫逐一解構,拼貼,以此手法表現本書之核心——「手作」。
——————————————————————
出版發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編製單位|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主編|劉玟苓(Wen-Ling Liu)
企劃|邵璦婷
編輯助理|周鈺珊、鄧欣容(鄧海綿)、陳姿樺、陳德娜(Nana Chen)、尤靖雯 (YU Ching Wen)
攝影|蔡耀徵、張家瑋(Ga-Wii Chang)、 黃俊融
採文|周鈺珊、鄧欣容、陳姿樺、陳德娜、林苡秀、楊孟珣、黃思齊(Szu-Chi Huang)、李宛諭、楊喻婷
美術設計| 劉克韋 (Cowei Liu)、謝湘菱
插畫| 謝涓娟
——————————————————————
⛏臺灣工藝體驗指南《手作的人》 新書發表會⛏
- 時間|12/15 (日) 19:00-20:40
- 地點|和平青鳥(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289號)
- 報名|https://pse.is/L5PBZ
💮凡參加,即能以 #85折現場購書,並能體驗由藺子創辦人廖怡雅親自教授的藺編課程,編織屬於你的藺編小鹿。
——————————————————————
此書現已出版,欲購書可於以下通路購買:
誠品網路書店、博客來、政府出版品資訊網、國家書店、五南網路書店、晃晃書店、白象文化生活館。
國立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統 編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場,很大。
幸運參與2019年的文博會,這一局。
彷彿是天地混沌之初,盤古開天闢地的夢幻場景。
時光流逝,時代演變,我們從何而來?
接下來面對挑戰,該往哪裡?
台灣是有機體,會長成自己。
【#2019文博《Culture On the Move》觀展懶人包】#用力分享
2019 臺灣文博會《Culture On the Move》正式開幕啦!這麼多豐富的展演內容,是否讓你看得眼花撩亂呢?現在你只需要這一篇 #觀展懶人包,就能一手掌握所有活動資訊啦!還不快分享給你的逛展好夥伴!
⏩ #演變舞台 Stage On the move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展區攻略:http://bit.ly/2ZrWjXS
‼「演變舞台」進場辦法請務必詳閱:http://bit.ly/2VYKndX
今年主題概念館,主展區超過 40 個精彩節目、Talk Show,從爵士到嘻哈、從偶戲到馬戲,結合新媒體、傳統舞蹈、現代劇場...... 讓跨界演出碰撞的能量對接傳統與當代;神秘的表演後台將變成開放的展場,邀你感受「不分前後台,展場即是表演場」的魅力!
⏩ #編輯地方 Places On the move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展區攻略:http://bit.ly/2XxEWDc
精銳策展團隊收集桃園、台南、屏東、台東 4 地的生活風貌,設計 4 座各具特色的地方展覽館;同時將 4 地採集編輯成為最野最在地的風格刊物;臺灣的特色飲食、人文祭典轉化成澎湃又有趣的《山海廟集》。
工藝館則端出《茶 3.1415》,以茶為圓心,沿著七個篇章畫出臺灣的時代樣貌,提出未來茶的各種可能! 華山搖身一變最具臺灣味的展覽場域!
⏩ #博覽會 Fair On the move
花博公園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
圖像授權(花博公園爭艷館)|集結 100 位創作新銳參展,邀集眾多本土、海外卡通動漫角色驚喜現身,不容錯過!
設計品牌(松山文創園區)|松菸的倉庫、工廠化身 7 大主題展館,包含日常生活的器具、工藝品與風格獨具的服裝配件,絕對要你目不暇給!
展區攻略
花博公園爭艷館:https://reurl.cc/yOme8
松山文創園區:https://reurl.cc/aXaND
⏩ #文化大學堂 School On the move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區攻略:http://bit.ly/2PnYRS1
各種靜態展、講座和工作坊輪番上陣,空總搖身一變成為探討臺灣文化多元樣貌的思辨大會場!
⏩ #NEXT鐵道博物館 Infrastructure On the move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
展區攻略:http://bit.ly/2VeSvtS
透過空間裝置打開神秘的舊鐵道線足跡,要讓臺北機廠和百年鐵道文化的演變故事,激發每個人對未來城市的豐富想像!
⏭ 文博官網:https://creativexpo.tw/
⏭ 概念影片:http://bit.ly/2UJplUd
⏭ 下載 APP,觀展資訊一機掌握
iOS:https://apple.co/2GzXWv9
Android:http://bit.ly/2XvqpYG
#活動日期:04/24 (三) ~05/05 (日) #連續12天
#5大展區:花博公園爭艷館—華山1914文創園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松山文創園區—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
#2019臺灣文博會 #cultureonthemove #文化動動動
主辦單位|文化部
合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屏東縣政府、臺東縣政府、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臺北市政府
執行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總顧問|詹偉雄
總體策展|衍序規劃設計 - BIAS Architects
演變舞台 主題館|衍序規劃設計 - BIAS Architects
編輯地方 臺南館| 蚯蚓文化
桃園館|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屏東館|究方社、 dosomething studio、 FabCraft Design Lab
臺東館|Plan b 第二計劃、Suming 舒米恩
工藝館|徐景亭 (GinaMummum Hsu)、PiliWu-Design
山海廟集|米力 、合方創意
本地 The Place|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文化大學堂|草字頭
NEXT鐵道博物館|陳漢儒建築師事務所 - BIAS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