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容忍用 #銅板價看藝術?強迫藝術家都是公益家?
三倍券啟用,看展挺藝文,對於台灣公有文化場館的門票「廉價」程度,特別有感。面對這種藝文環境的怪誕,不吐不快!
上週跟助理到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欣賞黃海鳴老師策展、18組藝術家合作的 #穿孔城市展。
三倍券最低面額$200,當代館一張門票只要50元,我們四人剛好用掉一張。
每一檔展覽都要耗費藝術家相當大的心力,籌備時間都以「年」為單位,但台灣的公立美術館門票卻是 #銅板價,除非揪人同行,否則連三倍券都無法找零。
不只當代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門票更只要$30,之前連續兩檔重量級藝術家回顧展~董陽孜、江賢二,欣賞兩位大師畢生創作的精華,一般票只要30元!優惠票15元!18歲以下全免費!

以同樣等級的國家/城市當代美術館來比較:
(皆以成人票價一人計)
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1400日幣/395台幣
巴黎龐畢度美術館~14歐元/496台幣
紐約當代館MOMA~20美元/595台幣
韓國國立當代藝術館~首爾4000韓元/108台幣
再看看台灣的私立美術館,雖然票價比起國際還是便宜,但皆比公立館所收費相對合理。
奇美博物館 ~200元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100元
而 華山文創園區、 松菸文創園區等文創園區的私人售票展覽門票也都是數百元起跳。
台灣一直有個迷思,藝文場館要「免費」或「優惠」才能鼓勵藝文消費,而政治人物就是帶頭剝削文化產業的始作俑者,首長或民代為討好選民,動輒加碼爭取將入館費用降價、回饋在地居民而樂此不疲。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或許已建立起付費觀賞的習慣,但 #視覺藝術 扶植還在落後國家的階段,思維仍待翻轉。
我一直關切這樣的議題,但在台灣主張藝文場所門票調升似乎是 #政治不正確的自殺行為。
作為重視文化發展的國會議員,我還是要說該說的話,把藝術創作當作廉價品,想用銅板價看展覽,藝術家最好都是做公益,台灣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公部門不願意建立合理的藝文消費市場機制,公立場館收費不如民間、更與國際脫節,然後再拿已經貧瘠有限的文化預算(這些都是人民納稅錢)來補助、扶養場館,這樣健康嗎?
美術館無法自立開源,策展、宣傳經費拮据,藝術生態鏈的創作者、研究者、教育家,以及產業端的上中下游專業人員沒有合理的報酬,形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削弱藝文產業競爭力,如何提升我們的藝術國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卻要免費的藝術?
藝文淪落至此,再這樣下去,再怎麼紓困也沒有用!
(後記:今天中午再與朋友到台博館看 #高而潘建築珠玉展,南門館+小白宮兩館可以連看兩檔展覽,門票只要20元!我們兩位只花40元,是真的連三倍券都無法找零了。看展覽比買杯小七咖啡還便宜,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三倍券使用有感
#寧當藝文烏鴉
#用銅板價看展真的好嗎?
國立現代美術館門票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展覽故事:【繆斯神殿 Temple of Muses】
那是1759年的英國。
他終於站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大門前,興奮地拿著那足足等了幾星期才拿到的門票。
他不是著名藝術家,也不是王室貴族,卻終於有機會步進這從前只會讓上流社會參觀的博物館,也曾是貴族的大宅。
聞說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源於一位內科醫生以及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斯隆一生中共收藏了71000多件珍藏物品。斯隆去世後,將自己全部的收藏以捐獻國家的名義遺贈予國王喬治二世,後來,這些藏品被獲批為基礎建立大英博物館。
「71000件珍藏物會是怎樣的東西?」他一直很好奇。
終於,博物館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博物館裡寫道:「凡好學與好奇者,若想一睹本館之藏品,必先呈一書面申請。博物館嚴格規定每天的接待量,每小時售出的門票不超過10張。」
他雀躍地遊走在那奇妙的空間,古老的書籍、奇珍異寶的自然標本到各式各樣的徵章......全都是他從來沒看過的。
「大概藝術家就是懂得透過本來沒有生命力的東西傳遞情感,帶給它們和觀賞者生命力。」他想。那一幅幅讓人看著著迷的畫作,雖然不懂畫畫,他卻莫明感動。
他不懂藝術,但從此愛上了博物館。這地方成為了他生活的繆斯。
後來他才知道「博物館 museum」一字始於希臘文的繆斯「Μουσεῖον」,意思是「繆斯神殿 Temple of Muses」。繆斯是希臘神話中司文藝的九位女神,她們各司史詩、抒情詩、愛情詩、頌歌、歌與舞、悲劇、喜劇、歷史、天文。
"Free for all studious and curious persons” 他看著在大英博物館裡寫道的這句話。
生活原來不只是以食物為生,也需要以各種精神食糧來能填飽靈魂。
「這繆斯神殿應當屬於所有人所有。」他想。
因為那一點點的好奇心,似是微不足道,卻能改變生活,甚至世界。
+ + + + + + + + +
#關於虛擬的繆斯神殿
來到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目前大英博物館已擁有藏品800多萬件。要參觀大英博物館,雖然已沒有階級的規限,只是,直到現在大部分博物館都坐立於較富裕的地區。但最近,因日益嚴重的武漢肺炎疫情,世界各地多間博物館都決定暫時休業,Google 的「藝術與文化」因而與多間博物館合作,以 360 度攝影機拍攝實景,製作了大量博物館虛擬遊覽服務,所有人都有機會在網上參觀博物館了。這週末,足不出戶,不如一起逛博物館。除了大英博物館,以下是部份我們認為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Everyone can see the world without boundary of reality. ☺️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London)
https://bit.ly/2JiixVm
👉🏻荷蘭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https://bit.ly/3dCdrB5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https://bit.ly/39qPJo6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https://bit.ly/2yf44Hy
👉🏻你更可以直接到 Google「藝術與文化」探索更多博物館: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不喜歡博物館的話,你也可以選擇美國加洲 Monterey Bay 水族館提供的水母(https://youtu.be/2gHKDHmgVlU)、企鵝(https://youtu.be/p9SjR0VNQZY)和鯊魚(https://youtu.be/wNcwiMcbiWg)的直播 ⋯⋯
在疫情當下,不同網站都提供了大量免費資源,目的都是為了讓你花更多時間留在家中 —— 盡量可能留在家中,就有助截斷社區傳播鏈,避免讓自己成為醫護人員的負擔。
這個週末,就好好的留在家中吧。捱過了疫情,我們才有機會和心愛的人一同親身去逛博物館。
#StaySafe #StayHome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如有任何問題、創作提案、廣告企劃或慈善推廣,歡迎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EveryoneIsStoryteller
國立現代美術館門票 在 嗯嗯。莉莉嗯 Touch and Lif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MCA是我人生最喜歡的美術館前三名
你是文青抑或憤青?都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