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打開臉書,浮現一連串的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相關文章。必須老實說,身為一個一直在教養上面努力的媽媽,我並不認為打小孩是絕對最該萬死的。
這該怎麼說呢,請看我娓娓道來⋯⋯
大家知道加拿大聯邦政府有一個「教你如何打孩子」守則嗎?
在看戈亞的《不過生了一個小孩》這本書時,作者提到她朋友有天捎了關於加拿大政府發佈的這個訊息給她看,書裡分享了幾條關於「打小孩的規矩」——
1.兩歲以下的兒童絕對不能打,超過十二歲的兒童也不能打,也就是說只有兩歲到十二歲的兒童可以打。因為兩歲以下的孩子太小,不會從體罰中明白什麼道理,而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完全有比體罰更好的教育方式。
2.關於體罰部位和方法:絕對不能打孩子的頸部或頭部,只能打孩子的屁股;不能使用皮帶、鞋子或衣架等任何物件抽打,而只能用手打;打屁股時必須五指分開,不能有角度,不能打出任何印記或瘀傷。
3.體罰的原因必須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並非發洩憤怒或不滿,而且體罰不能對孩子的身體造成持久傷害,不能是非人道或是有侮辱性的。
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規矩的打,不可以瘋狂的胡亂打。
不過,如果說啪地打一下也算是打小孩的話,那我可能先必須承認我是會打小孩的媽媽(搔頭😅)
在書裡戈亞有提到——「對於情緒不容易冷靜的孩子來講,打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幫助」。
身為跟作者相同,家中有情緒發展遲緩孩子的四寶媽,我很懂作者說的這句話,其實並不是想拿孩子的情緒當作藉口,而是當我處在一個危險或者是緊急的時刻,有時候這真的是一個必須的選項。
剛知道拿鐵有情緒發長遲緩問題的那段時間,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的情緒相處,他也不知道怎麼發洩情緒,所以常常他情緒一牙起來,就開始作揮手揮腳、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必須說,這時「啪」的一下,真的可以讓他迅速冷靜下來。
雖然背後他可能是因為害怕才停止動作,但也因為這一下,才讓他可以快速冷靜下來,我們才能進入下一步的討論。
我想,在這個過程裡,拿鐵其實是可以知道我們的行為背後是代表什麼的,我們是真的想打他嗎,還是只是為了想讓他冷靜下來好好討論?
書裡有這樣提到——
「打孩子是好還是不好,只在於打的人帶著什麼樣的意識去做。不得帶著太多餘的情緒,不然你疾風暴雨一頓怒罵加暴揍,他們領會到的只是你的情緒,他們會覺得你在亂發脾氣。
(中略)
你可以打,你的語氣可以很嚴厲,也可以很冷靜,但總歸是要讓他們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樣是錯的。父母不能陷入自己的情緒,被情緒拉著走。」
在經過這麼久的磨合後,我們找到越來越多替代「啪一下」的方法了。就如同書裡提到的,在有意識的狀態下打小孩,大人跟小孩不會一直停留在打人跟被打的角色。
現在拿鐵已經慢慢的步上軌道,而我也跟著他一起長大了,我們已經脫離「啪人」跟「被啪」的角色了。
最後,我覺得書裡面這段話可以貫穿我對「打小孩」這件事的看法——小孩痛恨的不是你打我,#孩子痛恨的、#念念不忘的,#是你不愛我,#你還打我。
特地寫下這篇文章,絕對不是鼓勵大家卯起來打小孩,而是想告訴會忍不住打小孩的大人,你們可以 #有覺察的做這件事,#因爲當你能對一件事有覺察時,#就會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慢慢往好的的那一方走。
只有瑪奇朵的時候,我也曾經對打小孩的大人很唾棄。但當我生了拿鐵,當我在跟他怒氣相對的時候,頓時我明白了,當初我唾棄打小孩的大人,那只是我的傲慢,因為我不知道那位大人為什麼會出手打他的孩子。
走到現在,我內心當然還是傾向可以不要打就不要小孩居多,但我也提醒自己不要評判,盡量多寫文章,多做聽課的分享,用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幫助需要的父母。
#對大人請用幫助代替批判
#對小孩請不要賞巴掌
#不過是說為什麼沒有國際不惹媽媽生氣日啊
#媽媽覺得很是需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