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寶娘的閱讀處方箋 | 15 】「媽媽的自由」推薦文-
『媽媽給女兒最好的祝福,是從現在開始追求自由』
如果我希望女兒能夠追求自由,不要因為身為女性而自我設限,我要先讓她看到,身為母親的我,是如何面對這種不自由的困境,我用什麼方法去看待別人待我的不公平,還有,我如何避免用不公平的期待看待別人-羽茜
#我一直討厭我媽卻忍不住又活成了她
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位女性心理學家的自白,內容描寫她和母親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文章最後她寫下一句讓我震顫的話,「我一直討厭我媽,卻忍不住又活成了她。」
由此可見,媽媽對女兒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從小到大心裡明明討厭媽媽,可是又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媽媽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漸漸成長為和媽媽一樣的女人。
「如果我希望女兒能夠追求自由,不要因為身為女性而自我設限,我要先讓她看到,身為母親的我,是如何面對這種不自由的困境,我用什麼方法去看待別人待我的不公平,還有,我如何避免用不公平的期待看待別人。」
羽茜在「媽媽的自由」的前言中便寫下她為什麼寫這本書的初心,除了證明身為媽媽她想追求自由的決心,背後還隱藏著她對女兒的疼愛,身為女人,她感受過社會加在女人身上的限制和束縛,因此想從自己出發,做一個不畏環境,努力追求自由的母親。
深以為意,這不就是我常說的,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光是說著,「女兒啊!你不要活得像媽媽一樣,只會委曲求全和犧牲奉獻,你要懂得做自己和追求自由,」是完全沒用的。
在媽媽眼中看來,這或許是期待女兒不要經歷和自己一樣的痛苦,希望她能有更好的生命,才會說出的好心提醒。
但也有很高的可能性,讓女兒認為媽媽放棄努力和改變,只想透過孩子實現自己人生未境的夢想,造成親子關係的剝離。
#過不去的坎往往是媽媽自己的內心
只不過,追求自由的時候,往往過不去的坎是女人自己的內心。就好比現在的我。
看著自己從小到大所追求的夢想,準備要實現了,心裡的喜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但同時內心也隱隱藏著不安,多了一個作家身份,會不會讓我沒辦法兼顧家庭和工作。
對我來說,寫作就等於是自由,文字是承載我到美麗新世界的那艘擺渡船,讓我常常一不小心就投入太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還有家庭的責任要承擔。
兼顧家庭與事業當然是神話故事,我只希望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不會讓自己或家人彼此耗損、產生誤解和磨擦就夠了,但光是如此的期待,也是平凡家庭生活裡的奢望。
身為女人,我總是希望不要因為自己個人的事情影響家庭太多,為了達到上述的「某種程度的平衡」,我往往得挪出睡眠時間、捨棄不必要的經濟支出,來減低我為了追求自由帶來的「代價」。
當家人抱著支持的態度鼓勵我勇敢追夢的同時,我過不去的坎居然是自己的內心,聽來有些莞爾。萬幸,經歷身心都不堪重負之後,嚴重失眠和頻繁的生病,讓我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比如下課後讓孩子去安親班、嘗試全家人一起做家事、以及放下內心裡的別人。
#放下內心裡的別人捍衛追求自由的決心
「人只要不是獨處,就一定是在某人的目光下,因此社會裡的每個成員就像監遇裡的囚犯,會隨時注意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一旦踰矩就會受到懲罰,所以會自我約束,也因此失去自由。」-羽茜說
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在追求別人認同,滿足別人期待的孩子,一直到寫書的時候,我還會跟好友傾訴,「怎麼辦啊?我好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讓大家失望。」
我把別人的認同,尤其是來自家人的認同,當作對自己的評價,一直以來過得非常辛苦。
寫作需要專心,當我心中有其他人的聲音又如何能專心呢?如果我不放下內心裡的別人,一直想著別人會怎麼看我,光是焦慮就應付不完了,如何能堅定地走下去?
說也奇怪,當我這麼想的同時,寫作一點一點改變了我的生命的和慣性思維,文字引領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讓我決心相信自己,做個懂得珍惜自由的人,捍衛追求自由的決心。
#後記
因為一個平台和羽茜認識結緣,她是編輯我是作者,雖然合作的時間並不長,但我真實感受到身為一個作者,被編輯看重保護的心情。
當羽茜因為要照顧幼子選擇離開工作的時候,我忍不住因為捨不得她流下淚水,但一想到她在幾經掙扎之下,做出和我一樣的人生選擇,又為她感到開心和驕傲。
身為她的忠實讀者,她的三本書「成為母親之後」「在婚姻裡孤獨」「媽媽的自由」,我都反覆一讀再讀,她的文字很神奇,既一針見血卻不那麼血淋淋,在剖開女人真實的心情之外,還不忘溫柔給予呵護和體貼。
不論是身為朋友,還是忠實讀者,我都很誠摯地向朋友們推薦羽茜的書,尤其是即將步入婚姻的朋友,實在應該把這三本「婚姻套書」帶回家仔細閱讀啊!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j6Veq
金石堂:https://reurl.cc/XxObE
誠品:https://reurl.cc/vooa1
囚犯困境心理學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媽的自由」推薦文-
『媽媽給女兒最好的祝福,是從現在開始追求自由』
如果我希望女兒能夠追求自由,不要因為身為女性而自我設限,我要先讓她看到,身為母親的我,是如何面對這種不自由的困境,我用什麼方法去看待別人待我的不公平,還有,我如何避免用不公平的期待看待別人-羽茜
#我一直討厭我媽卻忍不住又活成了她
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位女性心理學家的自白,內容描寫她和母親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文章最後她寫下一句讓我震顫的話,「我一直討厭我媽,卻忍不住又活成了她。」
由此可見,媽媽對女兒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從小到大心裡明明討厭媽媽,可是又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媽媽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漸漸成長為和媽媽一樣的女人。
「如果我希望女兒能夠追求自由,不要因為身為女性而自我設限,我要先讓她看到,身為母親的我,是如何面對這種不自由的困境,我用什麼方法去看待別人待我的不公平,還有,我如何避免用不公平的期待看待別人。」
羽茜在「媽媽的自由」的前言中便寫下她為什麼寫這本書的初心,除了證明身為媽媽她想追求自由的決心,背後還隱藏著她對女兒的疼愛,身為女人,她感受過社會加在女人身上的限制和束縛,因此想從自己出發,做一個不畏環境,努力追求自由的母親。
深以為意,這不就是我常說的,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光是說著,「女兒啊!你不要活得像媽媽一樣,只會委曲求全和犧牲奉獻,你要懂得做自己和追求自由,」是完全沒用的。
在媽媽眼中看來,這或許是期待女兒不要經歷和自己一樣的痛苦,希望她能有更好的生命,才會說出的好心提醒。
但也有很高的可能性,讓女兒認為媽媽放棄努力和改變,只想透過孩子實現自己人生未境的夢想,造成親子關係的剝離。
#過不去的坎往往是媽媽自己的內心
只不過,追求自由的時候,往往過不去的坎是女人自己的內心。就好比現在的我。
看著自己從小到大所追求的夢想,準備要實現了,心裡的喜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但同時內心也隱隱藏著不安,多了一個作家身份,會不會讓我沒辦法兼顧家庭和工作。
對我來說,寫作就等於是自由,文字是承載我到美麗新世界的那艘擺渡船,讓我常常一不小心就投入太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還有家庭的責任要承擔。
兼顧家庭與事業當然是神話故事,我只希望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不會讓自己或家人彼此耗損、產生誤解和磨擦就夠了,但光是如此的期待,也是平凡家庭生活裡的奢望。
身為女人,我總是希望不要因為自己個人的事情影響家庭太多,為了達到上述的「某種程度的平衡」,我往往得挪出睡眠時間、捨棄不必要的經濟支出,來減低我為了追求自由帶來的「代價」。
當家人抱著支持的態度鼓勵我勇敢追夢的同時,我過不去的坎居然是自己的內心,聽來有些莞爾。萬幸,經歷身心都不堪重負之後,嚴重失眠和頻繁的生病,讓我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比如下課後讓孩子去安親班、嘗試全家人一起做家事、以及放下內心裡的別人。
#放下內心裡的別人捍衛追求自由的決心
「人只要不是獨處,就一定是在某人的目光下,因此社會裡的每個成員就像監遇裡的囚犯,會隨時注意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一旦踰矩就會受到懲罰,所以會自我約束,也因此失去自由。」-羽茜說
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在追求別人認同,滿足別人期待的孩子,一直到寫書的時候,我還會跟好友傾訴,「怎麼辦啊?我好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讓大家失望。」
我把別人的認同,尤其是來自家人的認同,當作對自己的評價,一直以來過得非常辛苦。
寫作需要專心,當我心中有其他人的聲音又如何能專心呢?如果我不放下內心裡的別人,一直想著別人會怎麼看我,光是焦慮就應付不完了,如何能堅定地走下去?
說也奇怪,當我這麼想的同時,寫作一點一點改變了我的生命的和慣性思維,文字引領我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讓我決心相信自己,做個懂得珍惜自由的人,捍衛追求自由的決心。
#後記
因為一個平台和羽茜認識結緣,她是編輯我是作者,雖然合作的時間並不長,但我真實感受到身為一個作者,被編輯看重保護的心情。
當羽茜因為要照顧幼子選擇離開工作的時候,我忍不住因為捨不得她流下淚水,但一想到她在幾經掙扎之下,做出和我一樣的人生選擇,又為她感到開心和驕傲。
身為她的忠實讀者,她的三本書「成為母親之後」「在婚姻裡孤獨」「媽媽的自由」,我都反覆一讀再讀,她的文字很神奇,既一針見血卻不那麼血淋淋,在剖開女人真實的心情之外,還不忘溫柔給予呵護和體貼。
不論是身為朋友,還是忠實讀者,我都很誠摯地向朋友們推薦羽茜的書,尤其是即將步入婚姻的朋友,實在應該把這三本「婚姻套書」帶回家仔細閱讀啊!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j6Veq
金石堂:https://reurl.cc/XxObE
誠品:https://reurl.cc/vooa1
囚犯困境心理學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摘文
集中營裡配給食物約是一天10盎司的麵包,約280公克。假如以澱粉計算熱量,約是1100大卡。這是一個連維持成年人日常基本需求都不夠的熱量供給。而囚犯需要每天從事大量的身體勞動。
於是,持續的饑餓,皮下脂肪開始消耗。作者提到,當一個人的皮下脂肪全部消失後,他的外型就是一張掛在骨架上的人皮。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慢慢被吃掉。內臟中的蛋白質,肌肉逐漸消失。最後,就是身體失去全部的抵抗能力。死亡就不遠了。
這就是人吃人。納粹不是直接張口吃人肉,他們用過度的勞動與不足的食物,慢慢把囚犯一個接一個”吃掉”。
每一天都漫長到似乎沒有終點。冬天在天還沒亮時,就在寒冷中踏步前進。當一個男人腳水腫到已經無法穿下鞋子,要赤足上路時,他像小孩一樣哭了。而還有鞋子穿的人,未必好過。他們常是在漫漫長路中,忍受鞋子跟腳上凍瘡與傷口的磨擦。每一步都不好過。
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作者是Frankl Victor,奧地利心理學家。
這本書的前半部,是作者在二次大戰期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的經驗。
集中營裡配給食物約是一天10盎司的麵包,約280公克。假如以澱粉計算熱量,約是1100大卡。這是一個連維持成年人日常基本需求都不夠的熱量供給。而囚犯需要每天從事大量的身體勞動。
於是,持續的饑餓,皮下脂肪開始消耗。作者提到,當一個人的皮下脂肪全部消失後,他的外型就是一張掛在骨架上的人皮。他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慢慢被吃掉。內臟中的蛋白質,肌肉逐漸消失。最後,就是身體失去全部的抵抗能力。死亡就不遠了。
這就是人吃人。納粹不是直接張口吃人肉,他們用過度的勞動與不足的食物,慢慢把囚犯一個接一個”吃掉”。
每一天都漫長到似乎沒有終點。冬天在天還沒亮時,就在寒冷中踏步前進。當一個男人腳水腫到已經無法穿下鞋子,要赤足上路時,他像小孩一樣哭了。而還有鞋子穿的人,未必好過。他們常是在漫漫長路中,忍受鞋子跟腳上凍瘡與傷口的磨擦。每一步都不好過。
工作中,不時的斥責與鞭打。當出現防空警報,要暫停工作躲起來時,囚犯不會因生命遭到威脅而害怕,他們因為可以暫離悲苦而高興。
晚上睡覺時,空間小到每一個人只能側睡。睡前假如沒時間互相除蝨,那就沒辦法好好睡了。
作者提到,有天晚上他身邊的囚犯在睡夢中呻吟,看來是正在作惡夢。作者好意伸手想把他搖醒。但手伸到一半,他停下來了。因為,再可怕的惡夢,也不會比集中營裡的現實還要可怕。
作者說,面對這種狀況,大多人會進入集中營心態的第二階段,冷漠。對所有他人的不幸與可怕狀況,視而不見。此時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要活下來。
這是正常的反應。
作者提到一個問題:”這些苦難,到底有什麼意義?”
他說,不管環境如何,人可貴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自行選擇要用怎樣的態度與想法去面對。
也就是說,環境會驅使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反應。但我們可以自行決定,我們要怎樣反應。這就是人的終極自由。
原文是這樣寫的: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自由”這個字在一開始接觸時會覺得很容易瞭解。就是今天,我可以自由的選擇要吃什麼,要信什麼宗教、要說什麼話。這也是一般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但這只是初級的自由。
人類獨有的自由,在於面對環境時,選擇的能力。
把木頭丟進水裡,會浮起來。因為它是東西,必需遵守物理定律。對狗丟石頭,牠會生氣,會吠人或咬你。因為牠是動物,必需遵守動物本能。
但人不一樣。你不把一個人當人看,不給他足夠食物,讓他似乎只能想著自己的生存時,人仍可以選擇當一個人。
所以作者在集中營中看到,在困境中,仍保有希望的人。在自己已經不夠吃的狀況下,還願意分一塊麵包給生病獄友的人。
這就是人性光輝,這就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理由。這是任何其它東西,其它生物都不可能達成的事。
這些人在困境中,不隨外界起舞,堅定(而且非常困難)的,為自己保留了要選擇如何面對的權利。他們的身體不自由,但他們的心仍是自由的。
而這種自由,不是任何法律所能保障的。它必需一個人經過試煉,思考與行動,才可能達成的自由。
作者提到,假如人的生命有意義的話,那麼集中營中的這些苦難也必定有其意義。而面對苦難,仍保有自己心志上的自由,仍選擇當一個人,就是作者在這些苦難中找到的意義。
回想過去看到的書,我發現,其實不同作者已經用不同的方式說過很多次了。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前言就提到”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長程馬拉松,痛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否為此難過,可以自行決定。
Na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最後一章提到,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幸而責怪他人,不要因為配偶出軌自怨自艾,不要抱怨。因為幸運女神唯一無法控制的,是你的行為。
面對任何人生的變化與不幸,人都可以選擇保持優雅。這就是Taleb這段標題”Randomness and personal elegance”的由來。
這都是相通的概念啊。
但這不容易懂,更難實踐。
要出門旅遊的日子,狂風下雨,我們暗中抱怨。
開車時,旁邊的車左拐右彎不守規矩,我們破口大罵。
颱風在星期日來,我們整天不高興。
生活中有太多不順遂,都會讓自己血壓飆升,心中煩躁。
不要說在極度痛苦與悲慘中展現自行選擇態度的自由了,連面對小痛苦,我們都會像動物一般使出本能反應啊。
當然不是說我們要對這種不合理狀況逆來順受。有時是他人妨害到我們,適度的保護自己,提出反應也是該做的。
只是,人的心是自由的,我們可以不隨外界起舞。
但人很”犯賤”,我們往往要看到身受重傷或得重病,仍可以開朗看待人生的人,或是像本書作者,從集中營活過來的人,來告訴我們,他們這些都撐過去了,我們的小逆境算什麼呢?
人生而自由?
不,人要學習讓自己自由。
囚犯困境心理學 在 wil aime囚徒困境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必吃
【wil aime囚徒困境】「wil aime囚徒困境」#wil aime囚徒困境,人性善還是人性惡?博弈論GameTheory:哲學說故事,【賽局理論】為什麼都選擇翹課?淺談囚徒困境 ... ... <看更多>
囚犯困境心理學 在 [心得] 《信任論》囚徒困境談信任-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本文是閱讀《信任論》,鄭也夫, 2015, 中信出版社,第三章「合作的進化」的讀書筆記
和心得。鄭也夫是我最近很喜歡的作家,主要著作專注在社會學領域,此章討論囚徒困境
中信任、合作和背叛的關係。覺得很特別,故作此筆記,以下為網誌原文。
網誌版本:
https://jiaching.com/prisoners-dilemma-trust/
----------------------------------------------------------------------------
何謂囚徒困境
有兩個犯人同時被抓,並在警局裡分開偵詢,警方為了誘使他們互相招供,掀對方的底,
開了這樣的條件。
雙方都不招供,各坐牢一年。(兩人彼此合作)
一方招供,一方不招,舉報者釋放,未舉報者罰十五年。(兩人中有一方背叛)
雙方都招供,各判十年。(兩人都選擇背叛)
很明顯地,對兩位犯人來說,大家都不掀對方的底,是最好的策略,但因為他們被分開偵
詢,不知道對方會如何選擇,一旦被對方背叛,這個最好的策略就瞬間變成最壞的策略。
到底該怎麼決定,什麼因素會影響決定,這便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囚徒的最佳策略
囚徒困境這個對弈,如果不停重複,又會怎麼影響人的選擇呢? 當各個社會學、心理學家
試圖在這個遊戲中找到最佳策略,一位傑出的研究者羅德艾克斯 (Robert Axelrod)利用
了得分和電腦程序來做這個研究。
為了直接就所有可能的策略進行比較,羅德決定用電腦程序來對弈,邀請了各個領域的專
家,擬出他們認為最好的策略,寫成程序,接著讓每個程序之間去比賽,比賽兩百回合之
後,看哪個策略的得分最多,計分規則如下:
雙方合作各得3分
其中一方掀底,背叛者得5分,合作者得0分
雙方都背叛各得1分
所有參賽者中大約可以分成幾種策略,按照背叛的傾向可以排列為:
總是背叛:
背叛和合作交替
一報還一報: 一開始一定合作,接著模仿對方。
完全善良
最終囚徒對弈的最佳策略,由"一報還一報"獲勝,也是所有策略中最簡單的方式。
合作、背叛和信任
為什麼"一報還一報"脫穎而出呢? 因為它引導對方合作,雖然一開始固定選擇合作的它,
總是會先被背叛,導致得分低,但因為策略中的報復性,得以讓對方理解合作對彼此才好
,在兩百回合之後,它獲得的合作次數總比其他策略要多很多。
反觀其他策略,大多看中每一場比賽的「勝負」,企圖達到最高分,反而增加敵對和復仇
的關係。未來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囚徒的比賽只進行一次,那麼"總是背叛"才是
最佳解。羅德如是說:
在一次遭遇的情況下,背叛不僅是"囚徒困境"對策略意義上的解,也是生物進化意義上的
解。(1)
只有重複相遇的基礎之下,合作才會變重要,以利己主義出發,最終卻發展出合作關係,
決定因素便是雙方在未來還會再相遇。
合作的基礎是"關係的持續性",合作關係的保持是靠著"未來對當前投下的影子"。(2)
缺陷和啟發
羅德採用數學和邏輯的方式得到結論,這個方法在囚徒困境的研究裡,有突破性的貢獻,
卻也因為精闢邏輯的需要,它必須做出違反現實的假設─參賽者能力上的平等。
現實存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一個強調輸贏的零和社會。除了實際能力的差距,也和我們常
常過於自負的心理有關,當人們認為自己更為優越,是「上帝的選民,是實力運氣俱佳者
」,人們更容易傾向採取贏者通吃的背叛。
正是因為零和博弈的起因(實力不等)和結局(收穫不等)的巨大誘惑,是當事者每每放棄可
能存在的"雙贏"。(3)
透過囚徒困境這一項研究,我們知道,合作才是長期相處的最佳解,合作的發生在於過去
相處過程中,信任不停地被建立和鞏固。但我們也知道,之所以各種背叛存在,因為在短
期時間內,它才是個體的最佳解,加上每個人握有的資源和權力不均,也影響它採取背叛
的策略。
只有讓更多人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為長期的利益發展,合作關係才可能鞏固。羅德的研
究告訴我們:合作關係一旦穩定,背叛終將成為劣勢。另外,由於先天能力和資源分配不
均的現實都無法改變,所以背叛是沒辦法完全消除的,我們只能期待現實社會各個領域的
囚徒對弈,能有建立起更多的合作發展來抑制背叛。
參考資料
本文為《信任論》, 鄭也夫, 2015, 第三章「合作的進化」的讀書筆記,引文出處如下
(1) 《信任論》, 鄭也夫, 2015, 中信出版社, 第43頁
(2) 同上, 第46頁
(3) 同上, 第50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3.238.128.1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64784229.A.B0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