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在地的聲音
【把傳奇留下─宜蘭五穀廟】
圖文/宜蘭市。林俊明
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廟內一方噶瑪蘭通判賜匾「制器壽人」高掛神屏上,香風飄然,木棟架典雅黝亮,大帝的一抹微笑始終讓人感到心安,這裡是先農社稷神祇壇,守護蘭城超過200年的五穀廟。時空易移,南門外的綿延的水澤田畦,已樓高層疊不若當年,但在百年老廟的風景裡,透過故事的點畫,飛梭的思古幽情就能在淡淡離愁中,成為最有想像的一把鑰匙。
嘉慶12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駐蘭十餘日勘查留下紀錄底本,輾轉開啟清廷收納蛤仔難的設治藍圖。嘉慶15年(1810)開始楊廷理籌備開蘭設廳事宜,建立九芎城的濫觴。同年冬天楊廷理完成設廳之階段性任務。蘭廳境內連年天災頻傳,水沖田園,三千田甲農作欠收。終於嘉慶17年(1812)翟淦為噶瑪蘭第一任通判之時,建社稷壇、神祇壇、先農壇,在廳治南闕外,定下每年春秋致祭,為民祈穀,翟淦老爺賜匾「制器壽人」一座。蘭陽平原風雨頻繁,至道光29年(1849)11月董正官到任通判,先農壇已受災毀損待修。咸豐2年(1852)遭遇強颱,先農壇全殿倒塌,五穀先帝聖像暫時移請武廟供奉。惟經費籌措耗時,修建計畫難進。終於,咸豐8年(1858)6月官民鳩資重建先農壇竣工,通判富謙賜匾「農醫之祖」,增置「重建先農壇碑」,石碑由時任通判富謙頒立,昭應宮住持僧良法師監立。
清代碑文有言「不意於道光二十八、九等年,連遭風雨損壞;洎咸豐二年,全行倒塌、片瓦無遺,權將聖像移供武庙內。如是者有年,前幾任官欲修不果。余蒞篆後察悉,十年來雨暘,不若屢損田禾者;職是之故,為蘭計,肅然思所以重建之。」為160年前重建神農廟的重要史證。至此,先農壇的建築樣貌抵定,廟體座東向西,正殿以過水廊相連龍虎護室,廟前有磚垣為界,中開樓門、側邊有小門進出,前有泮水池,後有翠樹環繞,全景規模恢弘。爾後改朝換代,外觀雖有修葺加建,先農壇的祭祀大殿空間和先帝聖像皆古韻盎然,更是宜蘭唯一現存百年的禮制建築。
日本時代,明治28年(1895)日軍大舉進駐宜蘭舊城,翌年日本政府在南門外五穀廟前興建宜蘭廳監獄,此時期日軍部隊佔用周邊寺廟充當官舍,五穀廟為第八憲兵隊第七分隊主力部隊進駐,直至大正2年(1913)12月11日憲兵隊撤出,這段時間五穀廟慶典活動停止外,日本和尚在五穀廟加設觀音靈場以撫慰軍心,成為宜蘭西國三十三所石佛巡禮遍路的巡拜點。光復後,石佛信仰沒落,經信眾搬至頭城大溪建立石觀音寺,石佛為第三十番本業寺牽手觀世音,今貌完好。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至此五穀廟已恢復往昔。
宜蘭五穀廟的建築特色,正殿建築完整保留清代樣貌,明間三關六扇門,左右次間開四扇門,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神屏上有螭虎花罩。全殿裡外皆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是宜蘭彩繪世家代表─曾氏家族承攬,打底彩繪細膩,絲毫未見斑駁,供桌上的飛龍、麒麟彩圖精美傳神。龕座內位於鎮殿大帝後的雲龍花磚,是宜蘭城隍廟邊的景陽號製作,作者顏金鐘為台灣彩繪磁磚的名家,其畫稿有韻且用色典雅,筆下人物鳥獸躍然紙上,作品極其珍貴。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重修時留下。
五穀廟戶外保存數粒泉州白石雕刻的石珠,石珠上有吉祥圖飾,疑似為清嘉慶年間的建築遺跡。值得一提的是廟垣傾毀的牆體夾雜著不少青磚,宜蘭舊城周邊的青磚建築罕見,筆者僅於五穀廟有發現,而員山大三鬮林朝英古厝更是大量使用青磚,古厝興建年代約清同治時期(1880年代初期),宜蘭五穀廟重建於咸豐八年(1858),兩者年代相近,青磚多為客家建築使用,反映宜蘭的漢人族群的特色,時代意義更是引人入勝。
五穀王廟從古至今始終和這座城市連動著,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前一日會繞境市郊員山、壯圍、礁溪部分區域;正日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鐵路以西地區。繞境路線最東到壯圍,這點從廟內的清代匾額就能發現五穀廟和壯圍信眾的關係,咸豐9年(1859)穀旦設立的「粒食開先」匾,由壯圍三四五六七結、七張、酬勞埔、份仔、小同興、四張(下渡頭慈雲寺一帶)、三十分等庄仝置。「粒食開先」一詞源自明史卷六二,洪武二年享先農樂章:「厥初生民,粒食其天。開物惟智,邃古奚傳。思文后稷,農官之先。」。此外這面匾額的集資庄頭眾多,是宜蘭清代匾額中的特例。今日宜蘭的壯圍、員山一帶仍是宜蘭十分重要的農產地,除了本地的農家外,已加入許多小農的熱血和傳承。
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連年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這座城內外數代人悉心照顧的老廟雖古猶新,廟口的老人在板凳上講古,隨時可以穿越回到一段時光,不變的是五穀大帝的一抹微笑,和這片充滿想像的老場景,故事待續?五穀廟的溫度,在一磚一瓦間傳來,祂在呼吸著,請把傳奇留下來吧!
-----------------------------------
【宜蘭五榖廟 古蹟指定 審議會議】
時間:105/11/27(日)上午10-11時
地點:宜蘭文化局三樓第一會議室
備註:10:00-10:40 文化資產所有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大家都可發言,讓審議的專家學者聽到大家的意見)
圖片1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這裡就是宜蘭五穀廟。
圖片2宜蘭五穀王廟正名為「先農社稷神祇壇」,距今二百餘年。
圖片3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
圖片4嘉慶17年(1812)翟淦賜匾「制器壽人」,咸豐8年(1858)富謙賜匾「農醫之祖」,為見證五穀廟始建和重修的重要古匾。
圖片5宜蘭五穀廟的大殿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清代迄今完整。
圖片6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
圖片7廟內捲棚下的棟架雕工細緻,無論彎枋的雕飾或是軟團員光皆為優美。
圖片8五穀廟這面「粒食開先」匾額的壯圍集資庄頭眾多,足見信仰圈的涵蓋。
圖片9宜蘭五穀廟大殿明間做三關六扇門,門後高懸「萬世農祖」匾額,此為李鳳鳴老縣長任職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局長於民國78年(1989)所獻。
圖片10五穀廟的右龕供奉福德正神和清帶六大老祿位,董正官通判因任內遇害,牌上書寫為神位。
圖片11全廟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都是宜蘭曾氏家族承攬,多年絲毫未見斑駁。
圖片12曾家在宜蘭五穀廟留下許多精美彩繪,供桌上的雲龍精美傳神。
圖片13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作品。
圖片14持藥仙童和宜蘭景陽號顏金鐘製作的雲龍花磚。
圖片15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
圖片16五穀廟內保存的鸞筆和文物。
圖片17廟前有磚垣為界,此為側門,圖上的磚牆各邊有紅有青,蔚為特色。
圖片18每年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舊城一帶。
噶瑪蘭族特色尚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臺灣原住民族藝術展—夏之頌」訂於7月22日至9月21日止,假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北棟1樓展示廳舉辦,原民會將於7月31日(星期五)下午2點整舉行開幕茶會,展示來自花蓮磯崎撒奇萊雅族吳秀梅 Siku Sawmah香蕉絲時尚服飾,吳秀梅善於運用服裝設計長才,以原住民族傳統服飾為元素,進而成功孕育「Siku Sawmah」品牌,是融合民族風、現代時裝、配飾的臺灣原鄉時尚品牌。
噶瑪蘭族是唯一利用香蕉纖維製作服飾的族群,能將香蕉纖維製成香蕉絲,再編製成香蕉布料。吳秀梅融合噶瑪蘭傳統編織技術及撒奇萊雅族圖騰製作現代時裝,轉化傳統文化為當代時裝及飾品配件。布料經重新染色及設計剪裁,展現香蕉纖維運用的多元性與獨特性,是結合故鄉磯崎噶瑪蘭族文化、自然環境以及原住民族傳統工藝智慧的表現。
開幕茶會邀請全台僅存製作「香蕉絲編織」傳人,來自花蓮海岸噶瑪蘭族的國寶級工藝師:潘秀蘭、潘金英、陳秀英、陳文麗等人共襄盛舉,並於現場示範製作,引領大眾更加瞭解香蕉絲編織過程、方式以及自然媒材多樣的可能性,族群傳統文化與創意時尚展演,互相輝映,各別展出原味與特色。
【展覽資訊】
夏之頌─吳秀梅 Siku Sawmah (撒奇萊雅族)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協辦單位:威力盟活動設計企劃
展期期程:104年7月22日(三)至9月21日(一) 09:00~18:00
(國定假日及週六、日休展)
展出地點: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原住民族委員會展示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北棟1樓)
噶瑪蘭族特色尚 在 L-inStyle 風尚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經濟發展與永續保存的天秤上,我們總是容易傾向一邊而略過了另一頭。滿足了一方的驕傲與成績,卻犧牲掉了另一方的堅持與用心。美麗與哀愁,似乎成為共存相連的一個課題。城市裡享受便利資源的我們,能真的用行動支持永續發展的做法嗎?價值與價格,常常是一體兩面的另一個課題。
風尚的夥伴們,堅持著用我們友善旅行方式,走入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
「為東海岸的美麗與哀愁,寫一首新章。 」
訪北京,一群友人問我若有機會來台灣旅行,最推薦何處?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想是從花蓮延伸到台東的東海岸吧!從七星潭、蕃薯寮、新社、石梯坪、長濱、 烏石鼻、三仙台、成功鎮、一直到東河、杉原、都蘭。這些臨海的小村莊,在綿延不絕的海岸山脈與遼闊無邊的太平洋海,形成上百公里的狹長山海交界之處。除了自然美景外,幾乎是由部落串成的美麗項鏈,也有著豐富多元的人文歷史故事與在地文化特色,足夠花上一整個星期的時間慢慢旅行,細細體驗。」
車子行駛在台十一線上奔馳,我喜歡來自海面帶有鹹味的風吹襲臉龐,想像著這陣風與礁石上浪花,到底來自於海平面那端多遠的地方?也許是這世界上最遙遠的直線距離吧!停在北加路蘭山最佳視野,也是海岸公路最高點的芭崎瞭望台,春子與國菊這對姊妹在這風光明媚的休息處開了間小店,協助販售部落婦女的手工藝編織創作與原住民音樂等相關商品,來杯咖啡坐在木平台上靜靜地望著磯崎灣優美的弧線海灣,是調整步伐與心情的旅行序曲。
步入新社,綠油油的梯田從公路旁一階階地連至海岸旁,一片綠襯著一大片藍是世界少見的奇異景觀。殊不知這源自於平原的部落移居,噶瑪蘭族耆老們編織著香蕉絲,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的傳統記憶,隱藏原有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部落中,守著這一方土地辛苦地生活,背後代表的是強勢武力入侵的加禮宛事件歷史。數百年來先人開墾的農地,也在城鄉落差拉大、為求謀生穩定收入的經濟考量下,棄置休耕了數十年。直到近年來,才由返鄉部落青年歷經千辛萬苦的重修水圳復耕。這不適合機械的地形,只能人工耕種照顧的稻穀產出,一粒粒都值得思考土地的真實價值與堅強的生命力。
在成功鎮旁的小漁村比西里岸也有著類似的遭遇,世居此地的部落朋友們,在緊鄰著海岸的獨立三座小島上放牧著羊群,在洞穴中乘涼休息,坐在石塊上大聲哼唱著傳統歌謠,草地上跟著小狗翻滾嬉鬧遊戲。 城市裡的權力擁有者告訴他們這裡將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會建起跨越大海的美麗拱橋,將會有源源不絕的商機。橋蓋好後旅客確實也大量湧入,當權者又鑿了山洞搭了個橋取代掉原先的路,從此小漁村被略過遺忘,放牧的羊群可以跑過橋離開小島,牧羊的部落年輕人也只能離開故鄉,到城市尋找生存的可能與價值,在都市邊緣形成像是三鶯、八尺門等聚落,那又是一段故事了。
美麗,終究得成為哀愁嗎?
城市裡的旅人總是熱愛著鄉村部落保持著地景地貌的原始景觀、古老歷史的文化藝術保存完整、在地朋友的樂天友善真實、有機種植的蔬果端上餐桌、心靈在這裡得到洗滌變得更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價格平易近人,最不該因為旅人遊客增加而有所漲價改變,渴望這些印象永遠不要改變,這是期待永續的美好自然。那麼缺乏收入與預算的偏鄉如何改善生活?如何重視教育?如何堅持文化?如何守護自然?如何維持原先的一切美好,在這物價飛奔,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找尋繼續生存的可能?
遊覽車一日有二百輛經過東海岸,卻都只是上車賣藥睡覺下車拍照尿尿的觀光式走法,為何只有少數的消費者願意停下腳步,在這些部落裡過夜停留,真實地進入他們的生活:思考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與觀念,跟著他們走入山林海洋找尋食材、認識漁獲野菜。在村莊裡信步晃蕩,聽著海女採集海鮮與船長捕飛魚的故事。看著滿臉皺紋的年老依嬤用麻絲如何揉捻成線,學習一條一條地編織成網。孩子們在月光下抱著寶抱鼓拍拍打打,小老師教著大朋友練習著節奏調整呼吸。部落裡的耆老們吟唱著歌謠,那是古老風中巫師的聲音,伴隨著踩踏繞圈的腳步撞擊心底。圍著熊熊營火,坐在漂流木樹幹上舉杯將小米酒飲盡,倒臥草地滿天星空作為被子伴著海浪的聲音隨你入眠。這是不亞於夏威夷、馬爾地夫的難忘島嶼旅行體驗。
請空出時間調整心態,放下對於偏鄉的成見,捨棄習慣的旅行模式,用親自參與取代遠處的支持,這些地方需要的不只是在粉絲頁上按讚,在塗鴉牆上轉貼訊息的方式鼓勵。每一趟你走過的在地旅行,都不只是一趟旅行,而是一場由旅人發起的小革命運動。深度的體驗,可以帶動地方微型產業的發展,鼓勵更多年輕人從城市裡返鄉移民,帶動更多文化、環保、農業等新的力量,而這些串連起來的強大鏈結,會因為所有人都珍惜著這些難得旅行感動,因此更關注於這片土地。
凝視著遠方地平線升起的曙光,我們在自然給予的力量中醒來,大吸一口清新的空氣,盼望著我們依舊能保有當下的東海岸美麗,不再感到哀愁。
出處 / 今周刊 886期 撰文:游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