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嘉 惠 電力 董事長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太陽能助攻白天供電高峰時段,現階段尖峰發電量就可破3GW規模,能比核能發電還要高!(05/19/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Daisy Chuang
經過 513 與 517 五天內兩次分區限電後,大眾對台灣供電能力頗為關心,擔心是否又會無預警停電,不過對於近日的天氣狀況來說,太陽光電有如白日救場先鋒,從台電系統各機組發電量可發現,太陽能在早上 10:30 分就能帶來超過 300 萬瓩電力。
夏季提早到來各地天氣晴朗炎熱,有局部超過 38 度高溫機率,冷氣需求大增,加上景氣升溫帶動用電增加,台電預估今天最高用電量高達 3,780 萬瓩,系統最大供電能力為 4,014.0 萬瓩,預估用電量比昨天高、供電量比昨天低,顯然供電仍不太餘裕。
不過晴朗天氣也有助太陽能發電,如今太陽能裝置量已經能協助白天用電尖峰,從台電系統各機組發電量可發現,太陽光電在早上 10:30 分發電量就超過 300 萬瓩,已經超過核能的 276 萬瓩。
近年來台灣正進行能源轉型,再生能源裝置量也逐年攀升,已經從 2016 年 4.7GW 翻倍增加到 2020 年 9.4GW,其中太陽能更是發展主力之一,裝置量在四年間從 1.2GW 增加到 5.8GW,增加幅度高達 383%。
雖說 2020 年因疫情衝擊太陽能進口材料,同時也基於國土管理,政府增設農業用地變更審查程序、海岸管理與出流管制,2020 年太陽能裝置量受影響,沒有達到去年的 6.5GW 目標,將會延後到今年第二季達標,但也期望今年在漁電共生、屋頂型太陽能推進下達到 8.75GW。
今日的供電燈號依然為供電吃緊的黃燈,備轉容量比昨天的 6.73% 還要低,僅 6.14%,不過若用電量與昨天大致相同、也無機組故障,白天還不用過於擔心限電,從今天與昨天的資料來看,太陽能在中午尖峰時段發電量近 340 萬瓩,發電占比也高達 9%。
不過黃昏後隨著太陽能發電量下降、以及水資源限制條電下,電力調度仍需面對夜間的尖峰負載、備轉容量吃緊的挑戰,太陽能畢竟是靠天吃飯電源,在下午 14、15 點過後就會降至 300 萬瓩以下,日落後自然也無電可發,若要提高電網穩定與將再生能源當作備援,還需要加速儲能設備進展。
台電昨日則採取通知個別通知大用戶抑低用電條件及加強需量反應措施,16 時後減少用電,約可減少 80 萬瓩需求,並協調民營電廠(嘉惠二期)加入發電,約可增加 25 萬瓩供電能力;汽電共生機組躉售量增至 161 萬瓩,可增加 16 萬瓩供電能力。
大修機組預計會在六月前歸隊,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昨日也以錄影型式公布用電情形,指出今年用電高峰還沒到,考量用電成長、氣候與產業復甦狀況,需要做最好的準備,目前主要讓讓大修機組按照期程完成、甚至提前,也讓機組維持在最好的狀況,並在夏天之前提高調度能量,希望與廠商用戶配合需量反應與大用戶減少用電,若接下來發生特殊狀況,也會預先告知用戶,讓大家能提早做好準備。
★★ 更多相關討論請見:
不說,你可能還真的不知道喔~~~
其實太陽能光電能夠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實際狀態,可能已經遠遠超乎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且讓我們以昨天(05/06/2021 星期四)全台灣目前已經併聯參與再生能源躉購制度的約 5.43GW (5433.20MW) 裝置容量的實際即時發電狀態的視覺化統計分析圖表,來幫助大家對於台灣現階段的太陽能光電真實的運轉狀態有更正確、深入的掌握。 ❤
圖表1 - 以2021-05-06當天實際數據為例分析現階段台灣太陽能光電即時發電狀態的視覺化統計資料全天候狀態總覽。先讓大家有個大略的掌握。…… 查看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kevin.chen1207/posts/10158162072743170
完整內如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5/19/taiwan-solar-4
♡
嘉 惠 電力 董事長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值得肯定,這是正面的消息。也服役40年了,核二廠ㄧ號機就好好的功成身退,專心的開始進行廢爐除役、廠區清汙,徹底按步就班的執行核廢料各階段的安全貯置作業吧。
核二廠1號機 提早「除役」- 核二廠1號機週二(02/23)開始降載 原能會︰6月提前停機靜候除役!(02/22/2021 聯合報、自由時報)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黃有容/台北報導)核二廠一號機運轉執照今年底到期,但因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台電評估無法運轉至年底,二○一九年向原能會送審要求遞減運轉獲同意,今天起將逐步降載至原來的八成功率,預估只能運轉至今年六月五日,確切日期將視實際運轉狀況而定,形同「提早除役」。
台電回應,核二廠一號機經過最後一次燃料棒裝填期程,之後不再補充燃料棒,讓其出力自然衰減,預計會在六月衰減到剩下八成出力,屆時就會停機。據了解,台電內部預估燃料棒將在近日開始衰減,但沒有確定日期,而到達停機標準的時間,有可能落在六月中。
核二廠一號機停機時,正好開始遇到夏季用電高峰,電力缺口如何補足?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日前曾表示,民營天然氣電廠嘉惠電廠上半年將有新機組上線,挹注五十萬瓩,另外太陽光電也會新增約兩百五十百萬瓩,「目前估算供電無虞。」
原能會昨表示,核二廠一號機運轉執照將於今年十二月廿七日到期,不過受限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的不足,前次大修時只有填換大約一二○束的新燃料,比一般填換一八○束的情況來得少,因此確定無法運轉到執照屆期日。
(自由時報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核二廠1號機將提前掰掰!雖然運轉執照今年底才到期,不過由於用過核燃料已滿池,無法再進行填換,原能會今天表示,將於明日開始降載至原來的8成功率,目前預估僅能運轉到今年6月初,後續就將停機直到執照到期,等同提早結束靜候進行除役。
核一廠2部機組運轉執照分別於2018年底、2019年中到期,核一廠並已於2019年7月中開始進入為期25年的除役階段。而核二廠1號機運轉執照則是到今年12月27日、核二廠2號機到2023年3月,除役計畫已通過原能會審查,目前在環保署環評程序;至於核三廠2部機組運轉執照則分別是2024年7月26日及2025年5月17日到期。
原能會表示,因受限於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核二廠1號機每18個月的週期原可填換約180束新燃料,但前次大修僅能填換約120束的新燃料,故無法運轉至執照屆期日。依據台電規劃,於明天進行週期末功率遞減運轉,逐步由滿載降至8成額定功率,預估可運轉至6月5日,後續就停機進行設備維護。
原能會指出,台電於2019年12月6日配合爐心燃料填換安全分析報告,向原能會提出「核二廠1號機燃料週期28功率遞減運轉評估報告」,因應爐心燃料不足以維持滿載運轉,在不改變已核准之燃料總燃耗,以及最長週期運轉天數等2項限值下規劃以功率遞減方式運轉。
原能會提到,國外過去有類似案例,如美國Vermont Yankee電廠於2014年機組永久停機前,亦採用週期末功率遞減運轉,原能會謹慎審查後去年3月已同意,並確認機組可符合功率遞減運轉安全要求,後續也會持續監控電廠運轉安全。
根據原能會數據,核二廠1號機及2號機用過核燃料貯存容量同為4838束,至上月底止,1號機容量僅剩30束,但2號機先前因遇到避雷器問題,曾停機超過1年,因此尚有154束的空間,推算下來仍可撐到2023年的執照運轉到期日。
★ 圖片說明:
台電公司所屬核電廠除役期限與核廢料滿池狀況(as of 2021年1月底為止)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46221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269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