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道去旅行】
6月9日是「鐵路節」,紀念中國(清朝)自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清光緒7年/1881年5月13日動工,6月9日鋪軌)。而台灣最早出現的鐵道是1876年(清光緒2年)在基隆八斗子,為了運送煤礦而興建的輕便鐵道。一直到清光緒13年(1887年),台灣鐵路之父-劉銘傳向清廷爭取,設立「商務局」,開始在台灣大規模興築鐵路。
台灣鐵路環繞遍布全台,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對於偏鄉交通更是擔負著重要責任。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及產業的變遷,鐵路的運輸營收受到嚴重挑戰,但台鐵已與地方人文、區域產業息息相關,鐵道文化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每年鐵路節,台鐵都會推出紀念商品(臺鐵紀念懷錶6月9日鐵路節限量發售→https://pse.is/SW76Z),深受鐵道迷歡迎。期盼台灣鐵路文化能續受到重視,讓文化的保存及傳承更有意義!
#台北車站大廳地板坐滿坐好仍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室內保持1.5公尺距離或請戴上口罩
#請保持1樓大廳購票動線之順暢
▲解封後北車大廳地板「被坐爆」→https://pse.is/T6L5P
唐胥鐵路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中華民國的鐵路節。
中國鐵路史始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國商人在北平宣武門外築了一小段長一英里多的鐵路,但不久即遭拆毀。
清光緒元年(1875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 Matheson)在上海與吳淞之間以「修路」的名義,取得修建「吳淞路」的准許,並自翌年(1876年)1月起開始鋪軌,興築了一段長14.5公里的吳淞鐵路,同年2月14日試車(行駛約四分之三英里),同年4月竣工,同年7月1日「吳淞鐵路」正式通車並舉行慶祝酒會,於是「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的鐵路。但在火車運行之後,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他們認為火車影響地方安寧,有礙農作物及禽畜的成長,並破壞祖墳風水。最後,吳淞鐵路在通車16個月後,便被清朝官員以28萬5千兩白銀買下,1877年10月20日,吳淞鐵路在被移交給清政府後,路軌隨即開始遭拆除,同年12月18日,這條鐵路被拆除殆盡。
清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鴻章為解決河北省開平礦務公司將煤炭運輸至海口的問題,而令其修建運煤鐵路,鐵路最先計劃連接開平煤礦至北塘口,但被朝廷反對。最後決定在胥各莊到北塘口間興建一條長35公里的運河來運煤(此運河被稱作煤河),但唐山到胥各莊之間因為地勢高而無法建運河,只得興築鐵路,但為了避免清朝頑固派的反對,李鴻章便在築路奏請中特別聲明只修建以騾馬為牽引動力的「快車馬路」。
於是,唐山到胥各莊之間的「唐胥鐵路」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6月9日開工,為中國自建鐵路之始,而這一天也被公認是中國鐵路之濫觴。巧合的是,這一天正好是「鐵路之父」喬治·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1781年6月9日-1848年8月12日)的百歲冥誕。(英國機械工程師喬治·史蒂芬生建造了世上第一條公開鐵路,因而被稱作鐵路之父。)
5個月後,1881年11月9日,唐胥鐵路竣工通車,與之配套的「煤河」亦同時通航。唐胥鐵路興建工程的總工程師為英國人克勞德·金達,鐵軌全長9.7公里,使用標準軌,軌重每公尺15公斤,建造費用為11萬兩白銀。
民國54年(1965年),應鐵路界人士要求,中華民國內政部與交通部核定以唐胥鐵路開工日(6月9日)為鐵路節,並沿用至今。
唐胥鐵路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天是鐵路節。
1881年6月9日,唐山到胥各莊之間的「唐胥鐵路」開工,為中國自建鐵路之始,而此日也被公認是中國鐵路之濫觴。巧合的是,這一天正好是「鐵路之父」喬治史蒂芬生的百歲冥誕。1965年,應鐵路界人士要求,中華民國內政部與交通部核定以唐胥鐵路開工日(6月9日)為鐵路節,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