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20 F3 NEOWISE彗星
你有看過彗星嗎?不是稍縱即逝可以許願的流星,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登上新聞焦點,引發觀星迷追逐好幾天的那種彗星。
印象中,如果你有追逐哈雷彗星過,表示已經上了年紀;如果你曾經看過1996年的百武彗星、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那是底片時期的年代;我不是天文攝影專家,只是那些年來,我也曾經用底片追逐過彗星,後來因朋友G大的指引,拍過2013年3月花季日落版的泛星彗星,再來就是這幾天的C/2020 F3彗星了。
其實現在才關注C/2020 F3彗星,似乎有點慢了,因為最佳的觀測時間點是在7月11日前,而網路近期也陸續有彗星洗版,適合的拍攝時間點是在清晨04:00到04:30,所以也可以順便拍攝日出。
我是從7月9日開始早起等候,追了四天,不是雲層太厚,就是剛好被遮擋,拍攝效果欠佳,終於在7月11日成功拍攝到C/2020 F3彗星的清晰版,位置大約是在御夫座下方,不過因為是在嘉義拍攝,彗尾的壯觀程度,當然不如阿里山等高山地區。
同樣的彗星照,搭配如101、龜山島、玉山群峰等地景就會變成經典畫面,只是在半夜3點半前必須就位完畢,而且肉眼不是很清楚,事前功課沒做好,彗星是不等人的。當然,就算彗星準時出現,當天的雲層若是來攪局,也是令人扼腕。我的7月11日嘉義清晰版,就剛好遇到工廠排放煙霧,還好後來風向改變,煙霧沒有繼續干擾。
清晨適合的觀賞時段只剩7月15日前幾天,但是仰角會愈來愈低,亮度會愈來愈模糊,難度愈來愈高,然後,到了7月下旬,C/2020 F3彗星就會來到日落之後的西北西方向,仰角會比較高,屆時有興趣的朋友,可要好好把握了。
分享我在嘉義拍攝的C/2020 F3彗星,加碼再送當天的二尖山日出及玉山美景。等待過程很累,但是肉眼看到、拍到的那一刻,卻是非常感動。
哈雷彗星位置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0 台北車站、台北中山堂(鄧以恭先生 攝)
謝謝網友 James Teng 分享他的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台北的舊時風貌,非常珍貴。
《認識台北車站》
照片中的台北車站是第三代站體(1941-1986)。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在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大樓的位置),於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
後來,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以及考量日人需求,便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台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即今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遙遙對望。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台北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1908年10月,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在第二代台北車站斜對面落成(今新光摩天大樓及大亞百貨一帶),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
1923年3月6日,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以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那時候的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計畫保存後站站房,但1989年9月23日突遭祝融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並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柴油客車。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於原地改建成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即第三代台北車站(當時稱為「台北驛」,於1941年落成),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在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之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了兩座月台。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拆除。
在鐵路地下化的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須先行拆除,因此台鐵便在第四代車站啟用前,於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作為過渡時期之用,直至2000年才拆除臨時車站。
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
《認識台北中山堂》
清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臺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即今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名為「欽差行臺」,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該行館於1894年落成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即以「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辦公室遷至當年竣工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今總統府)後,此地才改做他用。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正因天文台設在中山堂有種種不便,才開始有了圓山天文台的規畫。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哈雷彗星位置 在 寄贅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 科學家哈雷】
哈雷自少便對數學很有興趣,後來進入牛津,畢業前,已經發表關於太陽系和太陽黑子的研究論文。
於牛津畢業後,為了研究南天星空,他一個人來到鳥不生蛋的聖赫勒拿島。接下來一年,他再到格但斯克,每天記錄天上所有星星位置,孤獨一人地用了十數個月時間,終於完成《南天星圖》,成為後來航海人士的天空路線圖。
在聖赫勒拿島的時候,他剛好碰巧觀察到水星凌日。所謂水星凌日,就是指水星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看見水星橫越過太陽前方的一種罕見天文現象。
不如這樣說吧,就算放到現代,一般人看見天文現象,也就只會影相片放上臉書;學習心重一點的,也最多都只會去找找背後原理吧?不過,哈雷卻跳出框架外,有另一個想法:「這次是水星,如果下次,凌日是金星的話,那麼,只要計算金星穿過太陽的時間,豈不是可以計算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了?」
請留意,當時人類才剛剛認識日心說(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怎會能想像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哈雷的想法,當年相當新穎。及至數十年後,才終於有其他科學家,用哈雷的方法,成功計算出太陽與地球距離,可以想像到,哈雷思想其實走得很前。
婚後,他繼續試圖證明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不是當時科學界所說的圓形,而是橢圓形。可惜,用了很長時間,也沒有辦法證明出來。
研究過程中,哈雷發現有一個就讀劍橋的年青人,於數年前,在發表引力問題的論文時,與當時另一個物理學權威科學家虎克,爭執得相當利害。
虎克指控年青人竊取了他的研究。由於與學術權威對罵,完全沒有勝出機會,自始以後,年青人便自我隱藏,從此不再發表論文。
哈雷當時並不認識這名年青人,但本著不恥下問的心態,於是,他直接來到劍橋,與這名年青人一同討論引力、橢圓形軌跡等問題。
當哈雷看到年青人,發現他的家,比垃圾場還要亂,遍地都是年青人自己寫下的研究結果。可能因為碰過壁,所以這些研究結果,年青人全部也都從來沒有發表過,只是閉鎖在家,自我研究。
當哈雷開口問年青人,有關地球橢圓形軌跡的問題時,年青人卻說:「數年前,我已經計算好,解決這個問題了。」但正當哈雷想要馬上看到這個計算結果時,年青人卻表示:「因為家中實在太亂,無法找到。」
很好笑是不是?口裡說得無敵,但卻又拿不出證據,這個年青人怎會不是自吹自擂的呢?
哈雷已經是個享負盛名的科學家,相反,面前的年青人,只是一個被指控的學術竊賊。不過,哈雷沒有因為年青人太似騙子而輕看他,哈雷請求年青人再計算一次,然後便回家去,等待年青人的計算結果。
等到將要心死了,突然有一天,哈雷收到年青人的論文。一看,驚為天人,果真完全解決了自己數年也計算不到的軌跡問題。
真正偉人,是那些能夠容得下、能夠欣賞比自己還要天才、還要厲害,並把這些天才發掘出來,發光發亮的人。
哈雷並沒有私下發表結果,也沒有把年青人收藏起來;反而,他馬上跑到劍橋,說服年青人,把天才論文公諸於世。
年青人再用了兩年時間,寫成左三冊影響世界,科學界最偉大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這位年青人,就是牛頓。
沒有哈雷,便沒有牛頓的出現。
以為這樣,就能令哈雷成為本文的主角嗎?
事情還有後續。
皇家學會最初承諾會付費,出版牛頓著作《原理》,但當牛頓成書之時,皇家學會因為其他科學家出版的《魚的歷史圖冊》,嚴重滯銷,用光經費,結果皇家學會只好反悔,拒絕《原理》一書出版。
結果,哈雷自己付費,幫牛頓出版發行。
到第三冊時,皇家學會連人工也無法給予哈雷了,只能以《魚的歷史圖冊》暫代薪酬,將大量的《魚的歷史圖冊》給予哈雷,當作人工薪酬。
自資幫助牛頓出版,只餘下大量《魚的歷史圖冊》的哈雷,在這時竟還有心力,為牛頓討公道。他出面找虎克對質,迫令虎克交出證明牛頓抄襲之證據。虎克無法提供證據,從此再無提及遭人抄襲一事。
從此,虎克、牛頓終生為敵;哈雷、牛頓則成了良朋好友。
完成《原理》一書發行後,哈雷又再研究其他東西。
他製作了一個潛水鐘,與五位同事一同下降至60英尺深的泰晤士河中,停留了一個半小時,該潛水鐘成為了當時潛水最長時間的發明。
同期,他也發表了論文,研究出氣候變化,確定太陽的熱能是大氣層運動的動力來源;又同時,發表了另一篇論文,計算出氣壓與高度之間的關係。
還不止這些,1693年,哈雷發表了一篇關於人壽保險的文章,基於一個德國小城完整數據紀錄,他分析了人口死亡的年齡。利用計算死亡年齡概率的觀念,發展出計算人壽保險合理價格的方法。這篇論文,對保險統計科學有深刻影響,至今,仍被視為人口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
繼續說下去,還說不到大家熟識的「哈雷彗星」。1698年,他研究地球磁場,用了三年時間,在大西洋由北緯52度一直航行至南緯52度,記錄數據,發表了《通用指南針變化圖》,又是航海史上的重要經典。
筆者打字也都快要無力了,才終於來到哈雷彗星。為什麼這顆彗星會那麼著名?全因為這顆彗星,並不是靠看見證明存在,而是靠預言出來的。
1705年,哈雷發表論文指,在1456年、1531年、1607年和1682年,也都出現過一顆差不多大的彗星,他大膽估計應該是同一顆。於是,他寫論文預言,50多年後,這顆彗星將會於1758年重返。
結果,這顆彗星,真的在1758年重返。當時,哈雷都已經過身17年了。
後人以此記念哈雷,把這顆彗星做「哈雷彗星」。
哈雷,的而且確是科學界偉人,也是科學界貴人。沒有他,牛頓亦沒有伯樂,當代科學可能走慢了很長時間,也說不定。
狗年進步,
祝願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的貴人,
同時,亦能成為別人的貴人。
.
P.S.
1。上面說的反派虎克,讀者也不要真的以為是一名反派。其實,他也是天才偉人,同樣有很多研究,改變世界。虎克一直提出光波動說,與牛頓的光粒子說,是敵對概念。當年只是1690年,連光的存在也無法表達清楚,所以無論是牛頓說光是粒子,或是虎克認為光是波動,都已經十分跳出科學框架。而且,最近數十年,其實科學家反而傾向相信虎克,而不是牛頓所說的純粒子。
2。牛頓成為一代大師以後,也有小家脾氣的。他提出,要一把火把所有虎克的研究全數燒毀,最後在皇家學會阻止下,才勉強把虎克的研究留下來。不過,學會內所有虎克掛像,都被牛頓要求下,全數燒毀了。所以,現在沒有人清楚知道虎克樣子的。你看?虎克也不全是反派吧…
#當人人也成為別人的貴人
#你也自然會找到你的貴人
#狗年進步
#心想事成
#身體健康
哈雷彗星位置 在 張哲生- 1986年,哈雷彗星來訪地球掀起國內一陣觀星潮 的必吃
1986年,哈雷彗星來訪地球掀起國內一陣觀星潮,臺北市立天文台特別製作了印有「哈雷彗星路徑圖」的「雙面旋轉星座盤」供民眾追蹤哈雷彗星的位置以及 ... ... <看更多>
哈雷彗星位置 在 姓名: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第1 次期中考高一環境 ... 的必吃
座流星體的來源,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第一號短週期彗星「哈雷彗星」喔!雖然哈雷彗星已經 ... 以西洋占星學的眼光來看,此時地球應位於哪一個位置上? ... <看更多>
哈雷彗星位置 在 [心得] 老卡西歐的天文系列- 哈雷慧星紀念錶- 看板watch 的必吃
在1986年哈雷慧星來訪時, Casio 所出的紀念手錶,
這錶的一大特色是有太陽系9大行星(冥王星是在2006年才被正式除名)
與哈雷慧星目前位置的示意圖, 這功能簡直是雞肋到極致了!
錶上還寫明 1901 到 2200, 今年是 2018, 還有 182 年可以用,
應該是蠻夠給我後面五代接著使用 :P
這錶另一個特色是用四位數字顯示年份,一般電子錶都只顯示兩位數
或不顯示年份,當然 Casio 不會浪費這個空間只拿來顯示年份,
當切換到其他功能時,會變成顯示目前時間
錶徑 38mm, 厚 12.5mm, 跟月相錶一樣是凸面壓克力錶鏡,
使用起來要小心磕碰,不然也沒備料可以換了
說是哈雷慧星紀念錶,就一定要有天文功能啊!
第一個是設定時間查看各行星的位置
第二個是設定時間查看哈雷慧星位置,跟查找日蝕的時間
老實說這兩個功能我一次都沒用過....XDDD
可以從這裡看功能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2OWVk43dM
這隻錶完全就是讓人自 high 有個小太陽系在手上,老實說也蠻有特色的,
其他錶廠也有出過同樣概念的手錶,
例如 Van Cleef & Arpels Complication Poetique Midnight Planetarium
https://www.vancleefarpels.com/eu/en/collections/watches/poetic-complication/vcaro4j000-midnight-planetarium-watch.html
不過價格就差了N個層級就是了
最後兩兄弟合個影吧, 希望還有其他公司可以做一些奇耙功能的手錶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17.6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tch/M.1545983008.A.CB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