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埃及法王遊行》
* 如果我對雲說話,千萬不要見怪,城市就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梭羅
* 月亮的鐮刀在深秋的夜晚割倒花朵,而所有花朵都在無窮的渴望中等待月亮親吻。
——索德格朗《月亮》
*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愛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讓它們枯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因為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奧爾罕·帕慕克
* 大多數引起人的不幸、痛苦、絕望、羞辱、逆境的真正原因並非是人性中的惡,而是簡單的惰性。—-馬洛伊·山多爾《草葉集》
* 熱愛書吧,它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舒暢愉快,它會幫助你辨別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別人和自己。
—— 高爾基
* 友誼意味著兩個人和世界,然而愛情意味著兩個人就是世界。在友誼中一加一等於二;在愛情中一加一還是一。—-泰戈爾
* 處理人間事務時粗線條即可,不必過分深究。世間萬事萬物,總存在太多彼此矛盾的方面和各不相同的形式,考慮多了,反而迷茫。—-蒙田《蒙田隨筆》
* 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臥行止。—-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 有時候,壓力太大反而會導致一事無成。你應該去精進那些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試圖讓一切十全十美。—-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
* 小羅斯福差不多十五歲左右,父親覺得兒子自學得差不多了, 才把他送到麻州Massachusetts的格羅頓學校Groton School。
這是美國人教育小孩的方法:小時候讓你人格、個性自由發展,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記憶,然後到了一定年紀,要求你過自律的生活,開始嚴格的離開父母親,離開這個家,不可以過安逸的日子。
格羅頓學校非常著名, 所有想要上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大概都會先去念這家寄宿學校。小羅斯福開始接受所謂正規的學校教育,而且必須離開他的父母親。母親莎拉當時在日記裡寫:「我一方面拂去他收集的鳥類標本灰塵,看著他行李已經打包,還在河裡游泳。我懷著沉重的愁情,我知道必須跟我的寶貝兒子離別了,我很難過。」
小羅斯福在格羅頓學校裡總共待了四年。在這四年裡,他跟校長建立很好的友誼。學校基本上是非常斯巴達式的教育,住宿的校舍一點都不豪華,相當的簡陋,房間跟房間只隔著窗簾,根本沒有門。小羅斯福的學校房間大概只有他原來自己家裡房間的十分之一,疏疏落落的放一些家具。他每天早上七點起床、七點半吃早餐、八點十五分朝會、上課、中午休息用餐、上課、運動,晚餐時間要穿著整齊做晚間禮拜,接著晚自習──這就是格羅頓學校的一天作息。
課程裡有非常密集的古典課程,我們看他第一年的紀錄,他修了拉丁文、希臘文、幾何、英國文學作文、古代史、科學、聖經研究︙︙我之前提到,他的成績向來不好,在這裡也一樣,就拿B。不過,老師對他的評語已覺得他聰明、好學,成績不是頂尖,鋒頭沒有很健,踢得一腳好球──這是同窗對他唯一留下的印象,他的同學做夢也沒有想過他會成為美國總統。因為家族影響力的關係,一九○○年他還是進入哈佛大學。
有一張小羅斯福油畫像是在他進哈佛大學時畫的,現在掛在羅氏宅邸,非常的帥,像電影明星休葛蘭Hugh Grant迷人。
那時的美國處於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二十世紀初,由於工業革命,全世界有數百種發明陸續問世,包括電梯、地下鐵、電話、汽車等,都在那個時候發明。
美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尤其很快,當時的美國GDP總量已經超越英國。
現在很多美國人覺得:「噢!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工作被誰偷走?」其實我想告訴美國人:「請回頭看看你們當時的經濟怎麼發展起來。」當時的美國從農業轉成高度的工業化社會, 變成世界的經濟強國。西部拓荒已經結束,一八六○年時美國人口只有三千萬,到一九○○年是七千五百萬人。換句話說不只兩倍,是兩倍半,這兩倍半的人口激增主要來自於各地移民對美國的夢想,但是外來移民激增以後,城市自然擁擠不堪,衛生狀況很糟,財富分配不均衡。
四十年之內,美國人口從本來三千萬變成七千五百萬,可能四十年前來的移民也是落魄戶,過四十年之後他們的經濟狀況好一點了,但是看到新來的移民就覺得別人是落魄戶。
新人總被舊人看不起,每個人都會遺忘自己過去的貧窮。
我們現在談貧富差距,會說:「吉尼係數如果是多少多少,這個國家社會就會顛覆。」我為美國人、也為所有人回憶一下,當時美國1% 的公司占了全美製造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完全由少數幾個寡頭公司,壟斷全美所有的製造業。在這個時刻,美國工業大幅成長還有另一個原因,外來移民使勞工工資非常便宜,便宜到什麼程度呢?便宜到在磨坊、工廠裡頭工作的人,平均每日工資是一.五美元;女工和童工更低, 一個禮拜收入只有六塊錢:換句話說,一天大概只有一塊錢。
當時是沒有週休二日的,連禮拜天都不休息,所以一天連賺一塊錢都不到。
童工是整個美國二十世紀初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後來被稱作「國家的恥辱」,可是也因為童工工資很便宜,美國經濟才在二十世紀初大幅崛起。
那時美國有一百七十萬名低於十六歲的童工在工廠或農場裡工作,大部分是十四歲、十六歲以下的小男孩,還有很多是十歲或十五歲的女孩, 這些人工資就更便宜了。
全美國20%的男孩沒有上學,都在當童工。紐約市有三分之二的居民住在很髒亂、擁擠的地方──這就是一九○○年代經濟全面起飛的美國。
當時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現在我們說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很嚴重,1%的家庭控制全中國40%的財富,但你絕對猜不到,一九○○年美國是1%的人口──不是家庭──控制了全美90% 的財富。這就是當時的美國。
小羅斯福一九○○年進入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已經是全世界著名的名校,創校二五○年,是美國權貴子弟最熱衷的大學。他高中的時候體育成績還可以,到大學的時候也不行了。第一年參加合唱團,第二年開始對校園刊物有興趣,第三年就擔任《哈佛日報》的總編輯。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參加很多慈善團體的工作。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小孩在那個出生背景會注意到這些事情,可能是他在學校裡廣泛的閱讀,每天讀報紙。他發現美國財富太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看到同年齡的男孩很多都在做童工,自己的日子卻過得這麼好。
他每次在父親的車裡,看到在馬路上發派報紙的童工,看到在馬路邊賣糖、賣吃的那些小孩,想想自己旅遊時所坐的豪華郵輪,就覺得很慚愧;這是他加入慈善工作的理由。
所以,一個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不見得需要經歷貧窮,心中有一種善良,才能讓他去關心比他窮困的人。
他在大學時主修歷史和政治,輔修英文。一個美國人為什麼要輔修英文?
不是因為他英文講得不好,而是他想讓自己的英文更漂亮,演講時更動人。這兩件事情使他後來從政,不論是當紐約州議員,還是成為美國總統的演說,還是宣戰時的演說,都成了經典演講。
他在哈佛大學的成績又如何呢?
比他高中的時候還爛,是C。
父親在他大一時去世了,留給他一筆財產。
在美國,父母不會一下子給你幾百萬美元的財產,都是用信託的方式,當時他一個月可以拿到將近五百美元左右,一年是約六千美元。當時很多學校老師年薪不過五百美元,他等於一個月可抵老師的一整年,生活算是相當相當的好,但他並沒有太揮霍。
他本來也可以成為媽寶。因為爸爸死了,媽媽生活沒有重心就搬到哈佛大學附近。同學就開他玩笑,說他是長不大的小男孩,但是他常常說:「我的母親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就是如何對一個愛你的人Say no,你如何拒絕,而又不傷害他。」
所以,小羅斯福若與他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交往能力,他認為是從如何應付他強勢的媽媽學來的。
他在哈佛大學的時候多次參加慈善機構的募款,自己也常捐款,替貧窮的機構當志工,比他花在學校上課的時間來得更多,這也影響了後來他的婚姻。大四的時候,他和他的一位堂妹擦出愛情火花,隔一年宣布訂婚,畢業後隔一年就在紐約市結婚;他的妻子就是後來美國最著名的總統夫人伊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他們交往的過程小羅斯福的媽媽反對得不得了,媽媽好不容易搬到哈佛大學附近,而且買了很漂亮的、當地一條叫Commonwealth 的大道上的一座豪宅,就是希望他能多結交波士頓名流,希望他開舞會。
可是,小羅斯福會應付他媽媽,說我在圖書館學習,其實他是去幫貧窮的孩子補習,還參與一些慈善機構工作。—-陳文茜《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全部捐贈台灣國際音樂家協會
🎉🎉3月26日已正式出版上市
📝博客來 https://reurl.cc/WE8ydD
📝誠 品 https://reurl.cc/L0QVd4
📝金石堂 https://reurl.cc/e9Vn9Q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埃及舉行盛大遊行,慶祝王室木乃伊遷入新館】4月3日,在埃及電影明星、歌手、舞者和衛兵的護送下,22位法老和古代王室成員的木乃伊在開羅街頭巡遊,從歷史悠久的埃及博物館搬到最近落成的埃及文明博物館(NMEC)。其中大多數木乃伊來自古埃及文明的黃金時代——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39年至公元前1075年)。此次搬遷的18位法老和4位王室成員中包括數位古埃及的王室名人,其中拉美西斯二世,通常被稱為「拉美西斯大帝」,被認為是《出埃及記》中提到的法老;還有哈特謝普蘇特,她是威嚴的領袖、傑出的建築大師,也是古埃及為數不多的女法老之一。許多埃及人期待著這次遊行,認為這是疫情期間難得的慶祝時刻,但也有人擔心木乃伊的遷移會帶來厄運。
「哈根斯標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新聞]36周胎兒屍體亮相英國人體標本展- 看板FineArt 的評價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其中一具懷孕的年輕女子及腹中8個月大的胎兒的真人標本引發 ... 的評價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瘟疫是必然很少人会想到这和“塑化人体”展相关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哈根斯標本 在 孕婦是誰?魔鬼工廠黑幕超出想像!! - Pinterest 的評價
哈根斯標本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理小說中的主角適合接什麼業配】
老實說這個問題夭壽難回答,畢竟推理小說中的主角不是在刀光劍影就是在槍林彈雨,總不能學超有guts的館長,中彈了還開直播!
唔…仔細想想,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人家星爺《唐伯虎點秋香》裡,華夫人都可以和唐伯虎聯手推薦一日喪命散跟含笑半步癲惹~
那麼讓推理小說中的主角,偶爾來接幾個「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的業配,應該也只是剛好而已吧,就看業主的意願了。
一般而言,推理小說主角最常接到的業配,多數是用以再見的安眠藥或毒藥,機關設計、密室脫逃、科學實證或保險類也未嘗不可。
因為不論何時都有氰化物下毒,陽光經透放大鏡,隨時間推移抵達燃點,利器藏魚缸、靜脈注射空氣等,然後還在密室裡倒數計時。
只是美食外送員…每到之處人們都會被犯罪的危機所包圍,誰還想要給他錢?另外,居家生活家具和日常家電,恐怕也不適合推薦。
想想廠商展覽模特兒,一邊血跡噴濺一邊打開機器的外蓋,然後不疾不徐地跟客人介紹說,你知道嗎?我的屍體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這個不被大卸八塊藏去消波塊,我頭給他(?),不過其實,推理小說中的主角,最適合的業配應該是槍-夠帥、帶勁,重點是夠珍貴!
因為聽說一般槍不易取得,往往要透過特殊管道如黑道才能,所以新聞報導說槍擊館長的槍手長期失業,怎麼可能有價值30萬的槍?
說的也有道理,但不管現實當中,他手槍的來源究竟從何而來,我只知道,在小說裡面,「如果故事中出現了槍,就必須要發射」。
這來自於俄國重量級作家契訶夫流傳千古的名言,適用任何小說類型,不管是不是推理,都可用在寫作內容,各項增刪修改的標的。
不過這句話在推理小說裡,其實是長這樣的:「當故事中的槍發射後,要上哪找?」或「兇案現場的槍,必然是發射的那一把嗎」?
這種尋找消失的槍或行槍走彈的謎團,當然也不能夠忘記子彈,據說每把槍都擁有獨一無二彈道,因為子彈發射之後,彈頭被膛線刮出的特殊線條,就跟人類的指紋DNA一樣,具有特殊的辨識性。
所以讓子彈飛的謎團,就可看看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池邊的幻影》(The Hollow)與作家楓雨《伊卡洛斯的罪刑》。
一個講別墅豪宅泳池旁,適合開趴的地方卻發生槍擊命案,本該證據確鑿的現行犯,卻因為「我愛你你愛她她愛他」變成霧裡看花?
一個則是以臺灣政治槍擊事件入題,反覆迴旋辯證推敲,導出一顆子彈改變命運,如同代達羅斯之子伊卡洛斯墜落地獄的不幸悲劇。
另外,還有一本特別神奇,那就是作家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
以一個「寶刀即將收鞘的警官阿伯」V.S.「我是不是我的我的神槍手」雙線並進故事,讓炒飯+推理這「舌尖上的鄉愁」,原來真的與家國的恩怨情仇有關。
只是說,真真假假真凶,有些時候,真的不知誰才是真的凶手;虛虛實實凶器,也不知道為什麼,凶器本人好似長腳了,還會亂跑?
事實上,對茫茫推理小說主角而言,不過有如滄海一粟渺小存在的me沒真成功過,倒是有聽聞,凶器靠著一根湯匙越獄成功的傳說~
歷史上,凶器在推理小說中搞失蹤不見的所在多有,雖然是不如星爺那身為七種武器之首的折凳那樣聲名遠播,但其實還是夠用的。
想無色無味殺人於無形,甚至寄己給寄己毀屍滅跡叫人無跡可尋,大致多以化學加工、磁力作用、機關操作或物質狀態改變等居多。
像亞麗珊卓.托瑞(The Ghostwriter)《代筆作家》(The Ghostwriter)最不容易被察覺的一氧化碳;或日常生活漂白水+浴廁清潔劑CP。
用推理金三角一對夫婦加外遇對象的世界懸疑短篇《羊腿與謀殺》(Lamb to the Slaughter)則是以羊腿的味道,原來就是死亡的味道!
還有江戶川亂步破案筆記(江戶川就是江戶川柯南的江戶川)《和日本文豪一起推理》,年代流行事物詭計的介紹古典推理常用款~
用冰劍冰刃冰彈冰箭冰片或防暑園藝專用的花冰等的型態變化,加上彈簧橡皮筋弓箭與彈珠等,利用平衡原理/骨牌效應的設計完成。
再搞剛的話,有時還會配合木偶/傀儡/屍體(手指)與機關,或死或活的動物(猿猴/鸚鵡)標本、板翹雪人等,做為不在場證明的營造。
看來推理小說中,凶器長腳越獄成功的辦法,多數都是因為魔法,可好像沒有如哈利波特舉起魔杖說「武器去去走」那樣容易簡單。
就算想向《神鬼傳奇》(The Mummy)的劇組,借用「裝飾/守護」動靜兩相宜,還可將屍體啃食殆盡的聖甲蟲,怕也是會困難重重吧。
只能說,人生好難之學寫個推理小說凶器還要特別設計過~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小說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哈根斯標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方興未艾的博物館文物返還議題,通常兩種明顯且相對的態度,一邊是認為這個話題需要考量文物保存的難易程度,另一邊則是站在反殖民的文化自決權。固然,過去的歷史造就了複雜的當代處境,以前殖民國家的博物館站在特殊有利的位置而收購、蒐藏或接受了不同的文物進入館藏。因此,來源不明或所有權有明顯爭議的文物迫使博物館必需面對這些過去的歷史並正面的處理。如同清帝國曾經簽署的條約,到了不同的時代脈絡下,其法律上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輿論批評,認為這是在不平等狀況下簽訂的不對等法律條約,因此需要特別處理而不是依照單純的法律效力繼續執行。博物館中固然有合法收購或捐贈來的文物,但是比照不平等條約的邏輯,有些文物也是在特殊脈絡下被賣出或贈送出去,其脈絡的梳理與倫理的反思都是博物館必須面對的。同樣的,要求文物返還的國家與社會,它們也會有自己的特殊意圖,不一定是完全從文化的考量出發。因此,理解與描述這些要求文化返還的社會及文化脈絡,同樣也是博物館文物返還研究領域的重要話題。
------------
2020年7月5日,是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後的第58個獨立紀念日。但今年的紀念日與往常稍有不同:19世紀中葉反抗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於1838到1865年之間戰死的24位戰士——包含當年的反抗軍首領,布巴拉(Cherif Boubeghla)與布贊(Cheikh Bouziane)——的頭顱,前殖民母國法國的巴黎人類博物館存放一百多年後,終於得以回到祖國。
7月3日週五從法國出發後,這批頭顱先於週六展示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文化宮,吸引許多民眾排隊瞻仰。隔日的獨立紀念日,戰士們的頭顱被阿爾及利亞國旗包裹,隆重地安葬在與阿爾及利亞國家英雄阿卜杜.卡迪爾(Emir Abdelkader)相鄰的墓地,於他們曾為之獻出生命的土地安息。
阿爾及利亞戰士的這批頭顱,為何會深藏於巴黎人類博物館?他們又是如何被發現、並被爭取歸還祖國的呢?
走入巴黎人類博物館的庫房,1萬8,000顆左右的人類頭顱一字排開於架上,其中包含了哲學家笛卡兒的頭顱,以及舊石器時代的克魯曼人。不過目前僅有500個頭顱可辨認身份,其中就包含這次歸還的24名阿爾及利亞戰士的頭顱。
然而絕大部分的頭顱,是19世紀法國殖民者於世界各地探勘時取得的,當時這是歐洲人能夠了解其他種族的重要管道之一,他們將此研究稱為「種族科學」、「自然史」(包含後來被視為偽科學的「顱相學」),而後才歸類為「體質人類學」,成為歐洲人發展種族理論的重要基礎,博物館一方面是人骨標本的保管與存放地,一方面也是研究與觀察的中心。
而隨著喬治佛洛伊德之死,「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全球響應,讓此時法國政府的文物歸還顯得相當政治正確,被視為與前被殖民地和解的「友誼之舉」。阿爾及利亞總統塔布納(Abdelmadjid Tebboune)更呼籲法國政府「正式的為殖民行為道歉」,讓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重修舊好,認為這也將有助於現居於法國的600萬阿爾及利亞裔人口提升其地位與社會處境。
因為事實上,這批被稱為「哈金斯」(harkis)的阿裔法國人,是過去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支持法方的軍隊,為了避免獨立後的政權迫害而逃難到法國,然而卻不見容於法國社會。備受歧視的哈金斯後代也因此被伊斯蘭極端份子吸收,成為法國恐怖份子的溫床之一。
2011年3月,阿爾及利亞歷史學者貝爾卡迪(Ali Farid Belkadi)透過比對文獻與頭顱外形,宣稱巴黎人類博物館典藏的頭顱,有68顆為19世紀中葉反抗法國殖民的阿爾及利亞戰士。
另一方面,這次的頭顱返還對於阿爾及利亞當局來說,也是一場美妙的政治宣傳,透過與前殖民國的「和解」,取得國際矚目並強化民族情懷。但事實上,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後的獨裁政權持續至今,2019年的Hirak運動雖成功逼迫執政20年的總統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下台,然而體制結構不變,現任總統塔布納也是布特弗利卡的親信。
更甚者,此次返還的24顆頭顱,其標舉的反抗戰士所捍衛的家園,與如今的阿爾及利亞地區有所不同,因為阿爾及利亞的現代國界事實上是因為法國殖民才確立的,殖民以前根本不存在「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家,人民瞻仰毋寧說是一段國族神話。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736124?fbclid=IwAR0YLrE8yXvj07ticeLaWaeFa1TpwlYM-ovDK-8SblOu5fEVtuI9QbLW_f4
哈根斯標本 在 其中一具懷孕的年輕女子及腹中8個月大的胎兒的真人標本引發 ... 的必吃
孕婦是誰?魔鬼工廠黑幕超出想像!! #魔鬼工廠 為在世界各地舉辦的# 哈根斯 人體 標本 展覽源源不斷地提供展覽品,其中一具懷孕的年輕女子及腹中8個 ... ... <看更多>
哈根斯標本 在 瘟疫是必然很少人会想到这和“塑化人体”展相关 ... - Facebook 的必吃
哈根斯 公司已经建成了一栋6层楼的行政办公楼以及一个2000平方米的人体标本制作车间,这还不包括一个1000平方米的地下原材料(遗体)保存车间以及人体 ... ... <看更多>
哈根斯標本 在 [新聞]36周胎兒屍體亮相英國人體標本展- 看板FineArt 的必吃
本文有殘酷的連結以及人體展的心得
對人體標本感到不適者,請按 ←
輔導級的防雷頁
----------
36周胎兒屍體亮相英國人體標本展
2008年02月24日
https://scitech.people.com.cn/BIG5/6915612.html
(新聞連結第一張照片即為嬰屍,下面還有多張人體展圖片,不喜慎入)
曾發明了極富爭議的保存人類屍體的方法、素有“死神醫生”之稱的德國解剖學專家
貢·特爾·哈根斯已經多次舉辦了“人體世界展”。2月22日,他將在英國曼徹斯特科
學自然博物館開始第四次“人體世界藝術展”,一些此前公眾從未見過的作品將展出。
“人體世界” 藝術展(4)將展出200多件標本,包括病變器官、健康器官以及整個
屍體。所有展出作品都經過塑化處理,這是哈根斯1977年發明的、防止屍體腐壞的一
種方法。
塑化,是一種解剖學上的人體處理方法。具體方法是將人體中的脂肪和水分抽乾,
然後代以液態聚合物,待聚合物變硬,人體組織就會以自然形態固定完好。這種處理方
法不使用甲醛等化學物質。人體塑化作為一種全新的解剖學處理方法,至今已吸引全世
界超過7000人自願捐獻遺體,以供教育和科研之用。
所有塑化作品都來自於自願捐贈,捐獻者都同意屍體被用於這種用途。在“人體世
界” 藝術展(4)中最具爭議的或許是一個36周大的胎兒塑化屍體。此外,這次展覽還包
括許多運動元素。
自1995年“人體世界”在日本首次展出以來,共有來自全世界35個國家、2200萬人
參觀過這一展覽。雖然哈根斯一再表示,他所使用的人體都是由捐獻人自願提供的,展
覽仍然引來社會各方的廣泛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哈根斯戲稱為“科學怪人”,宗教團體
還認為“人體世界”展是對生命的褻瀆和對死者的不敬。(沈姝華)
-------------------------------------------------------
承上面耶魯學生假墮胎藝術創作議題
關於生命與藝術的議題
讓我想到之前曾來台展覽"THE BODY WORLD"
"作者"是德國醫生Gunther von Hagens
維基百科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ther_von_Hagens
目前該展覽仍在全世界巡迴展出
而且不停的有"新作"發表 (如上的新聞)
我曾在倫敦與高雄參觀過"THE BODY WORLD"
也參觀過相似的人體展(高雄科工館),甚至中英文版圖冊我都有買 (真像變態= ="...)
多年前因為藝術解剖學這堂課,參觀了成大醫學院
在走廊的剪報中第一次認識這位德國醫生以及他的"作品"
當時相當震驚
---這是活生生 永恆的大體啊!
藝術解剖學課本中密密麻麻的血管與肌肉
都可以真實且清楚的呈現!
以醫學成就而言,相當"實用"呢 (當年我只是個單純的孩子)
隔年在英國很幸運的遇上"THE BODY WORLD"巡迴展,排除萬難也要去參觀
(展覽場在很偏僻的東南亞裔移民區
跟我一起去的韓國女生看展後,感到非常不蘇胡...|||)
又過幾年,"THE BODY WORLD"就來台灣了
當時也引起社會的關注
最令人震撼的大作 "騎士與馬" (自己命名)也來台展出
真是生體解剖的極致藝術表現
但展品不若倫敦場多 展場也較小
後來還因為高雄科工館有類似的展覽,還提早一週結束了 @_@
嗯 糊裡糊塗講了一堆我與大體的邂逅 ...
以下才是真正的感想文
關於德國醫生的行徑,已被受爭議數十年
他以學之名 行種種解剖展示之實
(還被許多公司團體效法...搞的到處都有人體塑化展.還有人體黑市的傳聞)
我覺得---
他是個"人體藝術家"
以人體為媒材,進行他想像中的無限可能~~
為啥米呢?
從展覽來說
第一 以醫學觀點來說 應該不太需要觀察人體某些特殊動作 (EX.對奕的兩人)
第二 某些作品已經超出醫學目的 (EX. 跑步中飛散的肌肉與肉片)
第三 他根本就有藝術上的企圖 (EX. 馬上的騎士)
第四 展覽巡迴世界各地,開放給所有的觀眾,滿足觀眾嗜血的好奇心與他的展示慾望
(我就是那個嗜血的觀眾,還看了3次 = = )
第五 有些作品不止使用一具大體,甚至是多具組合成一具大體
---作為醫學用途,根本不需要大規模的世界巡迴展吧 @@
何況展品第一件就是一整片完整的人皮 !!?
雖然他宣稱:醫療知識不應該是菁英的專屬品 = =
夠了大叔 明明就是你個人喜好
檢視他與職業藝術家的行為,相同的有:
1.持續的創作
2 固有的風格與媒材
3.以持續的展覽收益來進行下次的創作
4.展覽的名聲支持他持續的創作
爭議性的社論對他來說根本沒有負面影響,他需要更多的名聲與金錢以維持他的作品
有藝評將他歸在恐怖美學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321044
(找不到原文,只好將就丁丁知識+)
但就藝術家企圖來說,
他的動機
倒不是探討生命 現實問題 或是藝術性
雖然題材相當驚悚
但他也不打算讓大家像看完鬼屋一樣收驚個三天三夜
因為展場十分的光亮~ 展示中還穿插著各式植物~
就像在世貿看車展般 舒適的光線與開放性的空間~
(只差不給人拍照)
最明顯的一點在大體的"正常"
他沒有展示罕見人體的偏好
很少使用畸形 變異的人體做為媒材或直接展示 (早期有一些)
標本的製作上盡力復原原先人體的顏色 (而不是泡在液體中有點變形的標本)
膚色不可避免的有些泛黃
血管 器官與脂防都有重新上色整理
很多作品是宣揚人類生體的"美"
骨骼的美 肌肉的美 血管的美(純血管的作品實在驚人)
甚至還有相當幽默的作品
如:達利有件身體變抽屜的作品,他把它實現了~
偶爾也有骨頭打釘的大體 或是抽煙變色的肺
即使如此,他的作品也沒有強調健康的身體這回事
也就是說,任何的教育目的 他根本不在乎
以創作技巧而言
他的技術真的相當精純,而且也可以見到進步的軌跡
對於媒材,他仍在追求更高的可能性
他有種執著
那是對人體的熱愛
無關性別 年紀 或大體曾經是個生命這件事
大體生前是誰 做過什麼事 都跟他無關
而這種對人體的愛呢
正投人們對嗜血的偏好 (公開行刑或公開解剖 甚至是車禍現場的照片)
卻不用背負這種罪惡感 (真是心安理得呢)
"血"的抽離
使他的作品不再是可怕的屍體,而是美麗的大體
(可能是醫生的潔癖吧 XD)
但這也使得他的作品不令人感到"恐怖" 和"驚悚
或是血腥 暴力
就像最細緻逼真的人體塑像般
我認為
他用最真的現實(每個人都有的身體)
呈現了最超現實的可能
------以下是閒聊--------
啊 關於人體切片,那個在各大醫學院中應該都有 (成大有)
只是製作技術的不同,顏色會不太一樣
切橫剖面的較常見,像BODY WORLD中 縱剖面的較少
要說恐怖美學的體現
英國到處都有 xx地牢 的恐怖體驗空間
如:
https://www.thedungeons.com/ 旗下有倫敦地牢The London Dungeon
約克地牢 愛丁堡地牢...5間!
嗜血如我者,也有去倫敦地牢 = = ...
最陰森的一段是開膛手傑克的時空還原場景
搞不懂英國人 特別喜歡搞些很恐怖的東西嚇自己 @_@
杜莎夫人蠟像館 也是他們首開先聲 (緊鄰福爾摩斯博物館唷)
各各門票爆貴 人氣超旺~~
我說人真是矛盾的生物啊 ...
-----------------
事隔多年,手邊沒有書可供參考,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教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58.12
... <看更多>